缔造现代——巴黎奥赛瑰宝

晨曦3118

<p class="ql-block">该展览为巴黎奥赛博物馆在中国举办的迄今最大规模特展,展出1848年至1914年间学院派、现实主义、印象派等艺术流派的上百件作品,包括梵高《阿尔勒的卧室》《自画像》、米勒《拾穗者》、莫奈《夏末的干草堆》及塞尚、高更等名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让-莱昂 •热罗姆</p><p class="ql-block">《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p><p class="ql-block">184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73年购得</p><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19世纪法国学院派画家、雕塑家。</p><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是法国19世纪学院派代表艺术家,保罗·德拉罗什的学生。其艺术创作融合新古典主义构图与浪漫主义精神,尤其擅长描绘东方风情与历史场景。自1856年首次埃及之行后,他创作了《后宫露台》《斗鸡》等系列东方题材作品,并通过摄影技术辅助实现细节真实性。作为雕塑家,其作品同样延续了对古典美学的追求,2004年法国邮政曾为其代表作《斗鸡》发行百年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卡巴内尔</p><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86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原为拿破仑三世私人收藏,1879年经司法裁定转归法国国家博物馆管理</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Cabanel,1823年9月28日-1889年1月23日),法国学院派画家。</p><p class="ql-block">卡巴内尔出生于法国埃罗省省会,地中海沿岸城市蒙彼利埃。他的绘画以学院艺术风格著称,取材以历史,古典,及宗教题材为主。</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索尼埃</p><p class="ql-block">《绘画爱好者》</p><p class="ql-block">1860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09年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p><p class="ql-block">让·路易·埃内斯特·梅索尼埃是19世纪法国画家,出生于里昂地区,其艺术生涯的重要成就包括1861年当选为艺术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他以精确细腻的绘画风格著称,作品题材涵盖历史场景和人物肖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索尼埃</p><p class="ql-block">《1814年法国战役》</p><p class="ql-block">1864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09年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p><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索尼埃的《1841年法国战役》是画家于1864年创作的军事题材历史画,长76.5厘米,高51.5厘米,属于其军事历史画代表作。该画以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构图展现了1841年法国战役的某个战斗场景,人物姿态与战场氛围的刻画极具真实感。 ‌</p><p class="ql-block">‌尺寸与技法‌:画作尺寸较小(76.5cm×51.5cm),但通过精细的细节刻画(如人物服饰、武器装备)呈现了宏大历史场景。 ‌</p><p class="ql-block">‌梅索尼埃通过军事题材创作,既迎合了当时公开展览需求,也服务于国家宣传。该系列画作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法国军事题材绘画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1890年,《1841年法国战役》以80万法郎高价售出,创当时在世艺术家作品价格纪录,进一步巩固了梅索尼埃的艺术地位。 ‌</p><p class="ql-block">梅索尼埃的军事题材创作曾引发争议。部分评论家认为其过度追求细节而忽视艺术创新,但该系列画作仍被视为19世纪古典主义绘画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让-保罗-劳伦斯</p><p class="ql-block">《罗贝尔二世被逐出教会》</p><p class="ql-block">187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75年由法国政府在官方沙龙展上从让-保罗-劳伦斯处购得。</p><p class="ql-block">‌让-保罗·劳伦斯(Jean-Paul Laurens,1838年3月28日—1921年3月23日)出生于法国,是法国画家和雕塑家,被认为是法国历史绘画的最后一位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p><p class="ql-block">国籍:法国。 ‌‌</p><p class="ql-block">流派:学院艺术(Academic Art)。</p><p class="ql-block">领域:油画、装置、雕塑。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包括《浮士德》等历史题材作品。 </p><p class="ql-block">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艺术家,劳伦斯代表了法国历史绘画传统的终结,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学院派风格。 ‌</p><p class="ql-block">让·保罗·劳伦斯1875年创作的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虔诚的罗伯特二世被逐出教会》是法国画家让·保罗·劳伦斯于1875年创作的历史题材油画,现藏于奥赛美术馆。作品以中世纪宗教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法国国王罗伯特二世因违反教规的婚姻而被教皇格雷戈里五世逐出教会的场景,体现了劳伦斯作为反教权主义者的批判立场。画作通过自然主义手法突破新古典主义传统,聚焦权杖坠落、残烛等细节刻画,被视为19世纪法国历史画从训导功能转向审美表达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让-保罗·劳伦斯作为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反教权主义艺术家,常以中世纪宗教斗争为主题揭露教权压迫。1875年正值法国政教分离运动兴起之际,劳伦斯选择11世纪法国国王罗伯特二世因娶表妹触犯教会法被教皇绝罚的历史事件,暗喻当代宗教权力干预世俗政治的弊端 。</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描绘教皇格雷戈里五世以威严姿态宣读绝罚诏书,左侧罗伯特二世颓然瘫坐于王座,右手紧抓的权杖正从指间滑落,象征王权神圣性的瓦解。背景中熄灭的烛台与穹顶裂缝的宗教壁画,隐喻教会权威的动摇与信仰的危机。劳伦斯通过自然主义手法和戏剧性光影对比,聚焦权杖坠落与残烛等细节,打破新古典主义舞台化叙事的传统 。</p><p class="ql-block">自然主义手法:摒弃理想化人物造型,国王浮肿的面部、教皇褶皱的法衣等细节均基于现实观察</p><p class="ql-block">象征符号运用:权杖坠落轨迹与残烛烟雾形成视觉动线,强化权力更迭的叙事隐喻</p><p class="ql-block">色彩处理:以赭石色为主调穿插深红帷幔,营造压抑的宗教审判氛围。</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在1875年巴黎沙龙展引发争议,保守派批评其"渎神",革新派则认为其标志着历史画从宏大叙事转向人性化表达。艺术史学家指出,画作通过微观历史瞬间的捕捉,既延续了大卫学派的历史画传统,又以心理写实主义推动该体裁的现代转型。奥赛美术馆将其列为19世纪法国历史画革新运动的重要见证作品 。</p> <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玛蒂尔德公主》</p><p class="ql-block">1862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1905年玛蒂尔德公主遗赠</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尔波,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雕塑家、画家。</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尔波(1827-1875)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雕塑代表人物,其作品以戏剧性姿态和动态美感著称。其代表作《舞蹈》被巴黎大歌剧院永久陈列,复刻品由艺术大师保尔·贝尔蒙多制作成为中法艺术交流媒介。《乌戈利诺和他的儿子们》《受伤的丘比特》等大理石雕塑作品被丹麦新嘉士伯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他参与巴黎歌剧院建筑装饰的雕塑创作,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公共艺术的标志性实践者。</p><p class="ql-block">该雕像以大理石材质呈现古典写实风格,人物形象端庄典雅,体现了19世纪法国雕塑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意义。其历史价值在于反映了拿破仑三世时期贵族文化与艺术审美,同时作为奥赛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1848-1914年间法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玛 ‌蒂尔德公主雕像位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由让·巴蒂斯特·卡尔波创作于1862年,大理石材质,1905年由玛蒂尔德公主的侄女玛蒂尔德·波拿巴(拿破仑三世之妹)捐赠给博物馆。该雕像以玛蒂尔德公主的半身像为原型,现藏于奥赛博物馆雕塑展区。 </p><p class="ql-block">玛蒂尔德公主是拿破仑三世之妹,其家族在法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1862年,卡尔波受法兰西第二帝国行政长官奥斯曼男爵委托,为卢森堡公园设计喷泉雕塑群,其中包含代表世界四大洲的青铜雕像。玛蒂尔德公主的半身像作为喷泉群的一部分,展现了19世纪法国雕塑的写实风格。 ‌</p> <p class="ql-block">保罗-博德里</p><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布罗昂》</p><p class="ql-block">186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0年画中人遗赠</p><p class="ql-block">保罗·雅克·艾梅·博德里(Paul-Jacques-Aimé Baudry,1828年11月7日-1886年1月17日),法国巴洛克风格画家,出生于法国小城市。</p><p class="ql-block">他早年师从画家米歇尔·马丁·德罗林,由此开启绘画生涯。其艺术风格融合意大利绘画技法,以人物肖像画见长。代表作包括《海浪和珍珠》《达尔贝特·伯德莱的画像》等。</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维克多-雨果》</p><p class="ql-block">1897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906年由法国政府购得</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p><p class="ql-block">罗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拉丁区一个普通雇员家庭。1854年,他进入波提特设计学校学习,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1862年,进入圣体隐修道院,完成了院长艾马尔胸像。1875年,他到意大利旅行,并细心研究了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深受其启发。1876年至1877年间,罗丹完成了雕塑《青铜时代》。1879年,他完成了群雕《号召拿起武器进行斗争》。1880年,罗丹开始创作《地狱之门》。这项工程巨大,一直持续到1917年罗丹生命的完结。1886年,他为文学家雨果塑像。1898年,完成为文学家巴尔扎克的塑像。1916年,他把自己的全部作品捐给法国政府。1917年11月17日,罗丹去世,享年77岁。</p><p class="ql-block">罗丹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青铜时代》《手》《雨果》《吻》 《巴尔扎克》 等</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迪埃</p><p class="ql-block">《于利斯-比坦》</p><p class="ql-block">188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6年由法国政府购得</p><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迪埃(Édouard Detaille)是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以描绘人物和风景著称。他在1874年巴黎沙龙展崭露头角,早期作品受西班牙画家卡罗勒斯-杜兰影响,后逐渐吸收马奈的绘画风格,画面更趋明亮。1880年沙龙展中,他以《于立斯·比坦》肖像画闻名,展现了画家与模特的互动气质。 ‌</p><p class="ql-block">迪埃的绘画风格经历了从传统学院派到印象派的转变,他既保留了古典绘画的严谨构图,又融入了光影变化和色彩实验。例如《于立斯·比坦》中,他捕捉了模特的活泼气质,并运用明亮色调强化人物特征。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亨利-方丹-拉图尔</p><p class="ql-block">《迪堡一家》</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1921年亨利-方丹-拉图尔之妻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利·方丹·拉图尔:法国画家,以花卉和静物画闻名</p><p class="ql-block">亨利·方丹·拉图尔(1836年1月14日—1904年8月25日)是19世纪法国画家及石板画家,其艺术创作以花卉画和静物画著称。他出生于艺术家庭,画风兼具古典写实与印象派技法,被视为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之间的过渡性人物。代表作品《巴迪侬画室》以群像形式描绘了马奈、莫奈等同时代艺术家,展现了其人物刻画能力。其墓地位于巴黎蒙帕纳斯公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朱尔-达卢》</p><p class="ql-block">约1883年</p><p class="ql-block">镀色青铜,铸造而成</p><p class="ql-block">1906年由法国政府购得</p> <p class="ql-block">奥诺雷-杜米埃</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潘和斯卡潘》</p><p class="ql-block">约186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2年卢浮宫之友协会通过亨利-鲁阿尔的子女捐赠。</p><p class="ql-block">诺雷·杜米埃:法国画家</p><p class="ql-block">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年2月26日-1879年2月10日)是法国著名画家、讽刺漫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是当时最多产的艺术家,也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受伤的男人(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44~185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81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法国现实主义画家</p><p class="ql-block">居斯塔夫·库尔贝(法文全名:Jean Desire Gustave 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法国画家,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代表作品有《带黑狗的自画像》《奥尔南的葬礼》《画室》等。</p><p class="ql-block">库尔贝早年就读于柏桑松皇家学院。1840年11月,赴巴黎学习法律专业,因未通过大学考试转研究艺术。1844年,凭借《带黑狗的自画像》崭露头角。1855年,完成画作《画室》。1870年,当选法国国家博物馆主席。1873年,因受到政治事件牵连流亡瑞士,后在瑞士的图尔·德·佩尔兹逝世。</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居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外文名:Jean Desire Gustave Courbet</p><p class="ql-block">别名:古斯塔夫·库尔贝</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p><p class="ql-block">186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8年埃马纽埃尔-福雷-弗勒米埃的夫人与苏珊-埃内吉小姐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作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先驱,其代表作品包括《世界的起源》《筛麦的妇女》《受伤的男人》《奥尔南的葬礼》等,这些作品以写实技法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本质。</p><p class="ql-block">核心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世界的起源》‌(1866)。</p><p class="ql-block">艺术特征:开创性地以写实手法描绘女性生殖器,颠覆宗教神话题材传统,以46×55cm布面油画展现生命本源主题。‌‌</p><p class="ql-block">现存地点: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一楼七号厅。</p><p class="ql-block">‌《筛麦的妇女》‌(1853-1854)。</p><p class="ql-block">构图特色:红衣筛麦女子以背影占据画面中心,通过凝固的动态与古典美学展现劳动场景的真实性,现存于法国南特美术馆。‌‌</p><p class="ql-block">社会意义:突破理想化劳动叙事,体现库尔贝"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的现实主义理念。</p><p class="ql-block">‌《受伤的男人》‌(1844-1854)。</p><p class="ql-block">创作演变:历时十年修改,X射线检测揭示底层婚姻场景被覆盖为胸口流血伤口,成为情感创伤的视觉符号,现存尺寸81.5×97.5厘米。‌‌</p><p class="ql-block">技术价值:早期应用红外成像技术研究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其他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奥尔南的葬礼》‌:通过大型群体肖像(3.15×6.68米)记录乡村葬礼场景,奠定库尔贝现实主义宣言地位。‌‌</p><p class="ql-block">‌《画室》‌:全名《画家工作室:一则概括我的七年艺术和道德生活的寓言》,隐喻性构图融合社会各阶层形象。‌‌</p><p class="ql-block">‌《浴女》‌:因描绘粗犷真实的女性形体引发19世纪沙龙争议,现藏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艺术特征与影响</p><p class="ql-block">库尔贝作品突破学院派规范,采用厚涂法(Impasto)增强质感,如《特鲁维尔海景》中65×81cm的波涛肌理表现。其"只画眼睛所见"的创作原则,直接影响印象派发展,并通过《采石工》(原画1945年毁)等底层题材确立社会批判维度。‌‌</p> <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卢梭</p><p class="ql-block">《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p><p class="ql-block">184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0年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p><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卢梭(Théodore Rousseau)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1812年4月15日出生于巴黎,1867年12月22日逝世于巴比松村。他是巴比松画派的核心成员,以户外写生和严谨构图著称,被视为该画派的领袖。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成就</p><p class="ql-block">卢梭早期受荷兰风景画影响,后发展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强调对自然景色的精细观察与艺术再现,代表作《枫丹白露森林的夕阳》(1848-1849年)通过舞台式构图和渐进色调,展现了法国乡村风光的阳刚气。该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被认为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的夕阳》‌:描绘枫丹白露森林黄昏的壮丽景致,以粗壮枝干交织的圆拱形构图和柔和笔触著称。 ‌</p><p class="ql-block">‌《林荫路》‌:1849年创作,现藏巴黎奥赛博物馆,以精湛的光影处理和写实造型展现林荫路的层次变化。 ‌</p><p class="ql-block">‌《巴比松森林的黄昏》‌:另一幅经典作品,延续了他对自然光影的敏锐捕捉。 ‌</p><p class="ql-block">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卢梭16岁开始在枫丹白露森林作画,成为首位定居巴比松村的画家。他长期在户外写生,常携带面包和牛奶边观察边创作,作品因不符合当时沙龙审美标准,早期多次落选官方展览,直至1850年代通过自由沙龙展出获得关注,185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质奖章。 ‌</p> <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春天》</p><p class="ql-block">185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56年法国政府委托绘制并购买</p><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风景画家</p><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年2月15日-1878年2月19日),法国巴比松派风景画家,出生于巴黎艺术世家,父亲埃德蒙·弗朗索瓦·杜比尼同为风景画家。早年随父习画,19岁自费赴意大利学习风景绘画。1852年定居巴比松后转向户外写生,师从柯罗并受库尔贝影响,主张直接观察自然创作。1848年起多次参加巴黎沙龙展览并获奖。40岁时购置“波舟”作为移动画室,沿塞纳河、瓦兹河进行水上写生。</p><p class="ql-block">多比尼擅长水景描绘,作品采用横幅构图突出光影效果,代表作包括《Spring》《奥普特沃兹的水闸》等。1866年访英期间结识莫奈,其水波表现技法及户外创作方式对印象派产生直接影响。1870年返回法国后与塞尚保持艺术交流。巴黎奥赛博物馆藏有其描绘月光河岸的作品《Riverbank in Moonlight》。</p><p class="ql-block">相关视频</p><p class="ql-block">《春天的景色》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年轻画家把自己融于大自然。40岁时自己买了一条小船,在船上安置一个画室,起名 “波舟”,他乘着波舟号沿着瓦兹河观察描绘两岸风光,这种深入自然,对景写生的方式,对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影响很大,莫奈也学他造了一个“水上画室”。多比尼的画面多为阳光普照,充满光感;他的构图多为横幅取景,具有明朗开阔之感,充满自然的生机。</p><p class="ql-block">《收获》</p><p class="ql-block">天高云淡,一片横竖交错的金黄色麦田,如黄金织绣的地毯,铺盖着无际的平原,远处散落着高矮不齐的绿色树木,近景点缀着割麦农民,尤其是那红色头巾和麦穗间冒出的红色花朵,闪耀着生命火花,整个画面充溢着成熟的金秋气息。</p> <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p><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p><p class="ql-block">184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0年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p><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Narcís Diaz de la Peña)是西班牙画家,1807年出生于西班牙,1876年逝世。他是巴比松画派的重要成员,擅长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等自然景观,代表作《枫丹白露森林》完成于1846年。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德拉佩纳属于浪漫现实主义画家,作品注重光影变化和自然景色的情感表达,对印象派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他的绘画风格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元素,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直接观察与情感投射。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作为巴比松画派核心成员,德拉佩纳与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朱尔斯·杜普雷等人共同推动了19世纪法国风景画的发展。该画派主张走出画室,直接在自然中创作,为印象派提供了技法与理念基础。 ‌</p> <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p><p class="ql-block">《拾穗者》</p><p class="ql-block">185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0年波默里夫人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0.4-1875.1.20),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p><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从师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米勒,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米勒,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p><p class="ql-block">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米勒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米勒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p><p class="ql-block">从靠卖画艰难地糊口开始,贬笔洛可可风格的香艳绘画,这期间,无疑也给米勒的艺术生涯打下饱含凄凉、辛酸而又扎实的艺术功底。直至画家寄居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用写实的乡村风景画,开启法国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绘出了乡村中的树木、田野,以及劳动者的敦厚、朴实,使世人被画家笔下乡村中的优雅而感动,被画家神来的油墨表现所折服。</p><p class="ql-block">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米勒已35岁。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1875年1月20日,米勒因肺部感染在家中离世。</p><p class="ql-block">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米勒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p><p class="ql-block">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p> <p class="ql-block">玛丽-巴什基尔采夫</p><p class="ql-block">《一次碰头》</p><p class="ql-block">188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85年购得</p><p class="ql-block">玛丽·巴什基尔采夫(Maria Konstantinovna Bashkirtseva)是19世纪乌克兰出生的艺术家,以绘画和写作闻名。她出生于波尔塔瓦附近的贵族家庭,童年随母亲游历欧洲,后定居巴黎。因疾病失声后转向绘画,师从Robert-Fleury并在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成为该学院少数女性学生之一。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玛丽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著称,代表作《The Meeting》现藏于奥赛博物馆,描绘了工人阶级儿童的社会场景。她擅长油画,作品常聚焦社会底层生活,但二战期间大量作品被毁。2000年美国曾举办其与校友的巡回展览。 ‌</p><p class="ql-block">争议性言论</p><p class="ql-block">她的日记中曾发表激进观点,如“让我们爱狗吧,只爱狗!人和猫都是不值得的生物”,引发广泛讨论。 ‌</p><p class="ql-block">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她童年随母亲游历欧洲,定居巴黎后成为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画家,擅长油画。1884年因病去世时年仅26岁。 ‌</p><p class="ql-block">作品背景</p><p class="ql-block">《一次碰头》创作于1884年,是玛丽·巴什基尔采夫唯一入选巴黎沙龙展的作品。画中12个男孩围聚讨论,穿着补丁衣衫和木鞋的细节反映了自然主义对真实的追求,而画面边缘转身的女孩背影则暗示了艺术家早逝的命运和对艺术永恒性的执着。 ‌</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现实主义笔触穿透阶层壁垒,成为女性艺术家突破性别桎梏的宣言。画面通过双重镜像叙事,既呈现社会边缘群体的动态,又隐喻艺术家自身作为“局外人”的处境。 </p><p class="ql-block">现状</p><p class="ql-block">目前《一次碰头》收藏于浦东美术馆,是该馆展览中唯一的女性画家作品。 ‌</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法尔吉埃</p><p class="ql-block">《摔跤手》</p><p class="ql-block">1875年</p><p class="ql-block">1995年奥托-克劳斯-普赖斯捐赠</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法尔吉埃(Alexandre Falguière,全名 Jean Alexandre Joseph Falguière)是法国雕塑家兼画家,是19世纪70年代公认的法国雕塑巨匠之一。</p><p class="ql-block">外文名:Alexandre Falguière</p><p class="ql-block">国籍:法国</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897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1982年</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Alexandre Falguière 是雕塑家 François Jouffroy 的学生之一,并于 1859 年赢得了 1859 年的罗马雕塑奖,并在美第奇别墅移居罗马三年。</p> <p class="ql-block">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p><p class="ql-block">《干草》</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85年由法国政府购得</p><p class="ql-block">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Jules Bastien-Lepage)是法国自然主义画家,出生于1848年11月1日,逝世于1884年12月1日。他出生于洛林地区的农民家庭,作品以写实风格描绘法国农村生活而著称。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成就</p><p class="ql-block">他融合学院派的严谨造型与印象派的光色技巧,形成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代表作《垛草》通过朴实的笔触展现农民的艰辛生活,被誉为“米勒之后唯一能真实再现法国农村苦难”的画家。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正在倾听的让娜·达可》(1879年)以写实手法呈现少女在田园中倾听的神话意象,人与自然力量的隐秘联结赋予画面诗意氛围。另一幅《干草》(1877年)则通过农夫劳作的场景,展现现实主义主题。 ‌</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他坚持“为平民而艺术”的原则,继承法国绘画的民主主义传统,其作品在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中具有民主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保罗-吉古</p><p class="ql-block">《洗衣妇》</p><p class="ql-block">186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2年保罗-罗森贝格捐赠</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女按摩师》</p><p class="ql-block">镀色青铜小型组雕</p><p class="ql-block">1921~1931年</p><p class="ql-block">1931年在埃德加-德加后代和埃布拉尔家族的慷慨帮助下购得</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浴盆》</p><p class="ql-block">镀色青铜小雕像</p><p class="ql-block">1921~1931年</p><p class="ql-block">1931年在埃德加-德加后代和埃布拉尔家族的慷慨帮助下购得</p><p class="ql-block">《盆浴》(法语:Le tub)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于1886年创作的粉彩画,绘于60×83cm的彩色纸板上,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画作描绘女性沐浴场景,通过动态构图展现日常生活的瞬间,德加采用粉彩技法塑造人物形态与光影质感,背景以简化的笔触强化空间层次。该作品曾由Emile Boussod、卡蒙多的艾萨克伯爵递藏,1914年起在卢浮宫展出后转入奥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德加生于艺术世家,早年受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影响,后成为印象派代表画家。其创作融合现实主义风格,题材多聚焦芭蕾舞者、赛马及女性私密场景,代表作包括《舞蹈课》《调整舞鞋的舞者》等。19世纪巴黎社会对女性裸体的观看方式在《盆浴》中得到呈现,画中模特的妓女身份被解读为艺术符号,引发关于男性凝视与性别权力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女人坐在扶手椅上擦拭身体左侧》</p><p class="ql-block">镀色青铜小雕像</p><p class="ql-block">1921~1931</p><p class="ql-block">1931年在埃德加-德加后代和埃布拉尔家族的慷慨帮助下购</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看台前的赛马》</p><p class="ql-block">纸上油彩,裱于画布</p><p class="ql-block">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p class="ql-block">赛马</p><p class="ql-block">从1862年起,德加开始对赛马发生兴趣,这给他提供了一些多少总算比较完整的题材。创作于1877-1880年之间的“赛马”就很容易看出:德加的观察方法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线条只是隐隐约约地显出,没有破坏根据明暗处理安排的色彩关系。色彩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突出骑手身形的调子同显示地平线上的房子的调子同出一辙。从这种视觉形象的统一中,从绘画的“不完整性”中,也就产生了一种使画中所有对象都能自由呼吸的空气感。</p><p class="ql-block">不错,形体是缺乏立体感的,空间没有表现出来,但这绝不是缺陷,因为这些因素并不影响印象的整体性。前景那个后背被画框截去的人物,是画家的一个不必要的独出心裁。</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骑手却联合并活跃了总体的设色效果,他们上衣的斑杂耀目的黄色、玫瑰色、红色、浅蓝色,同背景上的一片片绿色、蓝灰色和黄灰色,非常和谐。这种效果的达到,是由于德加把人物沉浸在经过渲染的、令人容易呼吸的气氛之中了。可以想象,他是凭记忆而不是在外光下画了这幅画的;但他的记忆所刻画的,并不是抽象的形,而是“形色一体”的具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埃米尔-左拉》</p><p class="ql-block">186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8年埃米尔-左拉的夫人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1832年,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司法部高级官员,母亲是外交官的女儿。在这样富庶的家庭成长起来的马奈不愿服从家人的安排:父亲希望他从事法律,他却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为一名海员。1849年,父亲终于同意他追寻艺术梦想,马奈进入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工作室学习,接受扎实的绘画训练。库迟尔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画家,马奈并不满足固守成规的绘画方式。6年学习之后,他游历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深深迷恋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戈雅等前辈画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印象派大师爱德华·马奈的名画《春天》5日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3320万美元。《春天》是马奈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882年在法国巴黎展出,描绘女演员让娜·德马尔西身穿花裙,与春色交相辉映。马奈试图用画笔描绘四季,但仅完成《春天》和《秋天》。马奈1883年离世,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外文名:Édouard Manet</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 一位被低估的大师。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现代主义绘画之父。</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现代主义绘画之父</p><p class="ql-block">艺术门类</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的艺术门类主要是油画,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p><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马奈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内务部首席司法官。父母希望儿子学法律或当海军军官。</p><p class="ql-block">16岁的马奈在开往巴西轮船上当见习水手,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诱发了他那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然美的激情。</p><p class="ql-block">在18岁时毅然走进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画室学习绘画。在这里前后学6年之久,受到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获得了扎实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满古典主义。在这期间,他常到卢浮宫观摩历代大师作品,并游历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以独立自主的见解获取了在画室中难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实的艺术修养。</p><p class="ql-block">马奈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一副绅士派头,自视清高,热情奔放,不受拘束,追求独立自由,他反对保守,同情进步,维护共和主义,具有自发革命意识。19岁参加过革命暴动,还曾和德加、巴齐依参加过国民自卫军,年轻画家巴齐依阵亡。他同情巴黎公社起义,还被选为公社艺术家联盟委员,这些都是他对自由的忠诚和浪漫的激情所致。当他把全部渴望自由的生命和热情转向艺术时,他在绘画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p><p class="ql-block">29岁的马奈在沙龙展出《西班牙吉他演奏者》,在巴黎画坛上崭露头角。他的画具有古典造型基础,又有明亮鲜艳、光与色的整体表现,仍保持着形象的真实感。</p><p class="ql-block">31岁时,在落选沙龙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在巴黎引起轩然大波,并遭到拿破仑三世和舆论的攻击。而左拉却肯定他的艺术。马奈总是以古典的高贵气质和华丽美艳的印象派色彩一直交融在自己的画中。</p><p class="ql-block">1882年沙龙展出了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因而获得极大成功,官方授予他“荣誉团勋章”。病中的马奈说:“这实在太晚了。”第二年的4月30日,马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光和色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早期教育</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832~1883)是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印象派领袖。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有的法官家庭,</p><p class="ql-block">青年时当过海员,后进入学院派画家库图尔画室学习。马奈对社会和政治没有什么兴趣,他的全副心思都集中在艺术上。他不盲从地跟着老师,因而受到了他的伙伴的欢迎。之后按照学院派的规矩,临摹古代画家的作品。他经常参观卢浮宫,他游览过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和荷兰,这些都帮助他获得了造型艺术的良好造诣。</p><p class="ql-block">吹风扇的妇人</p><p class="ql-block">马奈虽厌恶学院派,但也不喜欢如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这样的学院反对派。他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和技巧,全都用于以其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和表达他所描绘的现实。不仅如此,现实对于他,仅仅是创造另一种他自己尚未明确认识到的事物的根据,这另一种事物便是艺术。但独特的个性使无法容忍学院派的那种僵化与虚假,他说:“每当我走进画室,总觉得好像是走进了坟墓一样。”离开画室后,他到各地美术馆临摹和研究前代大师们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成名</p><p class="ql-block">1863年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引起了世所罕见的轰动,不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方法都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原则相悖。它直接表现尘世环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画法上对传统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块,这一切都使得官方学院派不能忍受。</p><p class="ql-block">争议</p><p class="ql-block">1865年展出的另一件作品《奥林匹亚》同样以其离经叛道的艺术形式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评论界和新闻界的猛烈攻击,被咒骂为“无耻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以左拉为首的进步作家和青年画家们则为马奈喝彩。左拉说:“马奈将在卢浮宫占一席地位。”这场争论使得马奈名声大振,一批年轻画家聚集在他周围,他们受马奈新颖画风影响,努力探求新的艺术风格与手法,被当时人讽刺为“马奈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印象派,马奈无形中成为这些印象派画家的领袖。</p><p class="ql-block">马奈以其强烈的绘画敏感性和其典范性的作品,使他所处时代的绘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p><p class="ql-block">1883年4月30日,马奈病逝。马奈这一名字出典于拉丁文题铭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p><p class="ql-block">逝世</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死于1883年4月30日,死于梅毒和风湿病。这种疾病导致疼痛和局部瘫痪。他的左脚因为坏疽被截肢,手术11天后去世,年仅51岁。</p><p class="ql-block">1883年,马奈被埋葬在巴黎的帕西墓地。参加他的葬仪的人非常多。</p><p class="ql-block">爱德加·德加说道:“马奈要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伟大。”</p><p class="ql-block">1890年,“奥林匹亚”一画被以募捐方式买下并赠送给国家。并把这幅杰作陈列在卢浮宫。可是,这种承认已经迟了,人们即便没有这种承认也早已知道,马奈的作品是属于不朽的艺术作品之列的。</p><p class="ql-block">作品集</p><p class="ql-block">《吹短笛的男孩》</p><p class="ql-block">《吹短笛的男孩》,又称吹笛少年,1866年,160x98cm,布油彩,巴黎奥赛博物馆,爱德华·马奈。法国《吹笛少年》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自然主义作家左拉曾在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虽然现在看来,这幅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未见得有多强烈。然而在马奈那个时代,这幅画的好处恰恰在于叛逆,不合当时的礼教。第一没什么内容,第二没有什么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而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完全变革了以前的画法!当时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都不愿意收这幅作品,谁又想到100多年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女人和扇子》</p><p class="ql-block">1873~187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30年埃内斯特-鲁阿尔夫妇捐赠</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1832年,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司法部高级官员,母亲是外交官的女儿。在这样富庶的家庭成长起来的马奈不愿服从家人的安排:父亲希望他从事法律,他却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为一名海员。1849年,父亲终于同意他追寻艺术梦想,马奈进入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工作室学习,接受扎实的绘画训练。库迟尔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画家,马奈并不满足固守成规的绘画方式。6年学习之后,他游历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深深迷恋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戈雅等前辈画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印象派大师爱德华·马奈的名画《春天》5日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3320万美元。《春天》是马奈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882年在法国巴黎展出,描绘女演员让娜·德马尔西身穿花裙,与春色交相辉映。马奈试图用画笔描绘四季,但仅完成《春天》和《秋天》。马奈1883年离世,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外文名:Édouard Manet</p><p class="ql-block">国籍:法国</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 一位被低估的大师。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的艺术门类主要是油画,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p><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马奈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内务部首席司法官。父母希望儿子学法律或当海军军官。</p><p class="ql-block">16岁的马奈在开往巴西轮船上当见习水手,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诱发了他那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然美的激情。</p><p class="ql-block">在18岁时毅然走进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画室学习绘画。在这里前后学6年之久,受到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获得了扎实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满古典主义。在这期间,他常到卢浮宫观摩历代大师作品,并游历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以独立自主的见解获取了在画室中难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实的艺术修养。</p><p class="ql-block">马奈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一副绅士派头,自视清高,热情奔放,不受拘束,追求独立自由,他反对保守,同情进步,维护共和主义,具有自发革命意识。19岁参加过革命暴动,还曾和德加、巴齐依参加过国民自卫军,年轻画家巴齐依阵亡。他同情巴黎公社起义,还被选为公社艺术家联盟委员,这些都是他对自由的忠诚和浪漫的激情所致。当他把全部渴望自由的生命和热情转向艺术时,他在绘画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p><p class="ql-block">29岁的马奈在沙龙展出《西班牙吉他演奏者》,在巴黎画坛上崭露头角。他的画具有古典造型基础,又有明亮鲜艳、光与色的整体表现,仍保持着形象的真实感。</p><p class="ql-block">31岁时,在落选沙龙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在巴黎引起轩然大波,并遭到拿破仑三世和舆论的攻击。而左拉却肯定他的艺术。马奈总是以古典的高贵气质和华丽美艳的印象派色彩一直交融在自己的画中。</p><p class="ql-block">1882年沙龙展出了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因而获得极大成功,官方授予他“荣誉团勋章”。病中的马奈说:“这实在太晚了。”第二年的4月30日,马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光和色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在咖啡馆》</p><p class="ql-block">1875~18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法国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印象派重要画家。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p><p class="ql-block">中学毕业后,德加报考了美术学校,他在意大利学习意大利的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此同时,他又在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一位得意门生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t)的画室里学画。</p><p class="ql-block">1917年9月27日,埃德加·德加逝世于巴黎,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尔贝-贝纳尔</p><p class="ql-block">《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188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1年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捐赠</p><p class="ql-block">阿尔贝·贝纳尔(Albert Besnard)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重要画家,出生于1849年,活跃于艺术界直至1934年去世。他早年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后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留学,并受到印象派影响,将光线与色彩技术融入作品。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成就</p><p class="ql-block">贝纳尔以大型装饰绘画著称,曾为索邦大学、法兰西喜剧院等建筑创作巨型壁画。其作品融合古典主义与印象派技法,强调线条与色彩的对比,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代表作《罗歇·茹尔丹夫人肖像》(1886年)以亮色调和光影对比引发争议,现藏于奥赛美术馆。 ‌</p><p class="ql-block">教育贡献</p><p class="ql-block">他于1920年至1930年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推动艺术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创新。其教学理念对徐悲鸿等中国留学生影响深远,被视为学院派与现代艺术过渡的代表人物。 ‌</p><p class="ql-block">争议与评价</p><p class="ql-block">尽管被视为“印象派边缘人”,因其反对平民艺术家群体而未完全融入主流,但其技术革新对艺术史发展有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阿尔贝·贝纳尔(Albert Besnard)的罗歇·茹尔丹夫人,创作于1886年,高199cm,宽150.5cm。</p><p class="ql-block">贝纳尔早年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如同学院派画家那样,考取罗马大奖,去意大利留学。1880年前后,他开始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将印象派对光线的表现及其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他在英国期间师法庚斯博罗、雷诺兹,为自己的肖像,特别是女性肖像增添了一丝英国色彩。</p> <p class="ql-block">亨利-热尔韦</p><p class="ql-block">《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6年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捐赠</p><p class="ql-block">亨利·热尔韦:法国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亨利·热尔韦(Henri Gervex,1852年12月10日—1929年6月7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艺术家,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师从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早期因描绘巴黎妓女生活的裸体画《罗拉》被官方沙龙展拒展,后转向现代生活主题。他参与1889年巴黎世博会巨画《世纪全景》的创作,并与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合作绘制人物群像;其作品《绘画评审团会议》以油画形式记录巴黎沙龙展评审场景,展现了艺术体制的运作特征[2]。作为1874年印象派首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萨提尔玩弄一名女子》与传统沙龙展的历史画同台展出,体现了新旧艺术观念的碰撞。热尔韦尤擅运用白色调,通过《帕昆时装屋的下午五点钟》等作品展现了巴黎美好年代的时尚风貌。</p><p class="ql-block">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亨利·热尔韦出生于巴黎,早年接受学院派训练,受画家卡巴内尔指导,属于印象派艺术运动。1883年创作的《绘画评审团会议》以巴黎沙龙展评审团为题材,反映了法兰西艺术院主导的官方艺术体系运作模式。他曾在法国美术学院任教,培养出雅克-埃米尔·布朗什等学生。</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罗拉》:1878年创作的油画因裸体女子带有妖媚粉色被法国沙龙展拒展,成为其早期争议性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帕昆时装屋的下午五点钟》:1906年作品通过白色、黑色与粉色的搭配,呈现巴黎女性在时装店的优雅场景,体现其对白色调的独特掌控能力。</p><p class="ql-block">《4日晚上的回忆》:以维克多·雨果小说为灵感的历史题材画作,曾于2018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院与沙龙”特展中展出。</p><p class="ql-block">《世纪全景》群像:1889年与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合作绘制的人物群像,包含雕塑家费迪南德·巴伯迪耶纳等人物,该局部画作尺寸达335×114厘米,2015年估价为8000-10000欧元。</p><p class="ql-block">参展与影响</p><p class="ql-block">热尔韦是1874年印象派首次展览的31位参展者之一,其参展作品《萨提尔玩弄一名女子》同年也在官方沙龙展中与历史画、神话剧同场展示。他多次参与巴黎沙龙展,其中《绘画评审团会议》等作品成为研究19世纪法国艺术体制的重要视觉文献。2018年,其作品随“学院与沙龙”展览在中国展出,呈现了法国学院派艺术对20世纪中国留法画家的影响脉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路易-若阿基姆-戈迪贝尔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186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1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赠资金购得</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法文: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14日,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作品《干草堆》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破纪录的1.107亿美元(当时1美元约合人民币6.87元)高价拍出。这是莫奈作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也是印象派画作拍卖最高纪录。</p><p class="ql-block">戈迪拜尔夫人:1868年克洛德·莫奈创作的画布油画</p><p class="ql-block">《戈迪拜尔夫人》是克洛德·莫奈186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肖像,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作品受商人戈迪拜尔委托绘制其夫人侧面像,创作于莫奈经济困境时期,戈迪拜尔夫人的资助对画家此阶段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画作高217厘米、宽138.5厘米,描绘人物身着黄绿色连衣裙配红黑披巾,翻领饰白色花边与金饰,背景置玻璃器皿及黄玫瑰。莫奈通过服饰色彩对比与道具呼应构建视觉平衡,笔触间保留古典主义技法痕迹,同时展现光色探索的早期印象派特征。此作被视为莫奈肖像画转型代表作,标志其创作重心向风景领域过渡,现陈列于奥赛博物馆印象派展区。</p><p class="ql-block">背景资料</p><p class="ql-block">莫奈作画的笔法看起来自然、洒脱,对某些内容他不作精确描绘而只是点到为止,这就使其具有了影射特征。这些都是一幅地道的古典画之独立性标志。这是画家的最后的一幅伟大的肖像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偏爱画风景画。这幅画代表他早期绘画生涯的顶峰。</p><p class="ql-block">1868年9月3日莫奈接受了勒阿弗尔商人戈迪拜尔先生的订货,后者订购妻子的一张立像。毫无疑问,1866年画家在巴黎的成功消息传到了这位富有的合伙人的耳边。深受1866年作品的启发,这次构图他重新采用了先前模特儿的姿势,只是换了个方向,人物则被安置在了室内,而不是像上次那样在一个可以让卡米耶走动的不精确的空间里,用多种色彩和用于识别模特儿的社会地位的丰富色调来代替从前的深色底有绿色条纹的简单色调:戈迪拜尔夫人在画的中央,她身着一件黄绿色的连衣裙,裙子在她身后散得很开,裙子上饰有白色花边的翻领,翻领上有一个金首饰,她被一块红、黑、白的披巾裹着。一部分显现成饰有花的图案的棕绿色挂毯上,图案是用画笔几下画成的,一部分显现成镶红边的蓝色帷幔边。在她身后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块深色布料和一个有脚的玻璃器皿,器皿里放着两朵绿叶茂盛的黄玫瑰。人物的头转向左边,转向没有任何装饰成分的画的部分,显现观众眼前的侧影,在黑色耳环和浓密的头发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苍白。与两朵放在桌子左侧的玫瑰花做出呼应的那两只手,看上去是在做着一种人们在当代女子肖像画中经常见到的动作,好像是一种人们在当代女子肖像中经常见到的姿势;左手正在脱她还戴在右手上的手套。</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令人想起,在参加沙龙画展的前一年,画家卡罗吕-杜朗为其妻子画的题为《戴手套的女人》(1869,奥赛博物馆)的画,除非是受爱德华·马奈1862年画的《戴手套的女人》的影响或是此画的改编。</p><p class="ql-block">画家简介</p><p class="ql-block">莫奈的童年是在勒阿弗尔度过的。他在那里结识了尤金·布丁。在布丁的鼓励下,他开始习画。</p><p class="ql-block">1862年,他曾拜一位学院派画家为师,但收效甚微。于是,他便同巴齐耶、雷诺阿、西斯莱等朋友一起,自学绘画。他们常在枫丹白露的树林边或诺曼底海边写生。莫奈的画起初在官方画展上曾获得不小成功,但不久就遭到封杀,原因是他在室外创作的一些作品,例如《花园中的妇人》(1866,奥赛博物馆),引起不少人的反感和抵制,人们难以接受这种具有高度自发性、概括性和技术自由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詹姆斯-蒂索</p><p class="ql-block">《L,L,小姐肖像画》</p><p class="ql-block">186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7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p><p class="ql-block">詹姆斯·蒂索(James Joseph Tissot,1836年10月15日—1902年8月8日)是法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以历史题材、宗教场景和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作品著称。 ‌</p><p class="ql-block">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蒂索早年接受传统古典主义绘画训练,作品多聚焦历史故事。后期受印象派影响,在光色运用上融入印象派特色。他擅长描绘人物情感与社会细节,作品常展现细腻的服饰纹理和室内装饰。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法老与产婆》‌(1874年):取材于《圣经·出埃及记》故事,展现接生婆因敬畏神而保全男孩的情节。 ‌</p><p class="ql-block">‌《意志的胜利》‌(1877年):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社交场景,展现上流社会的优雅生活。 </p><p class="ql-block">‌《泰晤士河》‌(1874年):描绘伦敦泰晤士河的风景与人文景观。 ‌</p><p class="ql-block">风格转变</p><p class="ql-block">蒂索曾以巴黎社交生活为创作主题,后因情感波折(其爱人凯思琳去世)转向宗教题材。他两次赴中东寻找创作灵感,晚年作品多以宗教故事和圣经场景为主。 ‌</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他结合写实主义与印象派技法,擅长通过明暗对比和细腻的细节处理营造画面层次感。色彩运用上,常用柔和色调辅以突出人物的情感表达。 ‌</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p><p class="ql-block">《沐浴》</p><p class="ql-block">约18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6年莱昂-莱尔米特遗赠</p><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1823-1906)是比利时著名画家,活跃于19世纪后半期的巴黎艺术界,以优雅的女性肖像画闻名。</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他融合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写实风格与细节处理,作品常展现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女性的时尚与生活场景。其画风细腻,注重人物情感表达与背景环境的融合,部分作品带有日本版画的构图灵感。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粉红色的女士》‌:描绘一位身着粉色服饰的贵族女性,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其优雅气质。 ‌</p><p class="ql-block">‌《巴黎的斯芬克斯》‌:通过女性面部表情与背景的互动,展现都市女性的神秘感。 ‌</p><p class="ql-block">‌《杜波依斯小姐的画像》‌(1884年):以直接观察为基础,刻画学生模特的自信与才智,背景设计体现对日本空间构造的兴趣。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多次在巴黎沙龙展出并获奖,作品被奥赛博物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晚年虽健康不佳仍坚持创作,1906年逝世于巴黎。 ‌</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上啤酒的女招待》</p><p class="ql-block">1878~18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9年依据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入藏卢浮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1832年,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司法部高级官员,母亲是外交官的女儿。在这样富庶的家庭成长起来的马奈不愿服从家人的安排:父亲希望他从事法律,他却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为一名海员。1849年,父亲终于同意他追寻艺术梦想,马奈进入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工作室学习,接受扎实的绘画训练。库迟尔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画家,马奈并不满足固守成规的绘画方式。6年学习之后,他游历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深深迷恋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戈雅等前辈画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印象派大师爱德华·马奈的名画《春天》5日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3320万美元。《春天》是马奈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882年在法国巴黎展出,描绘女演员让娜·德马尔西身穿花裙,与春色交相辉映。马奈试图用画笔描绘四季,但仅完成《春天》和《秋天》。马奈1883年离世,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艺术门类</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的艺术门类主要是油画,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p><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马奈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内务部首席司法官。父母希望儿子学法律或当海军军官。</p><p class="ql-block">16岁的马奈在开往巴西轮船上当见习水手,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诱发了他那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然美的激情。</p><p class="ql-block">在18岁时毅然走进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画室学习绘画。在这里前后学6年之久,受到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获得了扎实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满古典主义。在这期间,他常到卢浮宫观摩历代大师作品,并游历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以独立自主的见解获取了在画室中难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实的艺术修养。</p><p class="ql-block">马奈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一副绅士派头,自视清高,热情奔放,不受拘束,追求独立自由,他反对保守,同情进步,维护共和主义,具有自发革命意识。19岁参加过革命暴动,还曾和德加、巴齐依参加过国民自卫军,年轻画家巴齐依阵亡。他同情巴黎公社起义,还被选为公社艺术家联盟委员,这些都是他对自由的忠诚和浪漫的激情所致。当他把全部渴望自由的生命和热情转向艺术时,他在绘画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p><p class="ql-block">29岁的马奈在沙龙展出《西班牙吉他演奏者》,在巴黎画坛上崭露头角。他的画具有古典造型基础,又有明亮鲜艳、光与色的整体表现,仍保持着形象的真实感。</p><p class="ql-block">31岁时,在落选沙龙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在巴黎引起轩然大波,并遭到拿破仑三世和舆论的攻击。而左拉却肯定他的艺术。马奈总是以古典的高贵气质和华丽美艳的印象派色彩一直交融在自己的画中。</p><p class="ql-block">1882年沙龙展出了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因而获得极大成功,官方授予他“荣誉团勋章”。病中的马奈说:“这实在太晚了。”第二年的4月30日,马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光和色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马奈与莫奈是19世纪法国印象派运动中的两位重要画家,两人虽无亲属或师徒关系,但存在深厚的友谊与艺术上的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艺术关系与友谊发展</p><p class="ql-block">‌初期误解与和解‌:1865年沙龙展上,马奈因莫奈作品风格与自己的《翁费勒的塞纳河口》相似而误解对方模仿自己,但1866年通过朋友介绍结识后,两人成为盖尔波瓦咖啡馆艺术聚会的常客,共同探讨印象派理念。‌‌</p><p class="ql-block">‌艺术道路的分歧‌:马奈虽被视为印象派先驱,但坚持通过官方沙龙获得认可,未参加1874年印象派独立展览;莫奈则成为印象派核心人物,推动户外写生与光色实验。‌‌</p><p class="ql-block">‌经济支持与晚年情谊‌:马奈多次资助贫困的莫奈,包括为其安排住所、自购画作等;1883年马奈去世后,莫奈发起筹款购回其代表作《奥林匹亚》捐赠国家,避免其流落海外。‌‌</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差异</p><p class="ql-block">‌马奈‌:注重平面化构图与黑色运用(如《草地上的午餐》),打破传统透视,但晚年才尝试纯印象派风格。‌‌</p><p class="ql-block">‌莫奈‌:痴迷光色瞬间变化(如《日出·印象》《睡莲》系列),完全摒弃轮廓线,开创印象派典型技法。‌‌</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对比</p><p class="ql-block">马奈:《奥林匹亚》《吹短笛的男孩》。</p><p class="ql-block">莫奈:《睡莲》《鲁昂大教堂》系列。</p><p class="ql-block">名人百科</p><p class="ql-block">马奈和莫奈是19世纪法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友谊与互助 结识过程:马奈比莫奈年长近10岁,两人通过艺术结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莫奈在早年的艺术探索中,曾受到马奈作品的震动与启示,并通过友人与马奈结识。 经济支持:在莫奈经济拮据的时期,马奈给予了他慷慨的帮助,甚至通过伪造买家购买莫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海滩上》</p><p class="ql-block">18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3年保留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1832年,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司法部高级官员,母亲是外交官的女儿。在这样富庶的家庭成长起来的马奈不愿服从家人的安排:父亲希望他从事法律,他却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为一名海员。1849年,父亲终于同意他追寻艺术梦想,马奈进入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工作室学习,接受扎实的绘画训练。库迟尔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画家,马奈并不满足固守成规的绘画方式。6年学习之后,他游历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深深迷恋提香、鲁本斯、委拉斯贵兹、戈雅等前辈画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印象派大师爱德华·马奈的名画《春天》5日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3320万美元。《春天》是马奈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882年在法国巴黎展出,描绘女演员让娜·德马尔西身穿花裙,与春色交相辉映。马奈试图用画笔描绘四季,但仅完成《春天》和《秋天》。马奈1883年离世,终年51岁。《海滩上》 描绘了在海滩上的妻子和弟弟,颜料中掺杂沙粒。画作的构图与用色以及扁平的空间,让它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马奈受日本艺术影响的画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西斯莱</p><p class="ql-block">《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p><p class="ql-block">18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p class="ql-block">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9世纪巴黎画家</p><p class="ql-block">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世界著名画家,主要画风景画,生于巴黎,逝于莫莱。他和莫奈一起,是纯正印象派的真正代表。</p><p class="ql-block">主要代表作为《莫雷的划船比赛》、 《圣马尔丁运河》、 《马尔港的洪水》、 《秋天》等。</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阿让特伊的塞纳河》</p><p class="ql-block">18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1年阿尔贝-夏庞蒂埃博士及其夫人捐赠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是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该流派创始人之一。他以光影实验和色彩运用著称,代表作包括《日出·印象》《睡莲》系列等。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莫奈擅长通过光色变化表现自然景象,其作品突破传统绘画的阴影和轮廓线表现方式,强调瞬间的光色效果。1872年创作的《日出·印象》标志着印象派风格的诞生,该作采用色调分割技法,展现物体在光影中的模糊轮廓。晚年他在吉维尼改造花园,创作了200余幅睡莲主题油画,其中《睡莲》系列在2014年拍出2700万美元高价。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日出·印象》‌:1872年创作,展现厄普特河岸风景,通过光色对比呈现朦胧景象,被视为印象派宣言。 ‌</p><p class="ql-block">‌《干草堆》‌:1910年代创作,以麦田为题材,采用原色主义技法,成为莫奈拍卖价最高的作品之一(2019年以1.107亿美元成交)。 ‌</p><p class="ql-block">艺术影响</p><p class="ql-block">莫奈推动了印象派对光影的极致探索,其理论和实践为现代绘画奠定了基础。他通过多幅同主题作品研究色彩与光的互动,开创了抽象艺术的先河。</p><p class="ql-block">《阿尔让特依的塞纳河》:克洛德·莫奈于187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p><p class="ql-block">《阿尔让特依的塞纳河》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洛德·莫奈于1873年创作的风景画,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该作别名《塞纳河上的阿让特伊》,以莫奈居住地阿尔让特依的塞纳河秋景为题材,描绘了天空、河岸、倒影与流水的自然元素。</p><p class="ql-block">画面采用经典构图:右侧大曲线与左侧对角线引导视线至远景。莫奈通过短促精确的笔触捕捉瞬息光影,以自然的光影处理表现视觉瞬变性,展现秋季河岸的独特氛围。其技法突破传统学院派规范,成为印象派革新美学的重要范例。</p> <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色屋顶》</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印象派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国印象派大师,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于巴黎去世。</p><p class="ql-block">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三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唯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先驱,有印象派“米勒”之称。</p><p class="ql-block">《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色屋顶》:法国印象派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红色屋顶》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创作于1877年的油画作品,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该作以蓬图瓦兹冬季村落为场景,采用正午阳光下的红白色彩对比与厚实的色块笔触,展现了印象派对光影变化的独特诠释。</p><p class="ql-block">画作突破早期细碎笔触风格,融合塞尚式的坚实结构表现,通过跳跃的补色对比与点描技法,在54.5cm×65.6cm画布上呈现出冬日的清冷与温馨交织氛围。艺术史上该作被视为毕沙罗技法转型的标志,既延续印象派光影追求,又预示新技法的探索方向。</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1877年正值毕沙罗艺术转型期,他在蓬图瓦兹居住期间观察到冬季村落景观:积雪覆盖的白色墙壁与红褐色屋顶形成强烈对比,光秃树枝在正午阳光下投影斑斓色块。这种视觉体验促使画家突破早期受柯罗影响的灰调风格,尝试将印象派光色理论与更稳固的结构表现结合。</p><p class="ql-block">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色彩体系:以朱红屋顶与灰白墙壁构成主色调,辅以普鲁士蓝阴影增强冷暖对比</p><p class="ql-block">地面采用黄褐、赭石与群青交织,通过补色明暗关系表现积雪融化的质感</p><p class="ql-block">构图特点:</p><p class="ql-block">前景斜向篱笆引导视线至画面中心的红屋顶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中景光秃树木作为视觉过渡,平衡右侧密集建筑与左侧开阔空间的比重</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p><p class="ql-block">《开花的树》</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19年玛丽-让娜-多雷勒遗赠</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1894)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及艺术赞助人,出生于巴黎富裕家庭。他以描绘19世纪巴黎城市生活与家庭场景著称,代表作包括《雨天的巴黎街道》《比齐克游戏》等,其作品受摄影技术启发,采用高角度视角和几何化构图,形成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卡耶博特擅长以精准的透视关系呈现现代都市秩序感,如《雨天的巴黎街道》通过光影表现展现巴黎雨景的独特韵味。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宗教与神话主题,如《沐浴后的男子》以自然主义手法刻画男性形象。 ‌</p><p class="ql-block">收藏与赞助</p><p class="ql-block">作为印象派的重要支持者,卡耶博特早期收藏并资助莫奈、雷诺阿等艺术家。他计划将收藏捐赠给卢浮宫,最终部分作品由法国政府接收并成为奥赛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其遗赠推动了印象派艺术被官方认可,为现代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卡耶博特的高角度视角构图和几何化场景设计,影响了后续艺术家对城市空间的探索。1994年其回顾展后,艺术成就逐渐被广泛认知,2025年洛杉矶盖蒂博物馆举办的“古斯塔夫·卡耶博特:描绘男性”展览,进一步聚焦其艺术特色。 ‌</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的绘画作品中频繁出现花卉主题,主要原因包括:</p><p class="ql-block">艺术表达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卡耶博特擅长用花卉作为画面元素,通过几何化构图和冷峻色调形成视觉对比。例如,他在《阿让特的帆船》中用蓝白主调展现晴朗天气下的通透感,与莫奈的光色实验形成呼应。 ‌</p><p class="ql-block">记录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卡耶博特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花卉常出现在家庭、庄园等场景中。他通过单纯色块和版画效果呈现画面,强化现代生活的疏离感。 ‌</p><p class="ql-block">资助艺术家的共同创作</p><p class="ql-block">卡耶博特资助了莫奈、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并收藏了大量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圈的互助行为推动了印象派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花卉题材在画作中的运用。</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维特伊的教堂》</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3年马克斯和罗茜-卡加诺维奇捐赠</p><p class="ql-block">维特依教堂</p><p class="ql-block">巴黎奥赛博物馆收藏的画布油画</p><p class="ql-block">《维特依教堂》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洛德·莫奈1879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作品以塞纳河右岸维特依村的冬日雪景为背景,创作期间正值莫奈妻子卡米耶病重,画家通过大量绘画筹集医疗费用,村庄独特的悬崖地形与河湾景观为其提供了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画面采用横向构图,将教堂塔楼置于边缘以增强空间动感,冷色调的褐色与绿色取代了早期鲜亮的色彩,暗示画家个人境遇的转变。作品融合日本木刻艺术的平面化手法,打破传统透视规则,通过景物重叠营造视觉层次。此阶段创作标志着莫奈在技法上从外光捕捉转向对内心情感的具象化表达,色调运用与构图方式均反映出其艺术风格的阶段性演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p><p class="ql-block">188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1886年秋天,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在布列塔尼海岸外的贝勒岛(Belle-Île-en-Mer)寻找崎岖和贫瘠的地形。他把自己的活动集中在该岛大西洋一侧的克尔维拉霍恩村(Kervilahouen),他写信给他的印象派同僚古斯塔夫·卡勒波特(Gustave Caillebotte)说道,“我在这里已经一个月了,我每天刻苦工作;我在一个壮丽的荒野地区,有一堆巨大的岩石,还有颜色令人难以置信的海洋;我充满了热情。”尽管如此,莫奈也承认画狂野的海洋有些困难,因为他习惯于画平静的海峡水域。</p><p class="ql-block">在《贝勒岛的岩石》(Rocks at Belle-Île, Port-Domois)中,莫奈描绘了肃穆的大海拍打着贫瘠的岩石,这是他重复和改变多次的一个主题。他对周围的地形很敏感,并按需求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察方式。他写信给他的同伴爱丽丝·霍斯切德(Alice Hoschedé)说道,“我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使他们[岩石]显得阴沉,以此表达他们可怖,悲惨的一面。”他补充说,他感到“无力描绘出那种强烈感”——海水冲击碾压那些岛上像哨兵一样的岩石。但他也意识到,他对自己要求过高:“我追求的是最细微的色彩。这是我自己的错,我想抓住无形的东西。”这幅宏伟的画作的色彩、形式和氛围表明,莫奈既担忧,又想传达动荡的情绪,同时也在记录特定地点的外貌。</p><p class="ql-block">—— 摘自《每日艺术》</p><p class="ql-block">当莫奈描绘不带人物的大海时,就像他之后画的那幅描绘贝勒岛(Belle-ile)的画,他将目光聚焦于巨大的礁石,以及冲刷着礁石的海水。这是一种更加如画概念下的海洋,它布满了岩石,就像陆地在海洋中露出海面。海与地通过光与色看起来连为一片,而不像弗里德里希与库尔贝画中的那种分层的空间,在这些方面,这幅画更接近莫奈对圣阿德雷斯港的描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夏末的干草堆》</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5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赠资金购得</p><p class="ql-block">黄昏下的干草堆</p><p class="ql-block">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克洛德·莫奈的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黄昏下的干草堆(法语:Les Meules;英语:Haystack at the End of Summer):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克洛德·莫奈的绘画作品,这幅作品于1891年完成,是莫奈在巴黎西北小镇吉维尼居住时的绘画作品,显示农田上一个锥形干草堆在黄昏时的美景。为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16日,《黄昏下的干草堆》将亮相佳士得纽约拍场,预估值约为4500万美元。</p><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26日,《干草堆》在香港苏富比展出,估价超过5500万美元,约4.2亿港元。2019年5月,在六位竞标者的激烈争夺下,来自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名作《干草堆》(Meules)最终以1.107亿美元(约合7.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14日,该画作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破纪录的1.107亿美元高价拍出。这是莫奈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纪录,也是印象派画作拍卖最高纪录。</p><p class="ql-block">作品《黄昏下的干草堆》完成于1890年夏末到次年春季。有时候《干草堆》系列也包含其他的同主题但不同标题的画作。这一系列作品以其对每天、每季不同时间的光线的敏锐观察而出名。绘制地点是法国吉维尼莫奈居所附近。</p><p class="ql-block">这个系列是莫奈最早的一个主题,内容重复,但以说明自然在变化,如一天中的时间、季节和类型,感知天气的细微差别。对于莫奈来说,创作和展示一系列与主题和有利位置相关的绘画的概念始于1889年,至少有十幅画在克雷兹谷地进行,随后在画廊乔治·珀蒂展出。这种对序列主题的兴趣在他的职业生涯的其余部分将继续。</p><p class="ql-block">《干草堆》系列约由有 25 幅作品,被视为莫奈 50年生命中难度最高、最破格的作品。虽然他于1880 年代末曾尝试创作在不同光线及天气下的风景画,但此前从未创作多幅只以颜色、笔触及气氛区分的作 品。现作是《干草堆》系列中形式上最大胆的,属于一套三连作品之中其中一幅,画面描绘一堆干草的 特写,部分因至画布边缘而中断,形态与色彩皆超越自然主义的界限。</p><p class="ql-block">农田上,一个锥形干草堆在黄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这幅《黄昏下的干草堆》作品于1891年完成,是莫奈在巴黎西北小镇吉维尼居住时绘画,显示农田上一个锥形干草堆在黄昏时的美景。这幅《干草堆》展现一堆干草的特写,部分因画布边缘而中断,形态与色彩均超越自然主义的界限。“该作品暮色壮丽,画家以宝石般的色彩交错,捕捉到变化万千的大自然光辉。”</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这里描述的粮食的堆叠方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地称呼:干草堆、麦垛和粮食堆。通常高度在4.6至6.1米之间,是一种形象化的标志,突出和强调法国诺曼底地区农村的美丽和繁荣。干草堆作为存储设施,保存小麦,直到秸秆和谷壳可以更有效地分离。诺曼存储粮食的方法是使用干草垛作为保护,以保存小麦的麦穗,直到可以脱粒。虽然小麦收获在7月,打谷机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经常需要到3月才能达到所有的农场。这些堆栈在19世纪中叶变得普遍。这种方法已经存在了100年,直到联合收割机开始普及。虽然堆叠的形状是区域性的,但它们在巴黎盆地和吉尔维尼所在的诺曼底地区是常见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塞尚夫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885~18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以作品抵偿债务,1991年</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法国画家</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印象派画派画家。</p><p class="ql-block">1839年1月19日,保罗·塞尚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埃克斯。1861年,保罗·塞尚到巴黎的瑞土学院注册,认识了毕沙罗。[3]1873年,保罗·塞尚画了《缢死者之屋》等许多风景画。[3]1874年4月15日,保罗·塞尚以《缢死者之屋》《摩登奥林匹亚》参加了在巴黎的卡皮西纳大街35号纳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的第一次“无名者画会”(印象派)画展。</p><p class="ql-block">1906年10月22日,1906年,保罗·塞尚外出画《儒尔当的乡间小屋》时遇暴风雨而罹患肺炎,不久后过世被安葬在他家乡的古老墓地中。</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钢琴前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89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92年法国政府从奥古斯特-雷诺阿处购得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法国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印象派重要画家。1841年生于法国Haute-Vienne的小镇里蒙(Limoges),后来随家搬迁到巴黎。印象画派成员之一。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p><p class="ql-block">早年当过徒工,画过陶瓷、扇子、窗帘等。曾从学院派画家格莱尔(Charles Gabriel Gleyre, 1806—1874年)学画,后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影响,对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有较深的研究。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方法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游船上的午餐》《小玛高脱像》《煎饼磨房的舞会》等。</p><p class="ql-block">《钢琴前的少女》:色彩情感交融</p><p class="ql-block">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少女》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作,画面中的两个少女坐在钢琴前,仿佛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妹妹穿着白色的裙子,系着蓝色的腰带,金发上还扎着蓝色的蝴蝶结,坐在椅子上,一手扶着乐谱,一手按着琴键,全神贯注地练琴。姐姐则穿着红裙子,系着白领圈,一手靠在钢琴上,另一只手扶着椅子,神情从容地看着妹妹练琴。姐妹俩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一组美妙的和声在共鸣。</p><p class="ql-block">画中的钢琴装饰考究,铜烛台精致,虽然不算豪华,但足以显示这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女的服装也极其雅致,陶瓷花瓶和绿色挂毯背后的室内陈设,更加强了这一印象。</p><p class="ql-block">站在这幅画前,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室内的和平与温暖,仿佛能听到优美的琴声,甚至能感受到少女的呼吸。这种强烈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雷诺阿的特写式构图。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亲切、和睦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他喜欢用特写镜头捕捉人物,而不是全景式的构图。在他的作品中,画面中通常只有一两个人物,通常是胸像或膝盖以上的半身像,这样的构图拉近了画家与模特儿的距离。</p><p class="ql-block">雷诺阿曾说过:“我喜欢的绘画,如果是风景画,它必须能让人们在其中散步。如果是裸女像,它则能让人想伸手去抚摸。”这表明他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视觉来感受对象,而是希望通过触觉和情感来体验绘画。</p><p class="ql-block">这幅《钢琴前的少女》不仅是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更是一首情感的交响乐,让人沉浸其中,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加布丽埃勒与玫瑰》</p><p class="ql-block">191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5年菲利普-冈尼亚为纪念父亲而捐赠</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印象派重要画家。1841年生于法国Haute-Vienne的小镇里蒙(Limoges),后来随家搬迁到巴黎。印象画派成员之一。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p><p class="ql-block">早年当过徒工,画过陶瓷、扇子、窗帘等。曾从学院派画家格莱尔(Charles Gabriel Gleyre, 1806—1874年)学画,后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影响,对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有较深的研究。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方法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游船上的午餐》《小玛高脱像》《煎饼磨房的舞会》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有洋葱的静物》</p><p class="ql-block">1896~189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9年奥古斯特-佩尔兰遗赠</p><p class="ql-block">法国画家保罗·塞尚创作的静物题材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静物》,是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的画作,1999年,塞尚画作《静物》以6050万美元的价格在纽约拍卖成交,让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观赏到大师的作品,同时也确认了他在世界美术界的地位。</p><p class="ql-block">静物题材占塞尚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其创作高峰期倾向于描绘静物题材。选择苹果、陶罐等日常物件源于其形态稳定性,便于长时间观察光影变化与质感表现,例如《一盘桃子》通过超过80次摆盘调整达到构图平衡。</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岩石》</p><p class="ql-block">约190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以作品抵偿债务,1978年</p><p class="ql-block">《黑城堡上洞穴附近的岩石》(Rocks Near the Caves Above Château-Noir ),创作于1904年前后,是塞尚晚期作品。喜欢这幅作品,因为大色块的大气,以及色块构物的巧妙!即使体现的主题是岩石,巧妙的色彩赋予观者想象空间,如同之前画幅《农家庭院》,此幅再次运用魔幻蓝、橙色、赭黄、带有生命力的绿。</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黑城堡上方的岩层,采用水彩与铅笔结合的创作技法。如同第一眼感受,这幅画以深邃的蓝色、赭黄色与橙色,以及烟灰色岩石的呈现而闻名,其间巧妙得露出一抹蓝天。</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的两个特点,可以现场细细观赏感受:</p><p class="ql-block">- 不规则的块状几何形态笔触。</p><p class="ql-block">- 形态的边缘营造出流动的动感。</p><p class="ql-block">说到之前提到的塞尚的老师和好友-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 -1903年)~19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印象派画家之一,必须要介绍此次展中个人喜爱的毕沙罗的一副作品:《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屋顶》(Red roofs,Corner of a Village,Winter),创作于1877年。</p><p class="ql-block">透过果园的树木看到一片房屋,虽然是在冬日,细腻的红屋顶,灌木丛的棕红,以及细腻的摇曳线条,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很暖!</p><p class="ql-block">毕沙罗通过平行排列的平面、渐变的屋顶色彩和厚重笔触,展现了冬季村庄的独特景致。屋顶的斜坡从橙红色渐变至棕色,仿佛延展至整个画面。前景的田野和植物,以及背景中的圣德尼山,也运用了相同的色调。厚重的颜料层捕捉光线,让笔触充满活力,为画面赋予了张力与动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乔治-夏庞蒂埃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1876~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9年卢森堡博物馆之友协会与图尔农夫人(原名若尔热特-夏庞蒂埃)共同捐赠</p><p class="ql-block">雷诺阿喜欢用明亮的颜色描绘温暖、欢乐的世界,他最擅长的就是用色彩画出光的感觉。他抒情、柔美、富有人情味的画面与大多数印象派画家相比,更受人们欢迎。</p><p class="ql-block">《乔治·夏庞蒂埃先生的夫人》则描绘了他最重要的“伯乐”——夏庞蒂埃夫人,她是印象派最早的收藏者之一,而她的丈夫不仅是左拉等自然主义小说家的重要出版商,还是巴黎艺术界的活跃人物。</p><p class="ql-block">完成此画后不久,雷诺阿又创作了《乔治·夏庞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们》(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在1879年的沙龙上占据了显著位置,获得了巨大成雷诺阿与印象派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雷诺阿和塞尚都参加过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但后来他们都产生了撤离这一群体的念头。塞尚是空间上的撤离,雷诺阿则是观念上的撤离。事实上,印象派画家在十余年里一共办过8次画展,参加过所有画展的,唯有毕沙罗一人。其实在这些人中,只有莫奈是最典型的印象派,他如苦行僧一般用一生实践着自己对光与色的描绘。</p><p class="ql-block">雷诺阿与塞尚都是印象派危机时刻的见证者,也都为现代艺术埋下了种子,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在西方美术史上也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塞尚生于普罗旺斯艾克斯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衣食无忧的他可以全身心投入艺术世界。同为来巴黎寻梦的人,塞尚与雷诺阿都基于对艺术新气息的敏感,聚集到马奈的周围,又不约而同地对印象派艺术家们的高谈阔论感到厌倦。</p><p class="ql-block">性格内向的塞尚对好脾气的雷诺阿十分欣赏,这份欣赏里甚至还带着怜惜。尽管两人的艺术理念和艺术道路相去甚远,但性情上的互补促使他们彼此欣赏,互相赞美。这份友谊还浸润于两个家庭之间,甚至他们的后代。</p><p class="ql-block">1882年,雷诺阿和塞尚一起到法国南部创作。三年后,塞尚一家来到诺曼底的拉罗什吉永小镇拜访雷诺阿,那段时间,他们常常带着画板和颜料盒,悠闲地游走在乡野间。</p><p class="ql-block">雷诺阿笔下的人物总是洋溢着幸福、温柔与生命力。他曾说:“艺术应该是愉快、美丽、令人赏心悦目的。”</p><p class="ql-block">而塞尚的绘画语言的核心在于用色彩来建构形体,让色彩本身决定物体的形状和空间深度。他石破天惊地提出:“一切物体都可以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表现。”</p><p class="ql-block">雷诺阿是这样理解塞尚的:“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那感觉就像庞贝古城的遗迹,既如此粗犷,又无比动人。”</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读书的女人》</p><p class="ql-block">1874~18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梅特遗赠</p><p class="ql-block">《读书的女子》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74-1876年创作的布面油画(46x38cm)。该作品现藏于奥赛美术馆,曾亮相上海宝龙美术馆(2019年)。</p><p class="ql-block">画作通过细腻笔触与柔和色调展现女子专注阅读的场景,既延续早期印象派对光影效果的探索[1][2]。此作与《穿红衣的年轻女子》等作品同属印象派展区核心展品,被策展方用于诠释雷诺阿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持续探索。</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尚罗赛的塞纳河畔》</p><p class="ql-block">18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牟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塞纳河畔·尚罗塞》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76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该画以巴黎塞纳河畔风光为题材,通过明快色彩与松动笔触捕捉自然光影的瞬息变化,体现雷诺阿早期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特征。其创作正值艺术家深入探索户外光色表现的阶段,以即时性笔触记录河畔的视觉印象,展现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敏锐捕捉与自然主义表现倾向。</p><p class="ql-block">雷诺阿(1841-1919)作为印象派运动成员,创作生涯经历从纯粹印象派到古典技法融合的转变。本画作为其早期代表作,延续了艺术家对户外写生的持续实践,以充满光影变化的笔触定格自然场景的生动瞬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农家庭院》</p><p class="ql-block">约18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农家庭院》是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于1879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画面通过独特的光影处理和几何构图,展现了法国乡村的荒芜景象。 ‌</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1875年前后,塞尚与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共同在奥维(Auvers)和蓬图瓦兹(Pontoise)居住创作。毕沙罗同期创作的《农家庭院》侧重表现当地生活场景,而塞尚则通过封闭的农舍门窗、交叉的树木枝干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压抑的荒凉感。 ‌</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光影与线条‌:画面采用印象派的碎笔触技法,但通过光影对比和线条的刻意迟疑,打破了传统写实绘画的客观性,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形态的主观重构。 ‌</p><p class="ql-block">‌几何构图‌:农舍的墙面、山丘的轮廓等元素形成规则的几何形态,与印象派追求的光影变化形成对比,预示了塞尚后期对“形式/Form”研究的深入。 ‌</p><p class="ql-block">‌色彩运用‌:靛蓝的天空与黄墙红砖形成冷暖对比,草木的绿色与赭黄色调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展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微妙关系。 ‌</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该作品被视为塞尚艺术转型的关键节点——从早期印象派的写生转向对自然形态的结构化解析,为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奠定了基础。 ‌</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的农妇》</p><p class="ql-block">189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3年马克斯和罗茜-卡加诺维奇捐赠</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与布列塔尼农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艺术理念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上。高更通过《布道后的幻象》等作品,将农妇的宗教幻象与现实场景结合,既反映了当地民俗,又暗含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 ‌</p><p class="ql-block">矛盾核心:传统宗教与现代艺术的冲突</p><p class="ql-block">高更在作品中弱化现实场景,强化农妇的幻觉元素(如雅各与天使搏斗的奇幻场景),以此挑战传统宗教的权威性。这种处理方式与当时社会对宗教的依附形成对立,也引发了当地人对艺术价值的误解。 ‌</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异域体验与文化碰撞</p><p class="ql-block">高更在布列塔尼期间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但他的艺术表达并未完全贴合当地文化逻辑。例如,他将农妇的白色头巾处理为"装饰性符号",这种符号化手法虽强化了画面节奏,却削弱了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这种创作方式引发了文化接受者的抵触情绪。 ‌</p><p class="ql-block">深层原因:理想与现实的断裂</p><p class="ql-block">高更一生追求"原始艺术之美",但他的艺术实践始终处于传统技法与个人理想之间摇摆。这种矛盾在他晚年移居塔西提岛后达到高潮——他既想保留原始艺术特质,又不得不面对现代颜料与当地材料的冲突。这种"两难"状态加剧了他与当地文化的摩擦。 ‌</p><p class="ql-block">大家还在搜</p><p class="ql-block">在放飞自我的路上一去不复返:高更《布道后的幻象》</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幅画带有超现实意味? 这是因为画的主要内容就是布列塔尼农妇的一场宗教幻象,她们刚刚参加完布道活动,在教堂外目睹了(更准确地说是幻想),雅各与天使扭打在一起的场景。 想象与现实被呈现在了同一维度,仅由一棵树在画中作为分割。树的左半部分表示现实,而右半部分则是虚构,画家夸张了人物透视比例的强烈反差,这样的安排也是超现实的。</p> <p class="ql-block">埃米尔-贝尔纳</p><p class="ql-block">《麦收》</p><p class="ql-block">188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5年购得</p><p class="ql-block">埃米尔·贝尔纳(Émile Bernard,1868–1941)是法国后印象派重要画家、雕刻家及艺术评论家,与梵高、高更并称“蓬塔旺画派”核心成员。他早年以点描技法闻名,后与高更共同开创分隔主义(Cloisonnism)风格,强调色彩与形式的纯粹性。其代表作《Les musiciens》(1892年)被视为该流派实践的高峰。 ‌</p><p class="ql-block">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贝尔纳1868年出生于法国里尔,早年随家人迁居巴黎,在装饰艺术学校学习绘画。1886年结识高更,受其影响转向分隔主义创作,代表作《Yellow Tree》(1888年)展现早期几何化处理自然景色的风格。1892年与高更决裂后,艺术风格逐渐转向古典主义,晚年专注于宗教题材和写实主义肖像。 </p><p class="ql-block">对梵高与高更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贝尔纳长期协助推广梵高艺术遗产,在其去世后举办回顾展并出版书信集。他虽因艺术理念分歧与高更决裂,但早期合作推动了高更作品的国际认可。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Les musiciens》‌:以中世纪骑士与游吟诗人为主题,采用矩形轮廓与鲜明色彩对比,体现分隔主义核心特征。 ‌</p><p class="ql-block">‌《Yellow Tree》‌:早期自然景观作品,几何化处理手法体现分隔主义实验性。 ‌</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律西埃</p><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式摔跤》</p><p class="ql-block">1890~18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84年亨丽埃特-布塔里克小姐遗赠</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律西埃(Paul Sérusier,1864年11月9日—1927年10月7日)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纳比派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巴黎,早年就读于朱利安美术学院,后任教于朗松美术学院。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成就</p><p class="ql-block">塞律西埃受高更影响,作品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简化形式著称,强调平面装饰性而非传统绘画的叙事性。代表作《布列塔尼摔跤》(The Breton Wrestlers)通过压平空间、简化人物造型,突破了欧洲古典绘画的光色环境限制,转向主观色彩表达。 ‌</p><p class="ql-block">理论贡献</p><p class="ql-block">他提出“艺术是覆盖有按一定秩序铺好的颜色的平面”的创作理念,系统阐述于1921年出版的理论著作中。这一理论成为纳比派(“预言者”之意)的艺术纲领,主张通过逻辑推理和色彩分隔实现艺术创新。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包括《护符》(The Talisman)、《海藻采集者》(Seaweed Gatherer)、《黄色农场》(Yellow Farm)等,均体现其分隔主义风格。 ‌</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海景与牛》</p><p class="ql-block">188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3年维塔利伯爵夫人为纪念其兄居伊-德-肖莱子爵的捐赠</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p><p class="ql-block">《海景与牛》(Seascape with Cow),创作于1888年。喜欢这幅画赋予的想象空间,远近层次的悬崖和草垛,近处的牛和草坪,远处的海,还有撞击悬崖的海浪和小溪,画面色彩和构图层次感赋予丰富的生命力展现。</p><p class="ql-block">据说高更于 1888 年住在布列塔尼的小渔村。 在夏末或初秋 (8 月或 9 月), 画家走到悬崖边,这幅画应该就是来自当时从悬崖俯瞰的所见所感。</p><p class="ql-block">高更的戏剧性构图通过大胆着色和明亮互补色,尤其是橙色和绿色的应用,给我们带来画面的层次和强烈视觉感。悬崖往下看:小溪冲向黑暗的大海,白色的海浪撞击岩石,仔细看画依稀可见停靠在悬崖边的红帆布渔船。 近处,一头黑白相间的母牛差点走出画面。 牛站在最亮的干草垛附近,这些干草垛与左边相似形状的棕色岩石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反差。 浅绿色的小溪与左前方的草地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蒂呼拉》(正面)</p><p class="ql-block">约1892年</p><p class="ql-block">柏氏灰莉木面具,部分彩色,带金色点缀</p><p class="ql-block">1951年于克-德-蒙弗雷夫人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蒂呼拉(正面)、夏娃(背面),创作于约1892年。</p><p class="ql-block">早在法国期间,高更就开始创作木雕。来到塔希提以后,高更也雕刻了若干木雕作品。这件特别的木雕前后两面雕刻着不同的内容。面是高更的女友Tehamana,高更称她为蒂呼拉。蒂呼拉是高更多幅画作的主题,根据他书中的记载,两人最初结合时,蒂呼拉年仅13岁。1893年,高更第一次离开塔希提后,便再也没见过蒂呼拉和她们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木雕的另一面名为夏娃,雕刻着粗糙的女子(夏娃)形象。一些艺术史家认为,这一面的内容表现了高更和蒂呼拉一起找到的伊甸园,也有人认为,她代表了蒂呼拉扮演诱惑者夏娃的幻想。正面木雕中被涂成绿色的眼睛则可能代表着嫉妒。</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夏娃》(背面)</p><p class="ql-block">约1892年</p><p class="ql-block">柏氏灰莉木面具,部分彩色,带金色点缀</p><p class="ql-block">1951年于克-德-蒙弗雷夫人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蒂呼拉(正面)、夏娃(背面),创作于约1892年。</p><p class="ql-block">早在法国期间,高更就开始创作木雕。来到塔希提以后,高更也雕刻了若干木雕作品。这件特别的木雕前后两面雕刻着不同的内容。面是高更的女友Tehamana,高更称她为蒂呼拉。蒂呼拉是高更多幅画作的主题,根据他书中的记载,两人最初结合时,蒂呼拉年仅13岁。1893年,高更第一次离开塔希提后,便再也没见过蒂呼拉和她们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木雕的另一面名为夏娃,雕刻着粗糙的女子(夏娃)形象。一些艺术史家认为,这一面的内容表现了高更和蒂呼拉一起找到的伊甸园,也有人认为,她代表了蒂呼拉扮演诱惑者夏娃的幻想。正面木雕中被涂成绿色的眼睛则可能代表着嫉妒。</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3年维塔利伯爵夫人捐赠</p><p class="ql-block">世界名画高更的《在沙滩上》</p><p class="ql-block">1891年,保罗高更动身前往塔西提岛,许多原因使得他远走他乡,返璞归真逃离现代文明,寻找全新的生活与前景。高更在塔西提岛找到了他旅居不列颠,和南法时期所追寻的内容,对于原始野性社会的梦想,在资产阶级规则统治下的古老欧洲无力足之地,却吸引,当时许多艺术家。高更新的灵感来源变成了岛上的妇女,她们的身材长相符合画家的理想预期,肉欲美和圣洁美,性感的肉体和原始的纯粹模糊却奇迹般地结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在沙滩上</p><p class="ql-block">她们身着多彩裙的时候,别具风格的线稿非常适合画家的笔触,姿势从表面上看自然无雕饰,却在背后隐藏着佛寺雕像和古埃及艺术的影子。尽管作品极具夸张而野性的古拙,高跟本人却是个知识分子,他的画作中能寻找到无比繁复的印证,文雅而具有象征性,文学认识粗浅的人难以将其辩识。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同时带人大部分都不能理解和接受画家的新世界。甚至斯特林堡在给大家的一封信中写道:这是个天堂,里面住着夏娃不是我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艺术家肖像》(正面)</p><p class="ql-block">1893~1894年</p><p class="ql-block">双面布画油画</p><p class="ql-block">1966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资购得</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从塔希提岛归来后,如同他职业生涯每一个重要阶段,高更绘制了一幅自画像。画中的他面容疲惫,身穿当地民俗服装。在我们眼前的这幅自画像背面,是高更为他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绘制的肖像。画中的莫拉尔神情恍惚,背景以蓝色为基调——这种表现手法似乎预示了1901年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高更在创作时从未考虑两幅肖像同时展出的场景,因此我们如今所见的莫拉尔肖像呈上下颠倒之状。</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威廉-莫拉尔肖像》(背面)</p><p class="ql-block">1893~1894年</p><p class="ql-block">双面布画油画</p><p class="ql-block">1966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资购得</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从塔希提岛归来后,如同他职业生涯每一个重要阶段,高更绘制了一幅自画像。画中的他面容疲惫,身穿当地民俗服装。在我们眼前的这幅自画像背面,是高更为他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绘制的肖像。画中的莫拉尔神情恍惚,背景以蓝色为基调——这种表现手法似乎预示了1901年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高更在创作时从未考虑两幅肖像同时展出的场景,因此我们如今所见的莫拉尔肖像呈上下颠倒之状。</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9年依据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移交</p><p class="ql-block">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p><p class="ql-block">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89年创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一说,两个年轻人不小心走火开枪击中),年仅37岁。</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英语:Vincent's Bedroom in Arles;法语:La Chambre de Van Gogh à Arles;荷兰语:Slaapkamer te Arles)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8至1889年间在法国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所绘制的一组作品,共5个版本,包括3个油画版本和2个素描版本。3个油画版本分别收藏于荷兰的梵高博物馆、美国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与法国巴黎的奥塞美术馆内[1]。第一个素描版本在法国巴黎被私人收藏,第二个素描版本收藏于美国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的5个版本中都是同样绘制了梵高在阿尔勒时的卧室模样,床、座椅及家具等[3]。作品里深藏着梵高从精神和物质上对“归宿”的不懈追求。梵高希望该作能够表达超然的静谧、闲适和安宁,可事实上该作品却显得有点焦躁,令人晕眩。画中的墙壁上挂着一些梵高的作品,让观赏者从中洞悉到他对艺术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47年雅克-拉罗什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以自画像系列闻名,一生创作了约35幅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更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历程。 ‌</p><p class="ql-block">自画像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梵高的自画像具有强烈的画面张力,通过色彩与笔触的独特运用,展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演变。</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1886年初的《戴深色毡帽的自画像》‌:采用写实手法,展现了忧郁情绪,背景映射了当时他遭受的身心折磨(如梅毒治疗、失业等)。 ‌</p><p class="ql-block">‌1887年的《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尝试点彩技法,色彩更为鲜艳,反映了从写实到表现主义的过渡。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与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星月夜》‌(1889年):与自画像系列同为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扭曲的星云和柏树象征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p><p class="ql-block">‌《向日葵》系列‌(1888年):通过黄色向日葵的重复排列,传递出强烈的生命力与情感张力。 ‌</p><p class="ql-block">梵高与自画像的关联</p><p class="ql-block">梵高曾说:“我希望一个世纪之后,我的肖像画能像幽灵般存在。”他的自画像通过极端真实的自我呈现,打破了传统肖像画的界限,成为理解其艺术理念与人生轨迹的重要载体。 ‌</p> <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p><p class="ql-block">《亨利-萨马里》</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47年雅克-拉罗什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法国画家</p><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1864年11月24日出生于法国阿尔比,1901年9月9日逝于马尔罗美城堡,年仅37岁。自幼身有残疾,因而发育不全。法国贵族家庭出身、后印象派画家、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艺术先驱,为人称作“蒙马特尔之魂”。</p><p class="ql-block">罗特列克承袭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等人画风,以及日本浮世绘之影响,开拓出新的绘画写实技巧。他擅长人物画,对象多为巴黎蒙马特一带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阶层人物。其写实、深刻的绘画不但深具针砭现实的意涵,也影响日后毕加索等画家的人物画风格。在巴黎学画期间,结识贝尔纳、凡高,深受德加绘画题材和技巧的影响。他十分喜爱浮世绘版画。他的不少作品题材取自周围的生活,描绘资产阶级沙龙、咖啡店、夜总会、妓院的生活场面。他善于用精练的笔触,用鲜明的大块色彩对比组织画面,刻画人物性格。</p><p class="ql-block">除绘画上的成就以外,罗特列克的彩色海报带动了海报设计的创新;他使用石版画技术,舍弃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以浮世绘中深刻的线条表现观赏者眼中的主观空间,搭配巧妙的标题文字,成功吸引观赏者的目光,与皮埃尔-勃纳尔同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海报设计者。</p><p class="ql-block">中文名: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p><p class="ql-block">外文名:Henri de Toulouse-Lautrec</p> <p class="ql-block">夏尔-莫兰</p><p class="ql-block">《红发年轻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88年购得</p><p class="ql-block">夏尔·莫兰(Charles Moran)是法国学院派画家,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代表作《红发年轻女子肖像》创作于1889年,现属“缔造现代”展览系列,2025年在浦东美术馆展出。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成就</p><p class="ql-block">夏尔·莫兰擅长肖像画,作品兼具写实功底与古典美学韵味。他在画中细腻刻画肌肤质感与发丝细节,通过深沉背景和华丽画框突出主体,展现了19世纪法国学院派对人物神韵与细节的极致追求。 ‌</p><p class="ql-block">夏尔·莫兰的《红发年轻女子肖像》,创作于1889年。作者背景:夏尔·莫兰是法国学院派画家,其作品兼具写实功底与古典美学韵味,擅长肖像画创作。</p><p class="ql-block">画面细节:画中红发女子姿态优雅,身着带有碎花装饰的服饰,肌肤与发丝的质感刻画细腻;深沉的背景突出人物主体,华丽的金色画框更显作品的古典精致。展览与价值:该作品属于“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系列,于2025年在浦东美术馆展出,是19世纪法国肖像画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当时学院派对人物神韵与细节的极致追求。</p><p class="ql-block">不从艺术层面上欣赏,俺觉得东西方年轻女子的肤质还是有很大差别滴,东方女子皮肤紧致,皮肤衰老慢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 <p class="ql-block">莱昂内托-卡皮耶洛</p><p class="ql-block">《伊薇特-吉尔贝》</p><p class="ql-block">约189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9年莱昂内托-卡皮耶洛的儿媳莫妮克-卡皮耶洛捐赠</p><p class="ql-block">莱昂内托·卡皮耶洛(Leonetto Cappiello)是意大利旅法海报艺术家与画家,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他以革新性的设计语言颠覆传统海报艺术,其作品以大胆的视觉对比和人物突出效果著称,代表作包括与皮埃尔·韦卡森合作的“双鹫尺寸”海报系列。 ‌</p><p class="ql-block">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卡皮耶洛早期以漫画创作闻名,为《Le Rire》《L'Assiette au Beurre》等杂志绘制插画。1898年移居巴黎后,逐渐转向海报设计,成为20世纪初海报热潮时期的先锋设计师。他的作品首次展览于1892年佛罗伦萨市立博物馆,后续在利沃诺Museo Civico Giovanni Fattori博物馆等机构展出。 ‌</p><p class="ql-block">设计风格</p><p class="ql-block">他开创性地使用黑色背景突出主体人物,与传统海报规范形成对比。其设计融合了平版印刷与手绘色彩技术,代表作《70幅画》展现了黑白与彩色图像的融合。 ‌</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卡皮耶洛的革新设计推动了20世纪视觉文化发展,其作品被视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奠基之作。 ‌</p> <p class="ql-block">路易-安克坦</p><p class="ql-block">《街上的女人》</p><p class="ql-block">约189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35年路易-安克坦遗孀捐赠</p><p class="ql-block">Louis Anquetin</p><p class="ql-block">艺术家</p><p class="ql-block">路易·安克坦(Louis Anquetin,1861—1932),画家,景泰蓝主义代表人物。安克坦常以黑色轮廓线分割色块,作品多描绘巴黎夜生活场景,与亨利·德·土鲁斯-劳特累克交往密切,被称为“画室的光荣”。代表作有《晚上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女人》《Femme assise avec un parapluie》等,部分作品曾参展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与巴黎奥赛博物馆等地。</p><p class="ql-block">1886年,安克坦在费尔南德·柯罗蒙画室学习期间,与埃米尔·伯纳德、土鲁斯-劳特累克等人交往,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对文森特·梵高的艺术实验产生激励作用。1890年前后创作的《Femme assise avec un parapluie》采用油彩纸本裱于画布技法,曾参展多伦多、阿姆斯特丹及巴黎等地展览。</p> <p class="ql-block">乔治-修拉</p><p class="ql-block">《模特背影》</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47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p><p class="ql-block">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是法国新印象主义(点彩派)代表画家,以独特的点彩技法和光学理论应用于绘画实践,开创了“近看为点,远成画”的视觉艺术新形式。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与风格</p><p class="ql-block">修拉的核心贡献在于将纯色以小点或短笔触并置,通过观者眼睛的视觉混合实现色彩融合。其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1886年)通过几何构图和纯色点彩,展现了阳光下的河滨场景,画面宁静和谐且充满科学理性。 ‌</p><p class="ql-block">理论探索</p><p class="ql-block">他系统研究谢弗勒尔色彩对比理论,建立以光学调色法为核心的分色主义体系,主张通过色点排列实现色彩的物理混合而非传统调色板混合。这种技法不仅提升了画面亮度,还增强了色彩表现力。 ‌</p><p class="ql-block">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修拉强调色彩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注重画面结构的秩序感。例如,他在《安涅尔浴场》(1883年)中用黑、白两色构建严谨构图,精准捕捉光影变化。这种理性美学对后世现代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法国画家,生于巴黎。早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师从安格尔的学生亨利·莱曼研究古典绘画,系统研究卢浮宫历代大师作品。其艺术实践融合光学理论与色彩研究,开创点彩技法,成为新印象主义代表人物。1883年创作《安涅尔浴场》,首次运用点彩技法描绘巴黎塞纳河沐浴场景。1884年参与独立派沙龙,1886年携《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参加第八届印象主义展览,该作品通过纯色点彩技法和几何构图形成视觉混色效果,被视为新印象主义诞生的标志。修拉借鉴谢弗雷尔色彩对比理论,建立以光学调色法为核心的分色主义体系,创作主题多围绕巴黎都市景观展开。1891年因白喉病逝世,其去世被视为新印象主义运动结束的标志,虽然一生创作数量有限,但其理论和技法对20世纪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亨利-埃德蒙-克罗斯</p><p class="ql-block">《发丝》</p><p class="ql-block">约189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9年购得</p><p class="ql-block">亨利·埃德蒙·克罗斯:法国新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亨利·埃德蒙·克罗斯(1856-1910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新印象派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法国北部杜埃。他的创作以点彩技法著称,擅长通过细腻的色彩分割表现光影效果,代表作品包括《林间裸睡的女子》《抽烟的自画像》等。克罗斯的艺术实践对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p><p class="ql-block"> 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克罗斯早年接受传统学院派训练,后受乔治·修拉和保罗·西涅克的影响转向新印象派创作,致力于研究科学化的色彩理论。他通过细密色点的排列组合,在画布上构建出充满光感的画面效果,这种技法在风景题材作品中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林间裸睡的女子》(资料更新于2012年):采用分层点彩技法描绘自然光影与人体的和谐关系,画面中斑驳的光影通过冷暖色点的交替呈现。</p><p class="ql-block">《埃克托尔·弗朗斯夫人》:肖像画中运用互补色并置技法,面部细节通过色点的疏密排列产生立体感。</p><p class="ql-block">创作特征</p><p class="ql-block">克罗斯的作品多取材于地中海沿岸风光,后期创作中逐渐增加装饰性元素,画面色彩趋向明亮饱和。他对点彩技法的改良突破了早期新印象派的机械性限制。</p><p class="ql-block">艺术影响</p><p class="ql-block">截至2013年资料更新,克罗斯的绘画理论通过书信和展览持续影响欧洲现代艺术发展,其色彩构成方法被马蒂斯等年轻艺术家借鉴。</p><p class="ql-block">亨利-埃德蒙·克罗斯(Henri-Edmond Cross)是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以点彩技法著称,其代表作《梳头》(The Hair)创作于1892年,聚焦女性头发这一独特主题。 ‌</p><p class="ql-block">作品背景</p><p class="ql-block">《梳头》以伊尔玛·克莱尔为模特,通过未露脸的半身像呈现,头发成为画面唯一主题。画家通过紧贴框架的构图和中性背景,强化了发丝的视觉冲击力,色调仅限于棕色与淡紫色,展现了新印象派对色彩与形式的精简处理。 ‌</p><p class="ql-block">艺术地位</p><p class="ql-block">克罗斯被誉为新印象派第二阶段的重要推动者,其作品对野兽派等后续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p><p class="ql-block">《井边的女人-作品238》</p><p class="ql-block">189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9年购得</p><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法国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点彩派(Pointillism)创始人之一,他主要画风景,且经常使用点彩派技法作画 。1863年11月11日生于巴黎,1935年8月15日卒于同地。早年学建筑,后转而学绘画。1884年与G.修拉交往后,开始接受新印象主义理论,并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人物。作品富于激情,善用红色作为基调,代表作《圣特罗佩港的出航》、《马赛港的入口》等色彩鲜明和谐,使远近产生秩序感。晚年思想进步,同情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p><p class="ql-block">【中 文 名】:保尔·西涅克【英 文 名】:Paul Signac</p><p class="ql-block">作品基本信息与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井边的女人》创作于19世纪末(具体年份未公开),采用点彩派(新印象派)标志性的分色技法,通过密集的纯色小点并置构成画面,形成光学混合效果。作品描绘了乡村女性取水的日常场景,色彩明快,笔触细腻,体现了西涅克对光影与色彩的极致探索。‌‌</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点彩派的革新性‌:西涅克与乔治·修拉共同发展了点彩派理论,该派别以科学色彩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理性方法提升绘画表现力。《井边的女人》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典范。‌‌</p><p class="ql-block">‌展览意义‌:作为巴黎奥赛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该作品首次在华大规模展出,与梵高、莫奈等大师作品同台,凸显其在艺术史中的承启地位。‌‌</p><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简介及其他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生平‌:保罗·西涅克(1863-1935)是法国新印象派核心人物,晚年转向水彩创作,曾任独立艺术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其他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圣特罗佩港》(1901-1902):以港口为主题,色彩对比强烈。</p><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费内翁肖像》(1890):致敬艺术评论家,点彩技法成熟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西奥-范-里斯尔伯格</p><p class="ql-block">《罗斯科夫港口》</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82年购得</p><p class="ql-block">西奥·凡·里斯尔伯格(Théo van Rysselberghe)是比利时新印象派画家,出生于1862年11月23日,代表作品包括《泽特家的三姐妹》《摩洛哥肉店》《掌舵人》等。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他于1883年加入比利时二十人画会,与乔治·修拉共同推动新印象主义发展。早期作品《摩洛哥肉店》通过光影处理展现市井生活,1901年通过威尼斯双年展确立国际声誉。《泽特家的三姐妹》采用点彩技法,被誉为“美艳惊人”,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p><p class="ql-block">国际影响</p><p class="ql-block">其艺术足迹遍及美国、法国,形成跨大西洋影响力网络。晚年创作的《掌舵人》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新印象派领域的地位,该作品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p> <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默尼耶</p><p class="ql-block">《黑色之地》</p><p class="ql-block">约189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6年购得</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默尼耶(Constantin Meunier,1831-1905)是比利时著名雕塑家和画家,与友人西奥·范·里斯尔伯格同为新印象派在比利时的代表人物。他以工业题材作品著称,尤其擅长通过雕塑和绘画展现工人阶级的劳动场景。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主题</p><p class="ql-block">默尼耶的雕塑作品常歌颂工人与劳动,而绘画则聚焦工业化的冷酷法则。例如,他在1880年创作的《博里纳日矿区》(Mine de Borinage),通过无边的工厂和烟囱、穿梭的火车,刻画了当时比利时工业区“黑色之地”的压抑氛围。画面虽色调阴郁,但通过新印象派技法增强了动态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p><p class="ql-block">关联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内设有康斯坦丁·默尼耶博物馆(Museum Constantin Meunier),专门展示其艺术作品。该馆还与其他三座博物馆共同构成比利时最重要的美术类博物馆网络,收藏涵盖15世纪至今的绘画、雕塑及油画,包括鲁本斯、雅克·路易·大卫等大师的作品。 ‌</p> <p class="ql-block">马克西米利安-吕斯</p><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190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81年克里斯蒂安-休曼捐赠</p><p class="ql-block">马克西米利安·吕斯:法国新印象派画家(1858—1941)</p><p class="ql-block">马克西米利安·吕斯是19世纪末法国新印象派运动的核心成员,与保罗·西涅克、乔治·修拉共同构建了点彩派理论体系。其创作生涯以历史题材和社会观察著称,代表作品《1871年5月巴黎一条街》通过巴黎公社运动场景的记录,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在技法层面,他将科学色彩学理论转化为点彩实践,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2023年其油画《拉尼、马恩河与铁桥》亮相香港邦瀚斯拍卖行展览,作品估价与莫奈、西涅克等大师佳作并列。</p><p class="ql-block">艺术团体关联</p><p class="ql-block">1884年加入保罗·西涅克组建的新印象派团体,与亨利·埃德蒙·克罗斯、毕沙罗父子等共同推动点彩技法系统化。该团体通过严格的色彩分割理论重构绘画语言,吕斯在实践层面将光学原理转化为稳定的笔触节奏,形成可辨识的个人风格特征。</p><p class="ql-block">创作技法突破</p><p class="ql-block">采用微小纯色点阵叠加的色彩混合方式,摒弃传统调色板混色方法。其点彩密度根据画面尺幅动态调整,近观呈现精密色点组织,远观则达到视觉调和效果。这种技法革新被法国艺术家安德烈·克罗多继承发展。</p><p class="ql-block">代表性作品</p><p class="ql-block">《拉尼、马恩河与铁桥》捕捉塞纳河畔工业景观,通过蓝灰基调点彩构建雾气氤氲的光效。该作在2023年香港邦瀚斯拍卖行展览中与莫奈《吉维尼附近的塞纳河》并列展出,印证其作品的市场认可度。</p><p class="ql-block">《1871年5月巴黎一条街》以蒙马特尔街区为背景,描绘巴黎公社失败后的肃杀氛围。画作通过倾斜构图与冷色调点彩,隐喻宗教势力对进步运动的压制 。</p><p class="ql-block">历史题材探索</p><p class="ql-block">聚焦19世纪法国社会变革事件,与维莱特、斯坦伦等蒙马特尔画家形成创作同盟 。其历史画作突破传统英雄叙事模式,采用平民视角记录街头抗争场景,画布成为保存集体记忆的视觉档案。</p><p class="ql-block">艺术传承脉络</p><p class="ql-block">巴黎圣心大教堂相关创作被纳入法兰西艺术史教材,与马奈作品共同构成解读第三共和国初期社会矛盾的图像证据链。21世纪艺术市场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如2023年香港秋拍中作为拍卖展品出现),证明其技法体系在现当代艺术演进中的持久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p><p class="ql-block">《戴绿帽子的女人侧影》</p><p class="ql-block">约1891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以作品抵偿债务,1990年</p><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Édouard Vuillard,1868-1940)是法国纳比派(Nabis)代表画家,以细腻的室内场景和情感化的装饰性画风著称。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他擅长用中性色平面纹样与弱光营造恬静氛围,作品常以家庭生活、女性肖像及巴黎街道为题材,色彩简练且富有形式感。其技法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受日本版画、象征主义及高更影响,形成独特的内景主义风格。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包括《艺术家的母亲和妹妹》《花园聚餐》《围粉色披肩的芳丁夫人》等,多描绘亲友日常互动与巴黎生活场景。晚年作品数量减少,但艺术影响力持续扩大,1938年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为其举办大型回顾展。 ‌</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维亚尔出生于织物商家庭,母亲从事织绣设计,这对他早期创作产生直接影响。他于1886年进入巴黎朱利安学院学习,后加入纳比派团体。该派主张将个人美学转化为视觉符号,反对学院派艺术,追求装饰性色彩与平面化构图。 ‌</p> <p class="ql-block">莫里斯-德尼</p><p class="ql-block">《十月的傍晚(用于少女卧室的装饰板)》</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05年通过日经集团协调的赞助购</p><p class="ql-block">摩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1870年11月25日-1943年11月),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诺曼底格朗维尔,曾就读于朱利安学院。作为纳比派运动领军人物,其艺术理论为立体主义、野兽派及抽象艺术奠定基础。1890年与皮埃尔·伯纳尔等人创立那比派,提出“一幅画本质是颜色平面”的理论纲领<span style="color:rgb(136, 136, 136);">[</span>。</p><p class="ql-block">1888年受保罗·塞律西埃影响接触高更综合主义,转向象征主义创作。1890年代起革新宗教艺术,与乔治·德瓦利埃尔合作创作教堂壁画,以静止造型与蓝玫瑰色调为特征。游历比利时、意大利期间受古典艺术与佛罗伦萨素描影响,后期作品涵盖《The Story of Psyche》系列、《The Annunciation under the Arch with Lilies》等宗教题材。</p><p class="ql-block">理论著作《理论》《新理论》强调绘画自律性,实践却聚焦宗教主题。</p><ul><li>中文名:摩里斯·德尼</li><li>出生地:格朗维尔</li></ul><h2>一生经历</h2><p class="ql-block">1888年,从布列塔尼归来的<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1%9E%E5%BE%8B%E8%A5%BF%E5%9F%8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58, 127, 222);">塞律西埃</a>引导他去研究高更的情况。当时,高更关于象征主义的思想和从它派生出来的综合主义已经形成。高更反对<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E%AB%E5%A5%8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58, 127, 222);">莫奈</a>或<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6%96%AF%E8%8E%B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58, 127, 222);">西斯莱</a>的即兴之作,反对以细小的笔触使形变得散乱,他主张具有正统观点的艺术,要求有所选择和协调一致,使画家的意志比对大自然的观察更为重要。他还运用大块颜色和非常肯定的素描关系来再次造形,有时甚至达到在人物或主题周围勾上厚厚一圈的地步。</p><p class="ql-block">在接受这种形式之前,摩里斯·德尼曾用细小的笔触去寻找光的颤动,并根据修拉的原则研究色彩分解。不过,不管他给予技巧问题的重要程度如何,为思想服务的趣味使他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探讨一些其意义远比简单的风景画或静物画复杂的主题。既然象征主义借口精神和诗意,要求画面不满足于对外部世界的物质表现,而去启示某些思想或意识状态,那么,我们觉得综合主义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希望使绘画超凡入圣的愿望将在综合的意志中达到。这种综合是一种严格控制的艺术,符合分析愿望的印象主义自发性和它是矛盾的。将哲学和诗的素材引入绘画只会使摩里斯·德尼的思想得到满足,而且他还始终是当代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著有《理论》、《新理论》)。他的绘画便是这一精神状态的准确反映,而这种精神状态,又逐步地引异他几乎专一地献身于宗教艺术。他与乔治·德瓦利埃尔是该艺术最初的和最有效的革新者。他是最先明确指出艺术作品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证明的画家之一,认为表现的主题是次要之物。但在这之后,他在作画时,却仍然给于主题以先于一切的重视,这是因为在一幅宗教作品中,表现耶稣诞生或耶稣受难正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原由。</p><p class="ql-block">摩里斯·德尼开始对旅行产生强烈兴趣。他曾在比利时、西班牙、德国、瑞士、阿尔及利亚、甚至美国和加拿大作过多次旅行。他对希腊和巴勒斯坦尤其留有深刻印象,但使他受到决定性影响的地方却是意大利。在罗马,他发现了古典的思想感情;在西耶纳,他找到了颜色的和谐;在佛罗伦萨,他醉心于素描的简练;在阿西西,他钦佩风景画的纯正。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是从至高无上的精神和美的结合之中吸取营养的。</p><p class="ql-block">特点介绍</p><p class="ql-block">摩里斯·德尼创作了大量的装饰壁画,它们主要是为教堂所作,他对静止的形和几乎一动不动的人物形象的兴趣恰好与他构思的作品相符。他以宁静平和的素描、明亮的色彩组合、蓝色和玫瑰色的柔美和谐,使人感到他这时的画具有罕见的肃穆,放射出奇光异彩。而对他艺术的保留意见可能也就在于此:人们有时希望能在画中感受到更多的动乱,看到姿态不那么柔美的人类和不那么外露,不那么彻底的宁静。在他的著作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与这种宁静相应的自我驾驭——人,带着他的不安和疑问,决心解决制约着这位艺术家的人生问题。</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梳妆》</p><p class="ql-block">1914年</p><p class="ql-block">布画油画</p><p class="ql-block">1922年购得</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1867-1947年)生于丰特奈-欧罗斯,1947年1月 23 日卒于勒卡内。早期从事广告和舞台美术设计,曾经是纳比派成员,画风具有东方趣味。1889年定居巴黎,主要创作油画和版画插图,作品多取材室内景、静物和裸体模特,画风又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代表作有油画《逆光下的女裸体》、《乡间餐厅》, 版画插图 《 达芙尼与克罗依》、《自然史》等。</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出生于法国的枫特奈欧罗兹,逝于康奈。他是纳比派的代表画家。</p><p class="ql-block">博纳尔22岁时,曾在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过,早年从事过法律工作,在他卖掉一幅《法国香槟》招贴画之后便专业于绘画。博纳尔的绘画被认为是从印象派蜕变而来的,但他不像印象派那样忠实于外光的再现,而是用感情的色彩来描绘自然,是把印象派视觉的观察变成了感情的感受。他对色彩有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因而他的作品是一个由色彩构成的绚烂的艺术世界,为此他获得“色彩魔术师”的美称。此外,博纳尔作品的构图也与众不同,画中人物往往只露出一部分,桌上的物象常被切去一半,这种布局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和环境的亲密感。他画中的一切物象并不各自独立,也无主次之分,它是由一片色与形构成的和谐温暖的融合体,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纯绘画视觉的愉悦感。</p><p class="ql-block">1891年前后,博纳尔和他的朋友们彼此以纳比相称,并被评论家们命名为象征派或白刊画家。他们在独立派沙龙和布特维尔的勒巴尔小画廊崭露头角。摩里斯·德尼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维亚尔、卢塞尔、博纳尔都不满二十五岁,劳特累克则比他们年长三岁。博纳尔身材高大,但瘦骨嶙岣,,性格内向,见人便窘。他的防范到了不信任人的地步。在摩里斯·德尼所作的《向塞尚致意》和瓦洛通所作的《五人》中,都把他画得与旁人有些距离。他对自己的道路也并不明确。起初,一种大众的实用艺术:家具、折扇、屏风、陶瓷、舞台装饰吸引了他。出自昂古尔画室(博纳尔曾把图卢兹·劳特累克带到那里去)的一幅彩色招贴画《法国香槟》在巴黎街头首次让人看到皮·博两个缩写字母和一位儿童画家精美的挥霍。他兴致勃勃地准备干一切"随时出现的工作"。淘气、滑稽、柔情已出现在他最初的画作之中,出现在他最早的"日本纳比"石版画或雕塑之中。既大胆又精细,得到世界各地的专家认可,一举成名!</p><p class="ql-block">个人作品</p><p class="ql-block">《逆光下的裸女》</p><p class="ql-block">博纳尔所表现的裸00女受德加的影响很深,他和德加一样不画在画室中装模作样的裸00女,多选择处于自然生活状态的裸00女,以表现生活的快乐感。</p><p class="ql-block">在这幅充满阳光和空气的室内,裸00女逆光而立,丰满健康的身体反射出耀眼的色彩。画家运用类似点彩的碎小笔触,不画阴影但使整个画面充满光感和鲜亮的色彩感,光与色互相融合后,交织成一曲富有韵律的合奏。在博纳尔的裸00女画中,理想的女性美和生活的现实感达到完美的结合。</p><p class="ql-block">个人生活</p><p class="ql-block">博纳尔身材高大,但瘦骨嶙峋,性格内向见人便窘,有点自卑,但有着决不退让的个性,他从不向虚荣、名利屈服,不让自己的纯真、犹豫、热情、原始兽性受到侵犯,始终以自己特有的真实为出发点。</p> <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瓦洛东</p><p class="ql-block">《梳妆的女人》</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03年秋季沙龙展上从费利克斯-瓦洛东处购得</p><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瓦洛东(Félix Vallotton)是瑞士/法国画家和版画家,1865年12月28日出生于瑞士洛桑,1925年12月29日逝世。他早年进入巴黎朱利安艺术学院学习,后成为纳比派成员,但其艺术风格更接近自然主义。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成就</p><p class="ql-block">瓦洛东以冷静、现实主义的风格著称,笔触细腻且色彩厚重,常通过画面揭示社会矛盾。他虽参与纳比派聚会,但刻意回避该派系的华丽风格,转而关注社会批判与人性复杂性。其版画作品尤为突出,以木刻技法剖析中产阶级虚伪价值观,并借助摄影技术辅助创作。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浴者》‌(1892-1893年):描绘巴黎街头场景,融合纳比派与自然主义元素。</p><p class="ql-block">‌《夏日晚会》‌(1892年):展现女性裸体与室内场景,带有强烈社会讽刺意味。 ‌</p><p class="ql-block">身份复杂性</p><p class="ql-block">瓦洛东虽公开批判中产阶级,但晚年与中产女性结婚,自身也融入该阶层。这种身份矛盾使其艺术既包含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观察,又带有个人情感妥协的痕迹。 ‌</p> <p class="ql-block">乔治-拉孔布</p><p class="ql-block">《堇紫色海浪》</p><p class="ql-block">1895~189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88年购得</p><p class="ql-block">乔治·拉孔布(Georges Lacombe,1868-1916)是法国象征主义和后印象派艺术家,以绘画和雕塑创作著称。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他早期师从印象派画家阿尔弗雷德·罗尔与亨利·热尔韦,后加入纳比派,成为该流派中唯一以雕塑闻名的艺术家。其绘画代表作《Vorhor,绿浪》(1897)融合日本浮世绘风格,用非自然色彩将布列塔尼海岸的岩石幻化为人体轮廓。雕塑作品《存在》系列以几何化形体刻画女性生命阶段,融合古埃及与亚洲艺术风格,开创“去雕饰化”手法。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绘画领域包括《黄海》《绿波,Vorhor》《摘苹果机》《死亡》等,雕塑作品如《木板的存在》《胡须闪闪发光》等。 ‌</p> <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p><p class="ql-block">《夏娃》</p><p class="ql-block">约1900~1901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1992年迪娜-维耶尼夫人捐赠</p><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法国著名雕塑家,与罗丹齐名。一位美术权威在评论马约尔时说:“假如说罗丹的理想是把云石和青铜变成肉体,那么马约尔的理想则是将肉体化为云石和青铜。”在马约尔神奇的手中,一尊尊体态丰盈的女裸雕像、简练、安详,形态饱满而转折柔和,节奏舒畅而意蕴深远。马约尔虽为罗丹的弟子,但绝不邯郸学步,他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其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与罗丹迥异。他的作品不诉诸文学情节,也不刻意追求绘画效果,而是赋予一种抽象的寓言性质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p><p class="ql-block">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大师。出生在法国东比利牛斯省,距西班牙边境仅几公里的班纳尔。父亲是一个水手与小土地所有者,兼做些纺织生意。兄妹四人,他行二。马约尔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一心想学画,但未能得到养母姑妈的允许。父亲死后,在市长的推荐下,他得以入地方博物馆学素描。后经在巴黎学画的学生的鼓励,独自去巴黎求师。1882年,数次报考画家的工作室而落空,后被著名绘画大师卡巴奈接收,最终他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习期间,他与另一位未来雕塑家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成了莫逆之交。但在艺术思想上,他却更倾向于保罗·塞尚、保罗·高更、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等人的创作活动。还在搞壁毯设计时期,因与家乡的女工一起化学染料而结识了克罗蒂特·娜西斯,不久,与她结婚生子。马约尔从事雕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是当时正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艺术的鼎盛时期,从美学观上看,他与奥古斯特·罗丹正相对峙。人称北方的罗丹,南方的马约尔。何以他能如此成功地推翻了罗丹的雕塑传统,建立了他的象征主义雕塑风格呢?马约尔早年很欣赏“纳比”派。他主张女性雕像应保持一种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净化,把女人体的的原始曲线美比喻为自然的一部分。他把人体的自然律动用以象征一种建筑,一种自然或一种生态现象。虽然以古希腊为楷模,但更注重把古代传统加以简化、净化,因而出现了突出体积和体块的现代倾向。其女裸体雕像使20世纪初期的雕刻重新重视体积及严格的形体分析。其作品为现代抽象雕刻各流派的根本性实验铺平了道路。从马约尔开始,户外雕塑被作为五度空间的对象,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作出了新贡献。雕像的美转化为一种特定环境的符号,它在人们的鉴赏领域中负荷着超越形似的作用。他能推倒-更准确地说他发展了罗丹的艺术观是不足为怪的,因为时代需要他。</p><p class="ql-block">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早年学习绘画、后专攻花毯艺术,其时,受法国象征派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的影响较深,题材取中世纪故事,描绘田园风光并带有女性形象,大有复兴法国手工业的美好愿望。1900年后,由于两眼长期注视织机,他的视力衰退。经过6个月的失明的痛苦, 他便放弃这一艺术活动,改作雕塑。马约尔从事雕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他初弄雕刻,只是为了消遣,可他立刻发现,这才是他真正要走的路。还是在巴纽尔斯搞壁毯时,他忽然想到把别人给的木头雕点什么。他就雕出一个园的东西当头,另一个当肩,再雕两个做乳房,一个做肚子,这样三雕两雕就成了一个女人,觉得挺漂亮,自己相当满意,他恍然大悟“我成了雕塑家了!”。此后,即从1898年起,他在雕刻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并且从木雕转向烧陶和铸铜。</p><p class="ql-block">马约尔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虽然在绘画方面未做出出人头地的成就,一旦转向雕塑,形势就大不一样了。1898年,还是在为缓解因制作壁毯而使眼睛极度疲劳,以做木浮雕为消遣时完成的作品《泉》,在浮雕技法上,在装饰趣味方面,显示出新艺术倾向。此作最重要特点,不但有简化造型的企图,而且试图摆脱传统的某些约束,如“泉”的题材通常具有叙事性——水罐或水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道具。而马约尔的《泉》,只有一个裸女形象,仅以脱下衣服有垂直的衣纹,象征泉水。这是马约尔走出19世纪艺术阴影的初兆。</p><p class="ql-block">1900年,马约尔以自己妻子克洛蒂特为模特儿,用粘土捏塑圆雕小像《勒达》。《勒达》仅是一位裸女坐像,全靠女子回眸低视并举左手表示拒绝的姿态动作,暗示希腊神话中的这段著名故事。这件27厘米高的小陶像在首次个展时,被著名小说家兼艺评家米尔博购下。米尔博将它出示给罗丹,罗丹极口称誉。说“它很引人注目,正因为它毫不卖弄炫耀。”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师,随便即认购了马约尔的一件《小浴女》。后来,罗丹对马约尔的评价是:“马约尔是与所有伟大的大师同样伟大的雕塑家。”</p><p class="ql-block">马约尔一旦转到雕塑领域,其技艺进展神速,充分说明:他在40岁之前的绘画经历,虽未能有惊人成就,却使他成熟,待到表现手段变得更直接更单纯时,他的艺术便发生质的突变。1905年马约尔的《地中海》翩然问世。虽然遭到当时学院派的非难,但仍不失为他一系列不朽之作的发端。一个体态安详健壮,体肤光洁丰腴,体量感沉重厚实,富有优美曲线的女裸雕像,仿佛坐在茫茫的海边。右手侧放支撑着身体,左手托着低垂的头,她似在朦胧中小憩,又似在寂寂中冥想。这恰如阳光下的地中海,在平静、温柔之中,孕育着顽强的生命和永恒的运动。作品以象征手法,展现的是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那和平安宁而又饱含生机的情调。著名作家纪德看了这幅作品后惊奇地赞道:“现代艺术从《地中海》中诞生了”。</p><p class="ql-block">马约尔的一生主要做大型的女人体雕像,如《布朗基纪念碑》、《果神波摩娜》、《塞尚纪念碑》、《德彪西纪念碑》、《载项链的维纳斯》、《法兰西岛》、《山》、《气》、《河》、《谐》等。他的这些大型女性人像,可以安置在广场、公园,可以陈列在某些特定的室内场合。在卢浮宫前的协和广场的草坪上陈列着马约尔的数件女人体像,它们就像生来就长在这草坪上似的,它们不仅美化环境,起到装饰作用,而且给人精神上一种难得的享受。</p><p class="ql-block">马约尔的女性造型语言是他对世界雕塑艺术独特奉献。他尝试把大自然的豪迈之气和雄伟力量赋予女性人体。他的《气》是一位飘浮空中的女子,喻人类的飞行壮举。他设计以右胯为支点的侧卧女子形象,上身仰起,左手前伸而右肘脱离原先的支撑点,两腿伸直而悬空,造成整个身体被空气托起,似飞去的形态。他的《河》是一个跌倒的女子,被一股看不见的洪流卷走,手足无措,惊恐不已。侧卧女人体是那样生动地表现出河流的滔滔不绝与蜿蜒曲折。人们在马约尔的作品中看到了女人体有无限丰富的包容性,感受到宇宙的万千气象和各种境界。那些浩荡的河流、连绵的山脉、宁静的大海、辽阔的原野等等都是借助女人体实现的。对于马约尔来说,女人体是取之不尽的象征与隐喻的宝库,也是他抒发创作理想的媒介。</p><p class="ql-block">马约尔的命运和历史上有贡献的艺术家罗丹、摩尔等大体相似,早年,他的作品并不为世人所承认。1902年在巴黎沃拉尔画廊展出《勒达》等作品,1905年秋季在沙龙展出《地中海》,被持传统看法的艺术界人士嗤之以鼻,认为“丑陋不堪”,直到20世纪,这种看法依然流行。1925年塞尚的故乡就拒不接受他的《塞尚纪念碑》,他的《布郎基纪念碑》在那位革命家的故乡皮热泰尼埃,更是引起轩然大波。然而一切革新之作,终被社会承认。如今,《塞尚纪念碑》和《布朗基纪念碑》都竖立在巴黎市中心的花树喷泉之间。1961年马约尔诞辰100周年之际,法国邮政将马约尔的《地中海》搬上了国家名片。目前,马约尔已名满天下,与其老师罗丹齐名,人们将罗丹、马约尔、布代尔誉为欧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有人评喻说:罗丹将雕塑艺术带到20世纪的门槛,而马约尔、布代尔将它带进了20世纪。</p><p class="ql-block">作品欣赏</p><p class="ql-block">《布朗基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05年,马约尔想参与左拉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未能如愿。不久,他获得了创作布朗基纪念碑的委任。当人们问及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时,他的回答很干脆:“嘿!一个女人体。” 运用女人体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象征某种观念、事物,这在西方美术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但运用女人体来创作历史人物纪念碑倒是少见的。马约尔最后创造了这样一个裸女形象:一位异常结实壮健的裸女,全身肌肉隆起,蕴藏着极大的内在力量,双手被束在背后,侧转身向后看,迈腿向前跨着坚实有力的步伐。这尊人体造型又像一匹被缚住的烈性野马,静止的形态纯朴而凝重。这尊雕像又称为《被束缚的自由》或《被锁链系住的行动》。</p><p class="ql-block">《地中海》是他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这个象征着“地中海”的裸体女子身体健美、四肢粗壮、姿态优美。作者有意减少了人体身上细小的凹凸面,自然光照上去,明暗起伏很弱,这种大弧度转折的体面,使人体显得皮肤光滑丰腴,充满茁壮的生机,象地中海一样,虽然表面平静但内里却蕴含了无限的生命和永无休止的律动。《地中海》原本题为《为树荫花园所做的雕像》,后来题为《思想》,再后来又叫过《拉丁思想》。事实上,雕像的名字很多不是马约尔自己起的,是他的一些诗人和作家朋友替他起的。马约尔是个好脾气的人,他接受了这些意见,因此雕像的名字常常被换来换去的,但后人仍喜欢称这件作品为《地中海》。</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塑原本是大理石制品,后来作者又把它翻制成若干个青铜像,放置在户外,将雕像的美溶于自然美之中。当人们散步于自然空间,看到这尊雕像,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的联想,进而增加了对雕像的理解,这也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p><p class="ql-block">《河流》</p><p class="ql-block"> 《河流》,铅制品,作者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创作于1939-1943年之间,128×163厘米,巴黎图伊勒里公园。是他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这是马约尔晚年的作品,同他以往的作品一样,“河流”的主题也是通过一个丰满健壮、线条圆润的女人人体来表现的。她侧卧着,双腿一前一后自然的弯曲着,右手微微向上,脖子与头几乎成一条直线向下垂着,神情欢乐而陶醉。她乳房丰满、腹部结实、大腿粗壮、头发浓密,完全不是那种苗条纤弱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似有着无限繁衍能力的大地之母的形象,象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充满了健康的美感。这件雕塑作品被放置在户外,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雕塑溶于自然之中,并充分展开联想,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美。《河流》还有两个姐妹篇:《山岳》和《大气》,它们构成了自然三部曲,堪称是马约尔的象征主义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纪念展馆</p><p class="ql-block">说起马约尔,不能不提到季娜。出生俄国的季娜·维埃尼移居到巴黎。少女时代,雪肤花貌,体态丰盈,被法国建筑师东代尔当作“活的马约尔作品”,介绍给马约尔,成为大师生命最后十年的灵感源泉。季娜于15岁时(1934年)来到马约尔身边,为马约尔做模特儿,当秘书,最后被马约尔夫妇收为义女,并与义兄吕西安在老夫妇身后共同继承遗产。马约尔晚年的重要杰作《山》、《河》、《谐》和许多小像,以及《坐着的裸女》、《包头巾的季娜》、《黄色大裸女》等精彩油画和许多素描等,无不体现季娜的青春纯美。小像《季娜》恐怕是马约尔全部作品中最“亲呢”的作品,表现似乎稚气未退的少女,仰面躺着,头枕双手,两腿高举,蹬向空中的闲情自娱的一瞬。小像的憨态可掬,反映了他对这位模特的喜爱之深。而季娜终不负大师的一片心意,不但以模特身份为其生前促成晚年众多大作,尤其在其身后半个世纪终于在巴黎建成马约尔博物馆,使马约尔身后扬名。</p><p class="ql-block">马约尔雕塑集</p><p class="ql-block">马约尔于1944年10月6日因车祸身亡,葬于巴纽尔斯,享年83岁。其夫人也于八年后的1952年去世。马约尔夫妇去世后,季娜与吕西安相约,无论如何,一定要建成马约尔博物馆,以宏扬大师的艺术。1972年吕西安病故,终年76岁,季娜一人负起重任。她经营画廊,继而成立基金会艰难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他四处奔走,希望把马约尔作品捐献给国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63年,经才华横溢的文化部长马尔罗从中斡旋,将马约尔18件大型雕刻献给国家,陈列在巴黎市中心的图伊勒里公园,供访问艺术之都的万方来客欣赏亲近。然而,建成马约尔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则耗费了这位能干而勇敢女子的毕生精力。直到1995年即马约尔去世后半个世纪,这个由衷的愿望才终于成为现实。青春活脱的季娜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76岁的富态老女人了。</p><p class="ql-block">马约尔博物馆建成之后,季娜自任马约尔博物馆馆长和季娜·维埃尼基金会主席。现在她把马约尔博物馆馆长的职位推给其长子奥利维埃。而她的次子贝特朗是位作家,他的马约尔专著写的非常好,担任马约尔博物馆的主任馆员,负责研究和出版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