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敲在窗上,蜿蜒如泪。村班子例会刚结束,村主任老李望着村委会墙上的奖状——五届,整整十七年。下个月就要换届了,这是他最后一次以村主任身份坐在这间办公室里。</p><p class="ql-block">“李叔,还不回?”文书小王探头问。</p><p class="ql-block">“再坐会儿,把最后几张发票理一下,签完字就走。”老李笑笑,皱纹从眼角漾开。</p><p class="ql-block">等大家走后,办公室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老李从抽屉最深处摸出一本牛皮笔记,封皮已磨损得泛白。一页页翻过,这是十七年的心血——村东头哪块地承包给张三,租期5年; 村集体的三间农用房租给李四,租金3千; 五保户赵三姐的危房要维修重建; 还有村里的哪几个老人需要定期探望……</p><p class="ql-block">手机响了,是街道组织委员:“老李啊,接班人推荐名单考虑得如何了?”</p><p class="ql-block">″小杨,我们正在物色中,还等等吧!"</p><p class="ql-block">挂掉电话,老李陷入沉思。村里有两个候选人:一是大学毕业回来的张启明,有知识有冲劲,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二是跟他干了多年的副手赵大山,踏实肯干,但潜力不足。</p><p class="ql-block">雨越下越大。老李忽然想起什么,披上雨衣就往外走。村西头低洼处还有三户老人,这梅雨季节,风虽不大,而雨却下个不停,他放心不下。</p><p class="ql-block">果然,水已经开始倒灌进院子。七十三岁的陈奶奶正吃力地用面盆往外舀水。</p><p class="ql-block">“婶子,别忙了,我先背您出去!”老李蹲下身。</p><p class="ql-block">安顿好老人,他立即组织抢险。 慌忙中,一个身影比他来得还早——是张启明,正卷着裤腿,赤脚站在水里,低头疏通着排水口。</p><p class="ql-block">“李叔,我在微信群里看到消息就过来了。”年轻人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我已经叫了护村队,马上到。”</p><p class="ql-block">那一夜,老李看着张启明指挥若定,忽然发现这孩子的亮点——不仅仅是责任心,而是他对这片土地深入骨髓的了解。他知道哪家老人耳朵背要当面通知,知道哪户人家的排水沟须要人工疏通……</p><p class="ql-block">雨停时,夜已更深。张启明跟着老李回办公室换湿衣服,目光忽然被桌上摊开的牛皮笔记本吸引。</p><p class="ql-block">“这是......”年轻人轻轻翻动,眼神从好奇变为震撼。本子上不仅记录着村务,还有每家每户的情况:王家的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可能回来创业需要政策支持;赵家的危房西面墙壁要维护;甚至村里哪几个垃圾仓什么时候满,须及时清理.....</p><p class="ql-block">“李叔,这简直是一部村庄生命史啊。”</p><p class="ql-block">老李泡了两杯浓茶:“村干部啊,不像官,像灯。不仅要照亮前路,还要知道每个角落的坑洼。你书读得多,有眼光,但缺的是这本账。”</p><p class="ql-block">他推过笔记本:“现在,它是你的了。”</p><p class="ql-block">张启明郑重接过,忽然问:“李叔,为什么选我?大山哥跟了您这么多年......”</p><p class="ql-block">“大山是实干之才,但村子需要飞跃。”老李望向窗外村口的路灯,“记得你回来的第一天说,要让咱村成为别人羡慕的地方。我当时没当真,现在信了。”</p><p class="ql-block">选举那天,老李投下了最后一票。唱票结果出来,张启明高票当选。</p><p class="ql-block">新旧交接时,老主任递给了新主任一把钥匙——这不仅是办公室的钥匙,更是村口那盏高功率照明灯的钥匙。</p><p class="ql-block">“这灯能照亮全村,也能指引前行的方向。”老李说,“我每晚都记得按时打开,就为了让晚归的人知道——家里有灯亮着,路上有光照着。”</p> <p class="ql-block">张启明紧紧握住钥匙,忽然深深鞠了一躬:“李叔,这盏灯我会一直开下去。不仅开在村口,也开在心里。”</p><p class="ql-block">老李扶起年轻人,笑了。他知道,自己这个引路人已经完成了使命。但引路人的故事从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一个掌灯人,在新的黎明里,继续照亮乡村振兴的路。</p><p class="ql-block">灯光一代代传递,道路一程程延续。惟愿每一个晚归的人,都看得见家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