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秋高气爽,穹宇澄明。万众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典在此隆重举行。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回望这个镌刻着血与火,承载着不屈与荣光的伟大日子。</p> <p class="ql-block"> 这场盛典,庄严如史诗,激荡若浪潮。是为铭记那段山河泣血、众志成城的岁月;是为缅怀那些以身殉国、光照千秋的先烈;是为珍视这片用牺牲换来的和平热土;更是为笃定向着民族复兴的未来,踏平坎坷,一往无前,续写盛世华章的誓师!</p> <p class="ql-block"> 是日,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气象恢宏;广场之上,万众如潮,群情激昂;花团锦簇,旌旗飘扬。猎猎声里,裹挟着八十年的风雨回响;一首首抗战烽火淬炼的经典歌曲,破空而来,响彻九苍;音符如鼓,铿锵有力,叩击着大地的脉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里不是寻常的欢乐海洋,而是十四亿人用崇敬与自豪汇成的心潮巨浪。</p> <p class="ql-block"> 当镜头缓缓掠过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那些身着整齐戎装的抗战老兵便撞入了人们的眼帘。瞬间,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深深的敬意自心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他们已百岁左右,佝偻的身影,虽不再如当年那样挺拔如松,却依然是撑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踏过烽火的脚步,虽已失却了当年的迅疾矫健,每一步挪动都在丈量八十年从苦难到安然的距离;饱经沧桑的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皱纹都刻上了热血的烽火记忆,每一块老年斑,都是硝烟吻过的印点;那双深邃的双眼,依然跳动着穿越硝烟战火的光芒,每一缕目光,都映着宁死不屈的气节,透着烽火淬炼的坚定;每一次呼吸,都连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铿锵脉搏。</p> <p class="ql-block"> 他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在和平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用双肩扛起民族复兴的千钧重任。历经岁月考验而初心不改,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p><p class="ql-block"> 胸前佩戴的一枚枚纪念章,沉甸甸,明晃晃。鎏金的纹路里,镌刻着狼烟四起的岁月,闪耀着冲锋陷阵的荣光,承载着万代千秋的信仰。无声地讲述着他们以血肉之躯抵御外来之敌,为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感人故事。这是对往昔功勋的礼赞,是国家与人民永记牺牲奉献的见证,更是那永不消散的军魂!他们是盛典中最厚重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一声令下,80响礼炮依次鸣放,那惊雷般的轰响撼天动地,振奋人心,威震全球。它穿越时空,告慰英烈:雄起之华夏,江山壮丽如画,人民斗志昂扬。从1945到2025,八十载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换得这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壮阔巨变;今日之中国,胸怀千秋伟业、肩扛万钧担当,正以不惧任何风浪的实力和底气,捍卫世界和平,引领人类文明。</p> <p class="ql-block"> 巨响的礼炮,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记忆。你看,他们神情肃穆,微微颤抖的身躯,正竭力舒展挺直,恍惚间,似又置身于那战火纷飞、血染盔甲的往昔。那记忆里有炮火连天的战场,有冲锋号划破夜空的金鸣,有“还我河山”的呐喊。浑浊的眼睛里,忽然迸出一道道星火般的光芒,那是 1937年弥漫的硝烟,是1945年胜利的欢呼,是1949年新生的宣告,更是新时代奋进的鼓点!</p> <p class="ql-block"> 看着国旗护卫队迈着坚定的步伐,护送着五星红旗走向升旗台。老兵们不约而同地缓缓起身,挺直了略显佝偻的脊梁,那一双双见证过烽火的眼眸里,似有一团不灭的火焰在灼灼燃烧,如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抹鲜红。随着一声嘹亮的“升国旗,唱《国歌》”,他们颤巍巍地抬起右手,郑重地向国旗敬军礼,一字一句地唱着雄壮的《国歌》。</p>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如当年标准,臂膀也失去了往日利落,可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分明托举着比石还坚、比火还烈的赤诚。这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是至死不渝的忠诚;声音或许不及年轻时洪亮,苍老的喉间却凝着历久弥坚的热情与刚毅,在国歌声中震颤出贯通古今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阅兵式开始了,一面面军旗鲜红如血,迎风招展;一个个方阵坚若磐石,威风凛凛。如洪流奔涌,似铁壁铜墙,气势磅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着祖国与人民的检阅。</p><p class="ql-block"> 你看,徒步方队的士兵们军容严整、精神抖擞,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他们手握战略重器,擎起万里河山的安宁,护佑九州大地的祥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的口号振聋发聩,响彻寰宇。他们以排山倒海的阵列、气吞山河的气势、踏地有声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走出了军威,走出了国威,更走出了一个民族昂首挺立的底气。战旗猎猎,铁流滚滚,如同一座座移动的钢铁长城—— 坚不可摧,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 老兵们望着那一队队铁血丹心、雄师劲旅,眼中的欣慰与自豪悄然漫溢,思绪如狂涛奔涌,澎湃难平。刹那间,眼前的钢枪与当年的步枪重影叠印,方阵的铿锵与当年的冲锋号共振同频。仿佛看见年轻时的自己,正踏着同样的节拍,前进!前进!!前进!!!又似回到了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耳畔骤然炸响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 陆上猛虎踏破尘土,海上蛟龙劈波斩浪。更有胸怀凌云壮志,搏击万里长空。铁翼凌空,问鼎苍穹,谁与争锋——恰应那“登九天兮抚彗星”的千年豪情!人们还记得76年前开国大典阅兵时,受阅飞机仅有17架,为让场面更壮观,周恩来总理果断拍板:“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这句话,至今仍让无数人心酸动容。老兵们神情专注地望着方阵里年轻的面庞,映着钢枪的冷光,威风凛凛的战车碾过广场,搏击长空的战机在空中翱翔,特别是看到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东风-5C”,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联合制胜的钢铁雄师,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飞跃。</p> <p class="ql-block"> 这既是保家卫国的威武之师、久经考验的胜利之师、更是胸怀天下的文明之师、捍卫公理的和平之师。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敢于歼灭一切来犯之敌的精兵劲旅。如今,他们正以无惧风浪的实力底气,在守护和平的征程上笃定前行,在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坐标上刻下中国印记。</p> <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心潮起伏间,家国之爱如江河奔涌,民族之魂似星辰耀空,在滚烫的血脉里灼热升腾。这是跨越时空的接力,传续着未竟的理想;这是信仰的延续,坚守着不变的赤诚;这是薪火的传承,护持着华夏文明的火种;更是中华千年生生不息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抗战老兵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更是千万先烈的见证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没能等到这一天的先烈,为捍卫脚下每一寸土地,把头颅别在腰间,把热血洒在疆场。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棉絮树皮,是绝境中不倒的脊梁;赵一曼同志留给儿子的遗书,字里行间都渗透着 “未惜头颅新故国” 的决绝;狼牙山五壮士跃下悬崖的身影,刻下了 “宁为玉碎” 的民族气节;还有无数无名战士,埋骨青山,连姓名都化作了山河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今天,他们坐在观礼台上,亲眼目睹了这盛大的阅兵式,看到了战旗猎猎,血脉赓续的盛大庆典。他们的目光中,有历经沧桑的坚毅,有对先烈的缅怀,有对祖国如今繁荣昌盛的骄傲与自豪。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传承。</p><p class="ql-block"> 向老兵致敬!向先烈致敬!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今日的和平与幸福。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这份精神,我们赓续传承 ——以铭记历史为基,以珍惜和平为要,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你们未竟的荣光,让祖国的明天,愈发璀璨!</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之,立即删除。)</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启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沂蒙晚报》《丑小鸭文学》《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等报刊以及“学习强国”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