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红楼梦》No.11

吴灶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红楼梦》No.1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吴灶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6025294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原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贾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熟悉《红楼梦》文本的人,都对贾母的两个儿子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先来看看原文,首先是“冷子兴”眼中的“贾赦”——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这个官做的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是那一个有名的桥段,“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也就是“邢夫人奉贾赦赦老爷的命向贾母讨鸳鸯做小妾”,原文是这样的——如今且说凤姐儿因见邢夫人叫他,不知何事,忙另穿戴了一番,坐车过来。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向凤姐儿道:“叫你来不为别事,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的鸳鸯,要他在房里,叫我和老太太讨去。我想这倒平常有的事,只是怕老太太不给,你可有法子?”凤姐儿听了,忙道:“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况且平日说起闲话来,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太太听这话,很喜欢老爷呢?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比不得年轻,作这些事无碍。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样见人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贾赦就是这样的无能之辈——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这是不是很荒唐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官场的实际情况”,要不,怎么会亡国亡家亡天下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所有的官员,包括皇帝,王爷,都想着满足个人的欲望的时候,那么,这个朝廷肯定是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中涉及到“贾赦”的事情就是“石呆子的扇子”被贾雨村充公,送给了“贾赦”,贾赦对自己的儿子贾琏说这才叫做有本事!贾琏说,为了几把扇子,把人家害的家破人亡,那叫什么本事,结果,被父亲贾赦狠狠地打了一顿。通房大丫头平儿说,“贾雨村那个饿不死的野杂种来了,不知生了多少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再来结合“风月宝鉴”来说一说——正面,我们觉得有“权利”真的太厉害了,这就是“美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对于贾赦,贾雨村,都是这样的效果;可是,我们再来看看反面,就是“石呆子”了,那可不是“白骨如山”了,他的冤屈向谁诉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道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因为我们的官员包括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则——说大了,就是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然做不到,那么,起码的社会规则也必须遵守,如果每一个人都想着“中饱私囊”,那么,这样的国家和民族会有希望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了,“贾赦”可以“为所欲为”,那么,“皇帝”一旦和他一样“为所欲为”,也是一样的“贪婪成性”,那么,请问,“贾赦”,“贾雨村”这样的人物是不是也有那么一天和“石呆子”一样的下场在等着他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邢夫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邢夫人”的描述,就更荒唐了,我们先来看看原文——“邢夫人冷笑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就是老太太心爱的丫头,这么胡子苍白了又作了官的一个大儿子,要了作房里人,也未必好驳回的。我叫了你来,不过商议商议,你先派上了一篇不是。也有叫你要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还不知道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恼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凤姐儿知道邢夫人禀性愚,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聚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又听邢夫人如此的话,便知他又弄左性,劝了不中用,连忙陪笑说道:“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我竟是个呆子。琏二爷或有日得了不是,老爷太太恨的那样,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及至见了面,也罢了,依旧拿着老爷太太心爱的东西赏他。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依我说,老太太今儿喜欢,要讨今儿就讨去。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发笑,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的。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一段,“话说王夫人听见邢夫人来了,连忙迎了出去。邢夫人犹不知贾母已知鸳鸯之事,正还要来打听信息,进了院门,早有几个婆子悄悄的回了他,他方知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要回去,里面已知,又见王夫人接了出来,少不得进来,先与贾母请安,贾母一声儿不言语,自己也觉得愧悔。凤姐儿早指一事回避了。鸳鸯也自回房去生气。薛姨妈王夫人等恐碍着邢夫人的脸面,也都渐渐的退了。邢夫人且不敢出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你们如今也是孙子儿子满眼了,你还怕他,劝两句都使不得,还由着你老爷性儿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邢夫人满面通红,回道:“我劝过几次不依。老太太还有什么不知道呢,我也是不得已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贾母道:“他逼着你杀人,你也杀去?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他们两个就有一些不到的去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了来,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件半件,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说什么,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他那么一个真珠的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去,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服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服侍我尽了孝的一般。你来的也巧,你就去说,更妥当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毕,命人来:“请了姨太太你姑娘们来说个话儿。才高兴,怎么又都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完这一段,大家是什么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不是我们说的“格局”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我们只是拘泥于个人利益,看不出轻重缓急,那么,肯定是要出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邢夫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和“贾赦”是一路子人,格局小了,只看到个人利益——个人那一个小摊子的得得失失,问题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是呀,就和“贾母”说的一样,“离开了鸳鸯”,她的生活秩序就会被打乱了。那么,“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忙的脚不着地,也处理不了“贾母”的日常生活,那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结合明朝有名的“袁崇焕”事件再来说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清军已经虎视眈眈,对中原“蠢蠢欲动”了,可是,以温体仁和梁廷栋为首的大臣,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劝说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思宗一意孤行地逮捕了袁崇焕,韩爌、钱龙锡等东林领袖则以抗金大局为重,鼓动百官上疏保救袁崇焕出狱。他们这么做,并不是没有看到袁崇焕的种种失误,“止缘外有强敌,内无劲兵,且借关宁兵马,事平之后,论崇焕之罪耳”,之所以“相顾迟回,所重在军心,不在崇焕也”。奸党小人造谣丑诋袁崇焕,而许多正人君子无不愿以家室相保,何之璧竟率家人四十余口来到宫阙,请求合家代袁崇焕下狱。朝臣“持焕者十之三,而心悯其冤者十之七”,只是因为袁崇焕罪名太大,又忌惮宵小温体仁、梁廷栋之流的威势,不敢相救。不过还是有人出于公义替袁崇焕出头。兵科给事中钱嘉征毅然上《白冤疏》为袁崇焕求情,驳斥奸党小人对袁崇焕的种种污蔑,称他“义气贯天,忠心捧日”,恳请思宗“超释袁崇焕,照资拔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这就是所谓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他的结局也就注定了,“杀一个袁崇焕”很容易,可是,其他的大臣会怎么想?特别是祖大寿,吴襄,吴三桂,孙承宗等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看看原文——孙乘宗招抚祖大寿失败,又派石柱国、贾登科持札劝谕祖大寿要么率兵回京师,要么收复遵化立功,若是溃逃出关则心迹终不能“白于天下”。然而辽兵辽将均愤慨地说:“京师城门口大战堵截,人所共见,反将督师拿问!有功者不蒙升赏,阵亡者暴露无棺,带伤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即复遵化,皇上那得知道我们的功劳?既说辽人是奸细,今且回去,让他们厮杀。”祖大寿等人不理会孙承宗的劝告,执意东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二月十一日,祖大寿率兵至山海关,关门不开,因而由南门外水口而过,城中官员劝留,诸将执意不从。傍晚,马世龙于山海关追上祖大寿军,持诏旨、尚方剑和孙承宗手札宣谕。祖大寿不接圣旨,且义愤填膺地说:“奸臣用事,陷害忠良,我军力战杀贼,而功归于满桂,且不给军粮,故军心愤怨,不得已还来。今若赦袁爷,斩奸臣,以慰军心,且给每名银五两,则当还入京师讨贼。”语罢,他即暗中指使麾下兵将毁关城而出,奔向锦州。马世龙出关,于欢喜岭追上祖大寿军,单骑入其营,传达孙承宗檄文,保证不计较东溃责任。诸将闻知,皆罗拜于地。辽将多为孙承宗、马世龙旧部,听说孙承宗已抵达山海关,许多辽将私下带兵来投。其他辽将在马世龙的劝说下,立场严重动摇,祖大寿因而陷入两难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所谓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贾赦邢夫人”的玄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贾赦邢夫人”,大家的概念都很清晰——他们俩个是“贾母”的大儿子和儿媳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赦者”,赦也,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做“赦免”,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来说就是“宽松的法制环境”;邢者,“刑”也,就是我们的“法治建设”,按照道理来说,“法制建设应该是严肃的,是严厉的”,有一个词叫做“严刑峻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是专门说“法治建设”的,叫做震卦,原文是这样的——震,亨。震来虩(xì)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震卦是亨通的。惊雷滚滚《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卦为什么亨通呢?惊雷滚滚而来,是由于保持了恐惧、谨慎的心,所以能带来福祉。后来为什么谈笑自如呢?是因为遵循了天的法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这是解释“震惊百里”和“不丧匕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震惊百里”就是要使远近都惊惧,表示疏而不漏,上下一致,也就是指君王的号令像惊雷一样,所有人都必须听从并有畏惧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丧匕鬯”是说即使君主外出,也可以守住宗庙和社稷,成为祭典的主持人;震卦代表长子,君主外出,长子在家里,他也可以守住江山社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一句是从空间说的,后一句是从时间说的,这样无论远近、无论君主还是长子,只要世代保持警惧之心,也就是敬畏天道的心,就能千秋万代永固江山社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打雷就是震卦之象,君子要用恐惧修身来醒悟、反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在《红楼梦》里面,却是“贾赦”一发怒,邢(刑)夫人急得团团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拿贾赦要纳贾母的头等丫鬟鸳鸯为妾这件事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父母的丫鬟就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也就是奴才,作为孩子,必须尊重父母的丫鬟!说的难听的一句话就是“打狗还得看主人”,鸳鸯的主人是自己的母亲,那么,作为儿子,是根本没有资格去争取自己的母亲的婢女作为自己的“妾室”,这不符合礼仪规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了,“不看憎面看佛面”,“三纲五常”,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父为子纲”——贾赦的父亲已经去世,但是,母亲贾母是个大活人,难道贾赦掂量不出轻重吗?即便是贾赦“利令智昏”,那么,作为内当家,“邢夫人”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要知道,“表壮不如里壮”,丈夫再厉害,也是“表壮”,所有的事情必须听“夫人”的,至少必须征求“夫人”的意见,可是,“邢夫人”其实就是“傀儡”,啥话都听丈夫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贾母”反问的那一句话,“贾赦让你杀人,你也去杀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绝对不能“干杀人的事情”,这是基本的常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么,贾赦的行为和“杀人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来说一说,是不是一样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犯上”,该不该当面领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谋取母婢”,本来就是不合礼数的行为,该不该打四十大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呀,每一次说到“法制建设”,我们一直提倡“宽严相互结合”,该严格执行的,必须执行到位;该宽松的,必须宽松处理————“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否则,谁会认同法律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只是一味地“赦免”,那么,“刑法”就形同虚设了,那么,不出问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来说说,作为内当家,和外当家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甚相同,那么,结论可能就不一样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是拿“袁崇焕事件”来说,作为冲锋在一线的将领,他的影响力肯定是有的——崇祯皇帝必须考虑到这个实际问题——人和人之间肯定有感情——那么,在清军入侵之前,包括祖大寿等,都是袁崇焕一手带出来的——那么,崇祯皇帝在清军入侵的大背景之下,听从梁廷栋和温体仁的建议下,杀死“袁崇焕”,那么他的一场一定是很惨的——那么,在北京煤山自缢的时候,崇祯皇帝会不会后悔自己当时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呀,站在正面,我们看到的是“美人”,“大明的江山如画”;站在“反面”,我们看到的是“白骨如山,佝偻头”,我们觉得就是“史可法”,“袁崇焕”,还有无辜的“江阴屠城”造成的“白骨如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