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21日,我从青岛馆陶路出发,一路向威海前行,这场跨越海湾的旅程,本是奔着海滨风光而去,却在踏上刘公岛的那一刻,被厚重的历史拽入一场深刻的“精神回溯”——这里不仅是风光旖旎的海岛,更是铭刻着中国近代抗争记忆的抗战遗址,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最鲜活的“行走课堂”。</p> <p class="ql-block"> 离开青岛时,红瓦绿树还在车窗边流转,车行至威海境内,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扑面而来。这座海滨城市的宁静祥和令人心安:街道整洁,海边公园内的人们或散步或嬉戏,远处海雾中的刘公岛若隐若现,像藏着一段未说尽的往事。乘坐游船向岛屿靠近,随着轮廓逐渐清晰,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座面积不大的海岛,承载着怎样沉重的历史重量——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也是甲午战争的重要战场,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抗争与牺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登岛后,最先探访的是甲午战争博物馆。推开馆门,仿佛穿越时空: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北洋水师官兵家书字迹依旧清晰,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牵挂与保家卫国的决心;锈迹斑斑的炮弹、破损的船用罗盘,无声诉说着当年海战的惨烈;动态模型则还原了黄海海战的场景,炮火轰鸣的音效与光影交织,让人仿佛能听见战舰沉没时的巨响,看见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指着一组老照片介绍,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官兵虽装备落后,却无一人退缩,邓世昌等将领更是以“撞沉吉野”的决绝,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站在展厅中央,历史的厚重感压在心头,我忽然懂得,所谓“抗战精神”,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写就的“宁死不屈”。</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沿着山间小径前行,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的遗址映入眼帘。炮台墙体上,炮弹轰击的痕迹仍清晰可见,巨大的炮管虽已锈迹斑斑,却依旧保持着指向海面的姿态,仿佛随时准备抵御来犯之敌。抚摸着粗糙的炮身,我想象着百年前,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如何日夜值守,如何在炮火中坚守阵地。旗顶山炮台位于刘公岛制高点,登顶时恰逢晴空,俯瞰整座岛屿,远处的大海一望无际,近处的炮台遗址与绿树相映,这般壮阔的景象与历史的悲壮交织,让人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如今的平静,是当年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 除了战争遗迹,刘公岛博览园也让我对“抗战遗址”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园内不仅展示了刘公岛的历史变迁,更用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了甲午战争后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抵抗、保护家国的故事。有一组蜡像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几位渔民模样的百姓,正将隐藏的粮食和药品递交给抗日志士,脸上满是坚定。讲解员说,甲午战争后,刘公岛及周边民众从未停止过抗争,他们或参与地下联络,或为抗日队伍输送物资,用平凡人的力量筑起了一道“民间防线”。这让我明白,抗战从不是少数人的战斗,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坚守,每一个为家国挺身而出的人,都是值得铭记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当然刘公岛的自然风光也为这场历史探秘增添了几分温柔。岛上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漫步在林间小道,海风拂过枝叶,沙沙声像是在轻声诉说往事。海滩上,细腻的沙子与清澈的海水相映,孩子们在岸边嬉戏,老人们坐在礁石上晒太阳——这般岁月静好的画面,不正是先辈们当年奋力守护的“未来”吗?登上旗顶山俯瞰时,海面上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岛上建筑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点缀其间,我忽然懂得,“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就是要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让先辈的牺牲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游船缓缓驶离刘公岛,我回头望去,岛屿渐渐隐入海雾,心中却满是清晰的感悟。这场旅程,让我跳出了“旅游看风景”的浅层体验,真正触摸到了抗战遗址背后的精神内核: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先辈们的抗争教会我们“不屈才能自强”。如今,我们探访这座海岛,不仅是为了回望过去,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就像征文活动倡导的那样,要“坚定民族气节,保持英雄气概”,带着这份精神传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海风依旧吹拂,这场跨越海湾的历史文化之旅,早已超越了“旅行”的意义。刘公岛这处抗战遗址,就像一座精神灯塔,提醒着每一个到访者: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悲伤,而是为了传承精神。当我们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梦”,终将在我们手中绽放新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