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1日,平江县思源实验学校理综组开展了“深入研究学情,提高备课实效,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题的第一次教研例会。今天的教研活动由理综组组长丁琼主持进行,是有实效有温暖的一次例会。</p><p class="ql-block">其一:喻洋老师的金鳄杯赛后的分享:她一是感谢帮助她的人。二是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看到的多是别人的长处。通过备课磨课听课得知,好的课堂应该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力,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课堂,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案例进行知识分析,回归自然科学,让学生感同身受。三是赛后更热爱参加培训活动来丰盈自己。其二:听了她的分享后,有陈琳老师钱彤老师顾升平老师周新祥老师都积极发言:陈琳老师结合自己在思源现在的物理教学研讨中感受教研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的。钱彤老师通过分析学情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顾升平老师从教师个人、家庭、家乡、国家四个层次抛出问题,温婉提示我们思考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应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周新祥老师对喻洋老师的优秀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课堂主线突出,课堂活跃,参与度高。更提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必要性,复杂问题要简单化,其实也就是课堂准备要相当的充分,才能自信走进课堂。     </p>  <p class="ql-block">喻洋老师的中心发言———</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p><p class="ql-block">大家上午好,接到丁组长的发言任务的时候,我是既荣幸又惶恐,荣幸的是这学期第一次理综组会议我能在这里发言,惶恐的是理综组有太多比我优秀太多的前辈老师们和一众非常值得我学习的青年教师们,我怕我的分享太多浅显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所以今天我的发言谈不上分享,仅仅是自己参加完去年岳阳市金鹗奖之后的一些个人体会与反思,有说得不好的地方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p><p class="ql-block">虽然那次教学比赛已经过去近一年,许多细节在记忆中渐渐模糊,但那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备赛历程,却始终清晰如昨。从抽题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三天时间——12号上午确定课题,14号下午就要正式展示。现在回想起来,仍能感受到当时那份紧张与充实交织的复杂心情。</p><p class="ql-block">记得12号上午十点,我抽到课题后便立即投入准备工作。教参、教材、电脑、平板铺满整张桌子,思路却像一团乱麻。到了下午五点,教学设计仍没有突破性进展,而晚上七点就要向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汇报备课思路。我只能简单梳理出一个初步框架,便带着一大摞资料赶去开会。工作室的老师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研骨干,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点。那一刻,我既感激于大家的倾囊相授,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p><p class="ql-block">13号上午就要进行第一次磨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深夜回到宿舍,我继续挑灯夜战,直到凌晨三点半才终于完成了课堂流程的初步设计。虽然PPT还是个半成品,教案和导学案也略显粗糙,但看着初步成型的教学设计,内心终于有了一丝踏实。带着对第一次试课的不安,我强迫自己休息,为第二天的磨课储备精力。</p><p class="ql-block">然而,第一次试课的情况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多媒体设备突发故障,视频播放没有声音,紧张之下甚至连板书都忘记了,最后还拖堂十分钟。课后,老师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建议,我的大脑就像一台运行缓慢的旧电脑,难以处理海量的信息。坐在办公室里的我,不禁有些垂头丧气。</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凌校长走过来关切地询问情况。了解我的困境后,她鼓励道:“你就按自己的风格上,别人的意见可以参考,但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教学特色。学校选你参赛,就是因为相信你的能力!”这番话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找回了信心。我认真梳理了各项建议,保留了自己能够驾驭的部分,逐步完善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下午第二次磨课时,课堂流程明显流畅了许多,但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细节。我真希望自己能有三头六臂,好在有理综组和生物团队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周慧老师重感冒仍坚持陪我修改设计,汪盈老师在班主任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一次次帮我调整思路,邱希老师当时怀着孕,还熬夜帮我对接环节、准备教具……这些点点滴滴,我都铭记在心。还有很多老师给予的鼓励和加油,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思源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不可能顺利完成比赛。</p><p class="ql-block">14号比赛当天,我是下午第一节授课。早上我又赶到三阳中学进行最后一轮磨课,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让我信心倍增。前往湘阴比赛的路上,一路绿灯,仿佛预示着好运的到来。比赛过程中,课堂节奏把控得当,正好在40分钟完成教学,没有出现明显失误。</p><p class="ql-block">但在随后的答辩环节,评委问道:“你认为怎样才算一堂好课?”这个问题让我瞬间意识到,我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真正的好课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被问题本身吸引,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奖励机制。这也正是我得分不理想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比赛结果公布后,我在九名选手中排名第五,与第一名相差26分。说实话,当时内心有些困惑和不甘,但这也促使我走出舒适区,主动向优秀教师请教,开始深入反思教学本质。我认真复盘了整个备课和上课过程,总结出几个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课堂设计“形式大于内容”。我用了很多多媒体技术、小组活动、贴纸教具,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没有从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和兴趣出发。后来,我有幸与当时获得市金奖的老师交流,她分享的“辣椒炒肉”课例让我豁然开朗。她从湖南家常菜切入,提出“辣椒为什么会辣?”“人吃了为什么会流口水、感到发热?”等真实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神经调节、消化机制等知识,最后回归健康常识,提醒学生注意饮食健康。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远比任何花哨的形式都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好的生物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知识在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整堂课没有珍爱生命、爱国强国的空洞口号,却真正做到了知识生活化、学习情感化。</p><p class="ql-block">第二,互动缺乏广度与深度。我当时的提问和互动多以点对点为主,没有设计出能激发全班共同思考的任务。实际上,如果我们能设计出像"辣椒炒肉"案例中那样富有层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自然就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思。真正的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的、全员的,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建构者。</p><p class="ql-block">第三,教学基本功有待加强。由于过度依赖贴纸式板书和多媒体,我的粉笔字运用不足,板书整体性较弱,这可能给评委留下了基本功不扎实的印象。同时,我因为内心比较紧张,课上小动作较多,语言也不够干净,甚至忘了课前问候语——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和专业形象,而这些紧张也会传递给学生。</p><p class="ql-block">第四,准备还不够充分。虽然在三天磨了三次课,但每次改动都比较大,直到正式上课前我都没有写出完整的逐字稿,导致对环节衔接和时间分配心里没底,最终只是机械卡点下课,缺乏自然流畅的节奏感。这让我认识到,充分的备课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时间、备学生,要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精确的规划,对学生的反应有充分的预判。</p><p class="ql-block">这次比赛失利,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从教以来从来没有上过复习公开课,但金鹗奖的课题就是要复习整个第一单元,对应课本的第一页到第53页,往常要我上一单元复习课起码要三堂课的时间,现在一堂课还要有亮点。实际上比赛完以后我也还是不清楚复习课到底要怎么上才好。今年三月,我有幸在岳阳市弘毅学校听到一节获得省生物竞赛一等奖——左博老师的生物复习课。左老师并没有带学生机械重复已学知识,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帮助他们重构知识网络、发现新的联系,让复习课同样充满探索的乐趣。复习课不是“热剩饭”,而是带学生“重新吃顿更好的”。这让我更加坚信:好的课堂,不论新授还是复习,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与自我、与生活的深刻联结。听完左老师的课后让我想起了去年国培市教研员的一番话,当时还不理解,现在看来是豁然开朗,他说的大概意思是:“一节课上一页书可以,一节课上一本书也可以”,这句话强调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到什么”,而非教材篇幅。教师应灵活把握节奏:或深入剖析一页精髓,或高效梳理全书脉络。备课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主干。</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靠一两节公开课实现的,而是源于日常每一节课的认真准备和持续反思。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现实中寻找教学素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规律。</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想说,虽然那次比赛的结果并非如愿,但这个过程让我收获了许多比名次更重要的东西——团队的温暖、同事的深情、反思的勇气以及成长的动力。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会继续努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脚踏实地,做一名接地气、有温度的教师。</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所有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和老师们!未来,期待继续与各位同行,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p>  <p class="ql-block">教研例会中或例会后部分老师的感想:</p><p class="ql-block">陈琳老师——</p><p class="ql-block">理化生教研会反思</p><p class="ql-block">1.对课堂氛围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理化生学科特点使得学生们对于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要将更多的实验和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积极思考。</p><p class="ql-block">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3.教学内容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新教材内容较为基础,但考试要求不断提高,在教学中,作业设计上要分层设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科学精神,探索精神的塑造。</p><p class="ql-block">4、跨学科实践思维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教材对于学生有跨学科实践的要求,对教师同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提高自身的技能,在交流与合作中互相学习、进步。</p><p class="ql-block">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5.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p><p class="ql-block">  做到超前备课,同科之间提前一周备好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统一进度。同办公室随时进行讨论,随时交流课堂情况,不懂的随时向前辈咨询,将教研变成日常。</p><p class="ql-block">童辉燕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与想法,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从学生状态看,八年级学生学习效率待提高,需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喻洋老师的参赛经验分享很有启发,让我明白备课要集思广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打造多元且面向全体的课堂,还要充分磨课。面对学生两极分化,如何把握课堂进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暑假培训有事未参加也是我的遗憾,以后会更加珍惜培训的机会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周慧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与感悟,收获颇多,教学设计上,我们设置的情境应该更多的与实际生活串联,像我们的生物书上有很多可以尝试的学生实验,比如膝跳反射,学生自己体验了,便于理解知识,也能增加学习的兴趣。设计的提问应该多分层,考虑到各个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参与进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两极分化情况,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他们能更大程度的参与课堂。还有喻老师这次也分享了一些复习课的方法,对于我们的教学有较大的帮助,我们将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更加深入的研讨,把这些方法与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更好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p><p class="ql-block">曾慧老师——</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进教师,亲身感受到思源实验学校的教研活动贵在务实有效。教研活动有主题,有案例分享;有青年教师的反思与困惑,也有资深教师的经验与实践。集智慧力量,开硕果之花,理综组教师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王学纯老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各位老师的分享都让我很有收获,感受良多。喻老师的发言诙谐幽默,细致入微的分享了已经比赛的经历。这让我明白人多力量大,在备课时需要自己开动脑筋,也要多请教其他教学的专家,集思广益。当然,也不可完全跟着别人的路子走——最终上课的人还是自己。我们要对各种思路方法有效协调,打磨最适合自己的课堂。在备课时,可以多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联系,有所分享。在比赛前,对上课的学生可以多去了解一下,避免被突发状况影响心态。</p><p class="ql-block">汪盈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次的教研会让我收获良多,特别是喻洋老师的发言,娓娓道来,从一开始的备课到后面的上课,尤其是她还能在这次的比赛中反思总结,并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改进自己,其实她的总结反思的问题也是我现在的现状,在教学中缺乏了新意以及创造性的内容。尤其是现在学习了化学学科以后,更是认识到了孩子的兴趣是真正教学的根本,少依赖课间和视频,能多动手做的事情多带他们去动手做,在课堂上有思考多讨论,这是我希望在以后的课堂做到的,也是我这次教研会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过交流看看别人的思想、态度、专技等等,肯定自己的优秀反思自己的不足,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谢谢大家的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  丁琼老师强调: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需要。在了解学生的需要后,多维度的设计课堂。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态度。这就是我们该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span style="color:rgb(0, 3, 17);">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无论是从教学论坛中汲取知识与方法,还是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然后努力去改进和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理</span>综组成员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一支优秀团队,我们携手共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