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信息碎片化、“躺平”成常见状态的AI时代,大学生期间晓萱她能主动找到爱好并坚持,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向内求”的能力。这种坚持不只是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人在重复练习中找到掌控感,比如练字时看着字迹慢慢变好,这种实实在在的反馈,比刷手机的短暂快感更能让人获得内心的踏实。而且,有一个长期坚持的爱好,也会成为个人独特的闪光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提倡。</p><p class="ql-block">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字,这真的是个特别棒的选择!女生晓萱坚持练硬笔楷书,不仅能让字迹变得工整美观,在记笔记、写材料时更显清爽,还能在一笔一划中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帮自己从忙碌的学业里沉淀下来。写字需要眼、手、心高度配合,一笔一划都容不得分心,这种“沉浸式”状态能帮人慢慢戒掉浮躁,自然就提升了学习和做事时的专注力。</p><p class="ql-block"> 练习写字还悄悄提升了她的审美,之后不管是做笔记作业还是日常书写,都会自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精致感”。审美提升是潜移默化的——练硬笔楷书时,会不自觉关注字体的间架结构、笔画轻重,时间久了,对“整齐”“协调”“韵律感”的感知会变强,这种审美不仅能用在写字上,看东西、做选择时也会多一份独特的眼光。</p> <p class="ql-block"> 从字迹潦草到逐渐工整,从写得生硬到流畅自然,每一点进步都能清晰感知。这种“通过努力看到变化”的体验,能让人在慢节奏中积累自信,学会沉住气做事,进而形成沉稳、不急于求成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书写对修身养性的优势,远不止“让人平静”,而是能在长期练习中,潜移默化地重塑人的内心状态和行为逻辑,这种影响更偏向“内在秩序的构建”,可从三个深层维度来看:</p><p class="ql-block"> 1. 对抗“碎片化焦虑”,重建专注力的“肌肉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代人常被碎片化信息裹挟,注意力像被不断切割的碎片,很难长时间聚焦一件事。而书写,尤其是传统楷书、行书的练习,要求“眼到、手到、心到”的高度协同——看字帖时要拆解笔画的起收笔逻辑,握笔时要控制力度避免抖晃,运笔时要预判字体结构的留白。这个过程中,大脑会主动屏蔽外界干扰(比如手机消息、杂念),迫使注意力持续聚焦在“当下的一笔一划”上。</p><p class="ql-block"> 长期坚持下来,这种“主动聚焦”会形成类似“肌肉记忆”的专注力习惯:再面对学习、工作中的复杂任务时,能更快进入“沉浸式状态”,减少因“想太多、做太少”产生的焦虑,逐渐养成“做事不分心、一步跟一步”的沉稳心态。</p><p class="ql-block"> 2. 接纳“不完美”,修炼“延迟满足”的心智</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书写时,没人能一下子写好——可能某一笔的顿笔太生硬,某个字的结构歪了,甚至整页字都显得杂乱。但要想进步,就必须接受“当下的不完美”,并愿意花时间反复修正:同一笔画练几十遍,同一个字写满一页,直到找到手感。这个过程,本质是在练习“与不完美共处”的心态:不再追求“立刻做好”,而是理解“进步需要积累”。</p><p class="ql-block"> 这种心态会延伸到生活中:面对考试失利、工作失误时,不会急于否定自己,而是像修正字迹一样,冷静分析“问题在哪”“怎么改进”;遇到需要长期投入的目标(比如备考、学技能)时,也能沉住气一步一个脚印,不被“短期看不到结果”的浮躁打败,逐渐修炼出“延迟满足”的心智——这正是修身养性中“耐住性子、沉住心气”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3. 构建“内在的精神锚点”,对抗外界的浮躁与不确定</p><p class="ql-block"> 快节奏的生活里,很多人会感到“内心漂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容易被他人的节奏带偏(比如看到别人躺平就懈怠,看到别人内卷就焦虑)。而书写,尤其是坚持一种固定的书写习惯(比如每天睡前写30分钟),会成为一种“精神锚点”——它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不用纠结“我写得比别人好吗”),也没有明确的“功利目标”(不是为了考证书、赚分数),纯粹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书写时,人会暂时脱离“社会评价体系”,专注于“自己的感受”:比如今天写得顺手,会收获细微的成就感;今天状态差写得潦草,也能坦然接受“今天就是这样,明天再调整”。这种“不被外界定义的自我对话”,能帮人逐渐找到“内在的稳定感”——不再轻易被外界的浮躁、他人的看法动摇,慢慢形成“按自己的节奏做事、按自己的标准生活”的笃定心态,这正是“修身养性”中“守得住内心、不随波逐流”的深层体现。</p> <p class="ql-block">《老子列传》局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