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邸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暮色浸染盛京的天际,我总爱站在沈阳故宫那面斑驳的宫墙前,看最后一缕金光掠过歇山式屋脊上的琉璃螭吻。作为新晋志愿者,最初的我只能磕磕绊绊地为游客复述展板上的文字,直到某个夏日日下午,当我在崇政殿前望着穹顶的蟠龙藻井时,忽然听见了时光深处的回响——那不仅是风穿过雕花槅扇的呜咽,更是一个湮没时代的深沉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朝圣。在故纸堆里与《满洲实录》对话,透过泛黄的《满文老档》触摸努尔哈赤批阅奏章时的墨痕;纪录片里八旗铁骑扬起的雪尘,竟与窗外北陵松涛的松香奇妙重合。最动人的是那些鲜活的人:满语导览员吟诵《尼山萨满》时眼中有火把跃动,老研究员讲述海兰珠故事时指尖在舆图上颤出爱的轨迹。历史不再是单薄的年表,而是织入血脉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的每一块青砖都藏着密码。大政殿前的日晷投影转过十万次,笃恭殿里的宝座默数过三百载春秋,銮驾库的银铠还记得萨尔浒的风雪。我尝试用想象填补史料裂隙,让那些在史笔中符号化的人物重新拥有心跳:皇太极批改奏折时是否也会揉着眉心?哲哲皇后熏染朝服时可曾想念科尔沁的月光?苏麻喇姑在青石阶上走过时,裙裾拂过的是怎样的露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于是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考据。每当夤夜伏案,屏保上的凤凰楼夜景便漾开涟漪,带我从键盘敲击声里穿越到八角殿的晨钟暮鼓。那些在史料中只有只言片语的人物,渐渐在小说里获得血肉与悲欢——他们或许曾在这方天空下真实地笑过、哭过、爱过,正如我们此刻经历着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这册薄薄的故事,献给所有在时间洪流中执着打捞记忆的人。当现代的脚步与古老的砖石碰撞出回声,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穿越从来不是逃向过去,而是带着历史的明澈,更坚定地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每一位翻开此书的人,都能在字句间听见属于自己的历史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