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华】重读《忏悔录》

夏夫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的的秋天,因在《欧美文学》课堂上,老师讲述了卢梭的生平与作品,我便在书店买回《忏悔录》,认真读了起来。彼时的我二十岁出头,眼里装着的是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理想人格”的执念。见到“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我只当是启蒙思想家的反叛宣言,像看街头斗士挥拳,新鲜又刺激。他偷丝带诬陷女仆,我笑其荒唐;他在巴黎街头饿肚子还谈理想,我叹其迂腐。如今再看,只觉当年的自己,连“坦诚”的边都没摸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十五年倏忽而过,从学生到教授,站过四十多年的讲台,见惯了学生们的意气风发与迷茫纠结,也经历了人世的起落浮沉——曾为评职称熬夜撰写论文,也因人际误解而辗转难眠;有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也品尝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暑假整理书房,那本《忏悔录》的书脊已开裂,纸页泛着老黄,再翻开,竟又像当年一样一页一页读了起来。只是这一次,我不再是看客,卢梭笔下的每一笔“不体面”,都成了照见自己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坦诚:不止是勇气,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接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初读时,我把卢梭的“坦诚”等同于“勇敢”。觉得他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写别人不敢写的事,是一种对抗虚伪社会的姿态。可如今再读他写自己的“小算盘”——比如在华伦夫人身边时,一边依赖她的照料,一边又因自尊心而刻意保持距离;比如出版著作后,既渴望得到认可,又害怕被人议论——才突然明白,这份坦诚远不止“勇敢”那么简单,它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全然接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时总觉得人该分“好”与“坏”:好人就该始终高尚,坏人就该一无是处。可走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才深切体悟到,我们每个人原来都是“混合体”。职场上,我曾为了争取一个机会,在汇报时刻意放大自己的优势,回避自己的短板,事后又陷入自责;生活里,我曾因妻子善意的唠叨而不耐烦地高声吼她,转头却看见她在偷偷地抹眼泪。这些“不体面”的瞬间,我从未敢像卢梭那样直白地说出来,甚至会下意识地为自己找借口——“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我当时太累了”。可卢梭不找借口,他写自己的“恶”时,没有辩解,只有陈述:“我偷了那条丝带,心里既害怕又高兴,我诬陷玛丽,是因为我想摆脱罪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再看这段文字,没有了年轻时的“批判”,只剩共情。原来所谓的“坦诚”,不是要把自己塑造成“敢作敢当的英雄”,而是承认“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有自私的念头,有软弱的时刻,有做错事的愧疚。这种接纳,比任何“完美人设”都更有力量。因为只有先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复杂,才能在生活的风雨里,对自己多一份宽容,对世界多一份体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忏悔:不是赎罪,而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时读“忏悔”,总觉得是一种“道德赎罪”——卢梭写下自己的过错,是为了求得他人的原谅,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知错能改”。可如今再读,才发现他的“忏悔”,从来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写给自己的;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与过去的自己和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梭在书中写过一件小事:他年轻时曾因为缺钱,把一位朋友托付他保管的乐谱卖给了别人。多年后,他偶然想起这件事,依旧满心愧疚。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当时实在走投无路”,也没有说“后来我想还却找不到人了”,只是平静地写:“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它像一根刺,提醒我曾经多么卑劣。”初读时,我觉得他太“较真”,一件小事而已,何必记挂这么久?可如今,我自己也有了这样的“刺”——三十年前,我曾因为嫉妒,在同事背后说过一句不该说的话,后来那位同事调离,我们再也没见过面。这些年,我无数次想起这件事,想道歉却没机会,只能在心里一遍遍自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再读《忏悔录》,我才明白:“忏悔”不是要弥补什么,而是要面对那个“做错事的自己”。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因为年轻不懂事,因为一时的贪念或懦弱,做了伤害别人、也让自己后悔的事。这些事像影子一样跟着我们,越是逃避,越是沉重。而卢梭的“忏悔”,就是把这影子拉到阳光下,告诉自己:“我曾经错了,但我愿意承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承认,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和解。就像我现在偶尔还会想起对同事说过的那句话,但不再是满心自责,而是会对自己说:“当时你太年轻,不懂如何处理嫉妒,现在你知道了,以后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四十五年的阅历告诉我,人生没有“完美的过去”,只有“可以被理解的过去”。而“忏悔”,就是理解过去的自己、与过去和解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真实:对抗时代虚伪的最好方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初读《忏悔录》时,我觉得它是一本“个人回忆录”,记录的是卢梭一个人的故事。可如今再读,才发现它早已超越了“个人”,成为一面照见时代的镜子——尤其是在这个“人设遍地走”的当下,卢梭的“真实”,更显得珍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我们,好像习惯了“伪装”: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展示的是精心修饰的生活;在职场上,我们说着言不由衷的客套话;甚至在家人面前,我们也会隐藏自己的疲惫与脆弱,假装“一切都好”。我们害怕被人看到不完美的一面,害怕被评价、被议论,于是把自己裹在“完美人设”的壳里,越来越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卢梭在两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真实,才是对抗虚伪的最好方式。他不装“圣人”,不扮“君子”,坦然地写自己的缺点,写自己的矛盾,反而让读者觉得亲切——原来伟大的思想家,也和我们一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他写自己喜欢散步,喜欢在大自然里发呆,甚至会因为一朵花的盛开而开心一整天;写自己不擅长社交,在热闹的场合里总觉得格格不入。这些“普通”的细节,让我想起自己——周末喜欢在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不喜欢参加太多应酬,偶尔会因为吃到小时候的味道而落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真实从来不是“粗糙”,而是“鲜活”;不是“幼稚”,而是“成熟”。因为只有敢于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真实地面对生活。四十五年的生活教会我:那些刻意维持的“完美人设”,终会在某个瞬间崩塌;而真实的自己,哪怕不完美,也能活得踏实、自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时,夕阳正好落在泛黄的书页上,把“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句话照得格外清晰。四十五年前读这句话,我看到的是卢梭的勇气;四十五年后再读,我看到的是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忏悔录》从来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书,它只是一本“教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书。年轻时,我们读别人的故事,学别人的勇气;长大后,我们读别人的故事,找自己的影子。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不再追求“完美的人生”,而是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再执着于“别人的认可”,而是懂得了“与自己和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这就是重读经典的意义——不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字句,而是为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从书中找到面对生活的力量。就像这本《忏悔录》,它陪我走过了四十五年,也会陪我走向未来的日子。因为只要我们还在思考自己、思考生活,这本书就永远会有新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