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许昌,是一座回荡着三国古战场绝响的历史之城,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公元196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迁都于许,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话不假。自小读《三国》,那些风云变幻的故事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离开徐州继续西行,我提议在许昌驻足,父子俩欣然应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入许昌,正是中午饭点。我们下榻在胖东来附近的酒店,前台建议我们先去不远的禹州十三碗吃午饭,品尝许昌著名小吃。此处离博物馆、曹丞相府和曹魏古城都不远,很是便利。放下行李,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吃禹州十三碗,别说味道好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饭后陈强回酒店休息,我们母子俩马不停蹄就去了曹丞相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建的曹丞相府巍峨壮观,三座大殿依次排开,朱甍碧瓦,甚是气派。然而细看之下,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殿宇虽是新建,却失了古韵;院子里摆满了招徕游客的花灯,五光十色,喧闹非凡。我想,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若见自己的府邸成了这般模样,不知作何感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意想借此行重温三国故亊,也名富其实,他们的故事都作壁上观,挂满壁上的十大武将,十大文孺文字故事,重读一下,倒也甚为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曹操真的在这里住过吗?”旁边有个孩子仰头问父亲。 只见他父亲摇头:“这里只是后人重建的,真的丞相府早就在历史中消失了。”那个孩子略显失望,嘟囔道:“那这些花花绿绿的灯笼,曹操肯定没见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来不止我有这个感觉,我含笑而立。孩子的直觉最是真切,这新建的殿宇固然壮观,却难以唤起对历史的遥想。对面的曹魏古城街市繁华,商铺林立,我们母子俩却都失了逛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荏苒,真正的三国遗迹已经很少。大多是后人重建、修复的纪念性建筑。我觉得失望,但细细想来,历史不就是这样吗?实物终将消逝,故事却永远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干脆去了春秋楼。此处与丞相府大不相同,虽也是后世重建,却自有一番肃穆气象。春秋楼是为纪念关羽在此夜读《春秋》而建。入门便见一尊关公塑像,美髯飘飘,面如重枣,威风凛然。我顿时来了精神,走到像前细细品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国演义中曾描写,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关羽被迫降曹。曹操待他极厚,赐金银、美女,关羽却将赏赐尽数封存,每夜在此读《春秋》,通宵达旦。后来得知刘备下落,便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而去。这些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但亲临其发生地,感觉自是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圣殿内,香烟缭绕。许多游客在此叩拜,神情虔诚。关羽早已不是历史上的简单武将,而是成了忠义的化身,被奉为神明。我看着殿内“义炳乾坤”的匾额,不禁思索:历史与传说,真实与神话,在时间的长河中早已交融难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春秋楼,我们又去了灞陵桥。这里相传是关羽辞曹之处。现在的桥是1990年重建的,青石栏杆上刻着“关羽挑袍”的浮雕。桥为青石栏杆、盘龙望柱的单孔石拱桥,造型古朴典雅。桥长30米,宽10米,高8米,桥下绿水荡漾,两岸垂柳依依。相传当年关羽在此辞别曹操,踏上寻找刘备之路,这座桥也因此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桥上我想,曹操明明可以杀了关羽,为什么还要放他走呢?这正说明了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他赏识关羽的忠义,不忍加害。据说关羽走后,曹操对部下说:“事主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后来还追赠路费,传令各关放行。这也是曹操的过人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微风拂过河面,泛起粼粼波光。我仿佛看见那个遥远的早晨,关羽横刀立马,曹操策马追至桥头,赠上一领锦袍。关羽恐有诈,不敢下马,用刀尖挑过袍子,披在身上,拱手道别,然后策马向西,开始了千里走单骑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的真相或许已不可考,但故事却代代相传,成为文化血脉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不远还有青梅亭,与“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相关。亭子造型别致,飞檐斗拱,掩映在绿树丛中。站在亭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畅谈天下英雄的情景,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我仿佛看见曹操手指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一惊,筷子落地,恰逢雷声大作,便借惧雷掩饰过去。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细节。不知曹操真的说过这句话,但《三国志》里确有记载,细节可能有所不同。历史记载往往简略,文学描写则加以丰富。但无论是正是野,都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儿子乘出租车往返各个景点,和司机师傅聊天,他们总能情不自禁讲关羽在许昌的故事。虽然方言难懂,但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情节却清晰可辨。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的含义。许昌的三国文化,不在那些新建的殿宇楼阁,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里,在每一个被三国故事吸引而来的人的心中。对我们而言,许昌之旅也是一次重新发现。我明白了历史不只是砖瓦遗迹,更是文化记忆的传承。即使古建筑不复存在,那些发生在这些土地上的故事和精神,却通过文献、传说和人们的口耳相传,跨越时空,直抵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片土地,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即使实物遗迹不多,但三国魂、英雄气,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去感受、去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许昌,不虚此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说明一下:回家下载照片时,误操作导致许昌拍的一些照片莫名其妙不见了。本文的照片一部分是手机照的,一部分照片来源于网上。在此谢谢拍摄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零二五年九月十二日于西安家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