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的日籍军人

龚麟生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长卷中,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的赫赫战功广为人知,但其内部曾活跃的三万余日籍军人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特殊篇章。他们从战俘、侨民转变为解放军的战士,用专业技术和奉献精神为中国革命贡献力量,又在战后回归故土,成为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桥梁。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更折射出国际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  一、日籍军人的来源:从战俘到战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战败后,滞留中国东北的日侨和日军残余人员成为四野收编的主要对象。据档案记载,当时东北解放区约有3.1万至3.3万日本人未遣返,其中大部分是技术人员、医生和护士。这些人的加入,源于解放战争初期四野面临的严峻现实——1946年四平保卫战失利后,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急需医疗和技术力量支持。为此,四野后勤部政委杨至成下令“按名索骥”,从日军遗留的医院档案中筛选人员,并在难民营中招募了千余名医护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籍军人并非完全被迫加入。许多人在对比旧日军与解放军的纪律后选择留下。例如,原日军少尉中村义光在目睹解放军平等、严明的作风后,主动参与剿匪行动,最终成为四野卫生部门的会计。这种转变既源于生存需求,也因解放军的纪律和人性化管理赢得了他们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二、军中职责:技术骨干与生命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籍军人在四野中主要承担医疗、技术保障和教育培训等关键任务。“医疗领域”是他们的核心贡献:在黑山阻击战中,日籍医护人员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救治了2000多名伤员,甚至多次为危重病人输血,被称为“万能输血者”。在军事技术岗位上,他们填补了解放军建设的空白。例如,原日军航空教官林弥一郎主导组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培养了王海、林虎等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此外,在军工、铁路和通信领域,日籍技术人员修复装备、传授经验,成为解放军现代化的重要推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贡献不仅限于后勤。在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这些日籍军人随军转战南北,甚至参与海南岛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周恩来曾评价:“他们的参与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三、归国后的境遇:从隐忍到和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后,日籍军人陆续以侨民身份回国。然而,冷战背景下的中日敌对关系让他们陷入困境。身份困境”首当其冲:日本政府视他们为“赤化分子”,长期监视其活动。中村义光归国后30年不敢说中文、写汉字,直到退休参与遗孤救助时才展露语言能力;护士小木曾博子更因被警察质问“是否遭解放军虐待”而愤然反驳。“物质困境”同样严峻,许多人因履历问题求职困难,生活拮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他们始终以行动维系中日纽带。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村义光发起“回想四野会”,推动补发被收回的军功章。1982年,1560名老兵在岐山会馆佩戴补发的解放纪念章,重拾荣誉。1990年代,四野日籍老兵四次组团“回娘家”,与解放军老战友相拥而泣,并获颁复刻奖章。这些活动成为中日民间友好的象征,正如中村所言:“我以参加中国革命为骄傲,为青春奉献给中国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野日籍军人的故事,是战争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叙事。他们从侵略者转变为建设者,从异国士兵蜕变为和平使者,印证了周恩来“日本人民与军国主义有别”的论断。这段历史不仅需被铭记,更应启示当下:战争的伤痕终可愈合,而民间的情谊可以超越国界。今日中日关系虽有波折,但这些日籍四野老兵用一生诠释的“跨越阵营的认同”,构建了中日民间友谊的坚实基础。我们没有理由不向这些日籍老兵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