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到大足--穿越时空的千年对话

悠闲居

最近,由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单位举办的”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展出。机会难得,我先后两次到三峡博物馆观展,收获颇丰。<div> 从重庆到敦煌有2000多公里,很远;大足石刻就在重庆,很近。多年前我到过敦煌莫高窟,在有限参观的几个随机石窟里,居然幸运的参观到了飞天那一窟。敦煌莫高窟是千年佛教艺术的集大成,是以壁画和彩塑展现历史与文化而闻名世界的的佛教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我去过多次,大足石刻以千年雕刻技艺为根基,融合儒、释、道三教文化精髓,形成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石刻群,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div>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约25千米处,是莫高窟与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始建于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据传,当时有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途经此地,忽然看到山崖上金光闪耀,仿佛有千佛显现,深受感动,便在此处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扩建。元朝之后,明朝政府将关外防线内迁,敦煌逐渐被废弃,莫高窟也失去了大规模营建的社会、经济和宗教环境,基本停止了新的营建活动。<br>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仅包括佛教故事、经变画、供养人像,还有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如耕作、狩猎、宴饮等。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br>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会带来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们逃避战争之后未归,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逐渐离开人世,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 <div> 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div><div>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1907年3月15日首次进入莫高窟藏经洞,以“玄奘信徒”身份谎称来“取回真经”,并承诺捐款修缮石窟。他仅用4锭马蹄银从住持王圆箓处骗得24箱经卷、5箱绢画等文物,成为西方掠夺敦煌文物的标志性人物。俄国勃奥鲁列夫于1905年盗走部分文物 。法国伯希和于1908年系统性掠夺敦煌文物。其他国家探险队如日本大谷光瑞、美国人华尔纳等,均在此后参与盗窃。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div><div>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div>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公元7世纪中叶),南宋僧人赵智凤于淳祐九年(公元1179--1249年)的七十年间,在这里营造了一处规模巨大的“密宗”道场。大足石刻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石刻题材以佛教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石篆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简称“五山”造像)等为代表。是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div><br></div>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大足知县张澍首次发现并记录北山、宝顶山石刻造像,开启了对其历史价值的初步研究。1945年由杨家骆任团长,邀请马衡、顾颉刚、吴显齐等15位专家学者组成考察团,历时7天对北山、宝顶山石刻进行系统测绘、摹绘和鉴定。确定石刻造像的窟号、位置及艺术特征;首次提出“大足石刻”命名,强调其艺术价值可与云冈、龙门石窟媲美。 大足石刻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位于我国的“大后方”,远离城市,位置比较偏僻,以前交通不便,没有受到战争的损坏,大足石刻保存得比较完整。<div>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从艺术上来说,大足石刻体现了我国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征。其中北山、宝顶山为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最集中、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宝顶山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像无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别显著,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div> 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的千年对话<br> 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地域分布一南一北,开凿时间一前一后,彼此相距千里,时隔百年,却同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巅峰。它们拥有众多主题相似的造像,比如巨大的涅槃卧佛、华丽的千手观音、有生动的世俗生活题材的壁画、石刻等。因开凿于不同的时空而形态相异,各有千秋,显示出石窟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清晰线索,从中可以看出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的过程。<div> 敦煌莫高窟在中国最早开凿洞窟,开创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先河:大足石刻是中国最后开凿的大型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最后的辉煌。敦煌莫高窟和大足石刻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iv> 《福田经变》局部<br> 隋 敦煌莫高窟第302窟(复制品)<div> 佛教东传:丝绸之路作为佛教石窟艺术的主干道,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僧侣与商旅共同促进了佛教传播,在推动汉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中,也催生了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的高峰。</div><div> 石窟寺的开凿起源于古代印度,依托丝绸之路向东移植于我国。两汉之际,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以敦煌为代表的丝路枢纽成为石窟艺术东渐的中转站。北魏至隋唐,石窟艺术伴随国力强盛、佛教繁荣而蓬勃发展达到顶峰。至唐末五代,北方开窟造像的热潮退去,石窟艺术随经济中心而南移。两宋时期,石窟艺术进一步地方化、世俗化,巴蜀地区的大足石刻成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div>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div>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由功德主西宁王速来蛮命人刻石。此碑高75公分,宽55公分,上刻“莫高窟”三字。碑中央阴刻四臂观音坐像,周遭三方都有两列刻文:上方第一列为梵文,第二列为藏文;左方为汉文,内为西夏文;右方为回鹘文,内为八思巴文。这六种文字都与汉字”唵 嘛 呢 叭 咪 哞“为音,世称六字真言碑。碑上还刻有功德主、立碑人题名。现保存于敦煌莫高窟内。<br></div> 莫高窟《李君莫高窟佛龛碑》<div>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原立于莫高窟第332窟前室,民国十年(1921)为居留俄军所断,现仅存残石,藏敦煌研究院。残碑宽74、高76厘米,28行,每行存8—29字不等。残碑碑阳文字尚清晰,碑阴全毁,不遗一文。<br></div>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div> 晚唐 莫高窟第156窟南壁(复制品)</div> 高善穆石造像塔(印度覆钵式)<br> 北凉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国宝级文物 石塔(中式楼阁)<br> 北魏 敦煌市博物馆藏 一级文物 《张骞出使西域图》<div> 唐 敦煌莫高窟323窟(复制品)</div><div>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武帝时期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动,其目的在于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抗匈奴。<br>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结果被匈奴俘获,扣留了十年。然而,他并未放弃使命,在逃脱后继续向西行进,最终抵达了西域的大月氏。尽管未能与大月氏达成联合对抗匈奴的协议,但他的这次出使大大增进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br>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他带回了西域各国的使者,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这次出使,汉朝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丝绸之路也因此得以开辟。<br>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历经艰辛,但他的勇敢和毅力为汉朝开辟西域、扩大对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也被后人传颂,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br></div> 《各族王子听法图》<div> 唐 敦煌莫高窟103窟(复制品)</div><div> 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有汉、凶奴、鲜卑、回鹘等诸多民族;有佛教、道教、摩尼教、袄教等宗教,在这里共生共荣,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在这里融合荟萃。</div> 释迦牟尼涅槃像<div>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复制品)<div> 莫高窟第158窟是中唐时期(786-848年)的代表性涅槃窟,以释迦牟尼涅槃像为核心,展现了佛教“三世”思想与唐代艺术特色。“涅槃”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最高果位和最理想的境界,即达到肉身消失,不生不死的永恒状态,是修行者灵魂的永远升华。</div><div> 释迦牟尼涅槃像 为石胎泥塑,身长15.6米,头靠枕头,右手枕头,双目半闭,表情安详,呈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释迦牟尼涅槃像卧姿 ,采用“狮子卧”(僧人标准姿势),左手轻放于身侧,双足相迭横卧,象征涅槃不等同于死亡。</div></div> 释迦涅槃圣迹图<br> 大足石刻 宝顶山大佛湾(现场拍摄)<br> 释迦涅槃圣迹图表现的是佛经中关于释迦摩尼涅槃时的场景。这座造像在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心位置,几乎占据整个东部崖壁,佛半身就长达31米,膝盖以下隐于南崖之中,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艺术形象。<br> 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在云端之中站着的是释迦牟尼的家眷,经书上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于兜率天宫闻得释迦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br> 从释迦涅槃圣迹图可以看出大足石刻的佛已经是中国人的相貌。 莫高窟壁画《供养人》(复制品)<div> 供养人是指因宗教信仰或慈善目的,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支持宗教活动或社会福利的人群。在佛教中,供养人通过财供养(如布施饮食、衣物、香花等)和法供养(如诵经、行善)支持寺庙运营和佛陀修行,以此积累功德并祈求福报。</div><div> 敦煌供养人是典型代表,他们出资修建莫高窟壁画和开凿洞窟,并在洞窟内绘制自身及家族肖像,既表达虔诚也祈求来世福荫。</div> 禅定佛像<div> 北魏 敦煌莫高窟259窟(复制品)</div><div> 莫高窟彩塑代表作之一,佛像嘴角微翘,双唇弯如半月形,其微笑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div><div> 与当时北魏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相反,恬静、秀美的禅定佛像的塑造,对于当时渴望安定的敦煌民众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br></div> 释迦牟尼佛像<div> 南宋 大足石刻研究院 一级文物<br><div><br></div></div> 《菩萨立像》<div> 唐 敦煌莫高窟第194窟(复制品)</div> 《菩萨像》<div> 唐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复制品)</div><div> 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像是西域人的相貌。</div> 大足石刻已经本土化<div> 前排左 柳本尊像</div><div> 前排中 醉酒人像</div><div> 前排右 真武大帝像</div><div> 后排左 孔子石碑位</div><div> 后排中 养鸡女</div><div> 后排右 吹笛女</div><div> 柳本尊,俗名居直,晚唐时期四川嘉州(今乐山市)人,以居士身份专习密法,常采以燃指、炼顶、割耳、断臂等极端方式,多有神通,遂为民众所崇奉。各地建祠立庵、营窟造像,数十年间出现大小石窟寺道场十余所,由此发展成一种以柳本尊信仰为标志的民间佛教。</div><div>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div> 《释迦牟尼说法图》(复制品)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复原洞窟)<div> 莫高窟第45窟是盛唐时期的艺术瑰宝,以七身塑像和壁画著称。 莫高窟45窟保存相对完好,是几乎没有经历后世的破坏或修补,盛唐的著名代表作。</div> 主尊佛像 :释迦牟尼端坐说法,头顶螺纹肉髻,面容丰润,身着红色袈裟,右手施无畏印,体现慈悲与庄严。左右是弟子与天王 :左侧迦叶老成持重,右侧阿难沉思,两侧天王威严护法,铠甲雕刻精细,北侧天王怒目张口,肌肉线条刚劲。 <div> 塑像除小细节外基本完整,颜色保存较好,是唐代原塑的珍贵代表。以写实性群塑著称,通过主尊佛像与侍从的对比,展现文武并济的宗教氛围,兼具宗教象征与世俗生活写实。</div> 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复制品) 南壁《观音经变》(复制品) 敦煌莫高窟第3窟(复原洞窟)<div> 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1271-1368年)的代表洞窟,以观音菩萨为主题,被誉为“观音洞”。其艺术价值极高,是敦煌壁画中唯一有画师题名和纪年的洞窟。元代壁画中唯一明确记载画师姓名的洞窟,为研究元代绘画提供实物依据。与西魏285窟并称“大成敦煌”不开放洞窟,展现佛教艺术高度发展。</div><div> 元代(1271-1368年),由甘州画工史小玉绘制,题名“甘州史小玉笔”。洞窟结构 :覆斗顶殿堂窟,主室面积较小,西壁开龛,南北壁各绘千手千眼观音像。</div> 莫高窟第3窟历史上遭到人为破坏:近代以来,西方探险队曾非法剥取壁画,如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曾从该窟甬道及西壁剥取部分壁画,导致部分图像缺失。<br> 同时莫高窟第3窟受到自然病害侵蚀,壁画长期受风化、水蚀、疱疹、酥碱等自然病害影响,部分画面剥落、颜料脱落,造成头部等细节损毁 莫高窟第3窟左壁画《千手观音》(复制品) 莫高窟第3窟右壁画《千手观音》(复制品) 《千手千眼观音》(复制品)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展厅电子显示) 《千手观音》<div> 大足石刻宝顶山(现场拍摄)</div> 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千手观音”是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因父王患病久治不愈,需要亲生骨肉的一只手、一只眼作药,方可治愈。大姐妙金、二姐妙银都不愿意舍手、舍眼救父王,唯有出家的三公主妙善愿意献出一手、一眼为父王作药,解救父王的疾苦。释迦牟尼称赞她的孝道,便赏还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成就了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br> 宝顶山“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是宝顶山的镇山之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该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下了”千手观音”,”千手观音”的上,下,左,右都伸出纤美的手,手里拿的有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每只手、眼,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br> 直到2009年,宝顶山”千手观音”还据传有1007只手。 2009年,来自全国的文物专家使用投影仪,实地拍照测绘,将”千手观音”的全部影像输入电脑,应用考古学方法,对每只手进行编号,最后数出830只佛手。<div> ”千手观音”在800多年的历史中,受工艺叠加、环境潮湿等因素及历代维修留下的瑕疵影响,形成34种复合病害。2011年4月,”千手观音”造像本体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历经8年时间,修复了”千手观音”。<br></div> “千佛”即佛教中三世十方佛,以“千”代指多。敦煌千佛主要以壁画形式显现,有极少数塑像。 大足石刻“千佛”则多为石刻造像。 《水月观音》<div> 西夏 榆林窟二窟(复制品)</div><div> 水月观音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br></div> 《水月静观》<div> 大足石刻研究院<br><div> 水月静观即坐观水中月的观音形象。虽然观音出自佛教,但其依岩自在坐,静观水中月的经典形象却是中国原创,起源于唐代大画家周昉在长安胜光寺内的画作。这一形象突破了佛教艺术原本的庄严肃穆,传递出禅意与山水结合的文人情趣。一经问世便广受推崇,成为中国人最受欢迎的观音形象之一。</div></div><div> 请把手机横过来看</div> 《鹿王本生图》<div> 北魏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复制品)</div><div> 壁画采用横卷连环画的表现形式,讲述释迦牟尼前世九色鹿王的故事。</div><div> 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九色鹿,它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br>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了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佛柄。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爱妻心切,最终答应了,并以重金昭告天下悬赏九色鹿。<br> 重金诱惑之下,那个溺水者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还是没有来得及避开。当它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br></div> 《父母恩重经变相》<div> 大足石刻 宝顶山(现场拍摄)<br> 宝顶山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婚嫁、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离别……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示一个主题,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具体、细腻,并都有文字说明,仿佛在欣赏一幅古连环图画。</div> 《萨埵太子本生故事》<div> 北魏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复制品)</div><div> 此图把太子刺颈流血、舍身投崖后被饿虎围食,两兄悲号报信以及国王和王后悲泣、收骨、造塔埋骨诸情节严密压缩在同一画面,中心偏右下的位置画有最具冲击性的舍身饲虎场景,其余情节围绕这一场景顺时针排列。</div> 《五百强盗成佛故事》<div> 西魏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复制品)</div><div> 壁画采用长卷构图,故事情节自东至西展开。贯穿全图的五人指代故事中的五百强盗,不同场景以建筑或山林区分开来。</div><div> 古侨萨罗国有五百强盗,他们横行作乱,被国王派兵围剿,处以挖眼、流放之刑。痛苦不堪的强盗们在山林中大声哭喊,佛闻声赶来,为强盗医眼、说法。复明后的五百强盗悔悟觉醒,最终全部皈依佛法,入山修行。</div> 《西方净土经变》<div> 唐 敦煌莫高窟220窟(复制品)</div><div> 主要表现佛教所谓 “西方极乐世界的” 的场景。<br></div> 《观无量寿经变》<div> 唐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复制品)</div><div> 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生活,从中可见唐代所流行的“胡腾舞”、“胡旋舞”等舞蹈的形象,可想而知,唐朝的宫廷音乐场所将有多盛大繁华。<br></div>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 <div> 晚唐 大足石刻北山245号(复原洞窟)</div> 《反弹琵琶》<div>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复制品)</div><div>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常见于第112窟《伎乐图》(属《西方净土变》),描绘伎乐天半裸上身、手持琵琶翩翩起舞,动作包含反弹琵琶绝技,天衣飘逸、项饰叮当,展现了唐代乐舞的丰腴与飘逸。</div> 反弹琵琶人物形象融合了“五胡”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及中原文化,是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div> 藻井<br>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呈穹窿状的天花装饰结构,通常位于宫殿、寺庙等尊贵建筑的顶部,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藻井是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装饰,其每一方格为一井,饰以花纹、雕刻和彩画,故名藻井。最早见于汉赋,清代因多以龙为顶心装饰,又称“龙井”。‌‌敦煌莫高窟的藻井颇有特色,十分漂亮。<br></div> 飞天<div> 敦煌莫高窟石窟里有飞天,大足石刻里也有飞天。</div> 《起舞飞天》<div> 唐 莫高窟第112窟</div> 《飞天》<div> 唐 莫高窟第321窟</div> 《左飞天像》<div> 宋 大足石刻宝顶山第21号</div> 《飞天》<div> 宋 大足石刻宝顶山第18号</div><div> 百兽率舞</div><div> 千百年来,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于天地之间,它们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同伴。敦煌莫高窟里,工匠们用画笔述说着动物的故事,有精灵古怪的猕猴,有任劳任怨的骆驼,有舔犊情深的母羊、雌虎,还有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鹦鹉、孔雀等。动物的形象让敦煌艺术更加生趣盎然。</div> 《朱雀》<div> 唐 莫高窟285窟</div> 《负重的大象与骡子》<div> 唐 莫高窟103窟</div> 《受惊的鹿》<div> 唐 莫高窟285窟</div> 《奔虎》<div>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div> 《文殊坐狮》<div> 唐 榆林窟第25窟</div> 《猫鼠图》<div> 南宋 大足石刻宝顶山第3号(复制品)</div><div> 《猫鼠图》内容为一老鼠被猫追赶,跳上竹枝,猫在下面守着,老鼠逃不掉,猫抓不到,两难局面象征人生“求不得”之苦。小动物的形态被工匠塑造得栩栩如生,使画面充满灵动的美感。</div> 《炽盛光佛及五星图》<div> 唐代乾宁四年(897年) 敦煌藏经洞绢画</div><div>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复制品)</div><div> 《炽盛光佛及五星图》为唐代画师张淮兴创作,后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二十世纪初被斯坦因盗走,现收藏于英国国家博物馆。绢画中有主尊”炽盛光佛”和“五星神”组成,一众神灵都乘踏在五彩祥云上。“炽盛光佛”周身放射五彩强光,乘坐在一头牛车上,他的面前供奉了一套华丽的黄金祭器,身后有飘扬的旗帜。<br></div> 敦煌壁画对大足石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题材内容及文化内涵等方面。<div> 艺术风格与绘画性因素:敦煌壁画以丰富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和独特的构图著称,其艺术表现手法对大足石刻产生了显著影响。大足石刻在佛教造像中融入了敦煌壁画式的线条流畅性、场景叙事性。</div><div> 造型表现:敦煌壁画注重线条运用,大足石刻的阴刻线技法与之相似,用于表现衣纹、毛发等细节,部分造像的衣纹处理。且两者均强调通过线条塑造形象的体积感与动态感。<br> 空间处理:敦煌壁画将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结合,大足石刻受其影响,部分造像采用浅浮雕、凹浮雕等形式,使画面既有平面装饰性,又具一定空间层次感,如大足北山石刻的飞天、经变故事等。</div><div> 题材内容与文化融合:敦煌壁画中多元宗教题材的融合模式被大足石刻继承。大足石刻通过“三教合一”窟(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共处一崖)等设计,展现了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交融,与敦煌壁画中佛、道、儒三教共存的理念相呼应。<br></div><div> 国际影响与艺术传承:敦煌作为中国最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其艺术成就为大足石刻提供了国际化视野。1945年史学家杨家骆考察后,敦煌艺术对大足石刻的命名和评价“北敦煌,南大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推动了大足石刻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地位。<br> 敦煌壁画通过艺术风格、题材融合及国际影响力,为大足石刻注入了多元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连接东西方石窟艺术的桥梁。<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