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九月的重庆,空气中弥漫着山城特有的潮湿与热烈。我终于踏上这片童年时在《红岩》小说中无数次想象过的土地——渣滓洞。这里曾是革命者最黑暗的牢笼,如今却是最明亮的精神灯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时候捧着《红岩》,江姐的形象在我心中如同一座丰碑。如今站在她曾被囚禁的牢房前,我仿佛能听见铁镣与石板碰撞的声响。我走过一间间阴冷的囚室,墙上挂着许多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英雄,不是书中的角色。在“狱中八条”展板前驻足,那些字迹虽已泛黄,却仍闪耀着信仰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隔离室”标识下,我看到那个特殊空间的用途介绍,想象着当年患病者在孤独中坚持信念的场景。楼上的“楼上三室”“楼上四室”仍保留着当年的编号,仿佛随时会有人推门而出。我抚摸着展柜中那些泛黄的信件,尤其是许继轩写给爱人的信,字里行间透出的柔情与坚定,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回响在每一件展品中延续。王朴、李英毅、邓致久……他们不再是陌生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的同行者。在展板前,我读着他们留下的诗句与誓言,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他们并肩站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红岩魂·走进渣滓洞</p> <p class="ql-block"> 站在渣滓洞的入口,望着那块被绿意环绕的信息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少年时读《红岩》的热血记忆重新翻涌,江姐、李青林、张静芳……这些熟悉的名字,如今就静静地沉睡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片静谧的山林,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那块刻着“渣滓洞”的巨石,那灰瓦白墙的囚室,还有那“女牢一室”“女牢二室”的标牌,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悲壮岁月。曾经的监狱,如今已成为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在女牢旧址前驻足,墙上挂着一张张黑白照片。江竹筠、朱世君、左绍英……她们曾在这里受尽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我轻轻抚摸着那些名字,心中满是敬仰。她们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书本中仰望她们,如今终于站在她们战斗过的地方。渣滓洞没有喧嚣,只有沉默的山林和斑驳的砖墙。但我知道,这片土地上埋藏着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这次旅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场与先烈的对话。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与守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