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成一国 山高水传说:圭亚那纪行(乔治敦)

王延星

<p class="ql-block">从苏里南的首都帕拉马里博,飞往她的邻国圭亚那的首都乔治敦的航线,仍由一种螺旋桨小飞机在执飞。这种小飞机只有十来个座位,也不用对号,随意找个座就行,同时也可以近距离观察正副驾驶对飞机的操控(下图)……由于这种小飞机飞得不高,地面的景色也就看得更为清晰了……如在飞临乔治敦时,也就看到了几处有特点的地面景象……下下图中的这种用几何状分割线在平坦的土地上划分区域,虽然不难做到,但谁会刻意划出这种电路板似的线条呢?除了留下“纳斯卡地画”的古代印加人外,估计也就只有英国那些“麦田怪圈”的始作俑者们了😁……</p> <p class="ql-block">……圭亚那作为英国人的前殖民地和讲英语的前英联邦国家,这里出现了地面上人为勾勒的线条,倒也不太令人意外,因为在地面上、尤其是在地图上以这种莫名其妙的虚线来确定界限,也是英国文化地理学上的一个老传统了。如让中国人非常讨厌的那条“麦克马洪线”等,也就是这么出现的……而且圭亚那这个国家,也是由人先在地图上画了一条虚线后,才在地面上逐渐浮现限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圭亚那的国家史,可从大航海时代说一下:最早走向远海的是葡萄牙人……当西班牙人看到这个小邻居发了财后,为了追赶,便重金挖来了不少葡萄牙的航海人才,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哥伦布的人……当西班牙追赶上来后,与葡萄牙的摩擦不断……当时的教皇在天主教世界还有一定的权威,双方就请他来调停。教皇遂用鹅毛笔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即上图中的实线,也叫“教皇子午线”),并裁定,在该线的东面,除了欧洲(也包括当时已经听说了的中华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外,归葡萄牙人开发;该线的西面,归西班人开发(也幸好当时的麦哲伦还没有做环球航行,人们都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然这两个野心爆棚的家伙,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双方走着走着就会发现,对方的也就都是自己的、而自己的也会都是对方的了😂)……由于当时的葡萄人已经占据了美洲的一些地方,不想让出来了,所以葡萄牙人就说教皇(也因其是一位西班牙人)处事不公,而拒不承认教皇画的这条线……当时的天主教国家与罗马教庭的关系,很有点像今天某些国家与联合国的关系,即联合国做出的决议,如果对自己有利,就会敲锣打鼓地要去执行,如果不利,则根本不会把联合国的决议当回事……这也印证了国家间疆域形成中的一个铁律,即一定是要通过血腥的角力后,彼此间的约定才算数(而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期)……就这样,“两牙”又继续相互撕咬了一年,才又划出了一条双方都认可的实控线(即上图中的虚线)。根据双方的约定,地图上的紫色部属于葡萄牙,黄色部分属于西班牙,而白色部分则是他们没有能力瓜分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上图及本图中蓝色箭头所指向的就是现在的圭亚那,它正好就处在了这条虚线之上……本图中有颜色的这五块地方,在印地安人的文化中被统称为“圭亚那”(意思是“多水之地”),是有着地质相同性的一大块区域(地质学上它被称为“圭亚那地盾”)……西、葡两家在这里划了一条界线后,荷兰、英国、法国又纷纷赶过来掺和,在一通互殴过后,整个的“圭亚那地盾”,被这五家瓜分成了五个政区(图中从西到东,其分别是西属、英属、荷属、法属和葡属的“圭亚那”)……</p> <p class="ql-block">……如今,原西属圭亚那成了委内瑞拉的一个地区;原葡属圭亚那是巴西的一个省;原法属圭亚那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原荷属圭亚那则变成了苏里南共和国、英属圭亚娜变成了圭亚那合作国……</p> <p class="ql-block">圭亚那合作国的首都乔治敦,就在加勒比海的海边上。这一带海边的水质,由于上游过来的水中含沙量比较高,所以颜色偏黄,对喜欢玩水的人吸引力不是太高,但很适合沿着海边散散步、吹吹海风……下几图均为乔治敦城外海边上的即景,通常白天在这里是见不到几个人的,人们一般都是晚上才过来休闲的……</p> <p class="ql-block">“乔治敦”是英文Georgetown的汉译。在过去的中外地名互译中,音译和意译经常混用,所以也有把它译为“乔治城”的。现在虽然统一了标准(音译),但这种统一后的译名所含的信息量少了许多,如原来在中译英时,黄河(Yellow river)、颐和园(Summer Palace),现在都变成了纯汉语拼音,外国人听起来就全然没有了什么意境……而在英译成中的这个“乔治敦”,也会让人觉得可能这只是一个表音的词汇,而不一定会想到这是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命名的城市……而知不知道乔治三世这个人,对来圭亚那旅游,也还是不太一样的(因为这个国王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不但带领英国战胜了法国,将英国在北美殖民地扩大成了一大片,而且还是因为打这场仗,英国欠了不少钱,从而要求直接享受胜利果实的北美十三州多交点税,但北美十三州的那批人,却是典型的“白眼狼”,享受战果可以,但多破费却不肯,所以这也才引发了著名的“独立战争”……虽然乔治三世被这批吃里扒外的早期“美国人”气得发了疯,但他还是主导欧洲大局、将可一世的拿破仑灭在了滑铁卢……),当然,怎么评价他,是由每个评价者的“屁股”来决定的,但对许多中国人而言,仅从他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年,就已去世了的这一事实来判断,他也算没有怎么直接得罪过咱们中国吧🤭……</p> <p class="ql-block">乔治敦的文化旅游景观,主要包括有“三大”、及一些殖民时代的建筑物和几家博物馆等……这个“三大”,一个是当地土著文化的代表作“大草棚”,一个是殖民文化的代表作“大教堂”,另一个是现代交通工程的代表作“大型铁浮桥”……</p> <p class="ql-block">先看“大草棚”。这种建筑很民俗,过去印第安人的每个部落都会有这么一个大草棚,以用于集体活动。它在印第安语中也有特定的名字,意思就是“大家聚会的地方”(见上图中)。彼时,人们渔猎归来,会在这里分一分猎获物……酋长有点事,也会在这里召集大家说一说……除了每到一些特定的日子,全部落的人聚集在这里跳跳大神、祈祈福外,平时人们也常常在这载歌载舞地高兴一天是一天……毕竟那年代、那种文明层级,人们的生活简单、娱乐也简单……现在的这座大草棚,其旁边还竖着五根绿芯木,说是为了纪念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非洲的一场政治运动(因为圭亚那的独立运动,要说是源自于非洲的那场运动,也能说得通的)……这座有点现代艺术风格的造型物,被命名为了“解放纪念柱”……</p> <p class="ql-block">……通常,当在社会有点发达了之后,人们往往都愿意从自己的历史中,多挖掘出来点东西说说事……这座大草棚也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据有的材料上讲,它也是该国在1972年,为“不结盟运动”的一次会议而准备的一个活动场所,但那也只是个愿望,其实并没有什么“不结盟运动”的活动在这里举办过……而且那个“不结盟运动”,也早已是一个过了气的概念了,有些年资的人士或许还记得,当时有一些非主流的国家,其刚刚登上统治地位的当政者都特拿自己当回事,他们考虑到自家的体量不够大,于是就抱团攒了这么一个组织……还记得当时主导这一运动的有那么几位,一位是南斯拉夫的铁托(一位标准的享乐主义者,其奢靡生活被披露了出来后,其个人神话也同他的国家一起,也就慢慢地消失了)……另一位是印度的尼赫鲁(其最擅长的是自我忽悠,当他分不清大小来找了中国的麻烦后,便灰头土脸地心力交瘁了)……还有一位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他的最主要爱好和真本事就是泡妞,结果不仅把自己搞得肾虚,而且把自己的统治搞得更虚)……还有埃及的纳赛尔(在不把自家国民的生命当回事后,自己也就跟着不明不白地死了)……总之,历史上有太多的统治者,他们为了自己的统治而设计出的国际政治概念,基本上都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现在看到这座“大草棚”,也不太像(有的材料上说的)是个搞国事活动的地方,因为虽然里面通风很好,没有空调也能坐一会儿,但附属设施也是太少了(连个厕所也难找到),除非只是在这里走个过场、十分八分钟的就走人……感觉要是突出“大草棚”的民俗文化象征、把这里搞成个民俗文化馆什么的,可能更为合适些吧……</p> <p class="ql-block">另一“大”,是在德莫拉拉河上的一座铁浮桥。它是50多年前由英国援建的,全长一千八百多米,其号称是世界上是最长的铁浮桥、居于世界十大浮桥之列(但这可能是几十年前的一个说法了)……浮桥的看头并不大,从上面来回走两趟,看点是浮桥旁边在建中的另一座跨河大桥。这是由中国铁建正在实施的一个项目,据说将来建成后,以其近三千米的桥长,将成为该国现代工程中的代表作✌️……上图是在前往铁浮桥的路上所见,路两边挂的圭亚那国旗和像是德国国旗的旗子(是将德国国旗🇩🇪竖了过来的样子),不知道这是何种旗帜?……</p> <p class="ql-block">……在街心花园里也经常能看到这面与圭亚那国旗挂在一起的旗帜(如本图)。它应该不会真是某国的国旗吧?因为两国的国旗是要平行悬挂的,没有一上一下这样违反外交礼仪的挂法……当然,也可能是印错了图案、或挂得不对。世界上的国旗的图案很多、很复杂,在各类体育娱乐等活动中也是经常会被用错的,而过失方也还真不是故意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大桥主拱尚未合拢,再过半年,大桥就会呈现出示意图(本图)中的样子了……下图是建成后的整体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这“三大”之中,只有圣乔治大教堂才是真正的古迹……这座教堂同苏里南的那座一样,也是木质的。苏里南的是一座天主教的教堂,号称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木质教堂;乔治敦的这一座是新教教堂,号称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质教堂。新教教堂的内饰自然是很简练的了,不追求天主教教堂的那般精致与豪华,也正是新教教堂的宗教性审美原则之一……</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在非礼拜话动时,是用栅栏给隔起来的(下图)……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窗户上没有花卉或宗教人物的形象,完全以朴素示人,主打的就是为了让信众们一心施主、不为那些外在的物理效果所分心……这座教堂作为该国圣公会的主堂,是从1810年开始兴建的,建了八十年才最终落成……但看着也没有太大的工程量,不知为什么拖了这么久?而当时的英国,也还是正处在“日不落”的势头上的🤔……</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新教)的运行,客现上有利于国家政权的规矩化(减少了人治因素)、也有利于国民的富足(增加了中产阶级群体),这也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新教国家的议会政治发达(如英国)、生产能力发达(如德国)、或者全什么都发达(如美国)的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的这“三大”,其实还应该增加一“大”。这个第四“大”,就是一座名为“斯特布罗克”的大市场……这座建筑物虽然用的建材很普通,但它占地面积很大(仅卖菜的部分就有七八个足球场那么大),尤其是它的那座高大钟楼,即很醒目,又显得不那么太烟火气……只是这座大市场的名字大容易被初识者叫成“斯卡布罗”了,这也难怪,那首英国民谣也实在是太走心了🤗……下图是正在大市场门口处卸货一位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但这座市场的名字,还是有必要搞准确了的,因为它和“乔治敦”这个城市名,在历史上是被交替被使用了好几次的……西班牙人原来起的名字就不说了,荷兰人来了后,把这座城改名为“斯特布罗克”;之后英国人来了,把城市改名为了“乔治敦”;再之后,荷兰人成了还乡团,城市的名字就又改了回去,并用了两百多年;再再往后,英国人也组团还乡了,他们于1812年不仅把城市名又改回了“乔治敦”,而且还把荷兰人起的名字矮化到了这个大市场的头上……试想,如果(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了)荷兰人若是再回来,那还真有可能再把首都之名“乔治敦”,又改回“斯特布罗克”去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城市,能与大市场的塔状钟楼相媲美的,还有一座乔治敦灯塔。这座建于四百年前的灯塔,当时是乔治敦港的导航塔,也是当时在海上所能看到的乔治敦的最高建筑(该塔可以入内参观,腿脚好的想爬上去张望一下,也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几大”之外,乔治敦有特色的殖民建筑物还有不少,如本图中的国家议会大楼。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除了矮了一点、雄伟感不太突出外,别的没有毛病……</p> <p class="ql-block">……在国会大厦的院子立着一尊铜像,他是该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该国工会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在议会大楼的对面,是圭亚那最古老的一座教堂,圣安德鲁教堂。这是苏格兰长老会的一座教堂,其现在已很显沧桑了,而且也不开门……苏格兰与英格兰一直存在着分离心态,他们的宗教文化在许多方面也是不大一样的……这座教堂看样子香火已经断了些日子了,这既是圭亚那的苏格兰人移民太少的缘故,也是由于同属长老会派的荷兰人重商传统的一个结果……当初由于谁也没有足够的钱买下这块地、修建这座教堂,同为长老会一派的荷兰人就发起了众筹,凑钱建成了这座教堂。但荷兰人嘴上是信仰,肚子里都是生意,他们将这座教堂(房产)及院子(地产)按出资比例进行了划分……财产有了主,就会产生权益的交换,所以之后也就出现了一些经济纠纷,教堂的运行也就受到了影响……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牵扯到钱,多“铁”的宗教感情也是不灵光的,更何况荷兰人在骨子里也是更为看重钱的一群人……</p> <p class="ql-block">与圣安德鲁教堂隔一条街,还有一座圣心天主堂,它是葡萄牙裔天主教徒使用的一座礼拜堂。该教堂历史上的形象不太清楚,只听说是二十年前失火给烧掉了,目前的这座是近些年重新修复的……建筑物不大,但当地的葡萄牙裔居民极少,有个百平方米就够用了……现在之所以建的间数还挺多的,是除了做礼拜,也把这里当成了老乡聚会的场所……建筑物很漂亮,主打的这种蓝白色,很是清新……</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应该算是乔治敦最具观赏性的一座建筑物了……由于这座哥特式的建筑物顶端有4个角塔,所以虽然整体并不高,但能令人感觉它显得很挺拔……</p> <p class="ql-block">……也是因多年前失过一次火,市政厅的附属建筑损毁严重,所以近年来一直在修复。现在看到市政厅裙楼等还被围挡着,仍处在一个施工中的一个状态……即使有的部分已经修复得差不多了(如上图),但也还没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的正面和花园里看上去已整修完毕了……一个大胡子的人的半胸像,被很隆重地尊放在了一座大理石的亭子中,以示纪念。他应该是英国人在这里执政时的一位总督类的人物吧(亭子上的字迹模糊,也就没有走近看)……但看见亭子旁边还立有一根石柱,上面刻着他说的一句话,这就让人不禁想起了那位大胡子的马克思,正确的名言很多,但很难落地实施……</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文字大致可译为,“当真实与谎言同在,真实将不再真实”……这话说得既深刻又普通,说它深刻,是它点出了上帝视角下的人类世界……说它普通,是因为人类社会本来也就是这个样子的嘛,并不惊讶😎……</p> <p class="ql-block">……有一台老式的压路机放在这里作为了纪念物,好像代表着它后边的这座建筑物,是属于一个工业交通类的管理部门吧……</p> <p class="ql-block">与市政厅相邻的是该国的高等法院。由于最高法院是与地方法院合署办公的,所以很多基层的官司也要到这里来立案,故而看上去人来人往的,不像有的国家的高等法院,基本上门口没有什么人……</p> <p class="ql-block">……虽然占地面积不小,但由于只有两层楼,所以使用面积不算大……建筑物还是挺好看的,英国都铎复兴风格的建筑物就是这样,既显尊贵但又不张扬……</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女王的标准塑像被树立在最高法院前的草坪上……也没见到英国有什么法令,但全世界跟英国沾点边的地方,所立的维多利亚女王像,都是一个模子……</p> <p class="ql-block">……审判庭与最高法院的主体建筑不在一起,而是在它的旁边。这里有不少人正在等候着开庭……</p> <p class="ql-block">……许多建筑物的细节之处也都是非常耐看的,铁艺工艺被用到的也比较多。这种选择也符合在海边的这种环境,防潮……</p> <p class="ql-block">乔治敦市有一座名为“革命”的广场,但很是冷清,估计这也与“革命”这种行为的定位有关吧,因为社会不能老是搞革命,大家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活搞好才是最为重要的……“1763”的字样,是这场革命发生的年份。关于“革命”这个概念,它在欧亚与在拉美所代表的社会行为完全不一样的……在拉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若用“抗争”一词来描述当年的这类事件,可能更为贴切一些,因为当年拉美的这种群体行为,既没有政治理论引导、也不代表新的生产力阶级、更没有什么对社会文明的构建宿求了……它只是部分人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场“杯葛”(Boycott)……</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场运动的领头者叫卡菲,现在他已被尊称为了民族英雄……一位西非艺术家为卡菲塑造的这尊像,很有西非艺术的特点,虽然用东方人的审美习惯来看,雕像显得有点卡通,但这是人家圭亚那社会中占20%多的黑色人群的英雄,人家就是这么来纪念的……他一手握着一条蛇的头还是鱼的头?认不大清楚……还有一座“国家独立纪念门”,就在这座广场另一端的一个路口上,它是由几根铝管做成的一个柱状门(下图)。但如果不刻意指出,估计很多游客还真想不到它是一座有名纪念物(本人就是在这里东张西望地走了很久,不得已在询问当地人后,才被告知就是这个的)……加拿大的一家铝业公司,在这里开矿挣了大钱之后,特地建了这么个门作为礼物,赠给了当地。但这家加拿大公司可能会想不到,不少人在看到他们的这座赠建物后,或许也会认为他们是在玩“高级黑”🤭……</p> <p class="ql-block">乔治敦市也有多座博物馆,这其中最主要的国家博物馆当天不开门,只去了另一座也较有名的人类学博物馆。虽然这家人类学博物馆馆舍不大,馆藏也不太多,但这是一位名罗斯的人类学家,以一己之力筹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殖民时代的建筑物亦很有特点。馆展在对圭亚那的地理生物环境略作介绍后,主要集中在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历史文化方面……</p> <p class="ql-block">……作为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座人类学博物馆,它对相关学术人员的吸引力还是不小的……</p> <p class="ql-block">还路经了国家图书馆等一众较有特色的建筑物。虽然没有一一入内,但是它们的倩影,都已留在了镜头之中……</p> <p class="ql-block">圭亚那的国家吉祥物是美洲虎。在美洲,有多个国家的吉祥物都是美洲虎(或称美洲豹),但是唯有圭亚那的这个造型是图腾化的,极为生动……在街头也能看到具有写实风格的作品,如下图中在的这只海雕。只是由于写实的作品过于朴素,故它们大都被安置在了城乡结合部……</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啤酒厂和朗姆厂等也都很有名。尤其是当地酿造的21年朗姆酒(朗姆酒标准中的顶级),口感还是相当地丰富的……但就做为私人的口粮酒而言,还是这款15年的性价比最为合适(标签中的“72”是美元,上面数额大的是指当地的货币)……</p> <p class="ql-block">圭亚那合作国的法律规定,该国有六大法定国族族群,华裔是其中之一。虽然华裔人口在该国所占比例较小(0.4%左右),但其贡献却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该国独立以后的首任总统钟亚瑟先生,其在任10年,贡献良多……下图是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以“钟亚瑟”命名的该国国际会议中心。</p> <p class="ql-block">……钟亚瑟是来自广东客家人的第二代。他在英国学习法律后回来成为了当地大法官,1970年该国独立后,他当选为该国的首任总统,后又连任了一届,一共在位10年……下图是在每年一度的国庆花车巡游中的总统花车,曾任总统的肖像都被置于了花冠之上,最上左边的第三位,就是钟亚瑟前总统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最早来到圭亚那的华裔,是直接从中国大陆来的。1852年,首批从厦门分乘三艘船来圭亚那的华工一共811人,于次年的1月12日(如今这一天已被该国定为了“华人抵达纪念日”)到达这里时,下船的人就只剩下647人了……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有超过一万三千名的华工来到了圭亚纳……当时这里的人把这批华工称为“culi”(就是中文“苦力”的发音,在英文中其被称为了“coolie”),这些从事艰苦工作的华工,在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神父胡大金的带领下,于1865年建成了圭亚那的第一个华人社区“希望村”……本图及下图为那个时代运送华工来美洲的老照片。由于相关老照片比较少,所以无论说是去美洲的哪里,现在用的都是这几张照片。如今又放在这里,也就是用它来做个历史形像的参考……还有下图的这张照片,它肯定是在拉美甘蔗园里干活的华工的照片,但是他的脖子和脚上系着限制行动的绳索,这有可能是他犯了什么规矩后,在戴“罪”劳动时留下的影像,因为当时的华工不是奴隶,对他们不是这样管理的……过去有点出于“打倒帝国主义”的政治需要,会把那段历史中的华工,尽量地往奴隶状态上说……当然,当时的条件也确实是艰苦,但欧美各地来的劳工,也差不多都是那个条件……而且当时的报酬也可以,经过中国包工头从中间克扣后,华工们的积蓄也还可以。要不然怎么都之后都做起了各种生意、且消息传到国内后,更多中国人也都愿意过来了呢……后来还有人说,清政府看到华工在海外太受苦,所以禁止华工出海等等,其实这都是屁话,清朝末年的统治者,是怕劳动力都“走线”去了海外,没有人给自己干活了😎……</p> <p class="ql-block">……华工工作努力,契约满了之后基本上也都留下来做生意了……所以在圭亚那的华人,也有着当地“第一商业民族”的称谓……如今早期来的华人,已分阶段地基本上都迁移到了欧美等更发达的国家去生活了,现在在圭亚那的华人,多数属于“新”华人,他们从国内各地来的都有,而且打拼得也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本图是1986年在华工登陆的地点设立了的一座纪念铭牌,纪念1853年从厦门出发后、抵达此地的首批华工。</p> <p class="ql-block">也可能是由于中企的大量存在吧,乔治敦市有一家体量比较大(被称为是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中餐厅,图中右前方的那座主餐桌,能围坐近30人用餐,其将中国传统吃喝文化中的场面感,表现得很是充分……这家餐厅在充分发挥着国内的盈利方式同时,也充分保持了中国菜的传统味道……如果对人均花上六七十美元,吃上几个中国北方风味的家常菜,在价格上不介意的话,还真是非常地推荐这一家呀🤤……</p> <p class="ql-block">虽然圭亚那整个国家的人口并不多(一百多万人),首都乔治敦的人也只有二十几万,但当有重要板球比赛时,竟然还能让人有一种到了北京工体看球的感觉……本图为在宾馆的房间阳台上,远远看到的一座板球赛场里的局部看台……</p> <p class="ql-block">……除了板球活动聚集的人会比较多,政治活动也是聚集人员比较多的场合之一。入住的酒店正巧是下一届总统竞选活动的动员大会所在地,所以来的人也还真挺多的,以至于原来订的房子都被他们给征用了。但经交涉后,总算让现任总统的工作团队给腾出来了一间房子……不过有意思的是,竞选活动的组织人员也把本人视同了嘉宾,不但请到会场签到,而且还发放了领餐证(也就是发个三明治和一瓶可乐等,人家是没有中国文化中的那种找个机会就大吃大喝的习惯的😂)……这场竞选会是很亲中的在任总统的一方举行的,虽然说不能干涉人家的选举吧,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希望他能够连任的……上图为宾馆走廊处里的引导牌,本图是大会的签到处,下图为大会的会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晨,看到由中国承建的那座大桥的引桥部分,就在阳台外的不远处……此时朝阳正缓缓升起,霞光马上也就要洒在了桥身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