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欢喜的美篇

常欢喜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2日走进琉璃之乡——B介休国保单位:袄教遗珍三晋名楼———介休祆神楼(祆字音读“先”)</p> <p class="ql-block">袄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1996年11月20日,袄神楼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名单。</p> <p class="ql-block">1、通俗解读祆神敎</p><p class="ql-block">袄神教为西方的拜火教,它起源于古波斯,用火当做起誓,在他们的眼中,</p><p class="ql-block">玛兹达的儿子就是火,代表着光明降临。当这一当这一教派传入到我国后,被世人称作袄教,而唐代时,我国与西方的来往较为密集,从而出现很多波斯商人,这也让祆教在当时广泛流传。</p> <p class="ql-block">2.始建背景</p><p class="ql-block">宋代名臣文彦博在平定河北贝州农民起义时,传说得到白猿相助(白猿被视为祆教战神化身)。文彦博荣归故里后,于北宋庆历年间(约1041-1048年)在介休建造袄神楼,以报答神灵庇佑,同时此建筑与文氏宗祠相连。</p> <p class="ql-block">3.历史演变</p><p class="ql-block">.明代变革:嘉靖帝崇道信儒,下诏拆毁"淫祠",袄神庙面临被毁风险。时任知县王宗正将白猿神像改为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庙名改为"三结义庙",袄神楼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清代重修:顺治年间袄神楼与三结义庙遭火灾,康熙七年(1668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4.建筑特色与袄教元素袄神楼采用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融合袄教对数字"三"的崇拜(如三层楼阁、三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经文管员介绍,祆神楼在这组庞大的建筑群中隐藏着对数字"三"的崇拜。仔细一看,就有六组神奇的"三":主楼高三层、共分三部分、乐楼面开三间、屋顶三色琉璃瓦装饰、三结义庙、儒释道三教共存……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三"是一个吉祥数字,但不是一个受人崇拜的数字,中国人的数字崇拜主要集中在"九"和"十三"这两个数字上。而介休神庙袄神楼暗含着对字"三"的崇拜,这几乎是一个异类。</p> <p class="ql-block">5.建筑特色与袄教元素袄神楼采用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融合袄教对数字"三"的崇拜(如三层楼阁、三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正脊的琉璃中间两个站立的小人,据说是袄教的符号之一。檐下斗上的两只兽头,是被广泛认定的祆教符号。</p> <p class="ql-block">在古老文化中,神庙里供奉的神兽大都是苍龙、凤凰,最多还有狮子,形成龙凤呈祥、龙腾狮跃的局面。而介休袄神楼里却有这么多异类的神兽,显然不是我们熟知的传统文化的遗存。这些独特的发现,证明了这里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的神庙,而是来自于异域他乡的袄教的供奉之地。</p> <p class="ql-block">6.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袄神楼不仅是祆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例证。它与蒲州鹳雀楼、万荣飞云楼和秋风楼并称"三晋四大名楼",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袄神楼历经千年,见证了袄教本土化、宗教融合及地方文化的传承,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记录了袄神楼的详细历史:袄神楼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介休是文彦博的家乡。在宋代历史上,文彦博是与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臣。</p><p class="ql-block">文彦博衣锦还乡后,在山西介休自己的老家修建了文氏宗祠,祠内建袄神庙,袄神楼就是宗祠的山门,也是乐楼。清朝顺治年间困火灾被毁,清康熙六年按原样重建。至解放后,袄神楼已经破损得摇摇欲队20世纪八十年代原址复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