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旅居云南昆明6年,观赏、拍摄、编发历史名胜尤其是名人故居、旧居的美篇,是我一大偏好——尽管这一偏好的编发过程很累,甚或颇有“搬馆”的意味,但我仍旧乐此不疲,只因它能既令我受益多多,亦可旁益他人。这种舒展筋骨、放飞心情、增长见识、敬学精髓、修养心境、习升摄技的过程,特别丰富了我真实的退休生活,也提升了人生的品味。</b><div><b> 9月4日,老伴外出办事,我独自乘坐地铁1、4、5号线抵达华山西路站,开始了首次赏拍昆明朱德旧居的历程。</b></div><div><b> 本篇全部图片均为本人拍摄和翻拍,主要文字转录或摘编于居展介绍。</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走 近 旧 居</font></b></h1> <b> 狭促处,回拍华山西路地铁站D口。这里距离朱德旧居仅为500多米。</b> <b> 这里是华山西路,下坡过了前方红绿灯右转弯,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在云南昆明曾经居住的地方——五华区红花巷四号和小梅园巷三号。</b><div><b> 看着眼前的场景,呼吸着昆明特有的清新空气,令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全身心地感受朱德当年在此生活、奋斗、立德树人的经历。</b></div> <b> 红花巷紧挨华山西路。身还在华山西路,即看见右侧红花巷一纵列爱国主义、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展板,首端处就是朱德的雕像,还有他“云南是我第二故乡”的手迹凸刻。</b> <b> 配合墙展,墙壁上还设有二维码,扫描添加手机后,可边看展边听详细介绍。</b> <b> 急于观赏主场景,没再多拍墙展内容,直奔旧居而去。</b> <b> 旧居门前的场景。</b> <b> 朱德旧居小游园(梅园)简介。</b> <b> 旧居纪念馆导览图。</b> <b> 小游园(梅园)平面图。</b> <b> 院落中的石桌、石凳。</b> <b> 旧居正门。</b> <b> 左侧是“光辉的起点”石碑。</b> <b> 石碑后,依次是由翠湖博物馆群落、朱德旧居纪念馆导览牌组合而成的宣传牌。</b> <b> 正中是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正门。</b> <b> 右侧是朱德旧居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标识碑。</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居标识牌介绍</b></h3><div><b><br></b></div><div><b> 朱德旧居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西路水晶宫社区红花巷4号。包含东、西两个建筑院落。<br> 1921年初,朱德随顾品珍率领的驻川滇军退回云南,朱德出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朱德先买下西面宅院居住,该宅院为中式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占地面积380平方米,正房面阔五间、两层重檐楼房,三间耳房和五间“倒座”均为平房。后又买下东面相邻空地,修建花园并建造新宅院,宅院的主体建筑由三幢式样相同但坐向不同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楼上楼下皆有走廊连接贯通,浑然一体但错落有致。1922年3月。唐继尧部兵临城下,朱德被迫离开云南。<br> 朱德离昆后,房屋被唐继尧没收,抗战期间由龙云归还,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将房宅交给云南省人民政府。朱德旧居于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小梅园巷,南至水晶宫,西至红花巷,北至韶山小学四层建筑物及围墙。<br></b></div> <b> 矗于纪念馆门厅的昆明朱德旧居导览图。</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旧 居 西 院</font></b></h1> <b> 朱德先买下的西面宅院,为中式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图为西院正门,也是旧居的正门。从图中正门开始,顺时针右转开始了赏拍。</b> <b> 首先是卫兵室。</b> <b> 紧挨卫兵室的是厨房。</b> <b> 从厨房拍向西院院落。透过水井落叶,可看到水波粼粼。</b> <b> 正房面阔五间、两层重檐楼房,三间耳房和五间“倒座”均为平房。正方顶层为朱德卧室,因楼板损坏没对外开放。</b> <b> 底层中央部分为书房和会客厅。</b> <b> 会客厅。</b> <b> 书房和会客厅两侧分别为亲属卧室。</b> <b> 敬赏随拍期间,有组团游客参观学习,值班人员顿时成为现场解说员。</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旧 居 东 院</font></b></h1> <b> 从此门沿台阶登台,可逐渐进入陈列展厅,也就是旧居东院。</b> <b> 登阶回拍。</b> <b> 这里就是朱德后来在东面相邻空地上购买、修建的东院与花园。</b> <b> 东院的主体建筑,由三幢式样相同但坐向不同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楼上楼下皆有走廊连接贯通,浑然一体但错落有致。</b> <b> 现在这里是陈列展室,也是参观旧居、了解朱德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b> <b> 红色书房。</b> <b> “朱德旧居红色书房”建在小梅园巷3号。为传承红色文化,提升阅读空间,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五华区图书馆携手喜马拉雅联合打造“朱德旧居红色书房”助力红色文化传播。通过实体书籍和有声书籍的结合,将朱德同志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范相结合,展示朱德委员长波澜壮阔的一生,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一个智慧化的学习空间。</b> <p class="ql-block"><b> 红色书房包含实体书籍阅读区、综合学习听书区和朱德系列书籍听书区三个部分组成。精心配置了红色经典纸质书籍500余册,以及包括朱德同志革命历程、党建思想、人文综合等多方内容的有声书,内容量达 1.5万+,实现“小区域呈现大内容”。同时,后台云端还不定期远程更新,能够及时提供最新学习内容。</b></p><p class="ql-block"><b> 在使用中,基层党员群众和游览游客学习非常便捷。通过微信或者喜马拉雅 APP 扫描二维码进入音频界面即可收听;点击收藏,打开微信小程序或者喜马拉雅 APP 即可随时随地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陈 列 展 室</font></b></h1> <h1><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前 言</font></b></div></b><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h3><b><font color="#ed2308">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br> 作为一代伟人,朱德的一生波澜起伏,充满传奇。早年,青年朱德从四川老家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开始了他的军旅<br>生涯。之后在滇军中崭露才华,成为反封建的辛亥斗士、护国名将。<br> 1921年,朱德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时,曾居住于昆明水晶宫红花巷4号,并建盖了小梅园巷3号宅院。在这里,朱德度过了等待、希望的一年;在这里,朱德脱下了将军制服,脱离了为之浴血奋战12年的滇军,告别了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讲武”同学,投身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朱德结束了作为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人生旅程,进入了共产主义的革命阶段。<br> 昆明朱德旧居,是朱德人生历程重要转折的历史物证,是研究朱德早期思想和经历的重要场所。时值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重新布展后对外开放,以缅怀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和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font></b></h3><b><br></b></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朱 德 在 云 南</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一单元 投笔从戎到昆明</font></b></h3> <b> 因本人摄技欠佳,所拍文字太小,并受现场光线影响,难以转发具体文字,在此致歉。想了解详情,放大浏览,可揣摩个大概。</b> <b> 艰辛童年。县府应试。</b> <b> 初遇挫折。加入新军。</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二单元 革命学习在“讲武”</font></b></h3> <b> 学员生活。</b> <b> 同盟会员。“模范二朱”。</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三单元 辛亥革命上战场</font></b></h3> <b> 1911年8月,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学员提前毕业,朱德被分配到蔡锷部下第三十七协第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以见习生资格当副目(相当于副班长)。没过几天,又当了司务长、排长,负责“作士兵运动”。</b><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重 九 起 义</font></b></div><div><br><div><b> 1911年10月10日,震动全国的武昌起义爆发。云南新军中的同盟会员决定在10月30日夜12时同时起义,由蔡锷任起义军临时总司令。<br> 起义当晚9时左右,昆明北数场的第七十三标士兵因遇突发事件,提前几个小时发动起义。这部分起义军砸开北门城门,攻入城内,分头进攻城内制高点圆通山、五华山及军械局、造币厂等地。<br> 正在巫家坝布置起义的蔡锷,听到北教场已经发动,立刻下令第七十四标提前出发攻城,宣布云南起义!<br> 朱德所在的左队队官(连长)是北洋派,拒绝参加起义,并带领两个排逃走。朱德率一排人把左队两个排追了回来,蔡锷即任命朱德为队官,率部参加起义。<br> 随后,朱德率部参加了攻打云贵总督府的战斗,活捉了云贵总督李经羲。起义宣告胜利。这一天恰巧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后来称为“重九起义”。</b></div></div> <b> 北上援川。重九起义成功后,建立了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推为都督。当时,清军在四川还拥有相当大的军事力量,仍在血腥地镇压四川入民。于是,云南军政府派出两个梯团(相当于旅),共八个营,援助四川起义室。朱德任排长,随第二梯团经东川、昭通入川,攻占叙府(今宜宾)、自流井后升任连长。不久,四川宣布独立,军政府在成都成立,援/军返回云南。 </b><div><b> 讲武教官。1912年秋天,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朱德被调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学生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官,讲授战术学、野战学、射击术和步枪实习等军事课程,还指挥野外的实地演习。近一年的讲武教官经历,他把学过的军事理论“重新温习了一回”,“学术上大有进步”。</b></div> <b> 萧娘瘦菊。1912年二十六岁的朱德同昆明师范学堂学生萧菊芳结婚。萧菊芳是朱德初到昆明时寓居粮道街(景星街)临阳客栈老板的女儿。婚后的一段时间,朱德依旧住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整日带兵操练,萧菊芳继续在师范学校读书,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朱德和萧菊芳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团聚。</b><br><br> <b> 鏖战滇南。1913年夏天,朱德奉调到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三旅步兵第二团,升任第一营营长。1914年初,第一师奉调滇南。朱德所部负责驻守蒙自、个旧一带。当时,滇南土匪与境外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势力强大,危害一方。部队面对土匪的袭扰,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大小不等的战斗。在山间、河谷、密林、村舍,到处都会响起枪声。朱德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如何巩固祖国南疆边防这个问题上。</b><div><b> 剿灭惯匪。蒙自有个著名的慣匪叫方位。他纠集匪徒,打室劫舍,祸害人民,无恶不作,但屡缉不获。1914年9月16日,朱德侦得方位等土匪十余人正躲在冷米沟的黄喜店子里,便突然率部围击。方位负隅顽抗,开枪打死战士三人。双方激战达三小时。方位从屋后逃出,避匯在沟边,后被击毙。店中的其余土匪仍负隅顽抗。朱德命令士兵购来煤油,将油泼在店子的前后门上,热后放火延烧。土匪见势不妙,纷纷跳窗奔逃。这股土匪被击溃,当地民众无不拍手称快,1915年9月,朱德又率部队两个连,在建水县渣腊寨会同地方武装,成功地清剿了大批土區。</b><br></div> <b> 左图为云南军都督府。</b><div><b> 朱德关于自己参加云南辛亥重九起义一事,曾有多篇回忆录,并有诗写道:</b></div><div><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辛亥革命杂咏</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盟领袖是中山,推翻清宝争民权。</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起义武昌全国应,废除帝制几千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南起义是重阳,下定决心援武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经过多时诸运动,功成一夕庆开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擒总督李经羲,丧失人心莫敢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只要投降即免死,出滇礼送亦权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靳逃钟死人称快,举出都督是蔡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华山上树红旗,出师两路援川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忆曾率队到宜宾,高举红旗援弟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军达到自流井,已报成都敌肃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列宁评论大文章,指出中国革命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先进亚洲从此始,发扬真理更辉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山革命未完成,共产党人应运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阶段分明仍不断,红旗三面正高擎。</b></div></b></div> <b> 游击战术。朱德在滇南边境度过了异常艰苦的两个寒暑。他在特殊的地方、以特殊的方法,进行着特殊的战斗。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面对复杂的地形、流动多变的敌情,朱德把书本和学校的学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结出一套“声东击西、忽北忽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机动灵活地打击土匪。朱德指挥作战的能力迅速提高,1915年提升为副团长、团长。朱德滇南剿匪总结的游击战术,十三年后在井冈山红军时期广泛运用,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朱德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b><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四单元 护国名将震川南</font></b></h3> <b> 护国战争。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對建王朝的统治,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步步走向封建复辟的道路。</b><div><b>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以国民代表大会形式决定君主立宪,第二日宣布“接受帝位”。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迅速开展起来。</b></div><div><b> 191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组成“护国军”,武力討伐袁世凯,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正式开始。<br> 护国军由三个军组成。第一军以蔡锷为总司今,任务是出兵四川,然后进攻武汉。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 ,出兵两广。唐继尧作为云南都督兼任第三軍总司令,留守后方。<br></b><br></div> <b> 12月25日凌晨,在滇南的滇军举行讨袁誓师大会。朱德在誓师会上发表了演说后,立即率领部队开往昆明。</b><div><b> 护国军讨袁的消息传到北京,袁世凯极为震动,立即成立“征滇临时军务处”,任命曹馄为川湘两路征滇军总司令,张敬尧为前敌总指挥,督率各部从湘西和川南向护国军进攻。</b></div><b> 护国军第一军分两路作战。第一梯团从昭通方向强渡金沙江,1916年1月21日胜利占领川南重镇叙府。第二、三梯团过赤水、永宁河杀向纳溪和泸州。</b><div><b> 棉花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护国讨袁运动。继3月15日广西宣布反袁独立后,不到两个月内,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五省又相继独立。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撤消帝制,仅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中被活活气死。黎元洪宣誓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同日,朱德支队奉蔡锷的命令进驻泸州。护国战争宣告结束。</b></div> <b> 血战棉花坡。护国军先锋部队在泸州受挫退守纳溪。局势逆转,护国军的进攻战变为纳溪保卫战。<br> 棉花坡是纳溪城东山岗中一处制高点,通往泸州的大道就从这里通过。棉花坡阵地的得失,直接关系着护国讨袁战局的成败。<br> 北洋军依仗械弹充足,昼夜不停地以猛烈火力向棉花坡护国军阵地轰击。由于兵力悬殊,棉花坡正面阵地失手,形势危急之时,蔡锷紧急调任朱德接任第二梯团第三支队支队长。朱德到达三支队后,立即指挥队伍冲锋前进,将敌军击退约二三里,夺回棉花坡正面高地。随后又组织部队以白刃战和夜战,顽强地抗击北洋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坚守住了阵地。<br> 为了实行“攻势防御”,护国军分三路进行反击。朱德率部采用“侧攻”战术,以一个营从正面用猛烈的炮火牵制敌人,而将大部分兵力迂回到敌人侧面进行攻击。北洋军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损失惨重,被迫后撤。<br> 从2月19日投入战斗,至3月7日退至大洲驿休整,朱德率部进行了1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与护国军各部一起,成功地遏制了北洋军的疯狂进攻。朱德因此战而声名大振,被誉为“护国名将”。</b> <b> 新的向往。</b> <b> 讨“袁”行动。</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五单元 洁园优思</font></b></h3> <b> 由川回昆,朱德原不想久住,只想稍作停留,他借住在原讲武堂教官马标在五华山下水晶宫的一个宅院内。<br> 由于养父从四川来到昆明医治,他的母亲带着朱琦和几位亲属相继来昆,加上在滇军中的朋友和同事们再三挽留。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只好暂时放下出国的打算。为了安頓亲属,使父母亲和孩子有一个安定的家,于是,朱德决定在昆明买地建房。</b> <b> 昙华诗文。</b> <b> 体恤贫民。</b> <b> 新的征程。1922年2月12日,唐继尧率部向云南发起反攻。3月10日,唐继尧兵临城下,此时,朱德的养父病故,所建楼房尚末完工。朱德与金汉鼎等才带领一个连士兵踏上了逃亡之旅,从而离开了“洁园”。<br> 在遭到唐继尧通缉的情况下,朱德经滇北,渡金沙江,离开云南。<br> 朱德自己后来回忆时说:“借着唐继尧的毒手,将封建关系替我斩断。”朱德和孙炳文于1922年9月从上海乘法国邮船赴欧洲。</b><div><b> 朱德离昆后,房产被唐继尧没收,朱德的母亲携带小孩,只身回到四川老家。</b></div><div><b>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云南省主席龙云与朱德(八路军总司令)在赴南京开会时建立了联系,云龙帮助朱德找到了在滇軍当兵的儿子朱琦。</b></div><b> 朱德当年在昆明建盖的房屋,委托护国军的同事李云谷代管。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又委托李云谷将房宅交给云南省人民政府。</b> <b> 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六单元 长征过云南</font></b></h3> <b>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途中,1935年2月3日,朱德在离开云南之后14年,又一次踏上了云南的土地。此时,他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b><div><b> 遵义会议后,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协力配合,指挥三万红军驰骋在云贵川高原上,同数十万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周</b></div><b>旋,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的古简画叙永地区。这时,川军有十二个旅沿长江两岸严密布防,薛岳部和黔军也向川南急进,北渡长江已不可能。为了甩开追敌,红军中央纵队转进云南东北部的扎西地区。</b><div><b> 此次朱德率部进入山势高峻,“鸡鸣三省”的云南扎西,时间虽然很短,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而且军情紧急,戎马倥偬之中,2月5日至10日,朱德参加了中央政治局先后在云南威信县的浙西地区水田花房子、大词滩、扎西镇连续召开的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的议题并根据敌情变化确定了中央红军新的战略行动方针。<br></b></div><b> 扎西会议后,红军回师黔北,重占遵义,三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把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全部甩在赤水河西岸和乌江以北,跳出了敌军合击圈,并迫使蒋介石调出滇军救急,红军乘云南兵力空虚之际,迅速渡过北盘江,西进云南。</b> <b> 4月29日,中央军委在寻甸鲁口哨、大汤姑地区发布了《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并部署兵分三路向金沙江急进。因龙街渡、洪门渡不具备渡江条件,红一军团、三军团转而向皎平渡集结。</b> <b> 5月1日,由干部团赶到皎平渡口的连长肖英堂带領警卫連出其不意地消灭了江北岸守敌一个连,夺取了敌人的税卡——厘金局,顺利占领了渡口。<br> 中央纵队、一、三军团和五军团共3万多人,先后赶到皎平渡,5月1日至9日,靠7条木船,在36个船工的帮助下,经过9天9夜胜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紅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任务。</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七单元 视察云南</font></b></h3> <b>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朱德没有忘记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期的老师和同学。<br> 1957年2月朱德回到阔别35年的昆明。第二天即会见了当年的讲武堂教官李鸿样、黄能成、叶成林、孙永安等,15日又亲自去看望李鸿样老先生。<br> 离开昆明前,朱德又在震庄设宴招待在昆明的当年教官、同学及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的战友,共计40多人。</b><div><b> 朱德深情地对大家说:"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我永远不会忘记云南。这次有幸重返云南,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师、同学、同事,偷快的心情是难以表达的!”朱德同志之后又两次到云南视察,每次都要从百忙中抽时间会见辛<br>亥革命老人。</b></div> <b> 辉煌人生。</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r></div><b><font color="#ed2308">结 语</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近代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使中华民族走出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苦难,迎来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朱德同志就是这些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朱德同志在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 昆明朱德旧居,是朱德革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朱德目睹军阀混战使国家陷入“四野萧萧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惨境地,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问题。他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遂从这里毅然离开云南,前往北京、上海乃至欧洲,执着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2年,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朱德同志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 为此,我们在朱德旧居举办了《朱德在云南》展览,以缅怀朱德同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无限忠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一生学习、一生向前的奋斗精神,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公仆情怀,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锐意进取,顽强奋斗,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font></b></div></div></div></h3> <h1></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span style="font-size: 17px;">“红色云岭 德韵流芳”</span></b></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7px;">朱德家风主题展</b></div></font></h1> <b> 二楼设有“红色云岭 德韵流芳”朱德家风主题展,将朱德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赤胆忠心、人民的公仆的精神,清正廉洁、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高尚品格弘扬传诵,进一步丰富了展馆的内涵。图为展厅一隅。</b> <b> 立德树人,勤俭持家。</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一、明 大 德</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二、守 公 德</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三、严 私 德</font></b></h3> <b> 朱德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没有居功自傲,却总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处处将一切功劳都归于党、归于战友、归于广大人民群众,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对于家人,家教很严,要求他的后代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接“官”人。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各自在普通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工作。<br> 云南作为朱德的第二故乡,通过“红色云岭 德韵流芳”朱德家风主题展,将朱德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赤胆忠心、人民的公仆的精神品格,清正廉洁、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高尚的品德弘扬传诵。</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东 院 小 游 园</font></b></h1> <b> 朱德旧居小游园位于华山西路东侧、朱德旧居纪念馆南侧,面积1280平方米。</b> <b> 作为朱德旧居内庭景观的外延,园区主要围绕朱德同志喜爱的“梅花”这一主要元素,利用孤植、丛植、列植等方式,与松、竹、山茶、海棠、玉兰等组合,丰富季相景观,展现形色各异的梅花风姿。</b> <b> 同时,融合大小梅园巷历史典故,以近代中式风格造景,修建“玉阶”步道、凌寒亭,辅以假山水榭小品、打造月洞门花窗等外墙装饰,从而打造传承“梅园”精神,展现朱德品质风范的红色文化室外展示空间,再现具有文人雅趣、古典意境的梅园景致。</b> <b> 朱德纪念亭。</b> <b> 纪念亭后墙院立柱上的楹联。</b> <b> 陈列展室外的战炮文物。</b> <b> 园外的韶山小学。</b> <b> 医院。</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梅 园 掠 影</font></b></h1> <b> 毗邻朱德旧居、与旧居连接成片的还有一梅园。</b> <b> 大、小梅园巷的由来。大梅园巷位于五华山北麓。东起螺峰街,西至华山西路,中通水晶宫,长287米,宽3-3.8米。东西走向。西低东北高,依山势逶迤而上。小梅园巷南起水晶宫(巷),北起螺峰街,南北走向,北高南低,长153米。<br> 孙髯,字髯翁,号顾庵,祖籍陕西三原县人氏,生活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巷内原有一梅园,相传为《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布衣孙髯翁寓居之处。髯翁先生学识渊博,因对科场搜身作法非常不满,终身拒不应试,以布衣终老。他在住宅庭院内广种梅花,常常抚梅自逸,以梅示志,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故有“梅园”之名。后房舍渐增,形成大、小两条巷道,巷便因“梅园”而得名。此巷较大故名大梅园巷,较小的故名小梅园巷。</b> <b> “暗香”。</b> <b> “疏影”。</b> <b> 大梅园巷路口。</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八、红花巷壁展</font></b></h1> <b> 来时直奔主体旧居,没能细观红花巷壁展。红花巷与小梅园巷交织,壁展一直延伸至这里,顺拍壁展成为自然。这部分壁展,大都由故事组成。</b><div><b> 朱德的扁担。</b></div> <b> 朱德的借款信。</b> <b> 朱德补草鞋。</b> <b> “下去”难的感慨。</b> <b> 最后一笔党费。</b> <b> 生活不超老百姓。</b> <b> 反对家乡改名“朱德镇”。</b> <b> 花巷诗椅。</b> <b> “德”字景观石。</b> <b> 参观扫码,即可边走边倾听相关内容介绍。</b> <b> 距朱德旧居约800多米的地方,还有坐落在华山南路的胡志明旧居。因时间尚可,我继续向胡志明旧居步去。</b> <h5><b><font color="#167efb">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