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畔的金银双寺

岩泉闲叙

<p class="ql-block">从夏河的拉卜楞寺出发,沿着213国道穿行在桑科草原的辽阔天地间,约200公里的路程后,来到了川甘交界处的郎木寺。这里海拔3480米,刚抵达时轻微的气短和头痛提醒着我已身处高原。</p><p class="ql-block"><br></p> <h3>许多人误以为郎木寺只是一座寺院,其实它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镇,白龙江穿镇而过,将其一分为二:江北属于甘肃甘南碌曲县,江南则属于四川阿坝若尔盖县。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有两座都称为"郎木寺"的寺院,隔江相望,却各具特色。<br></br></h3></br> <h3>江北的甘肃寺院全名为"达仓郎木賽赤寺",依山而建,金碧辉煌,远远望去犹如宫殿。阳光下,金瓦屋顶闪闪发光,巍峨的白塔和红白相间的建筑错落有致,其华丽程度不逊于我此前造访的拉卜楞寺。江南的四川寺院名为"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与賽赤寺的金色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格尔底寺的屋顶大多是银色的。建筑外观朴素无华,没有过多的装饰,乍看之下仿佛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小庙,但却散发着一种质朴而纯粹的气息。<br></br></h3></br> <h3>两寺虽然建筑风格迥异,但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且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创建于1748年的賽赤寺由第五十三任甘丹赤巴萨木察坚赞僧格创建,而格尔底寺的历史更为悠久,始建于1412年。<br></br></h3></br> <h3>在与几位僧人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两座郎木寺都有着完备的佛教教育体系,与拉卜楞寺相似,设有多个学院(扎仓),都是显密兼修的教育体系。闻思学院(显宗学院)是两寺中规模最大的学院,主要研习五部大论:《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律学》。学习方式注重师授、背诵和辩论,僧人们需要通过长期的系统学习,逐步晋升班级。完全修完这些课程通常需要15-20年时间。<br></br></h3></br> 密宗学院包括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等。密宗重修持实修,与显宗重教理学习有所不同。时轮学院专门培养天文历算人才,主要研习《时轮经》及藏族历算学。医学院则重点修习《四部医典》等藏族医学经典,僧人们会定期外出采药、制药,并为民众看病治疗。 <h3>主动找喇嘛搭讪,翻看夹在他们怀中的课本,都是藏文书写的。一位年轻的喇嘛告诉我,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参加早课诵经,然后上课学习,下午参与辩经,晚上继续自习修持。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节假日,只有不断的修学。问他一辈子跟续着传承修学,不结婚成家,是否觉得辛苦,他微笑着回答:"能够专心修行佛法,是最大的福报。”<br></br></h3></br> <h3>在郎木寺,我了解到一个家庭若有一位成员出家为僧,不仅被视为“全家的荣耀”,而且家庭会终生供养出家的僧人。这种供养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德积累。我遇到一位老喇嘛,他告诉我:"我们藏族人家,如果有人出家,全家都会感到荣幸。虽然需要持续供养,但这被认为是在积累功德。"他十三岁出家,如今已经在寺院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这种全家供养一位僧人的制度,确保了僧人能够专心修行,不为世俗生计所扰,也体现了藏传佛教社会中宗教信仰的深厚和家族与寺院的紧密联系。<br></br></h3></br> <h3>在四川的格尔底寺内,供奉着五世格尔底活佛的肉身灵塔,已有300年历史,在藏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虽然寺院建筑外观朴素,但香客和信徒的虔诚却不减分毫。格尔底寺深处的纳摩峡谷景色优美,溪水潺潺,绿草如茵,还有羊群点缀其间。白龙江的源头也位于此。寺内经常可以看到小僧人们嬉戏玩耍,活泼可爱,为肃穆的寺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br></br></h3></br> <h3>甘肃的賽赤寺后山有著名的晒佛台,每年正月十三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晒佛节。僧人们将巨大的锦织佛像唐卡展示出来,气势恢宏,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朝拜者和游客。附近还有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葬台,是甘南唯一允许参观的天葬台,但因尊重当地习俗和宗教信仰,我并未前往观瞻。<br></br></h3></br> <h3>在郎木寺的两天里,我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无论是金碧辉煌的賽赤寺,还是质朴无华的格尔底寺,虔诚的信仰同样闪光。清晨,我看到信徒们沿着转经道虔诚跪拜;傍晚,僧人们在经堂诵经,低沉的声音回荡在山谷间。在这里,现代与传统交融:年轻喇嘛们也会使用手机,但传统价值和精神追求仍然是他们生活的核心。<br></br></h3></br> <h3>一位僧人告诉我:"外在的建筑华丽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修持。金顶银顶,不如心中的菩提顶。"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离开郎木寺时,有点依依不舍,回头望去,群山环抱中的金银双寺在阳光下交相辉映。这里海拔虽高,空气稀薄缺氧,但知识和信仰的浓度却如此浓厚。<br></br></h3></br> <h3>好多人说郎木寺是"东方小瑞士",我认为它就是它自己——一个融合了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神圣之地。在这里,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简单、纯粹、专注于精神修持。这种生活离我们很遥远,却又散发着某种令人向往的光辉。也许,这就是宗教教化育人的真谛:不是通过华丽的建筑或繁复的仪式,而是通过启迪人心,使人在平凡中见崇高,在简单中见深邃。</h3></br> <h3>(照片拍摄于川甘“郎木寺”)</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