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索民居:石缝里的时光密码‌

海天一帆

<p class="ql-block">  从马尔康驱车约七公里就到了卓克基土司官寨,与官寨隔河相望的就是西索民居,一个嘉绒藏族的小村寨,那里的村民以前多是卓克基土司的治下。</p> <p class="ql-block">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在藏区被称们为“绒巴人”,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嘉绒”一名因墨尔多神山嘉莫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嘉绒藏族与其他藏民区别较大,所以一度被列为待识别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  也许正因为如此,西索民居的藏族风格似乎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典型的就是石头垒起来的民居,而且屋顶上有四个角峰。在藏区,只要看到屋顶有角峰,那么这个寨子一定就是嘉绒藏寨。</p> <p class="ql-block">  尽管西索村的名气远不如国内一些所谓的名镇,但不仅景色秀丽,而且建筑风格甚为奇妙,属嘉绒藏族民居建筑传统保留最为完善最为典型的藏寨之一。</p> <p class="ql-block">  站在纳足沟口,举目眺望,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旁,一块宽大的斜坡上,整个西索藏寨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堡。高大、坚固的民居窗户和建筑物主体轮廓被白色的线条勾画出来,在明媚的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幅图画。各家各户的石屋相生相伴、层次分明,使人有一种良好的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  寨中的民居几乎全是三层石楼,这些石楼的砌法和碉楼有些相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房、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的标点符号。工匠们无需水泥,仅凭经验将棱角分明的片岩垒成两米厚的墙,缝隙间填塞黏土与碎石。最令人惊叹的是“悬挑式”结构——上层房屋探出墙体半米,既扩大空间,又为楼下行人遮风挡雨。触摸石墙,指尖传来粗粝的凉意。当地人告诉我:“这墙能挡零下二十度的寒,也能扛八级地震。”</p> <p class="ql-block">  沐浴着和熙的阳光,沿着连接房屋之间狭长的青石板小路和石阶漫步,有种无比放松的感觉。与许多所谓的古镇不同,藏寨居民似乎不多,更没有那种浓郁的商业化的喧嚣,淡泊而静谧。走进深深的巷子,除了偶尔传来的游人的欢笑声,就是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的空灵回响,此刻,望望头顶狭窄的蓝天,宛如进入了一个远古的世界,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p> <p class="ql-block">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露台或者窗台,窗台上都种着色彩艳丽的鲜花,把民居装点得更加清新雅致。藏红、佛黄、天蓝的窗框并非随意涂抹。红色象征护法神,黄色代表宗教权威,蓝色则是天空与水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每户门前堆叠的柴禾如艺术品般整齐,老阿妈坐在门槛边捻羊毛,藏犬慵懒地蜷在石阶上。一位扎着红头巾的姑娘推开木窗,窗台上怒放的格桑花与她的笑容一样灿烂‌。</p> <p class="ql-block">  丹达轮寺的转经筒声随风传来,信徒们手持念珠沿石墙缓行。寺后山坡的经幡猎猎作响,与梭磨河的流水声交织成诵经般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  登高远眺,民居如阶梯般依山而建,远处雪山与近处彩绘石墙形成强烈对比,恰似嘉绒文化中“天地人神”的和谐图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