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 热带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50733633</p> <p class="ql-block"> “巴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语言就是集市的意思。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解放南路,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综合体。该地汇聚了3000余家商铺,集特色建筑、民俗风情、风味美食、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景区,它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内地人看新疆的一个窗口。</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我来过大巴扎,被这里的西域风情所吸引,以上两张照片就是二十年前在大巴扎拍的,这次路过乌鲁木齐,特意停留两天,想来大巴扎看看,二十年过去了,它有什么变化吗?</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巴扎,一下就被欢快热烈的气氛所包围,一眼望去,主街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各色各样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和食品,让人眼花缭乱,喇叭里传来好听的新疆歌曲,那欢快的节奏,特别感染人们的情绪。大巴扎的每一处角落都透着浓郁的烟火气息与西域风情。商铺比二十年前多了不少,游人翻了几倍!祖国各地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疆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观光塔,大巴扎标志性建筑。它融合了古埃及、罗马、巴比伦等建筑风格,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也显示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站在观光塔上可以看到乌鲁木齐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二道桥清真寺。绿色的穹顶和拱形的窗户还有土黄色的外立面,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的建筑特色: 穹顶曲线传递出的柔和庄重,拱形的门窗体现了精致与细腻;游人们来到大巴扎,不仅仅只是被它的热闹场面所吸引,更喜欢的还是它的西域风情,这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商品、食品、服装等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它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建筑(包括简单搭起的防雨防晒棚)都有着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穹顶,拱门,廊檐,外表以土红色为主,里面的装饰颜色多种多样,营造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加上货架上、墙上甚至门上布满了在内地不多见的商品,使人有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凝固的历史、时代的缩影,它是通过外形设计、一砖一瓦形成的线条、装修风格和色彩,传递和展示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和文化内涵。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你看懂了这些建筑所表达出来的文化与历史的内涵,你就会体会到它深层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看,这些纪念品,都是当地的特色,缩小版的观光塔,镶了眼睛长了脚的馕😁,不得不佩服这些饱含了新疆人的智慧和幽默。</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冬不拉、热瓦普、和许多叫不出名字来的各种各样的弹奏乐器,还有在新疆很普及的手鼓。新疆手鼓历史悠久,早在丝绸之路繁荣之时就已在民间流传,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新疆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的传承。记得我小时候就有这么一个手鼓,鼓的周边还有一圈圆环,敲起来除了鼓声还有圆环清脆的响声,虽然是仿照新疆手鼓做的,但至今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装饰瓶, 极具新疆地方特色和浓郁的西域风格。</p> <p class="ql-block"> 画着新疆风景和特色的冰箱贴。总之,离开新疆,这些商品你很难在别处看到。</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大巴扎以购物为主,那么现在的大巴扎还兼有旅游休闲和拍照打卡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看这些摆在外面的食品,真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现场制作的馕。馕的发音,源于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而它又和我们认识的面包不一样,它有点像汉族人的烧饼,略带咸味(现在也有甜味的),属于发酵面食,是新疆人的最爱。二十年前来新疆时,馕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到我们的城市,第一次吃,感觉味道很好,临走时特意买了两个茶盘大小的馕,带回去让家人尝尝😅。别小看了这个普通的食品,馕制作技艺已经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至于说它和我们普通的烧饼有什么不一样,可能含水量更少,这样长时间也不容易坏,再就是口感上更香、更有嚼劲吧。</p> <p class="ql-block">以馕为主题的展馆。</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主要街道前行,被一阵阵欢快的音乐声所吸引,那鼓点敲的节奏感很强,还有唢呐伴奏,旋律悠扬多变,节奏热情奔放,感染力特别强,让人有一种想随着节拍跳舞的感觉😅。我们寻着音乐声,一路来到了这家阿凡提水果超市。</p> <p class="ql-block"> 进门就看到两个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一老一少,吹唢呐的是个年轻小伙子,他坐在老人身后一个高凳子上,摇头晃脑吹的很是带劲;敲鼓的是位瘦瘦的八九十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表情庄重严肃,服装虽然花哨艳丽,但穿在他身上一点没有违和感,很有老艺人气派👍!他面前的两只纳格拉鼓 ,被他敲的铿锵有力、节奏欢快。纳格拉鼓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棰击膜鸣乐器,配上悠扬动听的唢呐,两个人就是一个乐队,半个市场都笼罩在他们的欢快的鼓点和响亮的唢呐声中。</p> <p class="ql-block"> 特意录制了一段。</p> <p class="ql-block"> 我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一连去了两次,好像还没逛遍😅。逛大巴扎像是坠入了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感官盛宴——眼前晃动的是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制品,耳朵里传来的是叫卖声与民族音乐混合在一起“交响乐”,鼻尖萦绕着烤馕、干果和香料的混合香气,典型的雅俗共赏😊,连脚步都忍不住跟着热闹的节奏慢下来。在这里,“逛街”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像是沉浸式感受一种文化的鲜活模样和各族人民相融合的一种氛围。离开时手里大包小包拎着的不只是特产,还有脑子里永远抹不掉的生动记忆。</p> <p class="ql-block">谢谢!🙏🙏🙏</p><p class="ql-block">摄影: 热带雨林</p><p class="ql-block">撰稿: 热带雨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