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二战遗迹(8) 英国 国家美术馆 巴洛克风格

Charles 沈

<p class="ql-block">(本篇文字主要来自博物馆解说和官方网站。)</p><p class="ql-block">美术馆分五个部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和现代主义。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巴洛克风格作品。</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风格绘画盛行于 17世纪到18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它与文艺复兴相比,更加 戏剧化、动态化、情感化,常服务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 和 君主专制 的权力展示。巴洛克风格绘画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卡拉瓦乔(以强烈明暗对比、现实主义著称),圭多·雷尼(更理想化、柔和的宗教画),安尼巴莱·卡拉奇(开创巴洛克壁画风格)。西班牙:委拉斯开兹(宫廷画家,善于表现人物心理),穆里罗(温情、柔美的圣母圣婴)。佛兰德斯(今比利时):彼得·保罗·鲁本斯(豪华与力量,擅长神话、宗教与历史场景),安东尼·范·戴克( 精致优雅的肖像,英王查理一世的御用画师)。荷兰(新教地区,题材更世俗):伦勃朗(光影大师,深刻的心理描绘)。</p> <p class="ql-block">【鲁本斯】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是西方艺术中最著名的佛兰德画家,他实际上出生于德国,父母因信奉新教而逃离安特卫普。1587年,他的家人返回安特卫普,鲁本斯最终皈依天主教。作为一名博学的宗教画家,他创作的画作表达了天主教对宗教改革的反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鲁本斯同样成功地为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宫廷绘制画作,并偶尔担任外交官。他构图的独创性、对色彩的精湛运用以及精湛的绘画技巧,使鲁本斯非常适合用反宗教改革的信息来震撼观众。但他同样决心传达古典时期的故事和寓意。</p><p class="ql-block">鲁本斯是他那个时代最成功的画家。收藏家们蜂拥而至,购买他的作品,被他非凡的创造力所折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他不得不雇佣众多助手,就像他所欣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一样。赞助人明白,“鲁本斯”的作品可能由艺术家本人设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由他的学生绘制。</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罗马的胜利》,约1630年。布面油画,粘贴于橡木上。</p><p class="ql-block">1600年至1608年间,鲁本斯在曼图亚为温琴佐一世·贡扎加公爵工作期间,亲身研习了曼特尼亚的《胜利》系列。这些作品给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收藏了这些作品的临摹版。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很久之后才创作出这幅《罗马的胜利》。他以此处展出的两幅画作(《抬瓶人》和《大象》)为起点,为这幅画注入了活力四射、感官丰富的元素,这些元素后来成为了佛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弥涅耳瓦保护帕克斯免受战神玛尔斯的侵害(“和平与战争”)》,1629-1630。布面油画。帕克斯(和平)从乳房挤出乳汁,喂养婴儿财富之神普路托斯,而前景中,一位萨提尔正将盛满和平果实的丰饶之角递给孩子们。左侧的两位女性代表着繁荣与艺术,而和平正是这些福祉的一部分。右侧,身披铠甲的智慧与艺术女神弥涅耳瓦驱赶着战神玛尔斯和代表愤怒的暴怒女神阿勒克托。天空中,一个长着翅膀的幽灵喷吐着火焰和毁灭。鲁本斯是一位外交官兼艺术家,在查理一世国王在伦敦谈判英西和平条约时,他将这幅画赠送给了他。</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铜蛇》,约作于1635-1640年。布面油画。左侧是摩西,身旁是戴兜帽的以利亚撒,他指着挂在杆子上的铜蛇。他呼吁以色列人注视铜蛇,以求得救,免受上帝派来惩罚他们的蛇灾。这幅作品的画作宽阔,改动颇多,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改动愈发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帕里斯的评判》,约1597-1599年。橡木油画。帕里斯将金苹果授予爱神维纳斯,以表彰其美貌。天后朱诺面带怒容;米涅瓦脚下盔甲凌空,背对着观者。这一主题颇受欢迎,因为它为鲁本斯提供了创作三幅女性裸体画的机会。鲁本斯多次重现这一主题。</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帕里斯的评判》,约作于1632-1635年。橡木油画。帕里斯被要求从面前的三位女神中挑选出最美的一位,他将金苹果授予了爱神维纳斯。左侧是身穿盔甲、手持猫头鹰的米涅瓦;右侧是脚下一只孔雀的朱诺。帕里斯的选择最终导致了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被盘旋在云层中的战争狂怒所预示。</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参孙和大利拉》,约1609-1610年。木板油画。鲁本斯对这幅《旧约》故事的诠释紧张而有力。参孙的拿细耳誓言禁止剪发;作为回报,上帝赋予了他强大的力量。大利拉受非利士人的贿赂,勾引参孙,并在他熟睡时剪掉他的头发,以便士兵们能够抓住这位虚弱的英雄。戏剧性的灯光设计反映了鲁本斯对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劫夺萨宾妇女》, 约作于1635-1640年。橡木油画。罗马国王罗慕路斯坐在右侧的宝座上,看着士兵们劫走萨宾妇女。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其著作《罗马名人传》中讲述了罗慕路斯如何邀请邻近的萨宾人到罗马观看竞技比赛,以便俘获他们的妇女。你可以看到角斗士们在背景中竞技。</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牧羊人与羊群的风景》,约1638年。橡木油画。夕阳将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一位牧羊人向他的羊群吹着口哨。这幅画作的灵感可能源于鲁本斯乡间别墅斯滕(Het Steen)周围的乡村风光,鲁本斯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风景画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鲁本斯的私人创作。他保留了许多风景画直至去世。</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清晨的斯滕风景》,约作于1636年。橡木油画。在这幅田园诗般的画作中,左侧可以看到鲁本斯自己的房子。清凉的阳光从右侧倾泻而下,照亮了庄园里淡绿色的田野和肥沃的林地。这位艺术家晚年致力于创作风景画,以自娱自乐,享受着作为“斯滕领主”的宁静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奥地利大公阿尔伯特七世》,约1615年。布面油画。阿尔伯特七世(1559 -1621年)于1619年在位数月,为奥地利大公。1598年至1621年间,他与妻子伊莎贝拉·克拉拉·尤金妮娅共同统治哈布斯堡王朝的尼德兰。此前,他曾任枢机主教、托莱多大主教、葡萄牙总督和哈布斯堡王朝尼德兰总督。他继承了兄长马蒂亚斯的统治,成为上下奥地利大公,但同年退位,将王位传给了费迪南二世,成为奥地利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且常被忽视)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工作室。《伊莎贝拉公主肖像》,约1615年。布面油画。伊莎贝拉·克拉拉·尤金妮娅(1566-1633)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之女。其丈夫奥地利大公阿尔伯特的肖像构成了这幅作品的“垂饰”。1621年阿尔伯特去世后,伊莎贝拉被任命为荷兰总督。鲁本斯曾是她的宫廷画家,后来成为伊莎贝拉的亲密顾问。</p> <p class="ql-block">【凡·戴克】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是一位神童,十几岁时已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在师从亨德里克·凡·巴伦之后,他进入鲁本斯的工作室,协助大师绘制圣经和神话题材的画作。但如今,凡·戴克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后期肖像画的优雅与活力。1621年至1627年间,他移居意大利,并在那里获得了来自热那亚贵族以及罗马主教和红衣主教的重要委托。回到安特卫普后,他同样是一位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与鲁本斯一样,凡·戴克也经营着一个大型工作室,以满足高需求,经常将肖像画中不太重要的部分留给工作室助手完成。</p><p class="ql-block">查理一世邀请凡·戴克前往伦敦,并于1632年授予他爵士称号。这位艺术家成为了英国宫廷生活的终极视觉记录者,至今,他为英国贵族创作的肖像画仍可在大多数重要的乡村庄园藏品中找到。凡·戴克优雅的肖像画对整个欧洲的肖像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英国的影响尤为深远。</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爱德》,约1627-1628年。橡木油画。这幅画作创作于安特卫普,展现了提香以及圭多·雷尼等当代意大利画家的影响。凡·戴克将基督教三大美德中最重要的“爱德”描绘成一位慈爱的母亲。这幅画启发了约书亚·雷诺兹爵士创作《科克伯恩夫人和她的三个长子》,这幅画作就悬挂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科内利斯·凡·德·盖斯特》,约1620年。橡木油画。科内利斯·凡·德·盖斯特(1555-1638)是安特卫普一位富有的香料商人,也是重要的艺术赞助人,他委托鲁本斯和凡·戴克创作作品。在这幅生动的肖像画中,年轻的凡·戴克运用丰富的笔触来描绘皮肤和头发的纹理。白色的点缀暗示着眼睛和嘴唇的湿润。</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斯卡利亚神父肖像》,1634 年。布面油画。切萨雷·亚历山德罗·斯卡利亚 (1592-1641),斯塔福德和曼达尼奇修道院院长,曾担任萨伏依王朝驻罗马、巴黎和伦敦的大使。这幅气势恢宏的肖像画完成时,他已退休并移居布鲁塞尔。斯卡利亚神情轻松,倚靠在柱子上,凝视着观者。他曾委托凡·戴克创作多幅作品。1999 年,英国政府接受其作品以代替遗产税,并捐赠给国家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斯卡利亚神父敬拜圣母子》,1634-1635年。布面油画。尽管切萨雷·亚历山德罗·斯卡利亚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担任萨伏依公爵的大使,但在这幅肖像创作时,他已失宠。凡·戴克似乎将圣母画成了萨伏依公爵夫人(法国的克里斯蒂娜)的容貌,或许是为了让斯卡利亚重新赢得萨伏依家族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乔治·盖奇与两位侍从的肖像》,约作于1622-162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鉴赏家乔治·盖奇(约1582-1638)正以精明冷漠的姿态审视着一尊待售的古董小雕像。盖奇的讨价还价技巧堪称传奇,他成为查理一世最得力的代理人之一,帮助查理一世积累了众多艺术收藏。这幅肖像画很可能创作于盖奇和凡·戴克都在罗马期间。</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圣安布罗斯禁止狄奥多西进入米兰大教堂》,约1619-20年。布面油画。这幅画描绘的是圣安布罗斯在狄奥多西皇帝屠杀塞萨洛尼基人民后,禁止他进入米兰大教堂的情景。这幅画很可能出自凡·戴克之手,是鲁本斯约1618年在工作室创作的一幅更大作品的翻版。这幅画很可能是为尼古拉斯·罗科克斯创作的,他几乎可以肯定是画中从右数第二个人物。</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查理一世骑马肖像》,约1638-1639年。布面油画。查理一世于1632年任命凡·戴克为宫廷画家。在这幅庄严的肖像画中,国王佩戴着金链上的嘉德勋章徽章,手持指挥棒。肖像宣告他为大不列颠国王,即统一后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国王:他身后的树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刻着“大不列颠国王查理”(CAROLUS REX MAGNAE BRITANNIAE)。这一头衔由他的父亲继承,后者于1603年成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试图不通过议会进行统治,这导致了内战,并最终于1649年被处决。</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妇幼肖像》,约1620-1621年。布面油画。凡·戴克的肖像捕捉到了画中人物的活力。母亲望着我们,而她孩子的注意力则被画框外的某个东西吸引住了。这幅画原本可能是一对画中的一幅,另一幅描绘的是丈夫,或许还带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伊丽莎白·廷贝尔比夫人和她的妹妹》,约1635年。布面油画。这幅双人肖像画可能创作于伊丽莎白与约翰·廷贝尔比爵士结婚前后。画中,她身着藏红花色礼服——据信这是古代新娘的礼服颜色——并接受了爱神丘比特送来的鲜花。她的妹妹多萝西站在她身旁,谦逊地用手撩起面纱(贞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轻女子坐在维金纳琴前》,约 1670-1672 年。布面油画。一幅挂毯被拉开,露出一位音乐家,她直视的目光引诱我们拿起维奥尔琴,与她一起演奏一首亲密的二重奏。后墙上悬挂着一幅德克·凡·巴布伦 (Dirck van Baburen) 的画作复制品,描绘了一位妓女弹奏鲁特琴(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提醒着人们爱情与音乐之间的传统联系。</p> <p class="ql-block">未知的佛兰德艺术家。《行家在挂满画作的房间里》,约1620年。橡木油画。这个想象中的理想画廊里挤满了绘画、雕塑和天文仪器,展示了安特卫普私人收藏中最好的藏品。这些画作包括约阿希姆·贝克拉尔、小亨德里克·范·斯滕威克、老扬·布鲁盖尔和老大卫·特尼尔斯的作品。衣着华丽的行家们正在讨论房间里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Guido Reni,1575-1642)。《牧羊人朝拜》,约164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头顶的小天使高举着写有“荣耀归于至高无上的上帝”字样的卷轴。神圣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牧羊人跪拜圣婴基督。远处,月光洒满山坡,天使们向牧羊人宣告救世主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Guido Reni,1575-1642)及其工作室。《维纳斯的梳妆》,约1620-1625年。布面油画。《维纳斯的梳妆》之后有几幅复制品,但最近的修复处理表明,这幅很可能是原作。据同时代人称,雷尼在交付维纳斯与美惠三女神的画作时,由于决定添加一个额外的人物,所以交付得比较晚。这扇窗户上的小天使是后来才添加到场景中的,这强烈暗示这幅画作是雷尼的早期版本。</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 - 1610),是一位意大利画家,以单名“卡拉瓦乔”而闻名,其艺术生涯大部分时间活跃于罗马。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里,他辗转于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岛之间。艺术评论家认为,他的画作把对人类生理和情感状态的现实主义观察与戏剧性的光影运用相结合,这对巴洛克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在米兰学习绘画,二十多岁时移居罗马。他颇具艺术家声望,同时也是一位暴力、且极具煽动性的人。他在一场斗殴中杀死了拉努乔·托马索尼,后者因谋杀罪被判处死刑,并被迫逃往那不勒斯。在那里,他再次确立了自己作为同代意大利最杰出画家之一的地位。 1609年,他返回那不勒斯,卷入一场暴力冲突。1610年,他在从那不勒斯前往罗马的途中,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去世。有报道称他死于发烧,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被谋杀或死于铅中毒。</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以马忤斯的晚餐》,1601年。布面和蛋彩画。基督复活后,与两位门徒一同前往以马忤斯。直到他们共进晚餐,基督像在《最后的晚餐》中一样,祝福了面包(路加福音24章)时,这两个人才认出了他。客栈老板站在基督身后。一位门徒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另一位门徒惊讶地张开双臂。这位门徒戴着贝壳帽,是朝圣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si da Caravaggio,1571-1610)。《莎乐美接受施洗约翰的头颅》,约1609-1610年。布面油画。当希律王满足莎乐美的一个愿望时,她请求得到施洗约翰的头颅(马可福音6章)。尽管这幅画经常展现莎乐美的得意,但在这里,她却转身避开了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这幅作品创作于卡拉瓦乔因杀人而被迫逃离罗马之后。</p> <p class="ql-block">圭尔奇诺(Guercino,1591-1666)。《圣多马的怀疑》,1621年。布面油画。十二使徒之一的多马宣称,只有触摸到基督的伤口,他才会相信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后来,基督向使徒们显现时,对多马说:“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约翰福音 20:27)。</p> <p class="ql-block">那不勒斯佚名艺术家。《牧羊人朝拜》,约作于17世纪30年代。布面油画。圣母托着圣婴,牧羊人向圣母敬礼。圣若瑟拄着拐杖,安息在他们身后。这幅作品于1853年被购入,是委拉斯开兹塞维利亚时期的代表作。不久之后,这幅作品的归属受到学者质疑,至今仍是个谜。自然主义风格和阴郁的色调似乎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但也是那不勒斯艺术家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胡安·德·巴尔德斯·莱亚尔(Juan de Valdés Leal,1622-1690)。《圣母无染原罪像,与两位捐赠者》,约作于1661年。布面油画。圣母无染原罪像体现了圣母玛利亚无罪受孕的信仰。画中圣母站在月亮之上,周围环绕着手持圣母象征的小天使。这一主题在巴尔德斯·莱亚尔工作的塞维利亚尤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委拉斯开兹】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 - 1660)是西班牙画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腓力四世宫廷以及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杰出艺术家。他被普遍认为是西方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委拉斯开兹是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一位极具个人主义风格的艺术家。他早期以精准的暗色调主义风格作画,后来发展出以大胆笔触为特征的更自由的风格。除了大量描绘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场景外,他还创作了大量西班牙皇室和平民的肖像画,最终创作出了杰作《宫娥》(1656年)。</p><p class="ql-block">委拉斯开兹的画作成为19世纪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画家的典范。 20世纪,巴勃罗·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和弗朗西斯·培根等艺术家通过重新诠释委拉斯开兹的一些标志性作品,向他致敬。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西班牙皇室收藏,其中最优秀的藏品收藏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但也有一些肖像画作为外交礼物被送往国外,尤其是送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s,1599-1660)。《基督受鞭笞后,基督徒灵魂凝视着他》,约作于1628-1629年。画作右侧的天使指向跪着的圣婴,灵魂的化身,引导他凝视受苦的基督。基督受刑的刑具散落在前景中。这种意象是西班牙独有的。</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s,1599-1660)。《厨房场景:基督在马大和马利亚的家中》,约作于1618年。布面油画。右上角的圣经场景描绘了马大向基督抱怨她做了所有的家务,而她的妹妹马利亚则坐在他的脚边聆听。基督回答说马利亚选择了正确的部分(《路加福音》第10章)。委拉斯开兹在前景中描绘了当代的马大,她正勉强地做着自己的家务。</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s,1599-1660)。《圣约翰福音传教士在拔摩岛上》,1618-19年。布面油画。圣约翰在撰写《启示录》时,看到了一位天上女子和一条龙的异象。这一异象与圣母无染原罪的教义有关,该教义认为圣母玛利亚受孕时无罪。这幅画作连同悬挂在附近的另一幅画作,是委拉斯开兹已知最早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s,1599-1660)。《腓力四世狩猎野猪》,约作于1632-1637年。布面油画。画面右侧是国王迎战野猪;紧邻其右方的是他的首席大臣,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坐在附近马车里的人物可能是伊莎贝拉王后。狩猎在一块帆布围墙内进行,因此被称为“皇家帆布”,即皇家帆布,周围有众多侍从。</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s,1599-1660)。《维纳斯的梳妆》,1647-51年。布面油画。维纳斯斜倚在床上,镜子前由长着翅膀的丘比特举着。镜子映照出她的脸,暗示她正在观察观者而非自己。在当时的西班牙绘画中,女性裸体画作非常罕见。这幅画作于19世纪收藏于洛克比公园,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s,1599-1660)。《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约1656年。布面油画。画中国王约50岁,委拉斯开兹<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1623年起就一直侍奉腓力四世,</span>这幅肖像可能是他为腓力四世创作的最后一幅肖像。众所周知,腓力四世在委拉斯开兹晚期肖像中看到自己日渐衰老,感到十分不安。他佩戴着金羊毛勋章的项链。</p> <p class="ql-block">【穆里略】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略(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 -1682)是一位西班牙巴洛克画家。虽然他以其宗教作品而闻名,但他也创作了相当多的当代妇女和儿童画作。这些生动逼真的卖花女、街头顽童和乞丐肖像画,构成了他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详尽记录。他还画了两幅自画像,一幅现藏于弗里克收藏馆,描绘的是他30多岁时的形象;另一幅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描绘的是他大约20年后的形象。 </p> <p class="ql-block">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略(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天地三位一体》,约 1675-82 年。布面油画。尘世的圣家:圣母、圣婴和圣若瑟,被描绘成与天上对应的三位一体:圣父、圣灵(以鸽子形象出现)和基督。这幅作品聚焦于基督的两性:人性和神性。</p> <p class="ql-block">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略(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自画像》,约1670年。布面油画。艺术家在一幅自画像中,倚靠在一块石台上。他的右手搁在椭圆形画框上,模糊了“真实”与“绘画”之间的界限。石台上是他作为画家的职业印记。</p> <p class="ql-block">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略(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倚窗台的农家男孩》,约1675-1680年。画作的随意性、男孩的衣着以及他的微笑,都表明这是一幅描绘日常生活场景而非肖像的风俗画。穆里略擅长描绘农家儿童。其生动的笔触表明这幅作品为晚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略(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基督在毕士大池边治愈瘫痪者》,1667-1670年。布面油画。基督与三位使徒在毕士大池边治愈了一位瘫痪者(约翰福音 5:2-8)。这幅画是穆里略六幅描绘爱德行的作品之一。这些作品是为塞维利亚卡里达德修会教堂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伦勃朗·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立志成为一名圣经和神话题材的画家,这些题材比肖像画更受推崇。但肖像画利润更高,约1631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后,伦勃朗作为肖像画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7世纪中叶开始,他日益粗犷、沉郁的画风与当时流行的流畅画法和更均匀的光线风格格格不入。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接受国内一些知名人士的肖像画委托,这些委托者对他无与伦比的人物刻画技巧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伦勃朗经常描绘特定的模特,但并非有意将其描绘成肖像。在这些作品(称为“tronies”)中,他研究的是面部表情或一个固定的人物。有时,他也会在这些“tronies”中研究自己的面部表情,但他也会创作更正式的自画像。伦勃朗的自信不仅体现在他自画作品上总是署上自己的名字(伦勃朗),还体现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约40幅)。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对他的容貌和他的作品一样熟悉。</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伯沙撒的盛宴》,约1636-163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一场奢华的宴会上,巴比伦国王伯沙撒用珍贵的器皿盛酒,这些器皿是他的一位前任国王从耶路撒冷圣殿掠夺来的(但以理书5: 1-5;25-28)。一只神圣的手出现,用希伯来语写道:“上帝已经数算你的国,使你国度的年日满了。你被放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 伯沙撒当晚被杀。</p> <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维特瓦尔(Joachim Wtewael )1566-1638)。《帕里斯的评判》,1615年。橡木油画。</p><p class="ql-block">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讲述了珀琉斯与忒提斯的婚礼,婚礼上发生了关于谁是最美的女神的争吵。在画面前景中,帕里斯将标有“献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递给维纳斯。她的对手是左边的朱诺和右边的米涅瓦。帕里斯的选择最终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p> <p class="ql-block">亚伯拉罕·布洛马特(Abraham Bloemaert,1566-1651)。《罗得和他的女儿们》,162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世记》讲述了罗得和他的家人如何逃离所多玛的毁灭,罗得的妻子回头望向这幅画作背景中的城市时,变成了一根盐柱。画作的主要场景是一个由原色组成的三角形,描绘了罗得的女儿们,她们相信只有她们自己才能活在世上,为了延续人类,她们不惜引诱自己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格里特·范·洪索斯特(Gerrit van Honthorst,1592-1656)。《圣塞巴斯蒂安》,约162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安是一位罗马士兵,他因基督教信仰于公元288年被戴克里先皇帝处死。他被绑在一根通常被描绘成树的木桩上,并被箭射杀。圣塞巴斯蒂安被视为抵御瘟疫的主要守护者之一,也是基督徒在迫害面前坚定不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维特瓦尔(Joachim Wtewael,1566-1638)。《拉撒路的复活》,约1605-161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根据《新约》(约翰福音11章),当耶稣来到拉撒路的坟墓并奇迹般地使他复活时,他已经死去四天了。拉撒路复活的戏剧性让维特瓦尔有机会描绘出激动的人物,他们摆出各种扭曲的姿势,并运用动态的手势。这幅画最近在国家美术馆修复,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发现。这幅画是维特瓦尔及其工作室复制的多个副本的原型。维特瓦尔似乎后来又重新创作了这幅画,并做了一些修改,例如放大了前景中篮子的尺寸,并改变了一些衣服的颜色以达到美观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2/3-1666)。《风景中的家庭合影》,约 1647-1650 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的父母被他们的七个孩子包围着,从右边的长女到最左边女仆抱着的婴儿。依然精力充沛的父亲与因频繁怀孕而过早衰老的妻子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背景中的风景由另一位艺术家绘制。</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ambrsndt,1606-1669)。《雅各布·特里普肖像》,约166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夫妇肖像画中的一幅,这对夫妇是荷兰最富有的夫妇之一。雅各布·特里普靠军火商致富,与玛格丽特·德·吉尔结婚近60年。这两幅画作均收藏于国家美术馆,原本是为一起悬挂而作,几乎可以肯定是悬挂在特里彭庄园(Trippenhuis)的其中一间豪华接待室里。这座庄园当时正在阿姆斯特丹为他们的儿子们建造。</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在这对夫妇之间营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对比。他们的姿势不对称:玛格丽特迎面而来,雅各布则歪坐着,似乎心不在焉。他运用了不同的绘画技巧。雅各布的笔触轻快而自信,而玛格丽特的皮肤和皱褶则刻画得非常饱满,细节之处也十分用心。</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ambrsndt,1606-1669)。《雅各布·特里普之妻玛格丽特·德·吉尔肖像》,约166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与其丈夫雅各布·特里普一样,玛格丽特·德·吉尔(1583-1672)出身富商家庭。伦勃朗选择了一种在女性肖像画中尤为突出的强势正面姿势,这无疑展现了画中人物钢铁般的意志。玛格丽特的毛皮镶边服饰和宽大的褶皱领口反映了她年轻时的时尚风格。</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ambrandt,1606-1669)。《34岁自画像》,164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展现出他富有、成功和自信的形象,这与他作为阿姆斯特丹顶尖画家之一的地位相符。他的姿势取自提香的《穿绗缝袖子的男子》(在画廊其他地方展出),当时人们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意大利诗人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模仿这个著名的姿势是一种大胆的宣言:画家与诗人不相上下。</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本人签名和作画年份。</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圣保罗老人像》,约作于165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圣书与圣剑象征着上帝的圣言和圣徒的殉道,表明画中人物正是保罗。左上角的圆形图案描绘了《旧约》中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保罗在其著作中引用此故事作为信仰的典范。伦勃朗似乎对保罗尤为着迷,曾在多幅画作中描绘过他。</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菲利普斯·卢卡松肖像》,1635年。橡木油画。</p><p class="ql-block">菲利普斯·卢卡松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高级官员。他于1633年返回荷兰。伦勃朗在菲利普斯前往巴达维亚(爪哇)前不久创作了这幅肖像,几年后他在那里去世。荷兰椭圆形画框的制作时间约为1690-1700年。这幅肖像可能在大约同一时期从长方形裁剪成椭圆形。</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犯淫乱被抓的女人》,1644年。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一位妇女在一座昏暗的圣殿台阶上哭泣,犹太统治委员会的成员们围了过来。他们害怕基督的布道广受大众欢迎,于是计划诱骗基督违反犹太律法。他们对基督说:“夫子,这妇人犯淫乱被抓。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要用石头打死这样的妇人。你说她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这关键时刻,这位年轻的传教士可能落入圈套。一位男子将手指放在唇边,仿佛在示意众人安静。基督是会恳求怜悯,还是会维护律法?看来,无论哪种方式,他都会和那位妇女一样被定罪。</p><p class="ql-block">他的回答成为了基督教历史上最著名的名言之一:“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那位妇女被释放了,控告者们也感到困惑。基督再次自由地传道,但他临别时对这位悔改的妇女说了一句临别赠言:“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瞧!这个人》,1634年。纸面油画,裱于画布。</p><p class="ql-block">“瞧!这个人”(Ecce Homo)这幅画的主题取自《新约圣经·约翰福音》(19:5)。彼拉多将基督带到民众面前接受审判,民众要求处死他。这幅速写是为蚀刻画所作的习作,单色调色板的使用强调了光影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弗雷德里克·里赫尔骑马肖像》,约1663年。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伦勃朗创作的唯一一幅骑马肖像。弗雷德里克·里赫尔是一位富有的阿姆斯特丹商人,还是一位充满热情且技艺精湛的骑手,他或许鼓励伦勃朗尝试这种非同寻常的形式。这幅肖像是为了纪念里赫尔在1660年迎接奥兰治亲王威廉王子到访阿姆斯特丹时所发挥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