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博物馆,人们第一反应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它们确实是咱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但全国有很多地方博物馆,虽然名气没那么响亮,但它们守护着的文物和承载的历史分量,一点儿也不输那些“大佬”们。比如,连云港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省海滨疗养院休假数日,院里组织参观连云港市博物馆,三辆大巴车百余人积极响应,可见近年来博物馆热度,大家对此行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朝阳东路68号,占地45亩,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是系统展示连云港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成立于1973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连云港市博物馆</span>,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海州地志文物陈列室”,于2006年7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2月6日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8869件/套,珍贵文物419件/套,年度观众总数214140人。</p> <p class="ql-block">走进连云港市博物馆,发现它的常设展览体系非常完整,<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别是一边听资深讲解员的解读,把连云港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观众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历史文物展厅看到各种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漆器,还有那些珍贵的简牍,</span>就像一部连云港的“编年史”,从远古的洪荒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一万多件文物,种类繁多,尤其是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那些文物和简牍,真是连云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而这些文物就像一个个历史的见证者,向人们讲述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为我们研究连云港,乃至整个江苏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这些珍贵文物让人大开眼界,重新认识连云港的历史文化的底蕴与厚重。开始划重点~</p> <p class="ql-block">单把杯,岳石文化相当于夏藤花落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藤花落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中云办事处西诸曹居委会南部,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藤花落遗址有内、外2重城墙结构,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城墙、城壕、城门等组成;内城位于外城内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门和哨所组成。</p> <p class="ql-block">藤花落遗址龙山文化城址的上层,揭露出一个岳石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文化)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出土了青铜器、炭化稻米、石器、陶器等大量遗物。同类文化遗存在连云港市有着广泛分布。这些发现,雄辩的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当地的东夷族先民已经走进了文明的殿堂,创造了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和青铜铸造业为特征的、并足以与中原相媲美的东夷文明。</p> <p class="ql-block">藤花落遗址是中国龙山文化城址之一,对于龙山文化城址的研究等学术课题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藤花落新石器时代遗址就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是咱们国家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例具有内外两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出土的青铜器,包括西周雷纹铜鼎、战国行集和秦代两诏铜量等,展示了它们的尺寸、装饰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些青铜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还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铜鼎(复制品)该鼎为商代(商中期至殷墟早期)文物,1960年出土于花果山,高55厘米,这件西周雷纹铜鼎出土于连云港花果山脚下,高55余厘米,口径48余厘米,是迄今江苏省出土的最大青铜鼎。铜鼎为立耳,颈周饰有云雷纹,腿部布满饕餮纹,现藏于连云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围观这件</span>高耳牛足铜鼎,造型独特,足部呈牛形,是连云港博物馆的特色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1960年,在锦屏山九龙口出土,编钟是我國西周和春秋时的主要乐器,是当时贵族“钟鸣鼎食”社会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按礼制规定:天子官悬(四面)、诸侯轩悬(三面)太夫判悬(两面)、士特悬(一面)。立国之后,战胜国将亡国之钟搬到其家庙,并把俘虏杀于钟前,称为“衅钟”。</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①<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汉圆雕和田黄玉握(黄玉猪),</span>1962年出土于连云港海州区焦山汉墓。这件文物是汉代握于死者手中的陪葬玉器,采用了和田黄玉制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呈伏卧猪形,刀法简练,</span>造型生动活泼,展现了典型的“汉八刀”风格。</p> <p class="ql-block">玉猪的美好寓意,代表财富和子孙延绵。西汉时期的圆雕和田黄玉猪,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海州出土文物中的璀璨明珠。玉猪展示了汉代工艺的高超水平,以其形制和玉质备受瞩目光。这件玉猪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艺术的追求,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辉煌。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是连云港博物馆近几十年来唯一一次外出展览的镇馆之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西汉长寿绣丝衾,是从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现时覆盖在死者身上,用于殓葬死者,也称为“长寿绣”。</span>它残长154厘米,宽约47厘米,是棕色的真丝绢地,上面的图案是从下往上展开的,采用了西汉典型的辫绣针法。</p><p class="ql-block">经过专家鉴定,这幅汉绣是迄今为止在江苏省发现的年代最早、面积最大、也是最完整的汉代刺绣品!(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它的纹饰色彩鲜艳,图案细密,内容丰富,主体纹饰是三条悬挂着的球形饰物,两侧和下方还有羽人、凤鸟、仙人、神兽,以及茱萸、流云、星辰、瑞气等地纹。同时,运用了多种刺绣技法。该缯绣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构思独特,图案清晰,是十分难得的汉代绣品,为研究汉代的思想信仰、纺织技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印纹釉陶罐【南北朝】云台后关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特意介绍这个“网红”文物,耀州窑镇墓兽【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从海州区锦屏镇征集来的文物,不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隋唐时期丧葬文化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这只人面兽身的镇墓兽,额发上翘,头顶高耸着犄角,两只大耳朵向外伸展,怒目圆睁,目光如炬,因为它“撞脸”了一位网络红人,一下子就成了博物馆新的“网红”展品。(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镇墓兽“显眼包”一直保持微笑火出圈,一时间引来了众多人打卡,客流量激增,也让很多年轻人也对文物产生了兴趣,这不就是文化传播最好的方式吗?</p> <p class="ql-block">龙柄三足铜樵斗(馆藏)该器物为晋代青铜器,柄部装饰龙形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矾石人物罐【唐】海州砖厂征集。1965年连云港市锦屏山麓出土。罐上剔地浅浮雕仕女6人,人物形象娟美秀丽,雕刻技法细腻精巧,是初唐石雕艺术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作为帝国东门的连云港大地,人文荟萃,在齐楚文化影响下,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和佛教最早的流布区。</p><p class="ql-block">海清寺塔又名阿育王塔,位于大村水库之滨。<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span>传自古天竺,原力坟塔,经过汉化改造,形制备异。明《隆庆海州志》里描述它说:“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浮屠九级,矗兀层霄。”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势。成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代表。(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组文物是1975年在修复此塔时,由王其杰、周锦屏主持发掘,在地宫中发现。瘗(y掩理)人地下千年之久的一批佛教艺术品又重见天日,为我们重现了来代佛教艺术的光彩。这批文物其石雕艺术、搥揲技法、铸铜工艺、瓷器造型,表现了宋代极高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依旧耸立在花果山脚下。2006年,海清寺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石函用整块青砚石雕刻而成,高60厘米,连盖长90厘米,宽40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函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两侧分别刻画了</span>十二部天乐迎佛入涅槃境、帝释与梵天架扶佛像,十大弟子哀泣的生动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场景,其造型凝重,雕刻细腻,展现了佛教涅槃变图的主题。 </span></p> <p class="ql-block">海清寺塔地宫出土的青瓷葫芦瓶为北宋时期佛教舍利供养容器。该瓶为葫芦形,细颈鼓腹,底部有乳突状凸起,胎体厚度约1-2毫米,采用无模自由吹制技术成型。 青瓷葫芦瓶作为佛教舍利供养容器,与银函、琉璃瓶等礼器并列放置,瓶内残存舍利子或丝绸包裹痕迹。其钠钙成分比例较低、钾元素含量偏高,印证了《宋史·食货志》中关于本土玻璃配方的记载,反映了宋代手工业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关系。</p> <p class="ql-block">舍利子【宋】花果山海定寺塔地宫出土,这些文物不光艺术价值高,还反映了宋代佛教与中国传统丧葬思想的融合过程,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②出土于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遗址内的银函,通长20.5cm,通宽8.8cm,通高10.5cm。银函出土前用银丝绕扎,形制仿同真棺,前宽后窄,是用来瘗埋舍利子的容具。函首有二执兵器的天王力士像,函盖上为佛涅槃像,两侧为十大弟子哭泣像,底部为模压的缠枝如意纹,下连须弥座,四周为镂空云纹,函后部刻有施主姓名及年款七行九十四字。</p><p class="ql-block">采用棺椁形式的容器来瘗埋舍利是唐代以来佛教与中国传统的丧葬思想结合的重要表现。</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的云台山自南北朝时期以来,一直是佛教和道教寺庙的聚集地。作为三元宫的镇寺之宝,三官宝印在明神宗时期被赐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骑象铜像【明】(馆藏)通高88cm,通长45.3cm,通宽27.7cm。菩萨左腿弯曲,右腿下垂横坐于象背,面容温和,细眉长目,神情慈祥,手施与愿印;象骑身披华丽配饰,长鼻卷花枝,四足踩莲花立于基座。 其铸造工艺精细,纹饰繁密华丽,莲花座与底座分铸而成,比例匀称。 </p> <p class="ql-block">三元宫共有三尊,每尊都展现了普贤菩萨的威严与慈祥,亦为三元宫镇殿之宝。</p> <p class="ql-block">该铜像展现了明代佛教造像的高超技艺,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1993年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云台山大仙庵碑是北宋年间(1052年)在郁州(今连云港)建造的大仙庵遗址,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元大帝),与《西游记》中镇元子的五庄观存在渊源。 连云港云台山大仙庵碑拓片是《东海云台山图》石刻中的组成部分,该石刻由清代画家黄申瑾创作,共包含30块碑石,其中《东海云台山图》描绘了连云港地区的24处胜景,被称为“云台二十四景”。</p> <p class="ql-block">圣旨碑拓片:记录了明神宗对三元宫的特别恩赐,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③盐鐅是北宋熙宁七年的制盐工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由四块拼接而成,用于加热盐卤水熬盐。</span>这可不只是一件简单的生产工具,更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物,它展现了连云港地区在古代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该件是目前唯一有自铭纪年的宋代盘铁块。</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自古即为我国最早的“煮海为盐”地区之一。东海尹湾出土的简牍中有关“盐官”的记事,表明西汉时期这一地区,已有盐业机构的设置。据《宋史 食货志》记载:“海州之利,以盐、茶为大端”。陈列在这里的北宋盐微(亦称盘铁)上铸铭文为“熙宁七年,割随二”,出土于海州。盐撇,为熬盐之器,</p><p class="ql-block">由四块拼接成圆形,燃其盐撇,泼卤取盐。</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对于研究宋代盐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承载着大运河盐文化的厚重历史,是连云港悠远盐业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制盐产业,使连云港地区一跃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区。</p> <p class="ql-block">琉球炉【清】(馆藏)琉球炉,原为连云港市法起寺“镇寺之宝”。通高20.5,口径17.7cm,腹径31.0cm,缺口长11.6cm,宽6.8cm。此炉质地为紫铜,造型古朴简洁,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缺口下方正中刻有“琉球炉”三个较大的篆字,左右两边分别刻有“朝议大夫知海州事,韩城师亮采题”和“嘉庆丙子秋月”两组竖行篆字。另有71字隶书记述了此炉的来历。此外还有“三品金,一瓣香,航海来兮波不扬”的篆字题刻。这些文字见证了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清代琉球国八品巡官毛朝玉遇风浪搁浅在海州湾鹰游岛(今东西连岛)附近。适逢巧合,知州师亮采正在主持巨型宾兴大礼,设宴款待即将赴乡试的读书人。师知州闻讯后,一面上报巡抚,一面派人帮助修船,他还邀请毛朝玉一行赴宴馆里。毛朝玉对于海州人民的及时搭救感激涕零,席间,他将一只紫金铜炉赠予师知州,以作永久纪念。</p> <p class="ql-block">该铜炉是反映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关系的重要物证,对于中外交流史,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1993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④东西连岛界域刻石—刻石为新莽时期(公元8年至23年)所刻,隶体带篆意,内容涉及西汉时期朐县、柜县等地名,是研究汉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白玉佛【明】(馆藏)这件汉白玉佛坐像是缅甸产玉质佛像,由明代高僧从缅甸背回,材质优良、雕刻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明代玉器注重写实与工艺的特点,成为</span>明代玉器代表文物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作为明代高僧从缅甸带回的“洋面孔”文物,其来源具有特殊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地区自古为“东海名郡”、“江左要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界域刻石,连云港似镶</span>嵌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东海郡朐与琅邪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陌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p> <p class="ql-block">苏马湾刻石拓片,实物位于苏马湾沙滩南缘,字迹清晰可辨,共60字,保存良好。</p> <p class="ql-block">羊窝头刻石拓片,实物位于连云区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东连岛东端灯塔山羊窝头北麓,因风化断为两截,现存约40字。</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孔望山的东汉象石是现存汉代圆雕中最大的一例,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现存长4.8米、高2.6米,腹部刻有隶书“象石”二字及象奴形象。该石象为东汉中后期作品,与洛阳象庄的象形雕塑存在差异,其驯象钩、斗笠等细节反映了汉代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示白像石画面,足见其造型浑圆立体,雕刻技法精湛,腹部题榜栏的篆体“象石”二字为汉代书法代表。</p> <p class="ql-block">该石象与孔望山摩崖造像同为东汉末期的道教、佛教艺术融合产物,体现了当时道佛并祀的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连云港地区成为我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p> <p class="ql-block">此时期的文坛巨擘的接踵而出,给后世留下了闻名退迩的两部文学巨著——《西游记》、《镜花缘》,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耸立起两座令人仰止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西游记文化》陈列,是连云港的一大特色。通过大量的西游记相关的工艺品、艺术品、书籍和文化产品,把您带到一个神奇浪漫的西游世界。</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赴海州向魏胜借兵图。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年)春,在山东抗金义军中的辛弃疾在由建康返海州途中,得知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邵进杀害,急赴海州向魏胜借兵。辛弃疾率借来的 50骑,纵马挥剑冲进了5 万金兵的大营,杀死了邵进,活捉了叛徒张安国,上演了抗金史上气壮山河的悲壮一幕。</p> <p class="ql-block">青花“蟾宫折桂”山形笔架【明】 笔架在古代也被称为笔格、笔床、笔枕、笔山等,是用于摆放毛笔的文房用品。这件笔架为山形与仿生形结合,中间是一只兔子,兔子呈伏卧的形状,昂首向着前方,耳朵向后伸,背部呈自然的弧形,灵动可爱。这个笔架既带有科举高中的美好祝愿,生动的造型也可以当做文人闲暇时的把玩之物。</p> <p class="ql-block">明清家具</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像【清】文昌帝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其信仰源于古代星宿崇拜,常被士人供奉以求科举顺利或事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古代玉墨床【清】玉墨床是清代文房用具,主要用于放置湿润的墨锭以防止玷污他物,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常见材质为玉石、翡翠等。</p> <p class="ql-block">“三娘教子”瓷梅瓶一对【清】《三娘教子》(别名《机房训》《双冠诰》),京剧传统剧目,改编自明末清初李渔小说《无声戏》,讲述嫡母王春娥教导养子薛倚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范振绪(现代)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是由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编纂、中华书局于2015年4月出版的学术文献汇编。全书分两册精装本,收录顺治九年至光绪二十年间的清代殿试策卷33通,包含状元卷3通、榜眼卷1通、探花卷6通,填补了国内同类文献系统性收藏的空白。系统考证了试卷流徙海外的历史脉络,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演变提供珍贵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份为第一函 范承谟,顺治九年(1652)进士,二甲第二十三名。这份试卷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科举制度,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其独特的价值,不仅在于试卷本身,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学术意义。</p> <p class="ql-block">连云港博物馆镇馆之宝占首位的,当属“双龙汉墓女尸凌惠平,该馆专辟一个展厅名为“千古之谜凌惠平展厅”。</p> <p class="ql-block">双龙汉墓棺椁复原场景</p><p class="ql-block">2002年7月8日—9日,连云港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双龙议墓,该蕴葬位于海州区双成村花园路,距市区约7公里。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甚主人头向东,囍向100°形制为士坑竖穴木椁墓,平面呈“刀”字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3.6米,南北两椁室共四棺,合葬一男三女。北控室长3.46米,宽2.34米,内置三棺。其中二号棺基主人为男性,椁板上刻有隶书体“东公”二字。古尸“凌惠平”出土于三号棺。南椁室较小,长2.7米,宽1.26米,上置五块椁板,内置一棺,为四号棺。棺室外有约十余厘米宽的青白膏泥。墓葬距离地表3.2米,共出土文物及标本共八十余件。</p> <p class="ql-block">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尸分为六大类,即干尸、木乃伊、尸蜡、冰冻尸、鞣尸、马王堆类型湿尸。双龙汉墓女尸属马王堆类型的湿尸,极其稀少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具汉代女性尸体,身长1.60米,皮肤保存得相当完好,肌肉依然具有弹性和韧性,而其神经和内脏器官也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双龙汉墓女尸凌惠平是我国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湖北荆州汉墓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湿尸。</p> <p class="ql-block">在她的棺内,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枚青铜印章,其边长为2.5厘米,印钮雕刻成一只生动的龟形,印章上刻有的“凌氏惠平”字样清晰可见。经过连云港市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的联合考证,确认这具古尸的真实身份为“淩氏惠平”,她正是双龙汉墓男主人“淩舜”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在三号棺内,出土一把漆绘木尺,出自一件方形漆奁中,所以这把漆绘木尺应为凌惠平之物。虽只有22.4厘米长,1.8厘米宽,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尺子的两面都用线条描绘了彩绘车马人物出行的图案,尺子系孔的地方,正反两面各画着一男一女凭几而坐,整个画面都被祥云纹填充得满满当当,简直就是一幅仙境景象,让人看了就觉得不可思议,古人的审美和技艺真是太高超了。</p> <p class="ql-block">双龙汉墓女尸凌惠平的发现,为我们揭示古尸奥秘,复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以及人类群体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极具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随着研究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凌惠平”身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在困惑着研究者们,等待着探索与发现。</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列C位的是东海尹湾汉墓简牍,也是用一个独立陈列室展出,足见其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尹湾汉简是1993年2月出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6号西汉墓的竹简和木牍,共156件(133枚竹简+23枚木牍),总字数约4万。墓主为西汉成帝时期东海郡功曹史师饶,出土文书包含行政档案、术数文献、文学作品三大类,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档案。共156件,记载西汉东海郡行政、军事、文学等内容,含中国最早郡级行政档案《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及寓言赋《神乌傅》,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体现在行政制度研究方面核心价值,提供了西汉郡级行政运作的原始档案,其中《集簿》被称为"汉代太守述职报告",揭示了上计制度的运作模式。</p> <p class="ql-block">文学与术数文献价值,《神乌傅(赋)》将禽鸟寓言赋体裁的历史提前了200年,《元延二年日记》记录了墓主全年287个工作日及41天休假详情,包含夏至、冬至假期制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事管理实证:《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详细记载了240种军事装备数据,包括弩机、战车等具体信息。</span>为研究汉代军事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被列入中国首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p> <p class="ql-block">《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简称《兵车器集簿》,书写在一片牍的正反两面,正面分六栏书写,反面分五栏书写,字体隶书,长23厘米、宽7厘米,一级文物。标题为原牍所有。</p> <p class="ql-block">内容记载了西汉王朝设置在东海郡的一处大型武器仓库的库藏情况,逐项详列兵车器等各类军用物资的名称和数量。标题上的永始四年,就是公元前13年,汉成帝时期。</p> <p class="ql-block">而且是发现在内郡政府文书档案上,其文献价值非同寻常,对我们深入了解汉代武器装备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p> <p class="ql-block">《兵车器集簿》第一次为我们展现了西汉时期大型武器库的详细情况,是我国迄今为止有关汉代武库建设的记载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统计报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品,包括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添器、汉基、简牍等历代文物精品,向人们展示连云港地区沧桑巨变的历史景象。</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博物馆,连云港在历史上居然有这么多辉煌的篇章,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那具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和尹湾汉简,都令人感叹不已:原来咱们老祖宗这么牛!</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这么多人走进博物馆,亲眼目睹那些文物及历史文化,"“刷新”了对这座城市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作为追溯历史文脉,保护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让本地人找到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传承,也让外地人了解“他乡”的历史厚重。</p> <p class="ql-block">以后到一座新的城市旅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时间允许,</span>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因为从那些珍贵文物中获得的信息和新知识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这座城的历史回响与文化绵延,</span>总会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不同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