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石器王候</p><p class="ql-block">图 网络自编</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907992</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陶瓷收藏与鉴定领域,一项旨在建立客观标准的古陶瓷行业规范GB/T37665-2019《古陶瓷鉴定技术规范》,自2019年正式发布并实施以来却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多数依赖“眼学目测”开展鉴定业务的从业者不仅拒绝主动采用,更对其存在隐性抵触。这种反常现象的核心,并非标准本身的技术缺陷,而是其触及了古陶瓷鉴定领域长期存在的“利益-话语权”绑定体系。当科学量化的标准冲击传统经验主导的鉴定模式时,依赖话语权生存的利益集团,必然因自身业务根基受威胁而选择排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古陶瓷鉴定从“主观经验判断”推向“科学量化验证”,这也是它与传统眼学鉴定的本质区别。该标准明确规定了古陶瓷鉴定的技术路径:以无损检测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胎釉的化学组成,通过比对不同时代、窑口的标准成分数据库,形成“科学数据的权威鉴定体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重复性、可验证性无损检测。任何符合资质的科学实验室,依据相同标准对同一件器物检测,得出的核心数据(如胎土中二氧化硅、氧化铝含量,)基本一致,不存在“专家A说真、专家B说假”的主观分歧。而这恰恰击中了传统眼学鉴定的软肋:眼学依赖鉴定者的个人经验(如对“宣德青花铁锈斑”“康熙豇豆红窑变”的主观认知),既无统一判断标准,也无法对结论进行客观验证,甚至可能因鉴定者的经验局限、利益倾向出现误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期以来,古陶瓷鉴定领域形成了以“资深专家”为核心的话语权体系,而眼学鉴定正是维系这一体系的关键。对于依赖眼学开展业务的群体(包括职业鉴定专家、古玩商、部分收藏机构)而言,“话语权”不仅是专业地位的象征,更是直接的利益来源——其业务模式完全围绕“个人权威”构建,形成了一套闭环:职业鉴定专家的核心收入来自“鉴定费”“证书费”,而费用高低、业务多少,直接取决于市场对其“权威”的认可。一件器物若经某位专家判定为“到代真品”,其市场价格可能翻倍;若判定为“仿品”,则可能无人问津。这种“一言定身价”的模式,让专家的话语权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眼学鉴定的“经验积累”特性,使得行业形成了“师徒传承”“资历优先”的准入规则——新人需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且获得资深专家的认可,才能逐步获得话语权。这种壁垒既维护了现有专家群体的垄断地位,也确保了其利益不受外来者冲击。这套以话语权为核心的利益体系,看似是“传统经验的传承”,实则是将古陶瓷鉴定异化为“个人权威主导的利益游戏”。而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的出现,恰恰要打破这种垄断——当科学数据成为鉴定的核心依据时,“专家的主观判断”不再是唯一标准,其话语权自然会被削弱,进而冲击整个利益闭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眼学鉴定群体对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的抵触,并非“质疑技术科学性”,而是“恐惧话语权丧失后的业务崩溃”。这种恐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GB/T37665-2019的科学数据具有“不可辩驳性”。例如,某专家通过眼学判定一件“宋代汝窑碗”为真品,但若经XRF检测,其胎釉中含有现代工业才使用的“氧化锌钡锆”严重超标,科学数据会直接推翻专家的主观结论。这种“数据打脸”的情况一旦增多,专家的“权威形象”会迅速崩塌——当市场发现“专家说的不如机器准”时,其鉴定业务自然会无人问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实中,此类案例已多次出现:最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甚至世界头部拍卖公司的资深眼学专家认证的“元代青花梅瓶”,经深圳第三方实验室依据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检测,被判定为现代后仿品,这种“权威受损-业务下滑”的直接关联,让多数眼学鉴定者不敢轻易触碰国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陶瓷鉴定的利益链条,从专家到古玩商、再到收藏者,环环相扣。若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在市场普及,古玩商无法再依赖“专家背书”高价售卖仿品,收藏者也无需为“专家鉴定费”买单,整个链条的利益分配会被重构。例如,以往一件仿品通过专家鉴定可卖100万元,商家与专家分成后各获利数十万元;若国标检测揭穿仿品,其实际价值可能仅1万元,利益空间直接消失。因此,利益集团往往会通过两种方式抵制国标:一是“舆论抹黑”,宣扬“国标只看数据不懂艺术,会毁掉古陶瓷的文化价值”,误导市场认为国标“机械、片面”;二是“抱团排斥”,行业协会不将国标纳入鉴定资质考核,古玩市场拒绝认可国标检测报告,从制度层面阻断国标的推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事实上,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并非要“取代眼学”,而是要弥补眼学的主观性缺陷。古陶瓷鉴定既需要科学数据验证年代、成分等“硬性指标”,也需要眼学判断器型、纹饰、工艺等“软性特征”两者结合,才能实现更精准的鉴定。古陶瓷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打破“利益-话语权”的垄断,推动国标与眼学的融合:一方面,行业应将国标古陶瓷行业标准GB/T37665-2019纳入鉴定资质的强制标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T去掉)。要求鉴定机构必须提供科学检测数据;另一方面,眼学专家也应主动学习科学技术,将经验与数据结合,形成“双轨鉴定”模式。只有当鉴定结论不再依赖“个人权威”,而是基于“科学+经验”的客观依据时,古陶瓷市场才能摆脱“假货横行”的乱象,真正实现良性循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国家文物局,国家质量监督局以及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9年6月4号发布并执行的GB/T37665-2019古陶瓷行业标准,本质上是打破传统利益格局对行业进步的阻碍。随着收藏者科学素养的提升、市场对客观标准的需求增加,这套旨在规范行业的国标,终将突破利益壁垒,成为古陶瓷鉴定领域的“基本准则”——因为古陶瓷艺术品收藏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来不是靠“话语权垄断”维系,而是靠客观、公正的标准护航。古陶瓷艺术品金融化,一定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科学大数据检测断代,真正的将古陶瓷艺术品价值连城金融投资属性激活并健康发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