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昵称:暗香疏影<br>美篇号:62753157 <h1> 光阴似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走过我曾经工作过的医院,我总忘不了当年毕业后分配在这里工作的情景,忘不了我的恩师…。那是1986年夏天,我刚从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被分配在附属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工作,担任住院医师。刚从学校毕业,从学生变成了医生,角色的转换使我感到有些不适应。因为从课堂上的理论到病房中的实践,中间有道坎,得靠自己一步步摸索着过去。</h1> <h1> 我负责管理八个病床。也就是每天交了班以后进行查房、下医嘱、开处方、然后对病人进行治疗等。如果有新病人入院,还得询问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做各种检查,下新的医嘱。这些看似简单的流程,每项都关系着病人的安危,容不得有半点马虎。那时的我,虽然在学校成绩不错,可一走进病房,看到那些身上插着管子的危重病人,听到监护仪滴滴的响声,心底难免生出一丝怯意。我们病房收治的大多是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而且多数都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因此光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施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熟悉并掌握西医的那一套诊疗方法和抢救措施。这对于我——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个大挑战,我不免有些担忧。特别是心脏听诊,是必不可少的检查。虽说在学校学过理论知识,但真正操作起来,总觉得心里没底。那听诊器贴在患者胸前,传来的各种心音夹杂在一起,让我难以分辨清楚。</h1> <h1> 我的上级医师是中西医结合的李老师,一个性格温和,医技精湛的中年男子。李老师擅长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对这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和实践经验。多年前他在华西进修心内科的时候,就担任了进修医生组长。我能在他手下工作,向他学习是我的幸运。李老师从不吝啬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看到我们这些中医学院毕业的医师西医底子薄,就主动提出给我们补课。没有教室,就在值班室;没有黑板,就用一张白纸。李老师讲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诊治心脑血管疾病,因为这些是病房里最常见的病。他还特意请了一个风湿性心脏病有瓣膜病变的老病人来医院,让我们练习心脏听诊,了解并熟悉瓣膜病变所出现的各种听诊异常。他对我们说,心脏听诊是个难点,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分辨出细小的杂音。</h1> <h1> 那天病房收治了一个伴有风湿性心脏病的脑梗塞病人,我正在给病人进行心脏听诊,听诊器里面的各种杂音我分辨不清,听了半天只觉得心音杂乱。这时李老师来病房巡视,见我对着听诊器发愣,就走过来对我说:“小姜啊,听心音就像学听音乐,先要分清各个音符。”李老师边说边示范,手把手地教我将听诊器放在正确的位置,“这里是二尖瓣听诊区,这里是主动脉瓣听诊区……要慢慢听,细细辨。心脏听诊要心静、耳灵、手稳。别急着下结论,先听清每个心音的特点,再分析其背后的意义。”然后李老师接过听诊器,静听片刻后便说:“这是房颤伴奔马律,病人可能伴有心力衰竭。”后续检查果然证实了他的判断。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能够分辨出瓣膜的杂音,并能够听出杂音的来源与性质,能够从细微的心音变化中察觉到病情的蛛丝马迹。</h1> <h1> 除了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李老师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查体要求同样严格 。 他常说,“中医辨证需‘望闻问切’,西医查体也得‘精准定位’,二者结合才能少走弯路”。因此李老师要求我们首先要掌握书本知识,按照书上教授的方法进行临床实践,多操作,多练习,慢慢就会熟悉并掌握。查体时一旦遇到阳性体征,就要好好思考是否有相应部位的病变。因为神经系统的查体,有定位的意义。除了以上这些,李老师还教我们如何系统性地管理病人。每个新病人入院查了体以后,还需要动态观察病人的体征变化,以便发现新问题后及时解决,临床确实是这样。</h1> <h1>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有个28岁的女病人,门诊以“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 收入住院,但我查体的时候发现她是两侧眼睑以下的面部不对称(瘫痪),眼睑以上额头部位是对称的,并且出现椎体束征(病理征阳性),这些体征和书本上说的周围性面瘫不太一样。那天晚上,我翻了一夜的医书,越看越觉得病人的面瘫可能是中枢性面瘫(颅内病变)。第二天一早,我请李老师来查房,李老师仔细地为病人做了全套神经系统检查后,肯定了我的判断:"你的怀疑是对的,这很可能是颅内病变。"当时我们医院没有核磁共振,李老师立即联系了华西医院的老同学,当天就把病人转了过去。检查结果让我们都吃了一惊:脑干胶质细胞瘤,需要立即手术。因为发现及时,手术很成功,病人得救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认真仔细查体的重要性。李老师告诉我:"当医生最重要的是基本功。问病史查体等等都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不至于延误治疗。"这句话我一直记着。</h1> <h1> 李老师不仅教我们医术,更用一言一行教我们怎么做个好医生,每个医护人员都必须把病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为病员着想。有个从农村来的老大爷,冠心病很严重,但家里经济十分困难。老大爷舍不得花钱治病,总想提前出院。李老师知道后,不仅精心调整治疗方案,选用疗效好又便宜的药,还在下班后,跑去社保局,帮老大爷申请医疗补助。老大爷出院那天,拉着李老师的手老泪纵横:"李医生,您真是活菩萨啊!"李老师只是笑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在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科室形成了很好的氛围。大家都把病人当亲人,处处为患者着想。有时候病人家属送红包来表达感谢,我们都婉言谢绝。</h1> <h1> 在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这些中医学院毕业的医师,西医水平提高得很快。几年后,我去华西医院进修神经内科。面对复杂的病例和严格的临床考核,能很快地胜任工作,并受到带教老师表扬,为医院争得了荣誉。如今三十余年过去了,我也成了年轻医师眼中的“老医生”。每当我带教新人,总会想起李老师的教诲。他教给我的不只是临床技能,更是一种医者精神——对生命的敬畏,对职责的坚守,对后辈的提携。医学之路,永无止境。所幸的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从不独行。总有那么一盏明灯,在前方指引,让我们能够穿越迷雾,不断前行。</h1><h1>谢谢您,李老师,我的引路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