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字 时代周刊</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8613331</p><p class="ql-block"> 图片 自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前天,一位美友给我发来“职场故事交流圈”【谢谢你,引路人】活动有奖征文公告,并建议我参加。我随即点开,看到开宗明义的主题是:“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个生命中的贵人,那就是我们的导师,导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段话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退休已经九年了,职场的过往早已淡淡而去。看到这个话题,如同一块小石子,抛进我早已平静如水的心海里,不由自主地荡起回忆的涟漪。我的记忆开始清晰了,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帧帧难忘的场景,像影视一样在眼前再次呈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82年秋,我还是一个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有幸分配到省直机关。由于经过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党政机关刚刚恢复不久,机关干部大都是平反和走“五七”回来的老同志,缺少青年干部,机关老龄化状况很突出。所以,老领导老同志都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对我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关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校门进机关门,这无疑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心中难免恐慌,真的很希望能像在学校一样,有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初入机关我就被充实到文字综合部门,书写公文材料伴随我职场的全过程,一干就是36年。从一开始连个通知都写不好的“小白”,到担任文字综合工作领导。在这成长的初期阶段,我真的很幸运,遇到了像学校老师一样的领导,他们是对我影响最深刻,最让我忘不了的三位“引路人”。</b></p> 开朗风趣的邓科长 右一是邓科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最早入职机关的部门是办公室调研科,这也我成长进步的第一个关键部门。领导是邓君相科长,当年他虽然只有40多岁,但他可是建国前15岁就参加工作的“老革命”。我见到他时还有点胆怯,叫了他“邓科长。”他一听风趣地对我说,科长这职务太小了,叫起来不得劲,你还是叫我老邓吧,或者叫邓师傅,以后你就跟我学徒吧。听了这番话,感觉和蔼可亲,心中拘谨全无,特别是打消了原以为大机关都是板着面孔严肃古板的印象,感受到的是轻松活泼的氛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此,我就成了“爬格子”的人。写材料是我们的基本功,老邓就是我的第一位“师傅”。80年代初期没有电脑,所有文字材料都是原始手工。当年我们负责的文字材料量很大,一接到任务就是“加急”的,贪黑加班是家常便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有一次为了赶写一份报告,老邓带领我们一直忙到快半夜了。开始我还只是给老邓抄材料,后来老邓就详细给我提出要求,让我独立写一个小部分。我写完后给了他,因为时间紧张他看都没看就放到一边。没一会儿他问我材料呢?我说写完给你了。结果他在桌子上找了半天没找到。有人提醒,是不是扔到纸篓里了,我们翻了一遍也没有。这时老邓一拍脑袋说,坏了!可能扔到楼下了。我急忙跑下楼,还真在墙角找到了那个纸团。上来打开一看,正是我写的那部分,老邓一目十行看了一眼,只说两个字“不错”,可我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b></p> 文字严谨的柴老 <p class="ql-block"><b>我们同柴老(左六)在基层调研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柴老全名柴继鸿,是我们机关的老文字匠,主要负责机关文字材料的审核工作,同时也是我在办公室时期的直接领导。柴老的文字水平在省直机关都是“有号”的。他的文字功夫扎实,对材料十分严谨,抠起文字来近乎于苛刻,机关上下都尊称他为柴老。我刚到机关时就听过一个段子,说是有人从一份国家顶级的大报上抄下来一篇社论,求柴老改一下,结果被柴老改得面目全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柴老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严谨工整,他的文字材料你想动个词、改个标点符号都很难。所以,我写的材料特别愿意让柴老审核修改,经过他手的材料干净顺畅,令我心服口服。从那时开始,我会把柴老改过的材料珍藏保留,做为我学习的范本。后来有人说,因为我在柴老身边的关系,文字水平进步很快,但我深知我差远了。</b></p> 甘为人梯的韩松主任 韩松主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到了80年代中期,机关为加强文字综合和调研工作,在调研科的基础上成立了研究室,韩松就是我们的第一任主任。当年我们研究室人员最多时是11个人,是全机关名副其实的大部门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韩松主任与柴老是很长一段时的老搭档,韩主任在文字材料上的特点是大思路大框架,下手材料快,而柴老则是文思缜密细腻,慢工细活,所以两人配合起来特别丝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然韩主任更突出特点还不光在文字上,而是在带队伍和培养年轻人上。那时我们机关整材料的大体模式是分头分工写,然后再往一起合并综合。后来韩主任发现这样整材料的质量不行,还浪费时间,特别是不利于年轻同志提高写作水平。于是,他创新一个办法,就是先讨论一个基本框架,列出大小题目,然后在韩主任带领下大家共同议论,如同侃大山七嘴八舌、集思广益发表观点。这样的好处就是对一个材料有个大局观,大家互相启发,最后由韩主任统稿润色,这样材料往往是一稿成,效率高,还有就是年轻同志边干边学提高快。以至于后来我统领文字材料时也采取这一办法,直到我退休。</b></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中期研究室全体成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韩主任的传帮带下,当年我们这些年轻小干事都得到了快速成长。虽然韩松主任是在处级岗位上退休的,但他手下的6位年轻干事,后来都相继担任了机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而且都成长进步为厅局级领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今,我这三位老领导已先后去世,但我忘不了他们,一一我在职场上的贵人恩人和引路人。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三位导师,虽然他们性格各异、风格不同,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他们的共同品格。他们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靠言传身教的影响和对我的引导与开悟,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光是文字材料的基本功,更是学到了做人的品格和做事的原则,让我在机关职场上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第二步……从他们身上,我深刻体会到,职场的最高境界是把职业做成爱好,把事业的发展与个人的成就感高度统一。所以,30多年我没有放弃“爬格子人”的身份,在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自感欣慰的荣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