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 李永峰</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行为及表现,让我们教师生气,甚至产生愤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读书“表达愤怒”这一章,我们理解到产生生气和愤怒的原因,来自于我们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负面评判和对学生的负面标签。因为学生的行为表现,不符合我们的要求,不符合我们对他的期望,继而让我们产生了不良情绪,甚至采取不当的教育态度措施。</p><p class="ql-block"> 老师生气和愤怒,其实是很多这种情况,属于老师和学生信息的不对称。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有一个学生在打瞌睡。从我们老师掌握的信息,我在讲课,你应该认真听讲是符合要求的。而这个学生,他正在打瞌睡,要么是身体不舒服,要么是精神不振,要么上课兴趣不高,让他顶不住。当我们老师对学生信息不对称、不掌握的时候,就会产生误判,于是我们会给学生贴标签,认为学生学习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种情况,有几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学生身体不舒服,我们老师不妨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拍醒探问,孩子,你怎么了?如果孩子真的不舒服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为学生提供帮助的时候。 第二种情况,就是孩子听着听着睡着了,我们需要的是轻轻拍桌子,或者拍他的肩膀,给他一个提醒,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说谢谢老师的提醒。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老师,是不是上课的时候,存在着讲课不生动,枯燥乏味,我们也可以向学生发问,是不是我讲课引不起你的兴趣,来孩子,我们起身提提神。</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三种情况,都是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想一想学生这个时候的需要和我们老师的这个需要,你就不会产生生气和愤怒了,而是采取正面的教育行为。 </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想到了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他看到校园一学生拿砖头打学生,他立即制止,责令他到办公室来。学生来了以后,陶老师没有生气,没有愤怒,而是了解到一些信息后,因势利导,首先对学生的及时赶到办公室和听话给予肯定,奖励两块块糖。对学生拿砖头打学生了解到,是制止男同学欺负女同学的正义行为,再奖励一块糖。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对同学怎么能拿砖头来解决呢,诚恳的态度再奖励一块糖。在陶老师的一步步教育引导之下,唤醒了孩子的良知和觉悟。这正是陶老师的教育智慧,没有产生愤怒,而是打开教育的智慧之门。而我们老师一般会采取生气、愤怒、批评、责备,开启的是对抗模式,自然教育效果没有那么好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看到教育的多面性,开启了教育的智慧之旅。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的觉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愿望。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在赏识学生的基础上,批评学生,教育学生。</p><p class="ql-block"> 具体来说,一是要求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肯定学生平时的优点,不能因为一次犯错就把学生看成一无是处;二是要擅长寻找学生出错中的积极因素,对那些因为好心办错事儿的错误,应该肯定其准确的出发点和目的,恰当的指出学生采用准确的方式和方法;第三,对学生勇于理解错误的做法,要适时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自己犯了错误,但老师仍然信任自己,尊重自己。</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批评教育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对一个学生,教师是带着放大镜去看优点,还是带着显微镜去找缺点,学生的命运迥然不同。对待犯了错误的中小学生,只要我们诚心的协助,耐心的开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嫌弃他,不鄙视他,学生自然就会改正错误,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