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代代传

德正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山东省有关部门和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优秀作品展在书圣阁隆重举行。9月9日下午我顶着烈日乘公交专程来到展厅参观,只见书画、摄影、剪纸等各路大家的作品云集,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参观让我大饱眼福,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体现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通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民心。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军队用生命保护群众,群众则以参军支前、破家支前的实际行动拥护党的领导。‌‌</p> <p class="ql-block">  军民情深‌。以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为例,人民群众以乳汁救伤员、搭火线桥支援前线;军队则冲锋陷阵保卫人民,形成了‘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鱼水情谊。‌‌</p> <p class="ql-block">  水乳交融‌。沂蒙根据地开创了党群军民共同奋斗的范例:党制定《人权保障条例》解放妇女政治权利,群众自发掩护革命后代,甚至用门板架设火线桥支援孟良崮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生死与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根据地牺牲烈士3.1万余人,涌现出渊子崖村民以土炮抗击日军、147人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军民同仇敌忾的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为了更好地指导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教育民众,抗击日寇。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创办报纸,1939年1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夏蔚镇王庄村创刊。印刷厂设在王庄东北8里多的云头峪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大众日报》坚持出版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引导、鼓舞山东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夺取胜利的号角,为宣传我党的抗日方针,动员民众、进行形势教育,坚定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位于沂南县青驼镇青驼东村,1940年7、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后改为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同时成立了山东省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各种救国总会。</p> <p class="ql-block">  莒南县大店庄氏庄园位于莒南县大店镇,以堂号为特色的庄园式建筑群体,是鲁南苏北大户庄氏家族的聚居地,整个宅院建筑群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12处建筑院落组成。庄园始建于明初,以农耕立业,经明、清、民国有600余年历史。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政府在庄氏庄园成立,驻地四余堂。抗战时期为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及中共中央华东局驻地。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在此成立山东省政府,下设7个厅局分驻各堂号办公,黎玉任首任主席。</p> <p class="ql-block">  沂蒙六姐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沂蒙老区涌现的支前模范群体,由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六位女性组成,以在孟良崮战役中组织群众支援前线的事迹闻名。沂蒙六姐妹均为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村民,平均年龄不足20岁。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在村中男性全部支前的情况下,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分工担任村长、文书等职务,组织妇女完成了以下任务。15天内加工15万斤军粮、3万斤马草料,制作500余双军鞋,清洗8000多件军衣;冒着炮火运送24箱弹药,往返20余里山路支援前线,护理伤员、搭建“火线桥”助部队渡河等战地服务。</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10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专题报道了其事迹,陈毅元帅亲自命名为“沂蒙六姐妹”。迟浩田将军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永不忘”。</p> <p class="ql-block">  沂蒙母亲王换于(1888~1989), 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19岁与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其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p> <p class="ql-block">  “沂蒙红嫂"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山区以普通农妇为主体的革命女性群体,以明德英、祖秀莲、张淑贞等为代表。她们通过救护伤员、抚养革命后代、支援前线物资等方式投身革命,事迹涵盖救护八路军伤员、创办战时托儿所、组织后勤保障等。</p><p class="ql-block"> 明德英(1911-1995)为沂南县聋哑农妇,1941年用乳汁救助重伤八路军战士,后与丈夫秘密藏匿多名伤员。祖秀莲(1891-1977)于1941年救治身中七枪的侦察员郭伍士,藏匿山洞25天并省食照料[4][6]。张淑贞(1914-2018)与婆婆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徐向前、罗荣桓等86名革命后代,其四名亲生子女因营养不良夭折。该群体在战争年代累计制作军鞋315万双、军衣122万件,救护伤员6万人。其事迹被改编为小说《红嫂》、京剧《红云岗》等艺术作品,形成“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精神。</p> <p class="ql-block">  英雄“岱崮连”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2军分区11团8连的荣誉称号。该连在1943年南、北岱崮保卫战中,以93人兵力抗击万余日伪军,坚守阵地18天,毙伤敌军300余人,自身仅伤亡9人(牺牲2人、负伤7人),创造以少胜多的战术范例。战后被八路军山东军区授予“岱崮连”称号,10名战士获评“战斗模范”,2015年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25年9月3日大阅兵中战旗方队中“英雄岱崮连”战旗是百旗之一。</p> <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曾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一表述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战役中的重要贡献。 ‌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人,使用小推车等原始工具,克服千难万险,向战场运送粮食9.6亿斤。支前群众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敌机轰炸、道路泥泞等困难,他们总结出“拉长线、撒大片”的防卫经验,确保补给安全;“山高挡不住太阳,困难吓不倒好汉”的口号,用肩扛手拉完成运输任务; ‌“参军参战人人有责”,父子、夫妻争相上战场的事例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国民党军队疯狂向解放区进攻。4月按照上级指示,韩成山所在的华野8纵24师70团3营7连负责从正面阻击敌74师,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26日凌晨,部队急行军20华里赶到黄崖山。和敌人展开拉据式争夺主峰的战斗从上午打到下午打的异常惨烈,镇守阵地的7连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七八次进攻。7连战士伤亡过半,弹药将尽,情况十分危急。当阻击任务完成上级命令7连迅速撤出战斗时,坚守黄崖山主峰的7连一排已被敌军死死包围。黄崖山主峰西面是深480米的悬崖,北面是深沟,而此时国民党士兵从东面的坡上蝗虫似的涌上来。当韩成山听到距离阵地十多米的敌人高叫着:“抓活的!”排长朱际昌将身上最后一枚手榴弹扔向敌人,随后纵身跳下悬崖,韩成山也随着排长纵身一跃……不知过了多久,韩成山醒了过来,眼前是满天的繁星,“难道我还活着?”韩成山想站起来,却感到钻心的疼痛。他发现右腿骨折了,右手拇指被打断了,浑身上下全是伤。韩成山已经一天两夜滴水未进,又累又渴。好不容易到了天亮,他突然发现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农向他走来。“大爷,给我点水喝。”韩成山说。“你是什么人?”老农惊讶地问。”我是八路军。”一听韩成山是八路军,老农迅速将他背到一个大石洞里藏起来。老农石贞文,是蒙阴县垛庄镇东大洼村人。</p><p class="ql-block"> 在石贞文的精心照料下,韩成山先后转移了四个隐藏的地方,养伤71天,右腿和右手的骨折处基本愈合。而这时还乡团还不断搜山,石贞文赶紧制作了一对拐杖,烙了一大包煎饼,趁黑夜将韩成山送下山。韩成山架着双拐,经过七夜的夜行,平安回到老家沂南县辛集镇招贤村。</p><p class="ql-block"> 黄崖山一战,我军以一个连的兵力成功阻击了74师两个团的进攻,消灭了600多个敌人。韩成山所在的7连被授予“英雄连”的称号。战斗后不久,部队在沂水县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在黄崖山阻击战中光荣牺牲的烈士,韩成山的名字也被刻在了孟良崮烈士陵园的石壁上。直到1977年,当年参加过黄崖山战役的机枪班班长刘楹厚在寻访战斗旧址时,偶然得知当年牺牲的烈士韩成山还活着,才把这位在家乡隐居30年的战斗英雄“挖”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九死一生的战士,回乡后自食其力,从不向组织伸手,这种精神实在可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沂蒙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沂蒙百姓在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而成的,这精神是灯塔,永远指引沂蒙人民前进的方向,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沂蒙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