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初秋正是读书的季节。读书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我读书,我快乐。皮日休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读书恰似溪间潺潺的流水,犹如天上散淡的白云,无羁无绊,闲适飘逸。读书不再是漂泊者饥渴时的一杯水,也不是夜行人黑暗中的一盏灯,它是农夫收获后在金色田野中的愉悦,是一家人在斜阳中共进晚餐的温馨。十五年后再读《修好这颗心》一书,感悟和开悟不能与当时同日而语。刘长乐先生和星云大师的谈话间蕴含着极大的智慧。世间的很多烦恼都是人为的因素,那么,对一切都看淡一点,看轻一点,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处之泰然,是不是会得到心灵的宁静呢。守住这颗平常心,其实不难。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平常心是道。的确,生活中有了平常心,自可体会到佛的“自然”二字。依心所动,适其自然,心静如水,皆是道。人们常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是讲人有平常心。人生中,长长短短,聚聚散散,不是每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能通达到的完美。平常心、平常态,才是人活世间的至高境界。“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没有烦恼,心无挂碍,靠的是内心的平静,名利的淡泊,知识的丰富,素质的提升。星云大师说:“内心的平静是奢侈品,它比黄金还要贵”。不为贪、嗔、痴所蒙蔽,发挥好这有限的生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离苦得乐,获得内心幸福,享受多彩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遇了太多的不幸,而是根源于烦恼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当烦恼降临的时候,我们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暴自弃,要学会给心灵松绑,从心理上调适自己,避免烦恼变成心病。快乐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漫天飞雪。快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是远视眼,往往模糊了离我们最近的幸福。生活原本是非常纯朴和简单的,“鸟在深林筑巢,所栖不过一枝”。做着的事,爱着的人,心灵的轻快,精神的自由,都是人生无可置换的财富。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可见这句佛语的深刻含义。有些人,有些事,我们不能强求,也强求不来,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任其顺其自然。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不让自己活得累,更不让自己心太累。放宽心态,顺其自然,不去计较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的得与失,才是真的开心。 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智慧总与高尚的人相伴, 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豁达的人相伴。因此, 学习,要耐得住寂寞;恋爱,要经得起考验;婚姻,要懂得维护;成长,要靠逐步地积累;成功,要受得了煎熬;做人,须经得起风雨;幸福,要懂得珍惜;烦恼,要学会忘记。总之,行走在旅途,鲜花和荆棘映衬,坦途和坎坷衔接,艳阳和风雨交织,得志和失意错位,需要我们淡泊豁达,宁静致远,静看花枯荣,淡视云卷舒,沐浴春风不自傲,挑战逆境不伤情,在修正中砥砺品性,在省悟中拓宽心胸。成败自清醒,是非一笑过,让人生多些惬意,多些感动,多些精彩,多些永恒。生活中的我,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也有过“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尴尬。经历过许多波折和坎坷,或喜或悲,总是过往云烟心。人,只要知足,便会心静如水。无论是道家的“解纷和光”,还是儒家的“独善其身”,亦或是禅学里的“见性忘情”,都是境中的心静。《清静经》中写道:“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境中寻静,亦是人生幸事。常言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凡事有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