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美篇号86215500十网络 2025年9月13日<br><br> 星期六<br><br> 天气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br><br> 今天就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六<br><br> 但对于武钢人而言<br><br> “<font color="#ed2308">9·13</font>”有着特别的意义 1958年9月13日上午,主席从武汉汉阳门上船,去武钢<font color="#ed2308">一号高炉</font>看出铁。<br> 船到江心,主席说:“我要游到武钢去。”说完便下了水,游了半个小时他才上船。<br> 下午两点钟,在红钢城码头上岸,汽车经过建七路时,主席问: “这是你们的住宅区吗?”。<br> 车驶入武钢厂区时,主席在一间活动瓦房里面稍事休息,面对当时的艰苦条件,主席说:“小米加步枪能打败国民党,活动瓦房里也能流出铁水来”。 然后来到武钢成品库观看产品。 武钢炼铁厂<font color="#ed2308">一号高炉</font> 武钢炼铁厂<font color="#ed2308">一号高炉</font> 图片背景是武钢炼铁厂<font color="#ed2308">一号高炉</font><br><br>下午2点时,主席先视察了武钢焦化厂,一排排焦炉出焦时非常壮观。 图片背景是武钢<font color="#ed2308">焦化厂</font><br><br> 观看完出焦后,主席在王任重、李一清、韩宁夫陪同下,阔步从武钢焦化厂,走向武钢炼铁厂一号高炉。 主席在武钢炼铁厂<font color="#ed2308">一号高炉</font>建设工地与一冶职工潘正德握手。 圭席走向武钢炼铁厂,去看一号高炉出铁。<br><br> 照片中左起:李一清(武钢经理兼武汉钢院院长)、毛主席、张治中(全国政协副 )、王任重(湖北省委书记)、巴杜洛夫(苏专家组组长),左2为李银桥(卫士),右3为武汉钢院俄语教师陶汉英。 主席视察武钢炼铁厂 左边李一清,右边韩宁夫陪同主席视察武钢炼铁厂。 主席来到武钢炼铁厂一号高炉炉前 主席一步一步攀登上一号高炉,当站立在一号高炉的平台时,工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蜂涌而至,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欢呼声。 主席手举炼铁观火护目镜,认真观看,详细询问。 1958年9月13日下午3点30分,一号高炉出铁口红光闪耀,铁水沿沙沟蜿蜒奔腾而出。 对于武钢人而言,一号高炉出铁的日子。<br><br> “<font color="#ed2308">9·13</font>”有着特别的意义。 从此,这一天不仅被视为武钢厂庆日。<br><br> 就连每月发放工资也选在13日。 1958年9月15日,主席视察武钢一号高炉出铁后的第三天,又到武钢铁矿基地~大冶铁山视察。 主席来武钢的身影不仅铭刻在武汉青山人的心中,也铭刻在黄石大冶的人心中。 随后又到了黄石大冶钢厂,主席从一位炼钢工人手中,接过一块蓝色的炼钢护目镜走近炉前,认真观看,详细询问~拍摄者张其军。 主席“<font color="#ed2308">九一三</font>”指示:“像武钢这样的大型企业,可以逐步地办成为综合性的联合企业,除生产各种钢铁产品外,还要办点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工业等。这样的大型企业除工业外,农、商、学、兵都要有一点。” 时间的光晕落在1954年。<br><br> 那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二师从海南奔赴青山,汇同天南海北的兄弟单位,十万军民拉开了建设武钢的历史大幕。<br><br> 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家厂矿企业,支援了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