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div>1964年3月27日,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海底发生了北美历史最强地震,强度达到里氏8.5至8.6级,为世界第二强。<br></div><div>板块撞击产生的地震导致25万平方公里区域出现近12米垂直位移。原来的瓦尔迪兹(Valdze)被地震和之后发生的30-50米高的海啸几乎完全摧毁。如今的瓦尔迪兹是在原址西北方4英里选安全性更高的位置重建的。</div><div>阿拉斯加贯穿南北的输油管道在这次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地震仅造成管道下方约6米的滑动。这要归功于它需要穿越我们8月3号经过的德纳利断层,所以在管线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该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因而事先采用了必要的防范地震的方案。<br></div><div>来到新建的瓦尔迪兹港口。广场上有一尊雕塑是歌颂初期创业的石油工人。雕塑后面斜坡屋顶是摆渡码头售票处,询问后得知出海观光旅游公司在另一侧。</div> 前方岸边红色房子就是游船公司Stan Stephens Cruises的售票处。看岸边码头上停靠着一排皮划艇,我们原计划是参加瓦尔迪兹的经典项目哥伦比亚冰川皮划艇(Columbia Glacier Kayak)。 等我外面拍照后进入售票处,小伙伴们选的是哥伦比亚冰川巡游(Columbia Glacier Cruise)。挺好,其实需要自己划三小时皮划艇也不是啥明智之举。 就在写这篇游记时查了一下游船公司网页,原本每天一班,早上10:30出发的游船项目,在8月6日,也就是今天修改为早上7:30和下午2:30各一班,早一天来都不行啊,剧本都写不出这样的巧合。我们买了下午的班次。遗憾的是不能用阿拉斯加优惠券册。 上午走瓦尔德兹码头高速路(Valdze Marine Terminal Hwy)去看三文鱼洄游。<div>经过洛河(Lowe River)上大桥。洛河始于汤普森山口南侧马歇尔山西端,流经28英里最终注入瓦尔迪兹港。它有多个冰川补给水,所以河水呈现出典型的白垩灰色。</div> 途经石油之星瓦尔迪兹炼油厂(Petro Star Valdez Refinery)。 炼油厂于1993年开始运营,拥有最先进的排放控制和仪表系统。该炼油厂生产多种产品,包括柴油、家用燃油以及航空和涡轮燃料,为阿拉斯加州西南部及加拿大的机场等提供服务。那为什么瓦尔迪兹的油价比安克雷奇还贵? 这里是洛河的入海口附近,所以瓦尔迪兹港的水域里有很多的三文鱼。远处一只海豹抱着一条三文鱼在啃食。 来到所罗门峡谷鲑鱼孵化场(The Solomon Gulch Hatchery)。 孵化场建在所罗门峡谷溪(Solomon Gulch Stream)与瓦尔迪兹港的入海处。<div>正前方是瓦尔迪兹港水域,在溪水入海口有一道横着的坝叫鱼梯,作用是形成有一定落差的水流。洄游的三文鱼从瓦尔迪兹港向我们的方向游来,跃上鱼梯,才能继续往上进入淡水繁殖。孵化场就在右侧。</div> 我们来到孵化场,从侧面看鱼儿们正在努力往上冲。<div>每年7—10月,成千上万条三文鱼从海洋逆流而上。遇到鱼梯,领头鱼会带着鱼群轮番往上冲,据统计,每一百条洄游的鱼只有一条能如愿冲上鱼梯,继续前进。绝大多数都会因精力枯竭等因素而亡。幸运到达淡水的三文鱼完成产卵后生命就走向了终点。<br></div> 由于上游的峡谷又小又陡,并不适合三文鱼大量繁殖,所以这里有一道网把鱼往上的路堵住,引导鱼游到边上的孵化场。 孵化场的鱼池里模仿自然溪水环境,不仅养殖池有一定的往上坡度,而且引来的溪水一直往下流动,并且每隔一定距离还有一个口子模拟自然界鱼梯。鱼儿就这样被引导着到达孵化场的孵化室。在那里三文鱼完成产卵,终结自己的一生。<div>孵化出的三文鱼,幼小时生长在山涧水流平缓的淡水中,生活1-2年后游向大海,在大海里生活2-4年后至性成熟,受到自然力量的召唤又回到它的出生地,产卵后死亡,完成生命的轮回。<br></div> 现在孵化场里强壮的三文鱼已经早就到达并足够了,所以入海口的鱼梯被抬得很高,再也没有鱼儿能过去了。<div>几只海豹游过来,乐坏了一群海鸥。在这里,三文鱼只能接受另一种悲壮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终点。<br></div> 海豹就在扎堆的三文鱼群中游荡,犹如老鼠掉入了米缸。海豹随便张口一咬,一条三文鱼就尸首分离了。 另外一只海豹咬住了三文鱼的肚子,一口爆浆,满腹的三文鱼籽喷涌而出,金黄色的鱼籽在空中画出一道挣扎的弧线。 鱼群中海豹在努力抓鱼吃,一群海鸥在海豹的血盆大口边抢食。一场现场直播版《动物世界》。 瓦尔迪兹港是贯穿阿拉斯加石油管道的最南端,原油在瓦尔迪兹港登船运回美国本土精炼。本来想去参观输油管终点,但是不对外开放。<br>命运多舛的瓦尔迪兹在1989年3月24日,由于美孚公司的超级油轮瓦尔迪兹号在这里触礁,酿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花了几十年时间才让这片海域慢慢从灾难中恢复。<br> 利用午饭前的时间去了冰川景公园(Glacier View Park)。 冰川湖飘满了浮冰,在这里可以划船,也可以沿着冰川湖徒步去冰川。 从冰川跌落的冰块漂浮在湖中,幽蓝的浮冰诉说着岁月的不易。 下午两点去码头报到。这时来了一辆大巴,满满一车韩国游客。 登船了,瓦尔德兹精神号(Valdez Spirit)。今天的游船不限定座位。一群韩国游客也将游船差不错坐满了。 来到驾驶舱看一眼。 码头另一侧停着一艘美国海岸警卫队(U.S. Coast Guard)的船。 我们的船起航啦。这是早上在另一侧码头看到的邮轮。 游船从瓦尔德兹港(Port Valdze)向外水域航行。海里的这块礁石像是一只从远方爬过来的鬣蜥蜴(Iguana)。 港口灯塔边一群海豹在晒太阳。 游船进入瓦尔德兹湾(Valdze Arm),远处的楚加奇山脉清晰可见。 一只虎鲸浮出水面换气,虎鲸不是习惯于一家子出动的么?今天怎么是孤家寡鲸了? 进入哥伦比亚湾(Columbia Bay)。雪山越来越近。 驶入梦幻般的哥伦比亚湾深处,来到我们此行目的地,哥伦比亚冰川前。<div>绵长的哥伦比亚冰川(Columbia Glacier)蜿蜒在海湾中,它有40多公里长,冰舌面宽达2公里,冰层最厚的部分有550米,是阿拉斯加州第二大潮汐冰川(Tidal glacier),也叫入海冰川。<br></div><div>全球变暖导致阿拉斯加的冰川大面积退缩,加上地震的影响,使得哥伦比亚冰川成为退缩最快的冰川之一。<br></div> 进入哥伦比亚冰川浮冰区域。<div>没看到有皮划艇。不知道那个所谓的哥伦比亚冰川皮划艇项目在哪里展开?</div> 浮冰上两只成年海獭并排躺着在秀恩爱。 还有一对海鸥,你们是两口子吗? 各种形状晶莹剔透的浮冰漂浮在深蓝色的大海中,恍惚又回到了南极的水域。 游船靠在浮冰少的冰川边停留,等待冰川崩塌,但是没看如愿。据说下雨天容易看到冰川崩塌,但是下雨天出海景色会不会太逊色? 另一侧的冰川非常有动感,拐着大弯往下流动。 放大了看,表面黑色的冰碛也难掩冰川的幽蓝。 再放大到极致。看阳光和岁月将冰川表面切割成了冰川森林。其中一道缝隙里的反光特别明亮,这是化作冰水前留给世人最后的惊艳。<div>之后水升腾为水汽,再凝结成雪花飘落,时间又将雪花压实成冰川,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div> 远处一艘小船急匆匆往这边赶。 原来我们船边出现了好几头座头鲸。它们一会儿在船左侧,一会儿右潜到船的右侧,毫无顾忌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海域。 高智商的海豚(Dolphin)喜爱追逐游轮,并在游轮周围嬉戏,时不时从水中跃起,翻卷起阵阵浪花。眼几只海豚从船边一闪而过,速度太快,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 我们开始返航啦。雪山冰川渐渐远去。 船长激动的招呼大家,前方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小白点。<br>长焦拉近了才看清是多尔羊(Dall Sheep)。这些羊常在山间或者悬崖上停留,只是为了防止被吃掉。生存很不易,但是再难也要坚强的活下去。<br> 今天,天上发散状的云彩像画出来的一样漂亮。 晚上九点多,当碧海青山重入眼帘,冰川之行也到了尾声了。<div>瓦尔迪兹从大地震、原油泄漏中彻底恢复过来,为三文鱼的生命轮回保驾护航。这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值得崇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