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清华:一场知识与美的旅程》

舒舒

<p class="ql-block">昵称:舒舒</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163781</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清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北京,署气未消。我们一家人踏入了清华大学的西门。石门之上“清华园”三字赫然在目,仿佛一道时间的门槛,隔开了外面的喧嚣与里面的宁静。踏入门内,竟似步入了一条时间的河流,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期许在此交汇,一家人的目光在此碰撞出奇妙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踏入清华园,其名源自晋人谢混的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然而,这座如今象征着中国学术之巅的学府,其诞生却烙印着一段民族屈辱与自强交织的复杂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将穿越时光来了解下清华大学历史过往的情景,梳理清华大学厚重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校史,更堪称中国近现代百年发展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清华的起源,紧密联系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庚子事变”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这就是“庚子赔款”。1908年,美国将其获得的赔款中“溢出的部分”退还中国,用于选派学生赴美留学。清华园正是在此背景下建立。</p> <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清华校园,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规划,仿照西方大学格局,红砖砌筑,拱窗列廊,一派“罗马与中式”结合的风格。大礼堂、是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当时称“罗斯福纪念体育馆”) 相继拔地而起,设施之先进,冠绝国内。这里的学子,身着制服,接受着严格的西式教育,课程设置、教科书甚至体育训练都仿照美国学校。他们在此苦读,而后飘洋过海,负笈留美。校园里,既弥漫着开放的学术新风,也萦绕着一种“赔款学校”的隐痛与发愤图强的志气。闻一多先生后来将来此称为“国耻的纪念碑”,但也是一座“要雪国耻”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1920年代,清华开始寻求蜕变。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标志着它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转向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综合性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梅贻琦校长就职时发出了传世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他的治下,清华汇聚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以及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吴宓、叶企孙、熊庆来等一大批学术巨擘。文、理、法、工诸学院并立,学术自由之风炽盛。</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蜂火连天的岁月里,清华与北大、南开共同坚守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己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校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临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园总占地面积392.4公顷,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最大的综合性大学。</p><p class="ql-block">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为老校区,以美式校园布局和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周围分布着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配以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2010年3月,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清华校园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之一,也是亚洲唯一上榜的校园。</p><p class="ql-block"> 在清华大礼堂悬挂着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它是清华大学人文传统的标志。上世记20年代,清华的17个系中有10个是人文社科类,为今后奠定了清华的人文基础。</p><p class="ql-block"> 为人熟知的是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同方部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这后来成为了清华校训。</p> <p class="ql-block">  近70年前,梁思成先生发表“半个人的时代”演讲,强调文理分科的弊端,提倡全面发展。陈寅恪先生1929年为王国维所纪念碑铭中写下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近百年来巳成为清华血脉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为传承这一传统,清华大学于2016年1月推出“人文清华”讲坛,邀请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师走上讲台,从不同角度呈现清华的新人文思想。首场演讲由文学家格非畅谈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随后哲学家陈来、历史学家彭林、社会学家李强等知名学者相继开讲。</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不仅是中国顶尖的学府,其校园文化中也流淌着深厚的诗歌传统。无论是历史上的文学大家,还是如今的校园诗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诗意篇章。</p><p class="ql-block"> 早期 与新月派 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饶孟侃(“清华四子”)个人情感、社会现实、格律探索 注重格律,追求音乐美与形式美,受西方诗歌影响 闻一多《红烛》;朱湘《草莽集》、《王娇》;参与《晨报副镌·诗镌》</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时期 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 抗战爱国、民族存亡、个人心境风格沉郁顿挫,充满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朱自清开设“新文学研究”课程……</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恢复理科文科:学校逐步重建了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重新向综合性大学迈进。</p><p class="ql-block">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校,清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保持强大工科优势的同时,其在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p> <p class="ql-block">  新时期的使命:今天的清华,不仅是培养各行各业领军人才的基地,更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从“天宫”太空实验到”蛟龙”深潜,从人工智能到新冠疫苗研发,无数重大项目的背后都有清华人的智慧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的历史,是从民族屈辱中发端,在战火硝烟中淬炼,于国家建设中担当,最终在改革开放中迈向世界的历史。它的一生,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正是这种精神最凝练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清华校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教学楼错落有致,图书馆藏书丰富,体育馆、游泳馆、食堂等生活设施齐全。走在校园里,到处都是自信阳光的学生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120年前的清华园里,一群热血青年高喊着“振兴中华”的口号,在这里发出救国之声。从那时起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不懈地奋斗,他们不畏强暴,勇于担当,才有了今天繁荣富强的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  清华园的建筑物是最好的时间讲述者,红砖砌成的老图书馆静立在一片绿荫中,藤蔓攀附着斑驳的墙面,仿佛岁月的手指轻轻抚过,女儿指着那栋建筑说,这就是她教科书上见过的图片,而外孙女却被树上一只松鼠吸引了目光,欢快地拍着小手。同一空间,三种不同的关注,构成了时间的立体维度。这些建筑不仅是用砖石砌成的物理存在,更是民族记忆的容器,承载着从庚子赔款到国家自强的苦难与辉煌。站在这些建筑前,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它不是压在肩上的负担,而是扎根在脚下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在礼堂前,我们遇到了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相拥而笑,在古老的建筑前合影留念。女儿猜测这应该是老校友重逢。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闪烁着年轻时的光彩,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发生了奇妙的折叠,让青年与老年在同一空间相遇,外孙女好奇地看着这些爷爷奶奶,她还不理解时间能够如此残忍又如此仁慈,既能带走青春,又能留下深厚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  水木清华的荷花池边,我们坐下来休息。女儿望着池中盛开的荷花忽然说:“时间真是奇妙的东西。我记得小时候您带我去看荷花,现在我带着您的外孙女看荷花。”我闻言一怔,随即恍然,我们三代人不正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时间坐标系吗?我从过去走来,女儿生活在现在,外孙女则代表着未来。在这个下午,时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坐在礼堂前的长椅上,看着外孙女在草地上蹒跚学步,一家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对话。我这一代人的目光总是回望历史,女儿这代立足现实奋力建设,而外孙女这代将奔向我们都无法想象的未来。清华园就像一面棱镜,将这三束不同时代的光芒折射在一起,形成更加明亮的白光。</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一百年前的那场五四运动。那是1919年5月4日,一群青年学子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走上街头,高喊着“还我青岛”的口号,他们不畏强权,不怕牺牲,他们是真正的热血青年。</p> <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们太幸福了,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苦难,怎么会像当年那些人一样有那么大的理想呢?是啊现在的这些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高档手机,玩的是电脑游戏,住的是高楼大厦,出行有私家车,怎么可能会有远大的理想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孩子们不是没有理想,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们总是在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有个好收入,但是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目标,更不要说什么报效祖国了。</p> <p class="ql-block">  可是一百年以前的清华学子不一样,他们人人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们毕业后,有的成了革命战士,还有的成了伟大的领袖。你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了为社会做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起,我们走出大门口,外孙女忽然回头,向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建筑挥动小手。这个无意识的告别让我顿悟:清华园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历史,而在于它如何让历史成为创造未来的源泉。那些走过的先贤不仅留下了纪念碑,更留下了一种目光,始终向前却又不忘来路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西门时,北京的华灯初上,清华园在我们身后静静地看着,像一座时间的灯塔,既照亮过去,更指引未来。今天家庭的游览,成为一次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在每个人心中刻下永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舒舒</p><p class="ql-block">部分历史资料在历史专辑摘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