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知道什么

敦逸厚船长

<p class="ql-block"> 我能知道什么?在茫茫无尽的宇宙,哪里有知识的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怀疑论逼问我们:当经验可能是幻象时,何为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仅是信念,更需要理由与证据。但即便如此,仍存在偶然为真的情况,这提示我们知识永远不绝对。真正可靠的态度,是在高风险领域保持严格的证据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理性怀疑,并随时准备更新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承认知识的有限性,并不削弱我们的求知欲,反而让求知更稳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能知道什么?在认知的边界上,谦逊比自信更接近真理。我能知道什么?这声追问从古老的哲学殿堂回荡至今日的AI实验室,在茫茫宇宙中寻求着知识的边界。我们渴望把握确定性的锚点,却在怀疑的浪潮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怀疑论的现代拷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笛卡尔曾在壁炉边沉思,担心我们可能只是一场梦境中的幻影。今天的神经科学则告诉我们,我们从未直接“看到”世界——光子撞击视网膜,转化为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深处产生视觉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真正直接感知的,其实是我们头脑中的视觉经验。这就是为什么推一下眼球,你就会看到两个世界——但这显然不是实在世界的成对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约翰·塞尔却明智地指出:能够对感知过程给出因果说明,并不能推导出我们没有看到真实世界的结论。我听见雨声、看到雨滴、感觉到湿润,这些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构成了我们知道“正在下雨”的合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的不确定性与证据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识不需要绝对的确定性。2025年UNESCO发布的教育报告警示,在AI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区分真实与幻象变得更加困难。当我们面对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声称“科学只是理论”时,需要明白:证据不能排除理论出错的可能性,这个事实不是我们怀疑该理论的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哲学家所说,“缺少证据本身并不构成反驳”。2014年气候报告汇总2,000多篇科学论文,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排放“非常有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主因——“非常有可能”对知识来说就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技时代的知识重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字技术正在对文明、社会、人类精神进行全面重塑和改造。刘禾在《弗洛伊德机器人》中指出,机器人并非简单模仿人类,而是“人机拟像”无限循环的产物——机器模仿人,人再模仿机器,如此循环往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技术不是中立工具,而是重塑人性的“第三记忆”。一旦某种技术中介被发明,人类认知模式将发生不可逆的重构。文字发明导致人类记忆外包,大脑神经突触连接模式发生不可逆退化;今天的社交媒体推荐算法则持续强化用户行为模式,形成认知回路的“锁定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无知、愚蠢与愚昧之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代社会学家孙立平曾精准区分:“无知是缺少知识,愚蠢是无力把握知识,愚昧是拒绝知识”。这三者层层递进,无知尚有希望,愚昧已然是精神上的自我囚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知是认知的初始状态,谁也不能避免。愚蠢者则可能拥有大量信息碎片,却无法组织整合为深刻理解。而愚昧最为危险——它主动拒绝与现有信念冲突的知识,通过选择性忽视和贬低新知识来维持内心脆弱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识分子的新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追求需要新的智慧。我们既不能像小学生那样被动接受碎片化信息,也不能像某些专家那样固守领域导致好奇心衰退。我们需要成为“创意专家”——拥有丰富稳定知识,同时不断探索新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鸽姆智库提出的“智慧金字塔模型”提供了有用框架:从现象层(表层事件与数据)到规律层(历史模式与发展趋势),再到本质层(文明内核与人性本质)。这种多层次认知让我们既能把握具体知识,又能洞察深层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限性的解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承认知识的有限性,并不削弱我们的求知欲,反而让求知更稳健。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这种“无知之知”不是终点,而是追寻真理的起点,保持心灵对未知的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宇宙的无尽面前,人类的认知确实有限。但正是这种有限性,赋予了我们持续探索的意义——每一个答案都孕育着新的问题,每一次已知都拓展了未知的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能知道的,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却又比我们期望的更少。也许这就是知识最迷人的特质:它既照亮前路,又守护神秘;既满足好奇,又激发惊叹。在这永无止境的探索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世界,更定义了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t;哲学:天·地·我&gt;之二“我能知道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