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藏龙涧的守护者》

一帘幽梦

<p class="ql-block">  济南的山影水痕间,总藏着些被时光褶皱掩住的故事。龙洞的盛名如春日柳絮,飘进每个市民的耳畔,而对岸半山那座古塔,却似一枚被岁月磨亮的旧玉,在光阴里独自温润着千年时光——它是报恩塔,藏龙涧里沉默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初见它时,正是暮春。穿过藏龙涧的叠翠流青,攀过“一线天”的险峻,在“观景台”稍作喘息,便见一条小径如丝带般蜿蜒进山林。行不多时,老君崖已在眼前,而报恩塔就静立在崖下的半山坡,像是从山体里生长出的一截风骨。七级石塔高12米,四方锥型的塔身由石板层层磊砌,如同一支蘸满沧桑的巨笔,直插云天。刹座与刹身的纹理里,嵌着宋元明清的风;刹顶的宝珠状塔尖,凝着千年不落的月光。塔身佛龛中的观音像,虽历经风雨,衣袂间仍有慈悲的余温;塔正面嵌着的“报恩塔记”,济南王澄的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辨出筋骨里的刚正。塔下那个敞口的方洞,像一只深邃的眼睛,望穿了人间烟火,也望尽了世事浮沉,不知是否真的藏着高僧的舍利,或是无数善男信女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带着草木清香的传说。宋朝的某个春日,一位穷秀才翻山越岭赴汴梁赶考,在龙洞下的寿圣院门前累晕。僧宗义救起他,赠食送水,送他踏上征途。后来秀才中了状元,衣锦还乡时却得知恩人已圆寂。大哭之后,他在鹫栖岩上修造此塔,以报救命之恩。这故事像一阙带着露水的宋词,在山风中流传了千年。然而碑刻中的真相却带着几分冷硬:修塔人宗义,是开元寺东大圣院的讲经僧,并非寿圣院中人。传说与史实,如同塔前的两棵树,一棵开着情感的花,一棵结着现实的果,共同在岁月里长成了报恩塔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站在塔前,山风掠过塔檐,仿佛掠过千年光阴。那些关于感恩的故事,无论是文人笔下的传奇,还是僧人青灯古佛下的修行,都在这方山水间凝成了一种精神的图腾。报恩塔不是冰冷的石头堆砌,它是人心深处开出的花,是善念与温情筑起的碑。当我们在尘世里奔波得太久,不妨来此听一听山风与塔的私语,让那些被时光稀释的感动,在这千年古塔前重新凝结成晶莹的露珠,照亮我们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回望老君崖,报恩塔已化作群山间的一个小点,却又像一枚钉子,稳稳地钉在记忆里。原来有些故事,不必人人都懂;有些精神,自会在天地间永恒。就像这藏龙涧中的古塔,任人间换了多少春秋,它始终立在那里,替我们守着心底最朴素的温暖与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