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惠安女,真好看!” 这句话,如同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并非仅仅指代那惊艳的服饰,更是一种对坚韧、勤劳与独特美的由衷赞叹。带着这份好奇与期待,我踏上了前往福建泉州惠安的旅程。</p><p class="ql-block">惠安,这座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小城,因惠女而闻名。抵达之时,并未立刻见到传说中的身影,倒是那独特的惠女雕塑先一步闯入眼帘。她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头戴斗笠,身背箩筐,仿佛凝固的劳动画卷,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这雕塑,已是对惠安女精神的一种浓缩与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相遇,发生在前一个星期往崇武古城的路上。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慷慨地洒在金色的沙滩上。远远地,我看见几个身影,正弯腰劳作。她们穿着那标志性的服饰:头戴橙黄色的圆形斗笠,笠沿饰有彩色的绒球和飘带;上身着紧身的、颜色或红或蓝或绿的短衫,腰间系着宽大的黑色或蓝色土布裤。这身装扮,在现代都市中几乎绝迹,在这里却显得如此和谐而充满力量。</p><p class="ql-block">我小心翼翼地走近,生怕打扰了她们的劳作。她们大多是在海边拾捡贝壳,或是整理渔网,动作麻利而娴熟。阳光下,她们的皮肤因日晒而显得黝黑,但这并未减损她们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健康、朴实的气息。那鲜艳的短衫,在蓝天碧海的映衬下,如同跳跃的火焰,瞬间点燃了整个画面。我看到了她们额头的汗珠,看到了她们专注的神情,更看到了那份在艰苦劳作中依然闪耀的生命光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位年长的惠安女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平和地看着我。我有些不好意思,连忙举起相机,想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她微微一笑,露出一口被海风和岁月打磨得有些泛黄的牙齿,那笑容,坦荡而温暖,没有丝毫的羞涩或防备。那一刻,我深刻地理解了“惠安女,真好看”这句话的内涵。她的美,不仅仅在于服饰的鲜艳,更在于那份融入骨血的传统,那份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了解到,惠安女以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精神而著称。她们承担了家庭和社会的绝大部分重体力劳动,从耕种、养殖到建筑、搬运,无所不能。这种近乎“女本男用”的现象,源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的多重因素,但也塑造了她们独特的性格和魅力。她们的服饰,也并非仅仅为了美观,斗笠防晒防雨,短衫利落方便劳作,宽裤则便于在田埂和沙滩上行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崇武古城内,我还参观了惠女民俗文化村。那里有更多关于惠安女的介绍和展示,从她们的婚俗、节庆到生活用品,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仿佛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感受到她们日复一日的辛勤。一位正在编织渔网的惠安女,手指灵巧地穿梭,她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动人。这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关于生命、劳动与美的赞歌。</p><p class="ql-block">离开惠安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惠安女的美,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美。它不是转瞬即逝的惊艳,而是沉淀在岁月长河中的力量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