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别墅探访暨法兰西喜剧院舞台珠宝展。

陆志平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的繁华脉络中,淮海中路796号,隐匿着一组见证了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建筑——双子别墅。它们宛如两位无声的使者,将往昔与今朝的故事,镌刻进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p> <p class="ql-block">  从繁华的淮海中路拐入两扇厚重的铁门(要预约)。</p> <p class="ql-block">  踩着被岁月磨出光泽的幽静小石块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两侧高大年久的绿树交织成绿色穹顶,阳光从叶隙间洒落,在石块路上投下摇曳的光斑。‌</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双子别墅的象牙色外墙在树影间若隐若现,如同藏匿于时光褶皱的秘境里。 ‌</p> <p class="ql-block">  姜炳生,这位早年因家境贫寒辍学,从宁波到上海从事摆渡工。凭借诚实勤奋,逐渐获得客商信任,一路拼搏成为协隆、谦信洋行买办,染料大王,乃至房地产大亨的人生传奇。</p> <p class="ql-block">  1921年,他以非凡的眼光和雄厚的财力,买下原霞飞路(现淮海路)与圣母院路(现瑞金一路)处的三亩地开始建宅。当时的上海的建筑界,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姜炳生在东侧地块建了一幢四层高楼,与南侧精心雕琢的法式花园相映成趣,落成之日,便成为上海滩奢华与富贵的象征,引得无数人侧目。</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姜炳生又依照东楼的模样,一丝不差地打造出西楼。从此,这两座建筑并肩而立,似亲密无间的“兄弟楼”,开启了携手走过悠悠岁月的旅程。它们不仅是姜氏家族荣耀的见证,更成为上海滩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见证了那个时代纸醉金迷又蓬勃发展的海派盛景。</p> <p class="ql-block">  两栋别墅之间以空中连廊相接,往来十分便利,仿佛“孪生兄弟”一般,这也乎应着百年前兄弟俩互相扶持的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这里先后成为民航局、上海电影局的办公楼 。见证了中国民航事业的起步探索,也目睹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国际时尚集团历峰独具慧眼,相中了这组饱经沧桑却魅力依旧的建筑。总建筑师Filippo Gabbiani秉持“追本溯源”原则,力求“修旧如旧” ,最大程度保留双子别墅原有的韵味与风情。修缮后的双子别墅,重现20年代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纤细华丽的列柱撑起连续敞廊。</p> <p class="ql-block">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石材立面。</p> <p class="ql-block">  别墅大量使用装饰玻璃, 彩色玻璃在岁月沉淀下、光影流转。</p> <p class="ql-block">  宝瓶栏杆、精美雕刻,至今仍彰显着当时上海滩顶级的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  别墅内部的木质镶板,包括镶花地板、门框包镶和楼梯间,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淡色墙面,风格显著,每一个阳台、廊地都铺设了精美的马赛克,阳光透过铁质栅栏和彩窗洒落一地,将时光和美好定格在百年前。</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儿成为法国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上海)固定展出和教学、培训场所。</p><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在展示的是法兰西喜剧院舞台珠宝臻藏。通过百余件法国古董级舞台珠宝、历史文献及艺术品的集中展示,呈现欧洲高级珠宝工艺与法国戏剧文化的内在关联。</p> 当年的法兰西喜剧院盛况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档案资料充分证明:当时,如果珠宝对剧情发展影响重大,剧院会主动为演员提供舞台珠宝,这一点可从供应商的发票记录中得到佐证。演员偶尔也会将私人珠宝借予剧团使用。例如在剧院总监察德罗西埃保管的《登记册》中,便明确记录了演员拉里夫(1747-1827年)提供的珠宝与道具武器。</p> <p class="ql-block">  拉歇尔,M(1821一1858年)法国女演员。生于瑞士北部阿尔郭维州,家境贫寒,父亲是犹太流动小贩。1830年随父母迁居巴黎,后进入私立戏剧学校学习表演。1838年,18岁的拉歇尔在法兰西喜剧院演出高乃依悲剧《贺拉斯》中加米尔一角,以朴素自然的表演风格成名。</p><p class="ql-block"> 18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戏剧史因拉歇尔而熠熠生辉,这位悲剧女王身披托加长袍登上舞台,带领古典剧目重焕新生,其人生轨迹亦是浪漫主义女主角的完美写照。在短短三十六载的生命中,这位彗星般璀璨的艺术家从法兰西喜剧院起步,最终征服了欧洲各国宫廷,足迹远至俄罗斯和美国。</p> <p class="ql-block">  罗库尔小姐身着阿格里皮娜戏服(让·拉辛剧作《布里塔尼库斯》1812年)</p> <p class="ql-block">杜梅斯尼尔小姐饰演阿格里皮娜(让·拉辛剧作《布里塔尼库斯》1754年)</p> <p class="ql-block">  金属绕线珍珠饰梳篦(19世纪)</p><p class="ql-block"> </p> 震额星星冠冕(19世纪)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舞台珠宝采用与真实珠宝相同的精工技艺打造:冠冕闪耀璀璨光芒,这得益于宝石镶座中采用的颤动式结构。女演员走动时,冠冕随之摇曳,使星形宝石在舞台灯光下闪烁生辉。</p> <p class="ql-block">  塔尔玛饰演尼禄时佩戴的桂冠(1814年)</p><p class="ql-block"> 此冠冕为拿破仑赠予塔尔玛。这位悲剧名角与皇帝交情匪浅,拿破仑借助这位受宠的演员来助力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1808年、拿破仑让塔尔玛在爱尔富特为国王们表演、以巩固自己的征服成果。而在皇帝出征期间、塔尔玛则通过舞台表演,体现了巴黎皇权的延续性。这顶王冠以拿被仑加冕皇冠为原型,印证了戏剧与政治权力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在大革命和帝国时期的法国。这种寓意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塔尔玛饰演奥古斯特时佩戴的橄榄叶王冠(皮埃尔·高乃依剧作《西拿》1819年)</p> <p class="ql-block">塔尔玛的仪仗剑及剑鞘(1825年)</p><p class="ql-block"> 道具武器通常也由珠宝匠打造。与这柄前浪漫主义风格的佩剑相比,大卫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为"马尔斯军事学校"设计的佩剑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马尔斯军事学校"成立于1794年,是一所军事公民学校,大卫为其打造的佩剑参考了平直的罗马短剑,曾用作塔尔玛的舞台配饰。塔尔玛十分喜爱英国戏剧演员罗伯特·威廉·埃利斯顿馈赠的这件奢华礼物,甚至特意定制了复刻品用于舞台表演。这一时期,艺术审美正从纯粹的新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p> <p class="ql-block">塔尔玛佩戴的桂冠(1820-1826年)</p><p class="ql-block"> 这顶由纸与纺织品制成的冠冕是舞台首饰中极为罕见的作品,它采用自然主义风格设计,专为临时演出而创作。早在尼古拉·米尼亚尔创作于1658年的莫里哀肖像画中,莫里哀饰演的凯撒大帝就佩戴着桂冠。后来,舞台服装改革先驱、悲剧演员列肯也曾佩戴桂冠出现在多幅肖像画中。塔尔玛追随列肯的脚步,他在演出中有时佩戴镀金金属桂冠,有时则会选择这顶纸质桂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19世纪,扣针与冠冕是古典悲剧舞台上必不可少的元素。塔尔玛在悲剧《西拿》中饰演奥古斯都大帝时,并未佩戴象征胜利的“尼禄桂冠”,而是选用橄榄枝冠冕,该剧颂扬了大帝的仁慈与和平理念。相较于尼禄的桂冠,此冠冕工艺更显质朴。</p> <p class="ql-block">金羊毛勋章项链(1884年)</p><p class="ql-block"> 金羊毛勋章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配饰。这条项链的原型由路易·布朗热于1827年为梅利﹣雅南的剧作《路易十一在佩罗讷》设计,后来又经过重新设计,出现在1830年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以及1835年卡西米尔·德拉维涅的《奥地利唐璜》中。从19世纪的拉斐尔·杜弗洛到20世纪的弗朗索瓦·博利厄,所有诠释雨果剧作的表演者都佩戴了传承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金羊毛勋章。直至当代,这条项链仍频频亮相《吕布拉斯》等剧目,在1972年保罗﹣埃米尔·德贝尔以及1979年弗朗索瓦·博利厄的舞台造型中均可发现它的踪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象勋章项链(19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 拉歇尔对戏服与珠宝设计尤为重视。浪漫主义戏剧以琳琅满目的珠宝著称,其种类之多、样式之繁,令人叹为观止。拉歇尔在饰演费德尔时曾佩戴大量珠宝,她在第一幕就高呼:“这些浮华首饰、虚饰面纱,令我不堪重负!”。拉歇尔在演艺生涯中佩戴过数量众多的冠冕,其工艺之精湛,可媲美顶级珠宝大师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拉歇尔于《费德尔》第一幕中所佩戴的珍珠浮雕冠冕(1843年)</p><p class="ql-block"> 拉歇尔为诠释费德尔一角共准备了三顶冠冕,分别对应不同的幕次。这顶珍珠浮雕冠冕出现在第一幕中,以烘托人物的痛苦与细腻情感。彩色宝石冠冕出现在第二幕中,象征着费德尔宣称继承雅典王位并向伊波利特表白时的权力巅峰。第三顶纯金冠冕可见于拉歇尔的肖像画中,但实物至今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歇尔于《费德尔》第二幕中所佩戴的彩色宝石冠冕(1843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歇尔的"“kokoshnik ”粉色宝石冠冕(1838-185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歇尔的桂冠(1840年)里昂市赠予。</p><p class="ql-block"> 浮雕宝石是拉歇尔舞台珠宝中的核心装饰元素,而镀金桂冠则是古典悲剧角色不可或缺的配饰。拉歇尔珍藏了多顶桂冠,其中这顶冠冕由里昂市政府赠予,她凭借轰动世界的巡回演出声名大噪,而这顶冠冕便是她璀璨星光的印证。该桂冠曾在多个戏剧角色的演绎中亮相。</p> <p class="ql-block">拉歇尔饰演罗克珊时佩戴的匕首(让·拉辛剧作《巴雅泽》1838-185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库尔小姐饰演克利奥帕特拉时佩戴的王冠(皮埃尔·高乃依</p><p class="ql-block">剧作《罗多古娜》(约1807年)</p><p class="ql-block"> 对东方世界的刻画经常反映在舞台珠宝的设计上,例如尖顶王冠、羽饰头巾、镶有珍珠或仿钻石的新月形饰品。这顶王冠属于罗库尔小姐,她的学生乔治小姐可能也曾经在演出中佩戴。类似的王冠样式自18世纪末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拉歇尔在《阿达莉》中饰演同名角色的时期。 </p> <p class="ql-block">荷内·莱俪(1860-1945年)献给莎拉·伯恩哈特的胸针(1896年)1960年由安德烈·马尔罗赠予法兰西喜剧院。</p><p class="ql-block"> 这枚在节日之际为莎拉·伯恩哈特打造的珠宝胸针,与其说是佩戴之物,不如说是供人欣赏与展示的艺术珍品。这枚胸将喜剧和悲剧寓意巧妙融合其中,彰显了莎拉伯恩哈特在各类戏剧领域的卓越天赋与广泛影响力。定制这枚珠宝的委托者特邀珠宝大师荷内·莱俪亲自设计,莎拉·伯恩哈特颇为欣赏莱俪的作品风格,而她本人正是将新艺术美学引入戏剧舞台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玛尔蒂娜·舍瓦利和维罗妮可·维拉饰演以斯帖时佩戴的冠冕(让·拉辛剧作《以斯帖记》(1987年)</p> <p class="ql-block">路易丝·孔特的灵蛇图案手镯(约195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荷内·莱俪所作(1860-1945年)</p><p class="ql-block">莎拉·伯恩哈特的戒指(19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  贝阿特里斯·杜桑(1888-1969年)在法兰西喜剧院经历了辉煌的演艺生涯。直至1941年,她才退出舞台,潜心文学沙龙策划、学术研究及讲学事业。杜桑的珠宝收藏同样体现了她的双重人生:这些珠宝既可作为戏剧舞台上现代角色的精美配饰,亦能融入日常社交场合。戏剧演员经常需要出席各种盛典,尤其在巡演期间,更是承担着重要的社交任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贝阿特里斯·杜桑的帽针(约191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阿特里斯·杜桑的吊坠(约1900-191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阿特里斯·杜桑的 蓝色宝石项链</p><p class="ql-block">(1960年)</p> <p class="ql-block">贝阿特里斯·杜桑的蓝色珠宝套装 (含项链、耳环及胸饰约194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阿特里斯·杜桑的项链(约1930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国风格作品</p><p class="ql-block">贝阿特里斯·杜桑的一对手镯(1950年)</p> <p class="ql-block">日本风格作品 </p><p class="ql-block">贝阿特里斯·杜桑的手镯(1950年)</p> <p class="ql-block">茱莉娅·巴特的舞台项链 (约1900年)</p> <p class="ql-block">  爱德华·德马克斯以夸张的表演风格,生动演绎出拉辛笔下男主角的病态与做作。他在舞台上佩戴了多枚戒指和手镯,身前饰以醒目的肩带,头戴一顶紧贴太阳穴的王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L ·伯恩哈特于剧作《吕布拉斯》中饰演王后时佩戴的王冠(1879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记:双子别墅,从私人宅邸到政府办公地,再到时尚地标与文化艺术中心,每一次身份的转变,既是时代的馈赠,也是自身生命力的延续 ,历经风雨依旧,留住百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9.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