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意渐浓,书香致远。为让深度阅读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养分,破解语文读写教学的难点,让课堂实践更富温度与活力。9月10日上午,中山小学语文组以一场“教师共读一本书”分享活动,为新学期的教研工作播下成长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本次活动以语文教育专家魏智渊的《儿童读写三十讲》为“精神读本”,由语文组长陈漠锶主持,中山教育集团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书香之约。活动中,骨干教师何学丽、陈扬带着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感悟,分享书中理念如何落地课堂的鲜活故事;随后,老师们深入研讨,让书中的教育智慧与教学中的真实困惑碰撞出火花,在交流中寻得解法,为后续读写教学提质增效、点亮学生语文成长之路筑牢根基。</p> 活动缘起 <p class="ql-block">一、以书为媒,回应教学真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标实施以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导向。但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们常面临共性困惑:如何真正跳出成人视角,立足儿童认知规律设计读写活动?怎样摆脱“机械识字”“模板化写作”的传统模式,让学生主动爱上读写?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语文组发起本次共读活动的关键动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漠锶组长在开场时说:“我们选择这本书,不只是为了‘读完’,更是为了‘用起来’。希望大家带着自己的教学困惑走进书中,再带着方法回到课堂,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发生碰撞。”</p> 主讲分享 <p class="ql-block">二、从书中理想到课堂实践</p> <p class="ql-block">(一)何学丽老师:播下阅读的种子,唤醒写作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学丽老师以“播下阅读的种子,唤醒写作的春天”为主题,结合自己在梦飞班的“长文挑战”实践,从低段识字教学的现状、解决策略,以及长文挑战的意义等方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操作细节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中,何老师播放了一段学生的朗读视频:画面里的孩子从原本不敢开口到如今的朗朗上口,从最初面对书本时的“怕读”,到慢慢被文字吸引的“爱读”,再到悄悄走进字句深处的“读懂”,这一路的小小蜕变里,藏着阅读最温柔的魔法。它像一缕微光,悄悄照亮孩子的勇气,也让文字里的美好,真正住进了他们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何老师总结道:“永远可以相信阅读的力量,做一名懂孩子爱阅读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p> <p class="ql-block">(二)陈扬老师:让写作回归“自由”,帮儿童摆脱“无米之炊”困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扬老师聚焦《儿童读写三十讲》下篇“儿童自由写作”内容,从“兴趣激发、素材积累、形式创新”三个角度,分享如何让孩子从“怕写作”变成“爱表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陈老师展示的学生作品,仿佛走进了一座盛满星光的童真花园,字里行间都跳动着孩子们对写话最炽热的热爱。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孩子仿写的小诗《谁和谁好》——简笔画里藏着奇思,短句中裹着烂漫,连标点符号都像在蹦跳,满是孩童独有的天马行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个孩子写下的《明天要远足》,笔尖落处尽是期待:或许是对远方云朵的好奇,或许是对脚下新路的雀跃,那份纯粹的向往,读来便让人心里漾起柔软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当写作变得自由,孩子们的创造力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陈老师的话,像一缕春风,道尽了这份灵动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她带着教育者独有的温柔叮嘱:“儿童的读写成长是一个慢变量,我们要学会等待,保护他们的兴趣,先教方法,允许不完美,再追求优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互动研讨 <p class="ql-block">三、碰撞思维,破解教学真困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两位教师的实践分享带着温度落下句点,活动便循着这份热忱,自然迈入了热烈的互动研讨环节,像一场期待已久的思维相聚,悄然启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芳老师说晨诵是自己一直捧在教学日常里的小坚持,最初目的是帮一年级新生锻炼语感、增加孩子识字量。通过陈老师分享的理论梳理与课堂实践案例,为她的写话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架”,明确了晨诵与仿写可向更深、更系统方向推进。她还带着满心的教学暖意补充:对刚叩开读写大门的低段孩子,儿歌创作是再好不过的台阶。可以从“演儿歌”“编儿歌”起步,顺着六岁孩子爱蹦跳、爱模仿的天性,让他们在玩闹中触碰文字,慢慢攒起对表达的兴趣与底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何老师的分享中学习到“精准识字”与“自然识字”的不同,让大家恍然发现:原来识字不必是枯燥的重复,只要用好这两种方式,就能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认识汉字,悄悄实现“自动化识字”,走进海量阅读的天地——为日后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铺好一段顺畅的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流的尾声,任学勤副校长的话语如一缕温润的秋风,为这场教学分享添了满心暖意。她称赞两位老师的分享“接地气”,既依托《儿童读写三十讲》的理论支撑,又结合班级真实读写实践,内容详实、实用性强,听来便让人心里满是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还格外提及,这本书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恰似一份贴心的“引路指南”,里面藏着可参照、可践行的读写实践范例,每一页都浸着值得细品的参考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谈及此次读书的感悟,任副校长用了三个关键词概括:1.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议老师们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为今后阅读打下基础。2.氛围。语文教师要创造浓厚阅读氛围,为学生提供随时可阅读的场所。3.共育。阅读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挥家长示范作用,通过家庭读书角、亲子共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终身阅读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她以一句“共读共写共生活,为师为友亦为伴”轻轻收尾,像一份温暖的邀约,盼着大家一起扎根读写,始终做那个为孩子点亮阅读星光的引路人。</p> 活动总结 <p class="ql-block">四、“以读促思、以思践教”,让读写教学真正“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最后,语文组长陈漠锶对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进行总结。她首先肯定了全体教师在分享与研讨中的深度参与——从理论解读到案例剖析,从困惑交流到解法探讨,真正实现了“以读促思、以思践教”的活动目标。同时,她强调《儿童读写三十讲》的价值不仅在于书中的教学方法,更在于引导教师回归儿童视角、聚焦读写本质。她鼓励全体语文教师将本次活动的所思所获转化为课堂实践,持续探索读写教学的优化路径,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后续语文教学工作注入新动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温暖时光,分享启迪智慧”。此次读书分享活动,不仅为教师搭建了“共读、乐思、互鉴”的交流平台,更以深度阅读为纽带,引导教师沉淀教育思考、碰撞思想火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未来,中山小学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推动教师在阅读中汲取教育智慧、涵养育人初心,让读书成为日常习惯,让书香浸润校园每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