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持久战》:在至暗时刻点亮民族信心的战略光芒

韶华薇语

<p class="ql-block"><b>重读《论持久战》:在至暗时刻点亮民族信心的战略光芒</b></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翻阅《毛泽东选集》,总会被他那深邃的思想、汪洋恣肆的文笔和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在众多经典篇目中,《论持久战》无疑是最具战略高度、最富辩证智慧、也最体现历史预见性的著作之一。尤其是文中对于“亡国论”与“速胜论”的批判、对于“为什么是持久战”的阐述,以及“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坚定结论,即使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那段著名的开篇之问:“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如此干净利落,却又如此坚定有力。在日军铁蹄肆虐、华北华东相继沦陷、举国上下陷入迷茫与焦虑的1938年,毛主席用这样一段话,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也点燃了一个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的精彩,首先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理性与信心的战略定力。当时流行两种极端思潮:一是因接连失利而产生的“亡国论”,充满悲观与绝望;二是因偶尔胜利而膨胀的“速胜论”,脱离实际、盲目乐观。毛主席却以惊人的冷静指出两者都是错误的,并提出了“持久战”这一第三条道路——它不是妥协的中间路线,而是建立在对中日双方根本矛盾深刻剖析基础上的科学结论。</p><p class="ql-block"> 他深刻地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这句话如利剑一般,直指问题的核心。他没有纠缠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从时代背景、国家性质、战争性质出发,进行宏阔而又缜密的比较分析:日本虽强,但其战争本质是退步的、野蛮的,且人力物力有限,国际形势日益不利;中国虽弱,但进行的是进步的反侵略战争,地大物博,得道多助。强弱之势,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会在持久战中逐渐发生转化。</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叹服的是他提出的“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一著名论断。在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毛主席看到了人民之中所蕴藏的战争伟力,指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根本方向。这不仅是一种军事战略,更是一种政治哲学,是群众路线在战争中的具体体现,也为全面抗战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p><p class="ql-block"> 阅读《论持久战》,不仅是读一篇军事论述,更是在读一部哲学经典、一部政策宣言。它语言简洁有力,逻辑层层递进,既有辩证法的思辨光彩,又有决战决胜的磅礴气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战略家,不在于永远乐观,而在于在 darkest hour 中依然能洞察光明;不在于一味强调困难,而在于能从矛盾中找出路、从弱势中看到转机。</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论持久战》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它所蕴含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它所彰显的战略思维和坚定信念,依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深刻体悟。这或许正是经典之为经典的意义——它不仅属于历史,更照亮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