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公里,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美誉,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关中平原,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崆峒山主峰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崆峒山古建筑群初建于唐宋时期,后陆续有损、有修、有建,现有主要建筑均为宋、明遗存。这些古建筑群大体可分为皇城建筑群、雷声峰建筑群和凌空塔三部分。所有建筑依山就势分布,主次分明,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集合成卷似一幅绝美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进来后去景交车停车场的途中,去景区核心区域有四种途径,我们选择的是最省力的直接乘景交车登香山顶,然后步行一路顺山势而下至中台停车场乘车返回。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否则我们中至少有一半人要把腿扛在肩上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香山顶峰远望一座塔式建筑为崆峒山地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曾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始皇、汉武帝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p><p class="ql-block">崆峒山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重要景点皇城位于马鬃山的山顶,它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建筑群。因寺庙内富丽堂皇,如同古代皇帝的皇宫,而得名皇城。皇城及雷声峰上所有16座古建筑群均崆峒山道教活动的道观,而中台及法轮寺塔院均是佛教活动场所。所以崆峒山虽然号称“道教第一山”,但实际上却是以道教、佛教、孺教三教相融並存的文化信仰方式而著称。下面各图均为皇城不同角度美景。</p> <p class="ql-block">皇城大门口鐘、鼓楼。</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雷声峰是平凉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核心景点,由主峰马鬃山向南延伸的支脉构成,全长200米,山体由丹色石质构成,顶部道宫建筑依山势而错落分布,景观别具一格。 因其两侧皆悬崖深涧,雷雨时节,雷声在空谷中回荡,如同“雷雷霆万钧,山崩地裂”般摄魂令人形骸生畏,故得名“雷声峰”。 </p><p class="ql-block">雷声峰山势险峻风景如画,至顶峰远眺诸峰碧绿,平湖如镜,俯视脚下,悬崖千丈,令人目眩,依山而下,或拾阶而上,皆有“一步一景”之绝佳享受。</p> <p class="ql-block">远眺雷声峰</p> <p class="ql-block">从雷神峰反观香山绝壁</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p> <p class="ql-block">八仙宫</p> <p class="ql-block">通天桥是通往天台山的一座悬空铁索斜拉式铁桥,桥长74米,桥面临渊百余米。连通天台山与狮子岭,天台山四面悬崖,异常险要,罕有人迹,古人称此景为“狮子望天台”。</p> <p class="ql-block">天台绝壁</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属喀斯特地貌,山体嶙峋怪异,多孔洞似蜂窝状。</p> <p class="ql-block">绝壁之下河流为泾河。</p> <p class="ql-block">弹筝湖是崆峒山前峡的核心区域,因泾河水流冲击岩岸发出古筝般声响得名,</p> <p class="ql-block">从雷声峰俯视中台、法轮寺塔院和东台景观</p> <p class="ql-block">从雷声峰再下行可达棋盘岭,传说这里是广成子和赤松子下棋的地方,。广成子是上古黄帝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被尊为道教十二金仙之首。在《庄子·在宥篇》,被描述为黄帝问道对象的修真者。赤松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重要的司雨之神,其原型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时期,经《搜神记》《列仙传》等文献记载形成完整的仙人形象,兼具雨师职能与修仙特质。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赤松子被尊为太虚真人,属于高阶仙真范畴。</p> <p class="ql-block">上天梯是崆峒山核心景点之一,位于景区西线,连接中台与皇城景区,是登顶必经之路。其台阶总数为369级,数字寓意道教文化中的“三星高照、六六大顺、九九归一”。若你要是从中台登顶去皇城,登这个天梯将是你恶运的开始,369阶台阶如此美妙的解释,此时却让人望而生畏,很多游人登了一半即腿酸如灌了铅,不想挪动半步而放弃登顶。好在我们明智的领队选择乘车至顶峰,然后顺势下山沿途观景,简直太英明了。</p> <p class="ql-block">传说轩辕黄帝三次登临崆峒山,正是在此处问道广成子,有碑为证。因此崆峒山被誉为“道源圣地”“中华道教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从雷声峰远眺凌空塔</p> <p class="ql-block">站在皇城的东边俯瞰,就会看到建于明代的崆峒山古建筑群——凌空塔建筑群。凌空塔的塔院是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曾经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来此赐名为“佛教田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凌空塔崆峒山凌空塔位于崆峒山法轮寺院内,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进行过维修。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座北朝南,高32米,底层周长32米,面积为554.3平方米。塔身第一层设南面辟券门,内设佛阁;自第二层起,各层四周有砖刻栏杆,各层开四门,外设佛阁,每层出檐,均有仿木结构斗拱,檐上有细致精巧的砖脊、群龛。各角有砖质托塔力士造像,塔内置木制楼梯,供人上下。僧帽形塔顶上置铁铸三层宝刹,中部有铭文“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一座,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凌空塔是研究古丝绸之路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崆峒文化向西传播的珍贵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凌空塔不仅是崆峒山佛教建筑群的核心标志,其“古塔托松”奇观(塔顶生长近200年青松)成为崆峒十二景之一。作为研究古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及[崆峒文化西传的珍贵物证,该塔体现了宋明时期建筑艺术与佛教思想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东台观景台俯瞰平凉市区全景。</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为三教並存,其寺庙建筑的形式和装饰的多元化也是随处可见的,尤以马鬃岭的皇城及雷声峰上系列古建筑更为突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佛教寺庙及和尚见的更多一些,佛教寺庙一般都建在比较开阔宽敞的场地,寺庙规模一般也比较大,色彩非常鲜艳给人一种金壁辉煌的感觉。然而道观与之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场地的选择,道观似乎更钟情于那些绝壁悬崖之上,他们好像不太在意道观面积的大小,在那斑驳略显破旧的斗方道观中,他们个个也过的潇洒自如。建筑格局不同而且人的格局也不尽相同。佛教和尚身披红黄袈裟,削发光头、通常白胖居多、慈眉善目,常给人一种雍容淡定的感觉。而道士道袍虽然根据等级不同有多种颜色,但在现实生活中或影视剧中,我们常见的多为青色或者黑色,道士蓄长发飘逸,垂胸长须随山风飘动摇曳生姿,身形打扮偏瘦轻巧利落,动作敏捷灵活,常以武侠身份出现,在人们脑海里常浮现的画面是:绝壁之上、云雾缭绕,剪影般的身形,比划着刚柔並济的太极,绝绝的仙风道骨形象。两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美学理念不同的人格魅力,这就是社会。好吧,来看看我们平常不太熟习的道教对美学概念的诠释吧!寺庙的屋脊一般都会用龙或其它一些瑞兽及佛教中的一些法器形态作装饰,在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中这些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在马鬃岭、雷声峰的系列道观的屋脊上我也看到了这些既熟习又陌生的装饰,在所有道观的屋脊上的装饰几乎没有重复的样式,这些活灵活现精美绝伦的装饰让人惊叹,尽管不知其含意和说法,但它的确也是美轮美奂的,也可以说这是从道教的美学观念对美的理解和再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崆峒山峰峦高大雄伟、崖洞的奇峭幽邃,建筑群顺应山势、道法自然,山高庙险、古松柱天。特别是那些悬崖峭壁之上的建筑,随山脊起伏变化,其险峻陡峭之取势,横空驰骋之韵律,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爬崆峒,登天梯,饱了眼福累坏了腿,从宋朝跑到了明朝,又一路小跑到了眼下,从道家看到佛家又这逛了孺家,朝朝都不同,家家不一样,这就是崆峒山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作者:元宝爸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