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韩家后人,从小就常听家里长辈念叨咱原公镇西坝村的韩家祠堂。这祠堂自明代就立在这儿了,虽说过了几百年,可每次回到老家,踏入这片承载着家族数百年历史的古朴祠堂,一种庄严肃穆与亲切之感便油然而生。既有对老祖宗的敬重,更有血脉里的归属感。这些年,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韩家祠堂的文章,却因太过熟悉,熟悉到仿佛一砖一瓦都刻在记忆里,反而让我迟迟不敢动笔,生怕写不尽它的深沉。如今终于落笔,便从咱韩家的根、祠堂的魂,慢慢说开吧。</p> <p class="ql-block"> 听爷爷辈讲,咱韩家的老祖宗原本是安徽凤阳人,明朝那会儿因为祖上韩成立了军功从而奠定了韩姓为国公裔胄的基础。韩成子孙效法先祖,忠心护国。明洪武年间,韩国柱率子抗元,在一次战斗中阵亡,其子韩奠邦从阳平关扶柩至城固原公时,父亲尸体已开始腐烂,担心运回原籍尸身难保。占卜的先生说此地风水极佳,适合死者安息、生者繁衍。于是,韩奠邦决定就地安葬,并留下来为父守坟。当时,老祖宗在这儿扎了根,想着得有处供奉先辈、聚拢族人的地方,便修了这座祠堂。此后,韩氏子孙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守护祠堂,渐渐成了城固的名望家族。到了清代,族里更是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有名有姓的举人和进士27人。族人韩履宠任无锡知县署松江府拓林分府都司、四届江南同考官,被封为“奉直大夫”。嘉庆年间先后两次被皇帝加封,表彰韩履宠之祖父母及其母,封其母为“诰命夫人”。那道圣旨如今藏在城固县博物馆,每次提起来,咱韩家人都觉得脸上有光。</p> <p class="ql-block"> 家族的鼎盛,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这座不断扩修的祠堂。当然,这祠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几百年里修过好多次。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咱韩家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了,就把祠堂好好扩修了一番;之后一代代族人又时不时补补修修,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如今这祠堂占地有117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走的是“五进四院”的“串”字形格局。从外头的大照壁、山门,到里头的牌楼、中厅、献殿、过厅,最后是大殿。祠堂建筑气势宏伟,殿宇古朴敦重,飞檐翘角,轩敞阔大,极具观赏价值。一路走进去,儒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心里的自豪和骄傲油然而生,任谁都会感叹一句:这可是咱陕南数一数二的家祠!</p> <p class="ql-block"> 要说这祠堂里的讲究,那真是处处藏着门道,就连门口立的“陕南第一氏祠”几字,也是2007年时任市委书记胡悦来此视察时,对韩氏祠堂保护完好大加赞许,并欣然手写而成。刚进祠堂区域,就能看着韩巷南边的大照壁,正对着山门。照壁两边的双耳砖雕工艺精湛,花纹又多又复杂,一看就透着咱韩家的体面,像是在默默诉说着韩氏家族曾经的尊贵与荣耀。山门是硬山顶垂脊的样式,家里老人说,当年是照着江苏无锡县衙的样子建的。门槛底下那对汉白玉抱鼓石更了不得,上面刻的人物、花卉、瑞兽栩栩如生,刀工又细又顺,不光能看出明清时候雕刻刀法的细腻,更藏着老祖宗盼家族吉祥富贵的心思,为后人历史文化研究留存了大量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二进院里的牌楼是祠堂的招牌,因咱韩家以前出了不少考中科举的人,所以也叫“进士楼”。这牌楼是三层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前檐挂着块“奉直大夫”的楷书牌匾,落款是韩叙典、韩法、韩履宠爷孙三人。牌匾四周刻着文房四宝、如意,一看就是咱家族重视读书的象征。后檐牌匾楷书“进士”,字写得刚劲有力,那可是咱韩氏家族功名的象征,是韩氏族人在明清科举制度中崭露头角的直接见证。这座牌楼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成为后世子孙勤奋向学的精神激励。献殿门匾上的祖训“思源、明德、忠孝”六个字是韩家后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让我们记根、守德、尽孝,明白不忘本才能更好地传承过去与开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 从牌楼往北走,就是祠堂最核心的地方了。中厅宽敞明亮,以前族里长辈商量大事、定族规家训都在这儿。厅里的梁柱又粗又结实,几百年风雨过去,依旧稳固如初。旁边的献殿就庄严肃穆多了,是专门为祭祀时供奉祭品设的,殿内陈设简洁规整,每一处都透着对老祖宗的敬畏。最里头的大殿作为祠堂的核心建筑,为明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一间,采用硬山式顶,盖着小灰瓦,看着特别古朴厚重。以前殿里供着韩家历代祖先的牌位,每年清明和冬至祭祀,族人都会聚在这儿祭拜祖先,点上香、三拜九叩,仪式严格。然后再听老人们聊聊老祖宗的故事,家族的记忆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祠堂里还存着9块清朝到民国的碑刻、5块匾额,这些可都是能说话的“老宝贝”,每一件都能说出一段往事。其中嘉庆年间的那块功德碑最珍贵,上面的楷书笔力遒劲、结构规整,不光记着咱韩家后人修祠堂、帮乡亲的好事,那书法在陕南的金石艺术里也是数得着的。其它碑刻也有用得很,记着家族的兴衰荣辱、先辈的功德事迹,还有族规家训,像祠堂修葺的历程、救济乡邻的善举,字迹都清晰可辨,细节丰富。匾额虽说有些地方磨坏了,但“世笃忠贞”、“崇文尚德”等题字仍清晰可见,这些石碑和匾额都是咱韩家历史的见证者。这些碑刻记录着韩氏家族兴衰与地方历史,既蕴含着对家族过往的总结,也寄托着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如同一部无言的家族史书,让后人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家族的兴衰荣辱,汲取先辈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此外,祠堂里的木雕、砖雕也特别有看头,就说牌楼后檐西侧门楣下的深浮雕“百官朝圣阁”,虽说有些地方在历史变迁中受损,但残存的人物造型仍栩栩如生,衣袂飘飘,神态各异,展现了明清木雕工艺的细腻与灵动。每次看这些,我都忍不住在想:当年的工匠得多用心,才为后人研究陕南民间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样本。</p> <p class="ql-block"> 祠堂里藏着许多代代相传的故事,比如原公镇就流传着一个跟祠堂有关的“红灯笼”传说,老辈人一代代讲下来,村里不少人都知道。说的是以前咱镇有个韩家小孩,每天天不亮就走四五里路,蹚过湑水河去斗山顶上的学堂读书,晚上天黑了才由他娘接回家。一开始,他娘每次接他,远远都能看见孩子头顶有对红灯笼照着路;可一天红灯笼突然没了,他娘吓坏了,急忙问儿子是不是做了错事。儿子想了半天才记起,昨天帮同村一位家门中哥哥写了份离婚诉状。他娘赶紧说:“遇姻缘只能劝和,不能促离。”后来孩子把诉状要回来烧了,他娘又去劝和了小两口,第二天晚上再去接儿子时,他娘又看到了儿子头顶上的一对红灯笼照亮着他的前程,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老辈人说,那对红灯笼是湑水河里老龙王的眼睛,专门保护品行好的孩子。后来这孩子果然不负众望,考取了功名,并一生都铭记他娘的教诲,与人为善,做了不少好事。</p> <p class="ql-block"> 这段传说虽带有民间故事的浪漫色彩,却并非毫无根据。恰恰是原公镇“重教尊儒、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也暗合了韩氏家族“崇文尚德、敦亲睦邻”的家训,寄托着先辈们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望。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世代韩氏子孙的心灵,将抽象的家族训诫化为可感可知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修身立德,行正路、存善心。更是韩氏后人的人生航向,激励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积极向上的人。</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祠堂可不只是咱韩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它已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被列入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家族本身,成为汉中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为一方历史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但对我们韩氏后人而言,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这一代韩家后人肩负着双重的责任:既要配合文物部门,守护好祠堂的每一处砖瓦、每一块碑匾;更要向后辈讲述家族的历史与传说,传承“思源、明德、忠孝”的精神内核。让这座古老的祠堂,不仅作为建筑活在世上,更作为精神的“活念想”,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这也是我一直想写韩家祠堂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韩家祠堂,早已超越一家一姓之范畴,成为陕南历史文化的一颗明珠。它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家族史、一方土地的文化记忆。它呼唤着我们,不仅是韩氏后人,更是每一个珍视传统的人,共同守护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财富。也期盼更多人能来韩家祠堂走走看看,聆听历史的回响,传承那份“思源、明德、忠孝”的永恒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