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的美篇

清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i>  顺乎自然,恬淡生活</i></b></p> <p class="ql-block">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时间更迭,季节轮转,又是一年秋收季,“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硕果累累 ,植物开花结果,那我们呢?跟着牛队长建华了解了老子《道德经说什么》,走入了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脉,紧接着来到了韩鹏杰老师的《庄子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读庄子《逍遥游》,文章随意流出,奇趣横生,他的“无己”,“无功”,“无名”,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诠释的,束缚,泯灭无我的境界,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就可以无所凭借而获得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的精神自由。他用海天云气之间,鹏飞鱼跃,照亮了我们曾被世事蒙蔽的纯净天性,从此再看世界。看待每一种真实的存在,看待自己,我们会发现自由仍然是梦想的荆棘路上最强大,最内在,最持久的前行动力。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终此一生,或许每个人都会有无法逾越的命限。也都会有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然而生命却仍然为我们保留了一片梦想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读《齐物论》“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没有“错”哪来“对”?没有“死”哪来“生”?没有“丑”哪能“美”?,没有“分”哪来“和”?。所以他以为应该去除“成心”,打破事物间的对立,最终达到统一。鲁迅先生说:“这个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联想到了《齐物论》就能明白,物与物之间本也没有差别,人与自然本也没有矛盾,是非异同都是我们一点一滴找出来的,认同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习惯,成了所谓的标准。但天地万物的本性并不因此而有丝毫的增损。</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294期舒心阅读,走进弃绝世事,顺乎自然,读庄子的《养生主》,一起学习庄子的养生之道。《养生主》“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至之精?”</p><p class="ql-block">请大家把书翻到55页。</p> <p class="ql-block">《养生主》译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的一生是可以看到边际的,对认知的对象却看不到边际。用能看到边际的人生去追随看不到边际的认知对象,危险将要临近;危险将要临近了还去追随看不到边际的认知对象,危险已经临身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沿着名誉与刑罚的缝隙间形成的道路走,遵循了这条人生的正道,那就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修炼精神,可以享尽天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触到的地方,肩膀所靠到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顶到的地方,皮肉筋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运刀之际的咔嚓之声,没有一处不符合音律,既符合《桑林》的舞蹈,又符合《经首》的节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梁惠王说:“哈哈!好啊!你的技巧为何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围。我开始宰牛时,所见到的都是整头的牛。过了三年之后,再看牛就可以看到牛体的结构部件而不是整头牛了。时至今日,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我顺着牛身天然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刀刀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去;牛体中经络筋骨纠结的容易碍刀的地方,我的刀都绕开走而从未碰到过,何况那些巨大的牛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用蛮力硬割的结果;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硬砍把刀砍断的。我手头这把刀都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那宽宽绰绰的地方运起刀刃来还有很多余地呢。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还是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点,慢慢动手,运在刀上的力气很轻很小。最后哗啦一声,整条牛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然后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公文轩看见右师,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右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上天让我只生有一只脚,按照一般人的样子,老天是要给我两只脚的。因此可知是老天有意让我长一只脚的,不是人为造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泽畔的野鸡十步一啄食,百步一喝水,它并不希望被畜养在樊笼之中。精力虽然旺盛,可并不舒服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三声就走了。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回答说:“当然是的。”“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秦失答道:“对的。起初我认为他是普通人,可是我现在并不如此看。刚才我进去吊唁时,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之所以聚焦在这里,肯定有不愿吊唁却吊唁哭泣的情况。这可是失去天性违背真情的,丧失掉自己所禀受的本性,古时候把这个叫做伤天害理的刑罚。当来时,先生应时而来;当去时,先生顺天而去,安于时运,顺应天然,悲哀欢乐的感情是不能进入其中的,古时候把这个叫做解除了天然的束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脂膏(身体)作为柴薪总会烧完,火种(精神)却传了下来,无穷无尽。</span></p> <p class="ql-block">读完了原文及译文</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p><p class="ql-block">心有灵犀一点通,游戏的规则是分两组,每一组第一个人拿一个成语用手语或自己的体态语言告知对方成语什么?最后一个人说出成语是名字?限时5分钟。</p><p class="ql-block">1 高山流水 知音难寻心意最高境界的相同。</p><p class="ql-block">2 心心相印 心意完全一致,不用言语。</p><p class="ql-block">寓意;不用言语,配合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p> <p class="ql-block">养生主讲解</p><p class="ql-block">一、核心主旨:何为“养生之主”?</p><p class="ql-block">《养生主》篇名的含义是“养生的主旨”、“养生的根本原则”。庄子开篇明义:</p><p class="ql-block">“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p><p class="ql-block">这通常被误解为劝人不要学习。实则不然。庄子是说:生命有限,而外在的知识、欲望、世俗的追求是无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盲目追逐无限的外在,就会精疲力竭,陷入危险(“殆已”)。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知识和欲望时面临的根本困境。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和欲望却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限度,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一种危险的状态,身心疲惫,甚至可能失去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他紧接着点题:</p><p class="ql-block">“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全文的总纲,含义极深:</p><p class="ql-block">1.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不是教人圆滑处世,而是道家“中庸”思想的体现。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善”的美名,也不要触犯规则招致“恶”的惩罚。即摒弃刻意的、有目的的“作为”,远离世俗是非善恶的评价体系,以免成为名利的奴隶或刑罚的牺牲品。这句话强调了道家的中庸之道,即在行为上要避免过于追求名声或避免犯罪,而是要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逃避。这样可以避免成为名利的奴隶或法律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2. “缘督以为经”:这是最核心的哲学概念。“督”指人体中的“督脉”,居中而行,在此是一个比喻,代指自然的中道、天理、自然的规律。“缘”是顺应、沿着。“经”是常法。合起来就是:把顺应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养生的根本法则。这句话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这样可以保全天性,达到养生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所以,《养生主》的主旨不是教人如何延长寿命,而是教你如何“活得好”——如何让生命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得以安顿,保全天性的完整,顺应自然之理,尽享天年。这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艺术。</p><p class="ql-block">二、寓言深读:三大故事的哲学隐喻</p><p class="ql-block">庄子用了三个瑰丽奇绝的故事来具象化他的哲学。</p><p class="ql-block">1. 庖丁解牛:顺应天理的实践艺术</p><p class="ql-block">这是全文最著名的寓言。</p><p class="ql-block"> 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作如舞蹈,声音合音乐,刀用了十九年仍像新的一样。他解释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并非用眼睛看,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结构(“天理”、“固然”),在筋骨缝隙中游走(“批大郤,导大窾”),从不硬碰硬。</p><p class="ql-block"> 解读:</p><p class="ql-block"> “牛”:象征复杂纷扰、充满矛盾和障碍的人类社会和生存困境。牛的身体结构复杂,充满了矛盾和障碍,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p><p class="ql-block"> “刀”:象征人的生命、精神和心智。世俗之人之所以“月更刀”、“岁更刀”,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处处硬碰硬,耗损心神。刀是用来切割牛的身体的工具,就像我们的生命、精神和心智是用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工具。如果我们总是硬碰硬,就会耗损心神。</p><p class="ql-block"> “道”:就是“缘督”的“督”,即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道是万物内在的规律,就像牛的身体结构一样有其内在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庖丁:是得道者的化身。他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深刻洞察了世界的规律,并顺应规律而行。他不是消灭矛盾,而是找到矛盾中的缝隙,悠然穿行。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至高境界,将劳动变成了艺术,将生存变成了养生。庖丁通过观察和实践,深刻洞察了牛的身体结构的规律,并能够顺应这些规律进行操作,因此能够游刃有余地解牛。这种境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熟练,更是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p><p class="ql-block"> 启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先洞察其内在规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不是蛮力,而是找到关键点,顺势而为。在生活中,这意味着减少与外界和内心的无谓冲突,保存精神,达到高效与和谐的完美统一。无论是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挑战,我们都需要先洞察其内在规律,找到关键点,然后顺势而为,这样才能达到高效与和谐的完美统一。</p><p class="ql-block">2. 公文轩见右师:安命与超越外在形骸</p><p class="ql-block"> 故事:公文轩看到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官员),惊问这是天命还是人为。随即他醒悟:“是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意思是,这是天命如此,不是人为过错。人的形貌是上天赋予的。</p><p class="ql-block"> 解读:</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探讨的是如何面对生命的局限与不幸。右师的残疾,可以引申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或后天遭遇的种种缺憾、挫折和不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幸,就像右师的残疾一样。</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态度是“安之若命”。这不是消极认命,而是一种深刻的接纳。承认这些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一部分,而非整天怨天尤人,沉浸在“为什么是我”的痛苦中。庄子认为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局限和不幸,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 养生的关键之一,就是超越对外在形骸、社会际遇的执着。精神的自由不受身体残缺的限制。只有首先接纳现实,才能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养生的关键在于超越对外在形骸和社会际遇的执着,只有首先接纳现实,才能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p><p class="ql-block">3. 泽雉与秦失吊老聃:追求精神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故事一:泽雉(野鸡)</p><p class="ql-block">“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p><p class="ql-block">野鸡在野外觅食虽辛苦,但它不愿被关在笼子里。因为在笼中虽然吃喝不愁(“神虽王”),却失去了自由,这并不好(“不善也”)。野鸡宁愿在野外辛苦觅食也不愿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p><p class="ql-block"> 深读:比喻世人往往为了物质保障(笼中之食)而牺牲精神的自由(野性)。庄子的养生观强调,真正的“善”是自由,而非安逸的束缚。人们往往为了物质保障而牺牲精神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故事二:秦失吊老聃</p><p class="ql-block">老子去世,朋友秦失来吊唁,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怪其无情。秦失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p><p class="ql-block"> 解读:这是对“可以尽年”的最终诠释。“安时处顺” 是养生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时”指生命的来临,是应时而生;“顺”指生命的逝去,是顺应自然。秦失认为老子的到来和离去都是顺应自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哀乐不能入也”:内心不被巨大的悲伤和欢乐这样的大情绪所侵入和扰动。因为透彻理解了生死是自然过程,如同春去秋来,所以能超越情感上的巨大波动,保持心境的平和。这不是冷漠,而是基于宇宙观的宏大从容。秦失认为生死是自然过程,所以能够保持心境的平和。</p><p class="ql-block">三、现代启示:如何“缘督以为经”地生活?</p><p class="ql-block">《养生主》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极具价值:</p><p class="ql-block">1. 反对内卷与消耗:“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正是对当今社会盲目追逐名利、知识焦虑、过度工作的深刻警示。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为某个外部目标的奴隶。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名利和知识而过度工作,忽视了生命的真正目的。</p><p class="ql-block">2. 掌握“游刃有余”的工作法:庖丁解牛是“心流”体验的古老表述。做任何事情,与其抱怨困难,不如沉下心来研究其规律,找到关键和窍门,从而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艺术般的享受。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沉下心来研究其规律,找到关键和窍门。</p><p class="ql-block">3. 培养“安时处顺”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无常、挫折、失去(如工作、健康、关系),学习“右师”和“秦失”的态度。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将注意力从“为什么”转向“怎么办”,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韧性。这不是躺平,而是为了更有效地行动。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和挫折时应该学习右师和秦失的态度。</p><p class="ql-block">4. 珍视精神的自由:我们应该像“泽雉”一样,警惕那些用优厚条件换取你自由和自主性的“笼子”。真正的养生,是守护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选择生活的权利。</p><p class="ql-block">《养生主》是一部关于生命效率与艺术哲学的杰作。它教导我们,最高的养生不是滋补身体,而是滋养精神;不是对抗规律,而是顺应自然;不是增加负担,而是消除耗损;最终达到“游刃有余”地在人世间行走,“安时处顺”地面对生命历程的完美状态。</p> <p class="ql-block">大家讨论</p> <p class="ql-block">建华发言,养种树先培根,养人先养心!养生就是养心,以生活举例,有的人以自己在生活中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感觉别人做事不符合自己心意,尤其是自己的家人,自己怄气,以至于将自己气“病”住院治疗。无论是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挑战,我们都需要先洞察其内在规律,找到关键点,然后顺势而为,解决问题。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短暂而知识无穷,若以有限之生命追求无限之知识,必将疲惫不堪。强调人类应当明确认识自身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卢老师发言: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杀牛的时候要懂得牛的解刨结构,顺着牛的纹理,找到牛的“穴位”按压使牛晕厥,再用刀顺势而为按着牛的解刨结构去杀牛,牛的痛苦就少。庖丁解牛喻指人处世应洞察规律、顺应自然,在复杂世界中找到自由空间,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向梅发言:1.读了养生主以后,让我对以前开会时听领导讲的“困难不用讲,办法自己想,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我感觉这与“可方可圆是人生的大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2.庖丁解牛时“以无厚入有厚,恢恢乎其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何尝不像我们人生的某一段,要想走过去,首先要遵从自然之道,其次要尝试摸索,不走的路也要走三回,最后还要像疱丁那样坚持,像唐僧那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到达彼岸。</p><p class="ql-block">冬梅发言:以工作为例说:内卷:“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正是对当今社会盲目追逐名利、知识焦虑、过度追求工作的完美,使身体和精神受损。我们:生命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为某个外部目标。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名利和知识而过度工作,忽视了生命的真正目的。工作和生活要有自己的判定,不盲目攀比,走进内卷。</p><p class="ql-block">胥芳发言:养人先养心,自己对养生的看法是保持童心,不惧怕衰老,顺其自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从功力竞争的视角切换到自然的审美的视角。重新定义成功价值,从外在的认可回归内在的丰盈,追求心灵绝对的自由。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精神的独立与安宁。以庖丁解牛,公文轩见右师,老聃之死的四个故事启迪来顺其自然,恬淡的生活。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工作时工作,锻炼时锻炼,过好每一个当下。不追忆过往,不期许未来。顺应自然,了解规律,不为外表所惑,不为外物所伤,游刃有余,养生养神。舒心阅读的路上健康,开心,快乐,养心养智。</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1日舒心阅读活动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