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江南志未酬(1162-1180)

皓月惊鸿

<h3>满怀报国热情南归后的辛弃疾,因归正人的身份并未被朝廷委以重任。1162-1180年间,辛弃疾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任期间,辛弃疾依旧保持雷厉风行、杀伐果决的战场处事风格,他积极帮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革除积弊,整军备战,上《十论》,奏《九议》,唱《守淮书》。所到之处,所治之地,无不政治清明,治安良好。辛弃疾不忘初心,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屡次上书朝廷,亲自在地方上训练部队,演练兵法,以备北伐之用。这些作法与当时南宋朝廷人人苟安的所作所为大相径庭。最终,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冬天,监察御史王蔺,以稼轩庄园过于豪华为由,向宋孝宗狠狠地告了辛弃疾一状,重新翻出了他在湖南创建飞虎军的旧账,攻击他聚敛民财,贪婪残暴,这次政治风波,辛弃疾被罢免了所有官职,渡淮南下20年,42岁的辛弃疾被迫过上了隐居的生活。</h3> <h3>宦游江南(一)1162-1175年<br>自然有枯荣,万物有兴衰,江南的四季轮回也从未停止过。年复一年的奔波一无所获,疲惫的身心何时能得到慰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作者寓居京口,那时他刚成家不久。妻子赵氏虽名不见经传,却与他相知相守,相濡以沫。无论是再次亲赴燕京,还是聚众起义,抑或决定南归,她都站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他。这给了他惆怅失意落寞时极大的心灵慰藉。那年的立春之日,辛弃疾终于在转身之时,看到了一直站在身后的妻子,看到了她头上的袅袅春幡,看到了长出嫩芽的春天。他突发灵感,提笔写下南归后的第一首词:<br>汉宫春·立春日<br>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h3> <h3>美人美景固然令他赏心悦目,但终难遣散他忧国伤时的清愁。这种愁在《满江红.暮春》里描摹得更甚:<br>满江红·暮春<br>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如今 一作:始今)<br>此词一般认为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当时辛弃疾在江阴签判任上。站在落红满径的春日的尾端,辛弃疾的愁绪如飞絮般涌来,这愁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想说又说不出,说不出便索性不说,免得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后,又是一场琐碎的流言蜚语。此词语调哀婉,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堪称佳作。</h3> <h3>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向往的抗金救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打击。当时驻守建康的军政长官是史正志,他曾向宋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主张出兵北伐,恢复中原,因而深受当时抗金派的赞赏,辛弃疾对他钦佩有加,于乾道四年(1168)在史正志举行的筵席上给他写了这首词。词人以饱酣的笔墨,充沛的热情,向史正志表达词人的赞颂之情,并通过这一情感的表达,展露词人力主抗金复土的政治怀抱。词写得豪迈而深沉,神话传说和众多典故的运用,赋予作品以光怪陆离的奇幻性,丰富了词作情感内容的密度与深度。<br>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br>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h3> <h3>建康是六朝古都,名胜颇多。赏心亭位于其下水门之上,下临秦淮河。为排遣忧闷,辛弃疾特爱登此亭眺望。置身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难免发生千头万绪的感慨。他触景生情,免不了诉诸笔端。下面这首词是他登赏心亭后写给史正志的:<br>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br>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br>这是一篇登览怀古之作。建康的地理形势、眼前的败落景象,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所见所想,无不传达了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此词气势雄厚,感情浓郁,笔调深沉悲凉。</h3> <h3>辛弃疾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当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作于1174年。词人借登临抒怀,尽显英雄失路之悲。开篇“楚天千里”以宏阔之景起兴,“遥岑”三句将远山拟人,寄寓家国之恨。下阕以“落日”“断鸿”烘托身世飘零,“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细节,尽显壮志难酬的愤懑。用典精妙,借季鹰归隐、许汜求田讽喻苟安之辈,以桓温“树犹如此”叹时光流逝、功业未就。末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以柔笔写刚情,将无人理解的孤独与悲凉推向极致。全词苍凉沉郁,堪称稼轩词“肝肠似火”的典范。<br>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br>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脍 同:鲙)</h3> <h3>本想上马定乾坤,无奈提笔诉衷肠。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br>青玉案·元夕 <br>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阕极力渲染元宵盛景,下阕笔锋陡转,于“笑语盈盈”的众女子中“寻他千百度”,最终在“灯火阑珊处”觅得那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立业治学的最高层境界: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历经人世百态,经历千辛万苦追寻,才发现原以为遥不可及的却近在咫尺。也有人说那灯火阑珊处甘于寂寞的女子,实则是辛弃疾理想的一种寄托,一种化身,虽然政治失意,壮志未酬,依然独守寂寞清高,绝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后世多用此句形容历经长久寻觅,努力追求后在不经意间突然找到目标、理想、心上人等的惊喜与顿悟。全词词境婉约,余韵悠长。</h3> <h3>1174年,尽管辛弃疾在政治上仍未能大展身手,但诗词创作方面却是丰收的一年。我们再摘选几首:<br>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br>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br>淳熙元年(1174)受叶衡举荐,辛弃疾第二次到建康做官,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他以为这一次不必太过孤独,因主战派叶衡仍在此地任官,先前辛弃疾在这里任通判时,便与叶衡成为至交。叶衡欣赏辛弃疾的才干,辛弃疾佩服叶衡的见识,两人惺惺相依,经常彻夜长谈,共商国事。叶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伯乐升迁,知音远离,酸楚、落寞、孤独之感袭来。词人登上蒋山(今南京紫金山),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之事,看见曲岸之西,白石岗头,芳草萋萋,多情山鸟,兀自啼鸣。春日渐行渐远,桃李无言,却默默把春色播进土壤。景色依旧而无同游者,词人心中充满离愁。此词语句婉约,语言清新朴实,别有一番韵致。<br></h3> <h3>酒泉子·无题<br>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br>这是1174-1175年春,辛弃疾送别友人时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借助景色描写离愁。下片由离别之伤感生发而去,写到古今兴亡之事。一般送别作品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抒发离别愁绪。作者却一反常理,将建康这样一个六朝古都所经历的历史沧桑用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突破了一般送别词单为离愁而作的窠臼,不仅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稼轩沉郁雄浑的词风。<br></h3> <h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br>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此词是中秋夜写给友人吕叔潜的,气魄宏大,意境沉郁。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h3> <h3>宦游江南(二)1175-1180年<br>在南宋这座大厦中,辛弃疾本是栋梁之材,却生生做了一枚可随时被抛弃的螺丝钉。自南归以来,他从未上过前线,战火映天时,他只能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滁州也好,建康也罢,尽管他把分内之事做得异常漂亮,终没给自己赢得统兵沙场的机会。公元 1175 年4月,湖北茶贩首领赖文政因反对朝廷 “榷茶” 政策,率茶农茶商数百人起义 。朝廷派兵剿灭无果,遂于六月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领兵镇压。他通过精简部队、围困敌军等策略,最终使赖文政投降,成功平定叛乱 。平叛期间,辛弃疾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br>淳煕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有一次途径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词人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即景生情,抒发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流露出词人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对此一筹莫展的愁闷,虽情思深重,却是淡淡叙来,不温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其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r>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h3> <h3>《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春,辛弃疾三十九岁,在江西隆兴安抚使任上,在僚友们为词人饯别的宴席上即席次韵写成。据词序,稼轩淳熙四年冬由江陵知府改调隆兴(今江西南昌市)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仅三月,又诏命入京。尽管频繁的调任和朝廷内部的门户之争令辛弃疾非常愤懑,他依然能留下“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的豪迈壮语。<br>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br>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br>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头上貂蝉贵客,苑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余发种种如是,此事付渠侬。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br>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读这句诗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用典浑化无迹,直如冲口而出,这样的肆意洒脱,豪放自然,使词境显得更为深邃、灵活、摇荡。生于纷繁的年代,如果可以挣脱可悲可叹的枷锁,做到像词人辛弃疾那样的洒脱,一笑而过,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h3> <h3>行香子·三山作<br>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br>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br>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从去年冬天至现在,他曾屡次上书求归,但是朝廷对他始终没有明确答复。他猜测朝廷政治气候的变化,他对于君威难测深有感受。于是在清明节春雨未晴、风云不定的气候中,写下了这首词。<br>词的上片写盼望及早归耕而不得的急躁不耐之心情,感情色彩极浓;下片写预想盼到“天心肯后”的欣喜心情。全词以比兴为主,抒情婉转曲折;用阴晴难测的初春天气比喻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矛盾心境,显示出倦游思归的愿望,代表了稼轩词的另一种风格。</h3> <h3>“宦海沉浮,人生自是离多聚少。欲要扭转乾坤,朝廷却疑而不用,一再将他撵上征途。因此,与朋友匆匆分别,便成了家常便饭。我们看看同是作于1178年春的两首送别诗:<br>鹧鸪天·送人<br>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br>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多叙男女离别。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婉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能超出常境。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上阙述离别之情,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h3> <h3>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br>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br>《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 1178 年)春天 。当时辛弃疾 39 岁,此前他在淳熙四年被召,这一年冬天从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任上,调至豫章出任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然而仅仅过了三个月,他又接到诏令要去临安出任大理少卿 。辛弃疾疲于奔命,难以施展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内心满是对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自己的愤懑 。而在他即将离开豫章时,友人司马汉章(即司马倬,字汉章,时任江西京西湖北总领)为他饯行,辛弃疾遂写下此词。送别宴席上,他对月痛饮,不唱离歌。最后看一眼这里的风花雪月,被春风染绿的杨柳如丝带萦绕东湖,荷花满池,圈圈点点似青钱。东湖中的春水碧绿明澈,在远处与湛蓝的青天相接。然而风光再美也留不住他的脚步。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令他步步维艰,辗转蹉跎。</h3> <h3>淳熙五年(1178年)夏秋之交,作者被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船只停泊在扬州时,与友人杨济翁(炎正)、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作者在南归之前,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br>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br>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br>这首词词结构上时空大幅跳跃,从往昔战场追忆到当下感慨,场景切换自然 。在用典方面,信手拈来且贴合主题,如苻坚、佛狸、季子、李广等典故的运用,精准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整体风格上,上片激昂豪迈,下片沉郁悲怆,通过今昔鲜明对照,把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朝廷苟安政策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 。</h3> <h3>鹧鸪天·东阳道中<br>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br>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开篇以征尘与沉香对举,暗暗引出相思之意。无数青山皆有娇花处处,正是旅途时时尽是相思的写照。结句遥应篇,点出怀人主旨,刻画出一个情浓意切的相思者形象。全词婉约其外豪放其中,笔致流利而不纤弱,情绪缠绵而不哀怨,在辛词中属别调,颇具旨趣。 </h3> <h3>《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br>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br>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br>该词作于1178年,共 62 字,却使用了六个典故,主旨鲜明,结构精巧。彼时张栻征聘范如山做泸溪县令,但他嫌官职低微而不愿赴任 。辛弃疾在词中先肯定范如山有 “千古风流” 之才,然后直言 “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劝他不要轻看建功机会,要将心思放在收复南宋的大好河山之上 。后面又以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调侃泸溪地域虽小,仍可作为施展才华的起点,进一步进行激励 。这首词在勉励范如山的同时也有自勉的意思。</h3> <h3>尽管辛弃疾平定茶商起义得到了皇帝的赞誉,但他还是被朝廷如踢球般的调来调去。四年改官六次。自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起,他先后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江西大理寺少卿,淳熙五年(1178),他又被任命为湖北转运副使,任期还未满时,便又因湖南爆发农民起义于淳熙六年(1179),赴任湖南转运判官。旁观者的视角,让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了切肤之痛。1179年,他向宋孝宗呈交了《论盗贼札子》 ,指出 “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他认为百姓落草为寇实因饱受多重压迫,提出朝廷若想弭盗,必须要整顿吏治、爱护百姓 。辛弃疾的爱国爱民之情由此可见。<br>赴任湖南转运判官临行之际,湖北转运判官王正之于小山亭为辛弃疾置酒饯行,席间,辛弃疾借着酒力,于微醺中将满心的悲愤化为一首“肝肠似火,色貌如花”之词:<br>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br>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br>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怕 一作:恨;无归路 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br>《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辛弃疾借伤春抒发政治失意和忧国之情的千古名篇。<br>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伤春、惜春,实际上是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br>借景抒情:开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用春天的风雨飘摇,比喻南宋朝廷的岌岌可危,充满了无力挽留的悲叹。<br>美人香草:词中的 “春”、“斜阳”、“蛛丝网” 等意象,既是写景,也象征着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br>情感强烈:全词情感跌宕起伏,从惜春、留春,到怨春、送春,层层递进,将个人的失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沉郁顿挫,感人至深。</h3> <h3>从湖北调到湖南,伤透了辛弃疾的心。以地域而言,湖北自古以来便被称为九省通衢,四通八达。交通自然通畅且与汴京相距不远,在征战中算得上抗金前线,而湖南则处于后方。在离前线那么近的地方,尚且不能让他手中的梦想玻璃重新折射出光环,更别提湖南这僻远之地了。此时,辛弃疾已到不惑之年,距离他渡淮水,投奔南宋,已有十七载。朝廷只打发他任些闲职及地方官,他力主抗金、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未得到皇帝的认可和采纳。如今,满地落红无数,芳草延绵不尽,落日余晖脉脉,春要归去,人要老去,空有凌云之志,却始终未有报国之门,这不由得辛弃疾不销魂断肠。令辛弃疾始料不及的是更大的磨难还在后头等着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