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的雨刚歇,晨雾裹着湿润的凉意,在开隆合作社陈大哥的指引下,我便与创作伙伴魏晓艳老师踩着柔和的晨光抵达钱家窑村,开启接地气式的田野调查和专访。</p> <p class="ql-block"> 车刚停稳,映入眼眶的便是美丽的钱家窑村,晨间的光线温柔地裹着田野与屋舍。</p> <p class="ql-block"> 新鞋转眼被泥土裹满,鞋缝里还嵌着细碎的草屑,却也成了这场走访最真实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几经周折和打听,我们在一位老人的口中了解了村里一户曾光荣退役返乡创业的军人陈作亮。</p> <p class="ql-block"> 刚进四合院,就见陈作亮的母亲在厨房忙碌,铁锅与灶台碰撞的声响里满是烟火气,见我们来,她立刻擦净手上的面粉迎上来,掌心的温度透过寒暄传到指尖;院中果树挂着青红相间的果子,月季顺着院墙开得热烈,上房的葡萄架爬满绿意,老人家又吆喝老伴去摘新鲜葡萄,“刚熟的,甜得很,你们尝尝!”</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说明了来意,为两位老人拍摄日常肖像,当聊起“一生的梦想”,老母亲用围裙擦了擦眼角,眼里闪着光:“活了快八十岁,就想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毛爷爷的画像——作亮他爸年轻时候去过一回,总跟我讲天安门的红墙多亮,我也想亲眼瞅瞅。</p> <p class="ql-block"> 老父亲坐在门槛上,带着几分幽默又有些怅然地回忆:“前几年还盼着要是能再去北京,说不定能见到总书记,想跟他说说我们村的庄稼长得多好,现在腿脚不利索了,这想法淡了,可一提北京,心里还是热乎的。”</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陈作亮从房间走出,怀里捧着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装和几枚军功章,指腹轻轻摩挲着徽章上的纹路,如数家珍地讲起当年的事:“这枚是抗洪抢险得的,那年雨下得大,我们在堤坝上守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啃干馒头,谁都没喊过累。”</p> <p class="ql-block"> 我提议他穿上军装拍照,他仔细将军装展开,又把军功章一枚枚别在胸前,动作慢得像在完成一件珍宝级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这时,老父亲忽然起身,从抽屉最深处翻出一个褪色的红布包,层层打开后,一份陈旧却完好的入伍通知书露了出来——纸边已经发脆,字迹却依旧清晰,他指尖带着老茧,捏着通知书的边角缓缓展开,生怕力气大了把纸弄破。</p> <p class="ql-block"> 我按下快门,定格下陈作亮身着军装、手持入伍通知书的模样。他望着通知书,喉结动了动:“当年收到这张纸,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揣着它在村里走了一圈又一圈,跟大伙说‘我要去当兵了,能保家卫国了’。”</p> <p class="ql-block"> 老父亲在一旁补充:“那时候部队想留他,说再干几年就能提干,可他知道家里我和他妈身体不好,地里的活没人扛,硬是跟部队申请退伍回了村。”我接话道:“是记挂着家里,才选择回来建设家乡、照顾老人吧?”</p> <p class="ql-block"> 陈作亮一边整理军装领口,一边点头,又从书柜里拿出一本蓝色封皮的日记本,翻开扉页,上面的字迹力透纸背:“军装是最珍贵的收藏,过去穿在身上护家国,现在藏在箱里记初心,军魂这辈子都不能丢。”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字上,我忽然看清他眼角悄悄泛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这时又翻出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是陈作亮十七岁那年,与父母、两个姐姐在自家院子的合影。照片里的他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别着大红花,笑得露出牙齿。“这是他去部队前拍的,走的那天早上,我煮了鸡蛋塞他包里,他走了老远还回头喊‘妈,别惦记’。”老人家捧着照片,花白的头发随着讲述轻轻晃动,说到这儿时,声音忽然低了下去,用手背擦了擦眼睛…</p> <p class="ql-block"> 全家合影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原来当年陈作亮退伍回家,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妈,我回来了,以后家里的活我来扛”,那天她煮了儿子最爱吃的手擀面,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模样,躲在厨房偷偷哭了一场:“既心疼他放弃了前程,又庆幸我的娃能回到身边。”</p> <p class="ql-block"> 快到晌午,我们跟着陈作亮来到田间地头。金黄的苞谷地在风里起伏,他对着家乡的方向,双脚并拢,端正地敬了个军礼——肩膀挺得笔直,手臂抬起的动作没有丝毫迟疑,仿佛此刻面对的不是田野,而是当年的军旗。</p> <p class="ql-block"> 当被问起是否后悔回到钱家窑村时,他坚定地说:“不后悔,再选一次,我还是要回来。你看现在村里路修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能为家乡做些事,比啥都强。”看着院门口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的模样,听着他们念叨“作亮是个孝子,也是个好兵”,我心里满是感动。</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又来到陈作亮工作的兰州北高速公路收费所隧道巡查站。这里离他家不远,却是他坚守职责的另一个“战场”。他一边照顾患有疾病的妻子,一边每天穿上工作服,拿着巡检本仔细检查隧道的配电设施与消防设施,哪怕是一颗松动的螺丝,都要及时拧紧。</p> <p class="ql-block"> 巡查小院里,两只小黑狗是他的伙伴,见他回来就摇着尾巴蹭裤腿,既看家护院,也给夫妻俩的生活添了份陪伴——孩子们已成家工作,大多时候只有他们二人守在这里。“把我放在哪儿,我都得把该干的事干好,为国家、为村子出份力,才对得起当年穿的那身军装。”陈作亮的话朴实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他的爱人从院角的梨树上摘了四个新鲜的梨,洗净后端到我们面前,果皮上还沾着水珠,一旁的小黑狗眼巴巴地看着,偶尔发出小声的呜咽,画面满是寻常日子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临走时,陈作亮夫妻俩站在巡查站门口与我们道别,阳光落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我再次按下快门,将这份坚守与温暖定格。</p> <p class="ql-block"> 回望钱家窑村,泥泞的山路、飘香的葡萄、坚毅的军礼、带着温度的梨,还有老母亲说起儿子时泛红的眼眶、陈作亮日记本上的字句……每一个瞬间都藏着最动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田野并非只存泥泞的土地,而是盛着军魂与温情的人间。老兵的军功章会驱散采访的生疏,家常的葡萄与手擀面能焐热陌生的距离。钱家窑的苞谷与晨雾依旧,初见的客气早已变成道别时的不舍。陈作亮笔直的军礼、老母亲泛红的眼角、巡查站里带水珠的梨,这些细碎的感动,是此行田野路最珍贵的收获,足以照亮往后每一次贴近土地的走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6+甘肃美丽乡村影像创作计划钱家窑村的摄影小组</p><p class="ql-block"> 赵钰、魏晓艳</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9日</p> <p class="ql-block"> 陈作亮口述:军装在身是担当,归乡为民也是初心。我叫陈作亮,是兰州安宁钱家窑村的一名退役军人,现在兰州北高速公路收费所隧道巡查站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年收到入伍通知书的时候,我激动得一晚上没合眼。拿着那张纸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跟街坊邻居说“我要去当兵了,能保家卫国了”,那种自豪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浑身发热。在部队的日子里,我跟着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执行任务,那枚抗洪抢险得的军功章,就是当年在堤坝上守了三天三夜换来的——饿了啃干馒头,累了就靠在沙袋上歇会儿,谁都没喊过苦,心里就一个念头:守住堤坝,护住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后来部队想留我,说再干几年就能提干,可我知道家里爸妈身体不好,地里的活没人扛,村里的路也没现在这么好走,他们俩在家我实在放心不下。思来想去,我还是跟部队申请了退伍。回家进门那天,我跟我妈说“妈,我回来了,以后家里的活我来扛”,我妈没说话,转身去厨房给我煮了最爱吃的手擀面,后来我才知道,她躲在厨房偷偷哭了,既心疼我放弃了前程,又庆幸我能回到她身边。其实我从没后悔过这个决定,能守着爸妈,帮着村里干点实事,比啥都强。</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还珍藏着当年的军装和日记本,日记本扉页上写的“军装是最珍贵的收藏,过去穿在身上护家国,现在藏在箱里记初心,军魂这辈子都不能丢”,是我一直记在心里的话。平日里我在隧道巡查站上班,每天检查配电设施、消防设施,哪怕一颗松动的螺丝都得拧紧,这是我的职责,不能马虎;闲下来就帮着家里打理庄稼,陪爸妈说说话。我妈总念叨着想去北京看天安门、看毛爷爷的画像,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早点攒够时间,带着她和我爸圆了这个梦。</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放弃提干回村,后悔吗?我每次都跟他们说“不后悔”。你看现在村里路修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我能为家乡、为国家出份力,能守着家人过安稳日子,就对得起当年穿的那身军装,对得起心里的那份军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