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律·瑞金烽火映长虹</p><p class="ql-block"> 陈柳冰</p><p class="ql-block">瑞金烽火耀苍穹,首揭宣言气势雄。</p><p class="ql-block">义举振聋驱寇盗,旌旗展志聚民忠。</p><p class="ql-block">山河破碎仇难泯,岁月沧桑意未终。</p><p class="ql-block">此日军容威远域,常思往史颂丰功。</p><p class="ql-block">注:观电视直播九三大阅兵,有感1932年4月15日,在江西瑞金,由毛泽东起草首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p> <p class="ql-block">《历史烽火与时代回响:陈柳冰〈七律·瑞金烽火映长虹〉的史诗性与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文:宋景明</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某些瞬间如恒星般永恒闪耀,成为民族记忆的坐标。诗人陈柳冰的《七律·瑞金烽火映长虹》正是以这样的历史瞬间为切入点,通过凝练的诗语和磅礴的意象,将1932年瑞金发出的《对日战争宣言》与当代九三大阅兵的壮阔场景相勾连,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民族意志的当代诠释。</p> <p class="ql-block"> 首联“瑞金烽火耀苍穹,首揭宣言气势雄”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历史帷幕。“烽火”既是实指战争信号,更是象征革命火种;“耀苍穹”三字将地理事件提升至天命高度,暗示宣言的出台具有划时代意义。诗人特意标注“首揭”二字,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第一次正式对日宣战的政治宣言,其“气势雄”不仅体现在文本的铿锵有力,更体现在它打破了当时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政策,展现了红色政权的民族担当。</p> <p class="ql-block"> 颔联“义举振聋驱寇盗,旌旗展志聚民忠”进一步深化历史场景的叙事。“振聋”一词双关,既指宣言唤醒沉睡的民众,又批判当时部分势力的妥协态度;“驱寇盗”以简洁笔法勾勒出正义战争的道德正当性。下句“旌旗”作为武装斗争的象征,与“聚民忠”形成巧妙呼应——革命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民心所向的精神运动。诗人通过这两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力量源于民众的觉醒与拥护。</p> <p class="ql-block"> 颈联“山河破碎仇难泯,岁月沧桑意未终”将镜头从历史拉向永恒的情感维度。“山河破碎”以具象化的语言描绘国土沦丧之痛,“仇难泯”则刻画出民族创伤的深刻性。下句笔锋一转,“岁月沧桑”道出时间流逝的无情,但“意未终”三字骤然斩断沧桑之感,强调民族意志超越时空的延续性。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为尾联的当代叙事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 尾联“此日军容威远域,常思往史颂丰功”完成时空的巧妙嫁接。“此日”明确指向观看九三大阅兵的当下,“军容威远域”展现现代化国防力量的雄姿,与首联的“瑞金烽火”形成历史回响。最后一句揭示阅兵式的深层意义:不仅是展示军事实力,更是通过仪式化的集体记忆,实现“往史”与“今功”的对话。“常思”二字点明历史教育的永恒价值,而“颂”字则赋予诗歌应有的礼赞功能。</p> <p class="ql-block"> 从艺术特色看,这首诗深得七律体式之精妙。对仗工整而不呆板,如“义举”对“旌旗”、“振聋”对“展志”,既符合格律要求,又自然流畅。意象选择上,“烽火”“旌旗”“山河”“军容”等词语构建起军事史诗的宏大画卷,而“苍穹”“沧桑”“远域”等词汇又拓展了时空维度。更巧妙的是,诗人通过“耀”“振”“展”“威”等动词的连续使用,赋予全诗动态的张力,仿佛历史在诗句中继续奔流。</p> <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历史观。她没有简单地将历史浪漫化,而是通过“仇难泯”“意未终”等表达,承认创伤记忆的持续性;同时避免陷入悲情叙事,而是强调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的正向循环。这种辩证思考使得诗歌既具有史诗的壮美,又不失思想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代诗词创作中,如何处理革命历史题材常面临模式化困境。陈柳冰的突破在于:她将历史事件转化为诗意符号,通过情感结构而非说教来传递价值。电视直播阅兵的个人体验与历史记忆的交织,创造出现代受众特有的接受情境——我们既是历史的回顾者,也是当代盛世的亲历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诗歌的抒情具有了当代性。</p> <p class="ql-block"> 纵观全诗,诗人以瑞金宣言为原点,以阅兵式为终点,实则构建了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环形结构:历史照亮现实,现实重塑历史。这种双向互动正是集体记忆形成的核心机制。在这个意义上,《七律·瑞金烽火映长虹》不仅是诗歌创作,更是一种文化仪式的语言实践,它让我们在铿锵的诗行中,再次确认了那些定义民族身份的根本时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九三阅兵的战机划过天安门上空,诗人的思绪却飞向瑞金的烽火岁月。这种时空的并置提醒我们:今天的强盛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源于历史上每一个艰难却坚定的抉择。陈柳冰用她的诗笔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让那些照亮过民族前路的火焰,永远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