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四国行

明月清风

<p class="ql-block">巴尔干半岛四国行</p><p class="ql-block"> 明月清风</p><p class="ql-block"> 似曾相识今来见</p><p class="ql-block"> 当塞航的客机平稳着陆时,正是当地时间23日的早晨5时许,东边的太阳初升之时,经过13小时的航行,我们终于踏上巴尔干岛的土地,给我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旅游大巴行进在贝尔格莱德的郊外原野时,看到大片金黄的麦子,颇像中国北方秋收的季节,那些橙红瓦屋顶的房子令人想到苏联时代的许多特征。</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是以前的南斯拉夫,是铁托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度。我想到这个铁汉子,敢与斯大林顶撞的领导人,一个被西方势力视为强硬挑战者的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一个被中国伟人称为像铁一样的强人,一个至今仍然是毁誉不一的人,他的国家与人民如今怎样?生活状况如何?这是最让世人所关注而追问究竟的。</p> <p class="ql-block">  而今的塞尔维亚,由前南斯拉夫解体后分为七个国家之一,现有人口660万。信奉天主教、东正教。我看到这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尖塔状,带有十字架的教堂。导游说,来到这里要看这里古老建筑,有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有新旧古典主义建筑等等。</p><p class="ql-block"> 首次踏上此地,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是五味杂陈,但又充满好奇与期待。我的心绪跟随着步履,用眼睛去见证面前的景物,更让思绪飞扬起来。</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现任总统武契奇是亲华的,凡有中方大型工程项目开工或竣工,武契奇必到场祝贺。我想起新冠疫情期间,中方全力支援塞方,当疫苗运送至机场时,武契奇亲吻面贴中国国旗的场景,至今难忘。导游又说,许多中国大学生及其商人,到塞国寻找商机,在泽蒙小镇,就有十多万中国人扎堆寻求发展。</p><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又是一本联通外面世界的书。是为此行首篇。</p><p class="ql-block"> 2025-8-24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畔要塞地</p><p class="ql-block"> 一下飞机,当地时间是6点半,此次安排的首个景点是参观诺维萨德这个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其中标志景点是彼德罗瓦拉丁城堡。</p><p class="ql-block"> 刚刚睡醒的城市,东方的游客来早了,一睹古城堡的威严壮势。屹立在多瑙河畔的险要山岭之上,这一城堡建于17世纪,完工于18世纪,是奥地利为了防御奥斯曼帝国的攻击而兴建,是以防御功能为主。</p><p class="ql-block"> 登上古堡的制高平台上,整个诺维萨德全城尽收眼前,多瑙河上的两条桥可看到汽车穿行其中,制高点紧扼河道咽喉,其军事要塞之地毋庸置疑。早晨的河风吹来带有几分凉意,熹微的阳光,蓝天白云下的古城诉说着以往纷争不断,战事连绵,兵刃见血的诸多故事。战争与和平,是城堡说不完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到这座城市的教堂、市政厅、歌剧院,到农贸市场参观,看到还有悠闲的老人在聊天,外地游客在这里喝咖啡。此处的建筑物颇有古朴典雅的特色。街道清洁干净,初秋已临,气候宜人,早上阳光让人感到暖和愉悦,此时来这里旅游正当其时。</p><p class="ql-block"> 城堡要塞、教堂钟声、河风吹拂、市场蔬果,所构成的画幅,让我看到塞国的另一番风情。</p><p class="ql-block"> 2025-8-24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又品红酒尝蜂蜜</p><p class="ql-block"> 在此次行程中,我们来到被称为红酒小镇的卡尔洛夫奇镇。此镇曾经是伏伊伏丁那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塞尔维亚的葡萄酒虽然没有法国红酒这么大的名气,但它的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采用古法酿酒。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上的红酒,就是由此镇专门提供的。而今,英国国王皇后卡米拉,专门为此镇红酒站台向民众推介。</p><p class="ql-block"> 今日小镇酒庄店主向东方游客推介品尝七种红酒,有白葡萄酒、玫瑰花味红酒、多种药材红酒等,逐一品尝体验,不强求游客购买。</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酒庄地窖,酿酒工序,历史名人与红酒。除此之外,红酒小镇在天然蜂蜜的基础上,采用古法加工制作、别具一格的蜂蜜,也让游客品尝。</p><p class="ql-block"> 旅程设置红酒体验项目,全力发挥名人效应,中外旅游业概莫能外。不过,旅游业界还是姓文。这就看如何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了,这是一个大课题。</p><p class="ql-block"> 2025-8-24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廿六年前难忘事</p><p class="ql-block"> 来到颇具欧陆风情的泽蒙小镇,这个曾经由奥曼帝国统治的小镇建筑物,无不打上古罗马建筑的烙印,如凸显巴洛克、拜占庭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古尔多斯塔,是小镇的最高点,从这里俯瞰泽蒙老城全景,一览无余,多瑙河蜿蜒而过,多个尖塔状的教堂直指蓝天,橙红瓦顶闪耀,古城风光尽显。</p><p class="ql-block"> 走在多瑙河沿岸上,绿树成荫,不少游客在这里喝着咖啡,观赏河岸景色,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在这里觅食,已成为小镇人的习惯规例,为的是留住白天鹅的光临,一群群的鸽子在天空飞翔,给这里带来悠闲、祥和、安逸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泽蒙小镇游览后,导游又带我们前往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所在地,看看当年被美国轰炸机"误炸″的状况。这是中国人不可忘记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1999年5月7日,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使用轰炸机,投掷五枚钻地炸弹,炸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名记者牺牲。事后,美方称使用过期地图所致。当年,美国已有GPS导航,十分精准,误炸之说分明是掩人耳目。在国际與论和中国坚持调查深究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最终给予赔偿。其实此事的深层原因涉及战略威慑、技术保密及外交博弈等多重因素。</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看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再次警醒中国人,发展先进的军事科技,壮大自己的实力才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因而,误炸后的廿六年来,中国的北斗卫星、航天航空、歼击机系列、航空母舰等领域的研发、制造、生产,才有后来爆发式的增长,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不受欺负。战争与和平,我们要把握这个天秤法则。</p><p class="ql-block"> 2025-8-25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战事多</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以往的欧洲新闻报道中形容巴尔干半岛为战争的火药桶,此次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时,导游引领团友参观一座不寻常的桥:拉丁桥。</p><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市中心,即拉丁桥附近开枪射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一条桥时,我又想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又想到后来的科索沃战争、波黑战争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近期三十多年前的战事,无不与萨拉热窝相关,战争的原因无非是为了争夺领土和利益。</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萨拉热窝隧道博物馆,这场发生于1992年的波黑战争,是三个民族之间的领土和利益矛盾触发的,造成20多万人死亡,可谓触目惊心。那条800米的隧道,被称为希望之道、生命之道,令人深思。参观时看到,墙壁上布满的弹孔,地上一滩流洒像玫瑰花的鲜血,无不展示战争的残酷性,亦展现人们对和平与未来的渴望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让世人沉思和警醒!尤其是有外部势力介入战事时,打着民主、独立、自由的旗号时,悄悄地进行"颜色革命″,而善良的人民尚未察觉,这才是可悲的。</p><p class="ql-block"> 夜色降临了,美丽可爱的萨拉热窝,要靠千千万万的瓦尔特来保卫啊!</p><p class="ql-block"> 2025-8-26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爱看萨城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波黑国家有人口365万,由波、塞、克族三个民族组成。三族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其政治体制实行主席团集体元首制,由三族代表轮流担任轮值主席,每8个月轮换。</p><p class="ql-block"> 来到萨拉热窝的巴西查尔西干老城,看到这里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戴着伊斯兰头巾的妇女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在商铺穿行购物,这里有钟楼、铁匠街、清真寺及其绿色的圆屋顶建筑物。这里是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聚集地。</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就在这里拍摄取景,电影中的铜匠后裔而今仍在开铺迎客,可惜店主今日未开铺。据说,店主常常与游客合影留念。此地之旺,引来世界各地的旅行团到此首选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此次旅程安排晚餐在这里就餐,导游说,今晚西餐为前美国总统克林顿餐。他曾经两次光顾这一西餐厅,并有照片为证。</p><p class="ql-block"> 上菜了,牛肉碎未汤、干面包一桌一小篮、一碟一块牛肉碎未打成饼的牛扒及马铃薯切片,还有番茄和切成细丝的蔬菜等,肉汤和牛扒味道还可以,而我们的团友品尝后用北方话评价:不咋的!克林顿餐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看到穆斯林的宣礼塔,看到顾客盈门的店铺,看到有坐着轮椅的老人,以及金发小姑娘,我想,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萨拉热窝场景,这里的安定、悠闲、愉悦、祥和才是人们所向往的日常生活。但愿此画面恒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2025-8-26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圆拱古桥韵味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旅游大巴行进在山区的公路上,前往风光旖旎的波黑中世纪小镇莫斯塔尔景点。</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岭岩石裸露,土质少,植被薄,无大树。巴尔干半岛的阳光尤为猛烈,紫外线特强,许多白人被阳光晒得黝黑。</p><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古城有多座老桥,架设在山岩深谷之间,或是流水淙淙的清溪之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莫斯塔尔拱桥,桥长数十米,桥高起码有五六十米,圆形拱桥,深流碧水,桥面岩石被踩踏得光滑,可见历经岁月之久。桥下水面有摩托艇来回穿梭,犁出白色的水花,桥上还有人进行跳水表演,围观者等待着一两秒的起跳跃入水中的身影,而我们久久未看到。</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走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街巷上,两边的店铺随处可见出售地毯、珠宝首饰、领带烟斗、工艺饰品等,还有圆形石拱桥的油画水彩画及名信片等。</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游客川流不息,慕名而来,古桥成为网红打卡点。可谓远在深山有人识,古韵流传数百载。一座古桥带旺全城!可见历史文化散发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2025-8-27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古城悠久连碧波</p><p class="ql-block"> 沿着亚得里亚海的岸边行驶,我们来到黑山共和国的海滨城市科托尔,这座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为完整的城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有城门、城墙,城内像迷宫似的巷道,有教堂、钟楼,其中有两座并排的像碉楼的建筑物,上面有一个航海罗盘标志引人注目,标明这座古城与航海有关。这里的居住民是海员及其家属。随处可见罗盘标志和船锚,地上的花岗岩石被磨得光亮,这里还有那个年代官员的豪宅,整座古城面向蔚蓝色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乘坐游船,游览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堂小镇佩拉斯特,登上圣母岩岛,据说此岛是一个人工岛,岛上修建一座蓝色圆顶的教堂,传说可保佑渔民安全出海。</p><p class="ql-block"> 站在海岛上,放眼海湾,橙红色的房子与蓝色的海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广阔无垠的海面感受到海洋的伟大与力量,让我读懂了容纳、包容、海量等词语的深广含意。古城人民受赐于这片大海啊!</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布德瓦老城,又是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旅游胜地,漫步古城,领略到亚得里亚海的异国风情,海风吹来,深感那份惬意。</p><p class="ql-block"> 黑山有海,容纳百川。</p><p class="ql-block"> 2025-8-28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山鹰之国话今昔-1</p><p class="ql-block"> 到巴尔干半岛旅游,最熟悉不过的是阿尔巴尼亚,我们这辈人,是在《宁死不屈》《第八个铜像》《勇敢的人们》等电影认识这个国家的,那时课文中还学习过中国领导人的贺电,称阿尔巴尼亚是欧洲一盏社会主义的明灯,中阿关系"同志加兄弟″,唐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比喻两者亲密无间,记忆犹新。近半个世纪过去,我们来到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回顾这段历程,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阿两国同属于一个社会主义阵营,阿国在霍查的领导下,赶走了意大利和德国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走上了自主建设之路。之后,阿国长期推行斯大林主义,一度与中国交好,中国全力支援阿国建设,24年来援助阿国人民币达200亿元。后来阿国逐步奉行极端主义路线,在宗教上采取禁令政策,经济上过度依赖外部援助,中美建交后,阿方认为中国是"背叛″,对中国进行大肆的舆论攻击。1978年,中国全面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一切援助,后来阿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孤立无援,又受东欧部分国家“颜色革命”带来剧变的影响,阿国沦为欧洲最穷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迈入21世纪后,中阿关系得到改善,逐步走向稳定和务实,特别是近十年来,中阿签有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贸易协定、保护投资协定等合作文件,两国政府建有经济联委会、投资合作工作组等机制。</p><p class="ql-block"> 来到地拉那,我们参观了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铜像,听导游讲述他的身世及其反抗奥德曼统治和抗击外敌的事迹。据说,东欧风波时,人们推到了霍查铜像,而斯坎德培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地拉那广场上。人心向背,此可为证。</p><p class="ql-block"> 2025-8-29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山鹰之国话今昔-2</p><p class="ql-block"> 站在地拉那广场上,我留意观察那面阿国国旗,双头鹰的标志,原是斯坎德培家族的印章,后来成为独立解放的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双头鹰之上,还有一颗五角金星,象征着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领导。1992年,原来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更名为社会党,而国旗上的那颗五角星没有了,双头鹰国旗仍在蓝天上飘扬。</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一位阿族人的留法画家,抱着改变地拉那城市形象的理念,提出以颜料夺回城市的倡导,用颜色给首都的建筑物涂上多彩的颜色,给城市带来新鲜、亮丽,又充满活力的效果,连海关的房子也涂上粉红色。在进入地拉那时,我们看到用颜料涂抹的图案极为别致,带来动感与生机。</p><p class="ql-block"> 此人当年34岁,后来被选为地拉那市长。市民对这一位艺术家市长十分认同,其名字为埃迪·拉马,是社会党人,随后又被选为社会党主席。因为在城市治理方面卓有成效,后来成为阿国总理,并当选连任三届。</p><p class="ql-block"> 埃迪·拉马曾到中国访问,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又曾说世界上有三个恶魔:美国、苏联和以色列。此言一出,热议沸腾。</p><p class="ql-block"> 在地拉那广场,我看到正在维修中的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这里还有歌剧院、国家银行,还有颇有年份的宣礼塔和圆顶建筑物,这是宗教建筑,旁边是政府部门机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在建的极像人头像的艺术造型建筑,据称这是一个酒店。</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地拉那游览的景点就是这个广场。我唯有着笔写下所见所闻所思,记录如此旅程,亦不枉此行矣。</p><p class="ql-block"> 2025-8-29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一桥传唱英雄曲</p><p class="ql-block"> 在巴尔干半岛四国旅游中,我们在黑山共和国海关几进几出,最后一次过隧道,穿森林,跨峡谷,旅游大巴在山区九曲十八弯的山道上行驶,让我佩服塞族司机的车技娴熟,我们心心念念的目的地,是一座在中国人心目中极不寻常的大桥,这就是塔拉河峡谷大桥。</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桥坐落在黑山北部,是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峡谷之上,峡谷周围层峦叠嶂,翠绿环抱,峡谷不时吹来强风,卷起黄尘。</p><p class="ql-block"> 大桥于1938年初建,1940年建成,采用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桥长366米,五个桥拱,主桥拱114米,桥到河面149米。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南斯拉夫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为阻止其军队的撤退,游击队长外号为老虎的少校,接受上级指示,炸毁大桥,阻断其撤退之路,队长找来大桥的设计者,以熟悉大桥结构及其状况,确保完成任务。围绕此桥,游击队与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战斗,终于炸毁大桥完成任务。1946年重建此桥。至今此桥仍然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根据这段史实,1969年拍摄《桥》电影,片中《啊!朋友再见》的主题曲,采用意大利的民歌曲调,烘托悲壮的气氛,表现游击队战士必胜的信念。此片1977年在中国上映,大部分中国人都观看过,尤其对主题曲的旋律,耳熟能详,几乎都能哼出来。我们在前往的路上,全车团友不由自主地唱起来。</p><p class="ql-block"> 来到大桥上,我看到桥的护栏上有两扎鲜花绑扎着,不让强风吹散,以最诚挚的心意向英雄致敬。桥头上有大桥设计者的墓碑,镌刻碑文记载其事迹。还有一尊铜像,有人说是队长的原形,有人说是当地的一名军官,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铜像肯定是其母亲为他竖立的。让人永远不能忘记曾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们来这里向英雄们致敬!正当其时,这次旅程,有着厚重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2025-8-29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东正教堂显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塞尔维亚旅游的行程中,安排我们参观圣萨瓦大教堂,这个教堂在贝尔格莱德。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供奉创始人圣萨瓦,是该市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象征着塞尔维亚民族的凝聚力和不屈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教堂始建于1935年,至今仍在进行建设中,从2019年起开放供举办宗教仪式活动和参观。其拜占庭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是巨大舒展的穹顶,圣萨瓦教堂主顶被巨大的青铜穹顶覆盖,据介绍其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为巴尔干之最。4000吨重的穹顶连同12米高的十字架,全部在地面上整体完成。工程吊装其穹顶就花了20多天。教堂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教堂,犹如走进一座大宫殿,亦是一座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大宫殿,感受到庄严和宏伟。最大亮点是其穹顶上的马赛克壁画与水晶吊灯,给人有金碧辉煌的感觉。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塞尔维亚人大部分信奉东正教。</p><p class="ql-block"> 我看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物,感觉到震撼、震撼,还是震撼。</p><p class="ql-block"> 2025-8-31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四国之行点滴录-1</p><p class="ql-block"> 此次到塞尔维亚、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等四国旅游,大巴在四国穿行,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公路均为两车道,来往穿梭,道路狭窄。我们的塞族司机驾驶技术一流,驾着特长又高的大巴,行驶在山道弯弯的公路上,平稳、安全、丝滑,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四国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发展滞后,与中国四十多年来的路桥建设相比,我们是迅猛发展的,乡道、市道、国道,还有高速公路、高铁轨道等立体的交通建设,世人有目共睹,被称为基建狂魔,并非徒有虚名,略加比较,深感为中国的基础建设发展之快而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在黑山共和国的首都波德戈里察,这个成立不久的共和国,几乎没有什么历史遗迹可寻,首都也有一个小型广场,有影剧院、银行及行政机构等,可看的景点是一座投资700万欧元的斜拉索大桥,看到这座桥梁时,我觉得还不如我们江门的如意桥和船厂跨江桥,一个从南斯拉夫分开独立出来的小国,其大型建设景点乏善可陈。</p> <p class="ql-block">  来到巴尔干半岛,均是欧洲国家,旅行团的每日餐食几乎是西餐,面条汤、干面包、一两块鸡扒或猪扒,加上一小碟生鲜蔬果,如包芯菜丝、洋葱丝、黄瓜条或几片番茄,每人一份。几天餐食下来,导游说,我也不习惯,真让人怀疑人生。相比之下,中国的美食遍布大江南北,八大菜系,烹调方式千变万化,而且还有许多历史文化故事,中华美食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妙无穷。难怪免签政策陆续放开后,外国人大量涌入中国,有不少老外就是冲着中国的美食而来,中国的美食名片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作为国人也深感自豪,增加华夏人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世界第一条窄轨铁路火车展览馆时,一百多年前的西方文明和工业革命,西方的工业制造、文化科技确实走在世界的前头,那时没落腐朽的清末皇朝,却是夕阳西下之时。</p><p class="ql-block"> 我又想现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崛起之时,放眼望去,睡狮方醒,巨龙腾飞,东升西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东汉时期的卜辞,正在见证华夏的崛起。我想到中国的高铁、航天航空的神舟系列,想到辽宁号、山东号、福建号航母……百年之变,我们在见证着,我们幸运地看到了,带来特别的愉悦与兴奋。</p><p class="ql-block"> 2025-8-31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四国之行点滴录-2</p><p class="ql-block"> 在十一天的旅游安排上,我们还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是一个森林公园。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内有冰川、冰峰、岩洞、峡谷,步入其中,满眼青翠逼人,郁郁葱葱。这里空气格外清新。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这是世人的共识,重视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国与国之间,更可互鉴互学,促进世界大同。</p><p class="ql-block"> 旅途中,又与团友谈论四国国民的经济状况,塞、波、黑三国相差无几,折合人民币为六七千元的人均收入,阿国稍差一些,总的来说与中国不相上下,但他们的家庭收入水平不算高而物价指数较高,相比之下有较大差距,我到当地的超市看过物价,同类商品比我们的超市要高。若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总的来说,在中国购买的商品价格一定比他们便宜。我们在多瑙河一间饮品店里买了三支矿泉水和一杯牛奶,每支矿泉水为200多第纳尔,每杯牛奶为70第纳尔,折合人民币为每支矿泉水17元多,牛奶每杯为5.6元。水比奶贵。我们在河畔小桌子坐下来观赏一个小时的河景。</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木头村时,据说此村曾是电影《生命是奇迹》的拍摄地,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喻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这里的童话世界,或许是人类所追求的纯真生存境地。</p><p class="ql-block"> 而在莫拉查河道中的小屋,作为一个景点,是表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提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拷问,带有深层次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走马观花的旅游,边行边思,拓宽视野,增广见闻,获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2025-8-31 随拍随记</p> <p class="ql-block"> 功过自有民众评</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行程中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花房-铁托墓。当天是旅程的第九天,此前均是晴天,而去参观这一景点途中时,竟下起了小雨,或许是以应天意。</p><p class="ql-block"> 景点草坪上有一座铁托身着戎装背手低头沉思的铜像引人注目。铁托(1892-1980年),南斯拉夫联盟主席、国际共运活动家、南联终身总统、不结盟创始人之一,出身于贫穷的农民家庭,早年被征入奥匈曼帝国军队,被俄军俘虏后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参加十月革命。随后加入俄共南斯拉夫的支部。1920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1941年开始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曾七次粉碎德意侵略者对人民军的围剿,最后配合盟军解放全部国土。</p><p class="ql-block"> 铁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赢得国家独立做出贡献。战后创建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制定了“积极共处”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发起召开了不结盟国家会议,反对苏联的干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稳定。</p><p class="ql-block"> 铁托于1980年去世,安葬在他晚年最喜欢的宫邸花房,这是一个处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小山坡之地。我们参观铁托墓,中心展馆展出铁托各个时期的照片及资料,还有其使用过的桌子、书橱、沙发等用品,我还看到展出铁托的元帅服以及南斯拉夫各民族的服饰、外国政要送给他的各种礼品。我看到中国于1955年赠送铁托的礼品是一座精致的象牙雕球。</p> <p class="ql-block">  铁托是一位毁誉不一、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要评价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功过是非,无非是从其政绩成就、思想品德、人格魅力等方面来衡量,我以为从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首选项来衡量,而评价者首推是人民。还得有待时间来验证,谓之天地可鉴,时间作证,人民评定。</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仅此一项,铁托在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是值得肯定的,毋庸置疑。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够组成南联盟,整个国家建设曾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殷实。由此可赢得世人的正面评价。</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解体后,分成七个国家和地区。不知泉下有知的铁托有何感知或感想?天知道,此时,天下着飘飘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此篇为巴尔干半岛四国行的结束篇。</p><p class="ql-block"> 2025-9-2 随拍随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