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红楼

刘德安6232c

<p class="ql-block">  <b>北京大学红楼</b>(Red Building of Peking University),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因该楼墙体主要部分均用红砖砌筑,故俗称“红楼”,它是北京大学的旧址,“五四”运动纪念地,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1916年10月-1918年8月建成,东西对称,坐北朝南,北面是当时的北大操场(后亦称“民主广场”),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楼体高16米,是一座西洋古典风格的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大楼一层为图书馆,二层是教室及行政办公室和大教室,三、四层全部为教室,地下室为印刷厂。建筑东西面阔100米,主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翼楼南北各长34.34米,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290平方米,楼内有大小不等的263个房间,遗存有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文科学长室、日刊处等。1961年3月4日,北京大学红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开始筹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2月正式开办,最初以和嘉公主府为临时校舍。1918年红楼建成后称“北京大学第一院”。1952年,北京大学迁往西郊燕园。此后红楼曾为国家文物局办公楼,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p> 旧照片:1921年北大红楼远景       该建筑底层青砖墙,水平腰线以下,以宽大的水平凹线强调其厚重感。二至四层为红砖墙,青砖窗套,角部以“五出五进”青砖作隅石处理。檐部以西式托檐石挑出。南立面中央部分墙体微向前凸,顶部上折成西式三角形山花,窗户改为一大二窄的三联窗。        底部入口为塔司干柱式的门廊。门廊两侧坡道可供车停至门前。门厅北部为主楼梯。两翼各有一部楼梯,通往后院。 <h3>门廊内<br></br></h3></br> 一层走廊 <h3>室内楼梯</h3></br><h3> <br></br></h3></br>室内楼梯 室内楼梯 室内楼梯<br></br> 红楼一层的图书馆主任室<br></br> 红楼一层的图书馆主任室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84biWOQmpahu4PQIGhrE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