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四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东方学校的林荫道上,为这个平凡的日子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期待。在这个被书香浸润的时刻,东方学校内,一场正式而又不失温馨的读书沙龙——东方书友会读书座谈会,悄然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次,30余位读友齐聚于此,共同翻开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在文字的褶皱里触摸一位千年文豪的热血与豁达。苏东坡,这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人,不仅留下了“大江东去”的豪迈词章,更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无数人困境中的精神灯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当"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为这场读书会的关键词,苏东坡的人生故事,恰似一簇跳动的火焰,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文化热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的主持人孔晓老师,以其温婉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为这场读书沙龙铺设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桥梁。她的话语间,既有对书籍内容的深刻理解,又不乏对现场氛围的巧妙调动,使得整个会场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轻松愉悦的交流气息。</p>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房翩翩老师,则如同一位穿越时空的向导,引领着大家一步步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她以正式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结合书中的精彩片段,讲述了苏东坡从少年才子到一代文豪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房老师的讲解,不仅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对《苏东坡传》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少年意气蜀地育英才</font></h3> <p class="ql-block"> 在共读的雅集里,房老师轻抚书卷,娓娓道来苏东坡家族的传奇。祖父苏序,以慷慨为墨,胸襟作纸,绘就一副纯厚正直的画卷;父亲苏洵,则以严谨之思,独立之魂,铸就淳朴文风。母亲程氏,以书为舟,载苏轼遨游于《后汉书》的浩瀚海洋。而苏东坡读《庄子》时,恍若遇知音,心声共鸣,曰:“此书,正解我心!”其弟苏辙,沉稳如山,务实似土,重情若水,三兄弟之谊,深似海,坚如石。谈及此,心潮澎湃,侃侃而谈,共赏苏家风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年登科成名动京华</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共读《苏东坡传》时,房老师提及了苏东坡的至亲——妻子王弗,并着重讲述了苏东坡人生中的两个辉煌时刻:青年时,他登科及第,名动京华。省试中,嘉祐二年的“龙虎榜”上,他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位列第二,《春秋对义》更是夺得魁首,连欧阳修都赞叹:“吾当避此子一头地!”殿试时,宋仁宗亦赞不绝口。而在“乌台诗案”中,曹皇后求情道:“仁宗制科得轼兄弟,曾喜言:‘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一时,苏东坡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同在共读的读友沉浸式倾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宦海沉浮起落守本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宦海浮沉,起起落落间,守住本心方为真。且问平生功业何在?黄州、惠州、儋州便是答案。房老师着重从别样角度剖析,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那份深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生死相隔,思念难断。“夜来幽梦忽还乡”,梦中与爱人重逢,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词真实自然、一清如水,读来令人动容,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在共读会上,房老师以慷慨激昂之态,为我们讲述苏东坡的生命转折。他说,苏轼死了,苏东坡却涅槃重生,于精神与文学之境,登上了双重巅峰。房老师还从苏东坡的词句作品中,畅谈人生感悟。</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苏东坡的由来。彼时,他仅靠微薄的俸禄,实在难以养活家人。幸得好友马正卿相助,在黄州城外的东坡开荒种地,并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世人便以“苏东坡”称之。正如他诗中所言:“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p><p class="ql-block"> 再谈“自喜渐为人不识”。这体现的是一种释然,褪去官场的浮华身份,不以仕途成就来定义自己,回归本真。他明白,自己无需被他人认识,只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p><p class="ql-block"> 房老师还提及苏东坡的两首经典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尽显豁达从容;《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透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在共读会上,房老师着重从这些作品出发,引领我们探寻苏东坡的人生感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暮年北归豁达照千秋</span></p> <p class="ql-block"> 房老师娓娓道来,苏东坡暮年北归时那份豁达胸襟,如日月般照亮千秋。谈及苏东坡的一生,不禁让人想起那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恰似他一生清朗,无拘无束。又闻其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此等胸襟,何其宽广!</p><p class="ql-block"> 更是想到他曾留下一段祝词:“伏愿上梁之后,山有宿麦,海无飓风。气爽人安,陈公之药不散;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凡我往还,同增福寿。”字里行间,满是对当地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愿,愿山川丰饶,海波不兴,人人康健,福寿绵长。</p> <p class="ql-block"> 在共读活动中,郭主任深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当细细品读完苏东坡的作品后,不仅深入领略了其文学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再次品味,更觉余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 刘芬老师在聆听过程中,同样引发了很多共鸣点,对亡妻的刻骨思念、纯粹友情的珍贵、与自我和解的坦然、笑对人生风雨的从容。时光流转千年,我们的人生轨迹各有不同,却总能在苏东坡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恰似他穿越时空送来的慰藉,更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光。</p> <p class="ql-block"> 读书分享会的尾声,杜校长的总结让人心生共鸣。她提到三点,字字恳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当我们相聚读书会,读的每一本书都有意义,只要能在聆听、学习与交流中被书籍滋养,便已是珍贵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这次我们围绕《苏东坡传》交流分享,从他起落的人生经历中,从他坚守的精神底色中,真切感受到了那份通透豁达。若这份豁达能为我们的日常提供些启发,为偶尔的困惑解开心结,或是为心灵添一份滋养,那便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成长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杜校长为书友会日渐壮大、越来越多老师主动参与而由衷赞叹,更热情期盼着未来能有更多老师加入这个读书分享的大集体,一同在墨香里同行。</p>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会场,这场正式的东方书友会读书沙龙也缓缓落下了帷幕。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友情的珍惜,却如同苏东坡的诗词一般,永远镌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b></b> 这场读书沙龙,没有刻板的学术讲解,只有一群年轻人用最鲜活的方式,与一位千年前的灵魂对话。当《苏东坡传》的书页在手中翻动,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热情洋溢的生命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可以像东坡那样,用诗意化解苦涩,用豁达拥抱无常。<br><br> <p class="ql-block">编辑:兰井玉</p><p class="ql-block">审核:杜放 郭淑贞 刘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