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锡水仙道院坐落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南长街598号,庙门前便是闻名中外的江南古运河。这座道院历史悠久,曾先后使用“南水仙庙”“南辰道院”等名称,历经多次破坏与重建,如今已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是2008年市政府规划修复后,以“水仙道院”之名对外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同时成为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节点——它也是改革开放后,无锡首家由市政府正式批准的道教宫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承载着重大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水仙道院的由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修复后的它,不仅是开展道教活动的场所,更成为古运河畔独具特色的宗教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千年沿革:从祠庙到道院的变迁</p><p class="ql-block">水仙道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千年来历经多次兴废与整合,建筑规模和供奉主题也随之演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宋代(1275年):德祐元年,为祭祀文天祥部将麻、尹两位将军,人们在南上塘建立“双忠祠”,这是道院最早的雏形。</p><p class="ql-block">2. 元明年间:双忠祠逐渐成为渔民朝拜的场所,被改称“南水仙庙”。</p><p class="ql-block">3. 明代嘉靖年间:为纪念抗倭英雄、无锡知县王其勤,当地修建“松滋王侯庙”,与双忠祠相邻共存。</p><p class="ql-block">4.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为纪念王其勤下旨建庙,并将其敕封为“水仙”,此时“双忠祠”与“松滋王侯庙”合并,被当地人尊为“水仙庙”,仍沿用“松滋王侯庙”的别称;同年建成的庙宇格局已较完善,头门临古运河,二门设戏台、看楼与庑廊,后方则是正殿与二殿。</p><p class="ql-block">5. 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庙宇殿宇迎来重修,规模与风貌得到维护。</p><p class="ql-block">6. 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部分庙宇损毁,后人在拓地扩建后,新增后厅花园并命名为“憩园”。</p><p class="ql-block">7.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庙宇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毁,建筑遭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8. 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庙宇得以重建,此时建筑包含头山门、二门、戏台、大殿、酒厅、茶厅、蚕师殿,以及右侧的双忠祠正殿与书厅等,格局更为完整。</p><p class="ql-block">9. 2001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南水仙庙、西水仙庙、双忠祠、张元庵四个场所合并,统一更名为“水仙道院”,同时成为无锡道教协会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0. 2008年:市政府再次规划修复,不仅修复了原南水仙庙,还配套建设了古戏楼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教音乐馆”,共同组成文化广场;修复后的场所正式以“水仙道院”为名对外开放,并被纳入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殿宇与供奉:道院的信仰内核</p><p class="ql-block">水仙道院的殿宇与供奉既有道教传统体系,也融入了地方历史人物信仰,各殿功能与神祇分工明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入口与护法</p><p class="ql-block">道院入口处供奉护法神王灵官,其全称为“先天首将赤心护道三五火车王天君威灵显化天尊”,主要职责是镇守道教宫观山门,保佑地方平安。</p><p class="ql-block">2. 主殿:水仙宝殿</p><p class="ql-block">水仙宝殿的主供奉台供奉三位大神,中间主位是“松滋王侯南水仙”王其勤——他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无锡知县,因任内抗击倭寇、保全无锡城,被民众奉为水仙,职责是保佑地方平安。</p><p class="ql-block">- 主位两侧的神祇身份有两种可能:一是明代天启年间的无锡知县刘五纬(任内兴修水利,被尊为“西水仙”,同样负责保佑地方平安);二是文天祥部将麻、尹两位抗元英雄(因道院原址为“双忠祠”,二人是早期祭祀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主供奉台两侧的副供奉台各有一位神祇:一位是城隍老爷纪信;另一位是张姓大帝,铭牌上写的似乎是“张骞”,但历史上出使西域的张骞似乎和道教沒有关系。也许应该是南方水神张渤大帝吧,他掌管水旱之事,其父亲张秉曾效仿大禹治水,深受百姓爱戴。</p><p class="ql-block">3. 灵霄宝殿</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全号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职责是保佑信众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吉祥幸福。</p><p class="ql-block">4. 东岳殿</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三位大神,分工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东岳大帝:全称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使者,主宰人间生死祸福。</p><p class="ql-block">- 文财神范蠡</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早期商业理论家范蠡。因其商业思想影响力巨大被后世尊为财神。保佑人们经商顺利,财源广进,纳福除灾。</p><p class="ql-block">- 武财神关公:全称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胜帝君”,是道教护法四帅之一,因忠义品格被尊为武财神,可保佑信众财运顺畅、事业发展、生意兴隆、开市大吉。</p><p class="ql-block">5. 神霄玉府殿</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南极长生大帝、正一玄坛真君赵公明与文昌梓潼帝君,同时承载着“神霄玉府”的道教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神霄玉府的背景:它是北宋晚期道教神霄派所创的神灵机构,内设三省、六部、八寺、四司等部门,有多位神职人员(如神霄九宸、太极左宫仙翁等),各自执掌不同职责,最高管理者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其核心职责是禳灾避祸、驱妖除魔,上解天罗地网之困,下解地灾地厄之难,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权力至高、影响力横跨天、地、水三界。</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神祇:</p><p class="ql-block">- 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与东极青华大帝、北极紫微大帝、西极勾陈大帝并称“四御”,协助玉皇大帝执掌人间寿夭祸福,同时是雷霆之宗祖、雷神之法源,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控制万物祸福生发的枢机。</p><p class="ql-block">- 正一玄坛真君赵公明:是道教四大元帅之一,同时担任阴间雷部将帅与五方瘟神之一,也是民间信仰中的武财神,司掌世间财源,能驱雷役电、保病禳灾,还可化解诉讼冤屈、助力买卖求财。</p><p class="ql-block">- 文昌梓潼帝君:本名张育,东晋时因起义反抗前秦战死,后人在梓潼郡建祠纪念;其信仰后来与当地同山祠合并,被称为“梓潼神”,唐宋时期多次获皇帝追封;两宋以前,“文昌”仅指星宿,并非人格神祇,直到元仁宗时期,梓潼神与文昌神正式合为一体,成为主掌天下文教的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此外,道院的铭牌中载有三清祖师(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介绍,称其为智慧的象征,可保佑善信福星高照、如意吉祥、家宅平安,但在道院内对外开放的几座殿堂里沒有找到三清祖师的神位。网上有文章介绍说水仙宝殿里主奉供台上的三位大神就是三清道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