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位于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晋陕大峡谷的中段,两岸高山夹峙,黄河在此被苍山夹持,水流在狭窄的石谷中奔腾,形如巨壶沸腾。声势浩大,如万马奔腾,浊浪滔天。</p> <p class="ql-block">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丽奇观。今年夏秋季节由于黄河上游暴雨频繁,黄河水位猛涨,景区一度关闭,我们很幸运,开放的第二日抵达壶口瀑布。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站在壶口瀑布边,触景生情,耳边响起八路军抗日军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人热血沸腾。黄河,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p> <p class="ql-block">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p> <p class="ql-block">在高处河岸上,几乎是看不到“龙槽”和黄河水流,只能看到紫褐色基岩河床中一线急腾翻卷的黄浊水尘和听到轰鸣不息的奔腾涛声。这槽中激流就像一锅滚沸的水,左奔右夺,奔腾翻滚急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龙槽之上,使黄河在这里变得朦朦胧胧。洪水溢出壶口龙槽一端,龙槽东岸出现一道一、二千米长的漫流水帘,十分壮观。远望龙槽,弯弯曲曲的峡中石槽,活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一口吞没黄河巨流。腹泄河水于下游。</p> <p class="ql-block">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因此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阎锡山在日军威逼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率残部由山西太原退至壶口东岸南村坡,和西岸桑柏村以及宜川秋林一带,并在原铁索桥址架设渡兵铁索桥。</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黄河水上运输的一道天然障碍,它将黄河水运通途分割为两段。往来船只行驶到壶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货,通过“旱地行船”,越过壶口瀑布,到另一处渡口再装船水运。加之,秦晋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冬季又有冰桥之便,因而出现一个个渡口。当时,这些渡口是黄河中游地区南、北、东、西水运货物的集散地。秦晋峡谷的黄河水运为内蒙古和中原、陕西和山西等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黄河的变迁,见证了黄土高原的沧桑,见证了古塬村寨的兴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也可以领略到黄河流域的深厚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