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040】自言自语‖以孩子为桥,构建信任与协作的家校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在办公室,听到了一个消息:一位老师因教学能力遭家长质疑,双方情绪激动,最终陷入争执。</p><p class="ql-block">教育本就是一门“关系学”,家校关系尤为微妙。一旦处理不当,便可能如医患关系般剑拔弩张,引发矛盾与非议。但它并非不可调和的洪水猛兽,只要用对方法,就能化对立为协作。</p><p class="ql-block">看待家校关系,首先要摒弃“敌对思维”。老师与家长从不是对立面,而应是并肩前行的“盟友”——双方的核心目标始终一致,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不妨试试这样做:</p><p class="ql-block">第一,先稳定情绪,再解决问题。多数家校矛盾并非一蹴而就,往往是情绪升级的结果。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位老师,若在面对家长质疑时,能先压下心头的委屈与愤怒,用平和的语气倾听对方的顾虑,或许就能避免争执,为后续沟通留足空间。</p><p class="ql-block">第二,学会共情,用“肯定”拉近距离。每个家长都视孩子为珍宝,对孩子的认可,其实也是对家长的间接肯定。面对家长时,不妨先主动提及孩子的闪光点,再顺势提出建议,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此前有位家长不愿让孩子参加书法社团,我先肯定孩子“字迹工整、书写有灵气”,再说明“系统学习书法不仅能提升技艺,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长远发展很有帮助”。这番话后,家长当即改变了想法,不再反对孩子参与。</p><p class="ql-block">其实,家校关系的核心从来都是“孩子”,孩子就像一座天然的桥梁,连接着老师与家长,而老师对孩子的每一份用心,都是加固这座桥梁的基石。课堂上,当孩子用心朗读课文时,可以为他点赞:“读得真好,真是一位朗读能手”;课后,多跟孩子呆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当看到孩子因小事低落时,主动蹲下来问一句“是不是遇到难题了,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发现孩子有哪怕微小的进步——比如作业比之前认真了、上课比以前专注了,第一时间在班级群里告知家长,或是私信分享一句“最近孩子状态特别好,继续加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都在悄悄向家长传递一个信号:我和你一样,真心重视你的孩子。 </p><p class="ql-block">而孩子,就是这份心意的“传递者”。他们会放学回家后,兴奋地跟家长念叨“今天老师表扬了”“老师选我当劳动委员了”“老师特别好,跟我们一起玩游戏”。当家长从孩子的语气里、眼神里,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负责,那些原本的戒备、疑虑,自然会慢慢消散。毕竟,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遇到真心待他的老师,也没有哪个家长不愿信任真心为孩子好的老师。所以说,只要老师捧着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关爱与责任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喜爱,这份心意终会顺着孩子这座桥梁,传递到家长心里——被孩子喜欢的老师,又怎会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