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11日,龙南市老科技工作者一行10人走进临塘学校,为百余名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报告。主讲人王益平以一首《七绝·启课》拉开序幕:<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诗载丹心传万代,技擎赤帜耀今朝。少年自有凌云志,共把山河九域描。”</b>短短四句,既点明“诗词为韵,科技为翼,厚植家国情怀”的课程主题,更点燃了全场师生心中的家国豪情。</p> <p class="ql-block"> 课程伊始,王益平以诗词为钥,引领师生叩响深植于血脉中的家国记忆。他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讲起,解析“长太息”“掩涕”等动作细节背后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悲悯。他指出,在屈原的精神世界里,“国”与“民”始终相连,忧民即忧国。而《九歌·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则以炽烈笔触颂扬为国捐躯的将士英魂,彰显出“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 随后,辛弃疾的词句为课堂注入豪迈气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酒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细腻情境中饱含词人对戎马生涯的追忆与重返沙场的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更将情感推向高潮:前两句挥洒收复山河的壮志,末句却陡然转折,道尽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怆,令在场师生深切感知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眷恋。</p> <p class="ql-block"> “古人以诗词、刀剑守护家国,今人当以何种方式践行爱国?”随着这一提问,课堂自然转入第二篇章——以科技为翼,书写当代担当。王益平巧妙联结诗词意象与现代科技,使抽象成就变得可触可感: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已化作“嫦娥探月”“神舟飞天”的壮举,背后是无数科研者舍弃优渥、扎根祖国的坚守;王勃“天涯若比邻”的愿景,在5G技术与北斗导航的支撑下已成日常,见证中国通信从“跟跑”到“领跑”的跃升;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国防期许,更因歼-20战机、山东舰航母等大国重器的问世而获坚实回应,凝聚着军工人员隐姓埋名、筑牢国防的无声奉献。</p><p class="ql-block"> 为深化师生对科技报国的理解,王益平动情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突破封锁毅然归国,率领团队在艰苦环境中研制出首枚地地导弹,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翱翔寰宇;“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载,以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叩开原子弹、氢弹研制的大门,临终仍心系国家核事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躬耕田垄,以丰硕稻穗守护粮食安全,惠泽亿万生灵。钱三强、王大珩、黄旭华、于敏、孙家栋、黄令仪等一个个名字的背后,皆是一段段以热血写就的报国华章。王益平还为多位科学家赋诗致敬,句句恳切,字字情深。</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他特别介绍了龙南本地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这位从江西红土地走出的冻土专家,以“主动冷却路基”等创新方法攻克青藏铁路建设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家乡科学家的奋斗历程,让师生倍感亲切与自豪,“科技报国”的种子悄然心田生根。</p><p class="ql-block"> 除却前辈楷模,年轻一代的担当同样令人动容。庞众望出身贫寒,父亲罹患精神疾病,母亲下肢残疾,自身曾患先天性心脏病。但他未被命运击倒,苦学不辍、照料家人、捡废品维生,2017年以684分荣膺沧州市理科状元,入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本科毕业后直博深造,发表多篇SCI论文,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践行母亲“为国家做贡献”的嘱托。他亦投身支教、资助寒门,以温暖回馈社会。2025年当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的他,让师生深切体悟:无论境遇如何,皆能以奋斗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王益平还简要介绍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入选者邵智宏、姚顺雨、王鹤,钛媒体「2024 EDGE AWARDS」年度十大科技人物李开复、王传福、徐立,以及《时代》周刊2025全球AI百人榜入选者任正非、梁文锋、王兴兴等当代科技英才。他们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现中国科技的蓬勃活力,亦拓宽了“科技报国”的时代内涵——爱国,是实验室中的孜孜以求,是生产线上的精益求精,强国之志,正具象于每一点技术突破之中。</p><p class="ql-block"> 课程第三环节聚焦“知行合一,书写青春答卷”。王益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围绕“作为中学生,如何以诗言志、以技报国”畅抒己见。同学们在交流中逐渐明晰:扎实学习数理知识,是为未来探索筑基;主动关注科技成就,可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以文字抒写家国祝福,亦是一种情怀传承。随后的“我的‘家国心愿’”创作环节中,学生们写下诗词化的心声——“愿为萤火,点亮科技星河”“读万卷书,筑强国之路”……句句朝气蓬勃。更可贵的是,每个人都清晰写下为实现心愿“今日之行动”:“认真听好每节科学课”“每日了解一个中国科技小知识”。这些朴素承诺,正是爱国情怀落地生根的鲜活印记。</p> <p class="ql-block"> 课程尾声,王益平带领全体学生齐诵“心愿句”,朗朗之声激荡教室,爱国热情久久回响。他总结道:“爱国主义,镌于古人的诗词,铸进今朝的科技,更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动。愿大家以诗为帆,以技为桨,同心向前,共赴强国之梦。”</p><p class="ql-block"> 此次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不仅让临塘学校师生领略诗词与科技交融的魅力,更于心中深植家国情怀。从古人的忧国忧民到今人的科技报国,从老一辈科学家的坚守到年轻一代的奋进,短短四十五分钟,连缀起爱国精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为祖国强大而学”的信念悄然生长,静待明日绽放成助力民族复兴的绚烂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