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周柏唐碑崇,</p><p class="ql-block">五台梵音绕碧空。</p><p class="ql-block">文殊智慧云冈月,</p><p class="ql-block">悬寺奇观恒岳风。</p><p class="ql-block">双林彩塑惊尘世,</p><p class="ql-block">木塔浮屠接昊穹。</p><p class="ql-block">琉璃九龙腾紫气,</p><p class="ql-block">华严经卷藏恢弘。</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全称“晋祠博物馆”,是祭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的祠堂。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唐地今山西临汾尧都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尧帝故称“唐尧”。</span></p> <p class="ql-block">电影《西游记》土地庙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晋祠有“三宝三绝三匾”闻名于世:三宝之一圣母殿,最值得一看,殿前的蟠龙柱真的活灵活现;其二鱼沼飞梁桥有1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最早的立交桥;其三是献殿,妥妥的古代“天然冰箱”。</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对越</p> <p class="ql-block">献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彩塑</p> <p class="ql-block"> 三绝之一是周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二是圣母殿内宋代彩塑,圣母殿左右侍女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三是难老泉千年不干涸;三匾分别为傅山的“难老”、高应元的“对越”和杨二酉的“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难老</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有古籍记载:“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士之台,故日五台”。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为太行山脉主峰。</span>景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众多,汇集了大量雄伟壮观的佛教建筑和精美绝伦的佛像、佛塔、壁画、牌匾、藏经、佛教音乐等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空间。五台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宝库,更是佛教文化的圣地,让我们一同走进五台山,探寻那些必去的寺庙,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祈福之地。五爷庙,本名万佛阁,位于五台山风景区塔院寺东南隅,虽然它是五台山主要寺庙中面积最小的,却有着最旺盛的香火,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寺庙之一。这里终年香客如织,烟火缭绕,哪怕是在旅游淡季,五爷庙前也是人头攒动,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五爷庙的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相传,五爷是东海龙王的第五子,被文殊菩萨点化后,成为了五台山的护法神,专司行云布雨,保佑当地风调雨顺。又有传说称,康熙皇帝在五台山迷路时,得到了五爷的指引,因而五爷被敕封,从此声名远扬。这些传说在民间口口相传,为五爷庙增添了浓厚的神秘氛围,也让更多的人对五爷的灵验深信不疑。</p> <p class="ql-block"> 在五爷庙,人们大多祈求财运和事业。无论是创业的年轻人,还是打拼多年的企业家,抑或是在职场中寻求晋升机会的上班族,都希望能得到五爷的庇佑,收获财富与成功。在五爷庙的大殿内,挂满了各种“有求必应”的匾额,这些都是信众们还愿时留下的,见证着五爷庙的“灵验”。</p> <p class="ql-block"> 在五爷庙朝拜,也有一些礼仪和注意事项。进入寺庙前,要净手以示虔诚;上香时,双手持香,举过头顶,向五爷表达自己的心愿;朝拜时,要诚心磕头,心中默念所求之事。同时,在寺庙内要保持安静,尊重宗教信仰和他人的朝拜。如果许下的愿望实现了,记得要在一年内回来还愿,还愿的方式有唱戏、送匾、捐功德等,以表达对五爷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里许的凤林谷北侧,作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始建于东晋,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重建后遭火灾,明代弘治九年再建,万历年间重修,寺内保存有元代至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着它历经岁月的修缮历史。康熙二十八年,清圣祖题匾 “瑞相天然”于文殊骑狻猊像,自此,殊像寺声名远扬,成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与十大青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进殊像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典型的汉传佛教建筑风格。寺院依山而建,采用中轴线布局,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文殊殿、藏经阁等建筑。主殿文殊阁为明代遗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巍峨壮观。阁内供奉的高达9.87米的文殊骑狻猊塑像,是五台山最高的文殊像,其工艺精湛,神态庄严,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坐骑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仿佛随时准备带领众生开启智慧之门。殿壁上那长达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m²的“五百罗汉渡江”彩色悬塑,更是明代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悬塑中,罗汉们形态各异,有的降龙伏虎,有的撼山探海,有的聆听讲经,有的端坐习定,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佛国世界,感受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之所以备受游客和信众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视为祈求智慧和学业的圣地。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表着智慧,因此,每到中高考、考研等重要考试前夕,这里都会迎来众多学子和家长。他们怀着虔诚的心,在文殊菩萨像前燃香、跪拜,祈求菩萨赐予智慧,保佑考试顺利,金榜题名。在殊像寺,还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求愿习俗。比如,人们会带着孩子的学习用品,绕着香炉顺时针走上三圈,寓意着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还有人会在寺院里请上一盏智慧灯,希望能照亮孩子的求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 参观殊像寺,建议游客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此时寺院相对安静,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佛教的庄严与宁静。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安静,尊重寺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不要大声喧哗或随意触摸佛像。同时,也可以请一位导游,深入了解殊像寺的历史、文化和背后的故事,让这次参观更加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五台山台怀镇的中心,有一座寺庙,它因一座洁白的佛塔而闻名遐迩,这就是塔院寺。塔院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而寺中的大白塔,更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 “清凉第一胜境”。大白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佛教徒传说,大白塔之下埋藏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因此又称它为舍利宝塔。其最早建于东汉明帝时期,和佛教传入中原地区时间大致相当,原先收藏舍利的慈寿塔就在大白塔内部。现存白塔是元代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尼泊尔式大塔,也是中国现存元代覆钵式塔最高建筑。图中显示大白塔处于维修状态。</p> <p class="ql-block"> 在五台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黛螺顶,这座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的古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五台山朝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原名佛顶庵,又称小朝台、青峰,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山峰,海拔1700米,垂直高度400多米,从清水河谷仰望,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 </p> <p class="ql-block"> 登上黛螺顶,有三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条是坐缆车,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轻松抵达山顶,但这样会错过很多沿途的风景和修行的体验;一条是从北坡步行走弯弯曲曲的山路,坡度平缓,小径回环,虽然路程较远,但攀登起来不太费劲,还能欣赏到路边的自然风光和摆摊售卖的特色小物;而最具挑战性和修行意义的,当属攀登 1080级的“大智路”。“大智路”全部用五台山的青石铺制而成,于1991年由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修建。1080级台阶,象征着佛教中的“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包括“百八烦恼”等。僧人们常说,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p> <p class="ql-block"> 沿着 “大智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轻松愉悦,步伐轻快,欣赏着周围的美景。随着台阶的不断攀升,体力逐渐消耗,双腿开始变得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这时,心中可能会涌起放弃的念头,但当你看到身边那些一步一叩首的虔诚佛教徒,他们用身体丈量着大地,用信念支撑着前行,你又会被他们的精神所鼓舞,重新坚定自己的脚步。在攀登的过程中,还能看到五台山的壮丽景色逐渐展现在眼前,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寺庙的红墙金顶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那种震撼和美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 当终于登上黛螺顶,站在山顶俯瞰整个五台山,心中的成就感和喜悦油然而生。山顶的黛螺顶寺,坐东向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宝殿。走进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殿内塑有四大天王,气势恢宏,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再往里走,便是旃檀殿,它坐落在六角台基上,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释迦牟尼,即旃檀佛。</p> <p class="ql-block">旃檀殿</p> <p class="ql-block"> 而黛螺顶最独特的地方,当属五方文殊殿。这里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高约2米,金光夺目,庄严祥和。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都汇聚于此。朝拜五方文殊殿,就相当于朝谒了五大朝台,因此,黛螺顶也被称为“小朝台”。对于那些无法完成大朝台的游客和信众来说,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p> <p class="ql-block"> 在黛螺顶,除了朝拜文殊菩萨,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氛围。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僧人们的诵经声在空气中回荡,<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在五台山其他寺庙很难见到的,会</span>让人的内心瞬间变得平静而安宁。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尘世的烦恼和喧嚣都被抛在了脑后,只剩下对佛教文化的敬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黛螺顶,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一段修行的旅程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众前来攀登、朝拜,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寻找心灵的寄托和慰藉。如果你来到五台山,一定不要错过黛螺顶,去攀登那 1080 级台阶,去朝拜五方文殊,去体验一次“小朝台”的修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 沿着108级石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也寓意着消除人间的108种烦恼。登上石阶,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便映入眼帘。菩萨顶的建筑多为清代遗物,整体布局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中部分为主体建筑,包括中院、东院和西院 。中院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文殊殿为主体建筑,四周设有钟鼓楼、配殿和廊房;东院是大喇嘛方丈院;西院是行宫院。庭院组成了后部分,其中大锅院是主要院落。</p> <p class="ql-block"> 在五台山的灵鹫峰上,屹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寺院,它就是菩萨顶 ,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更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菩萨顶历史悠久,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原名真容院,宋真宗时期重建后赐额“奉真阁”,明代多次受到皇家重视和勒赐。到了清代,菩萨顶先是青庙,后改为黄庙,成为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都住宿于菩萨顶,还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官员均须向大喇嘛进贡。</p> <p class="ql-block"> 走进菩萨顶,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塑像威风凛凛,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穿过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覆盖着黄琉璃瓦,殿前立着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御碑,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载着皇家朝圣的荣光 。殿内释迦牟尼佛与宗喀巴大师像并立,铜铃、唐卡、转经筒与汉式斗拱相互碰撞,碰撞出奇妙的和谐 。再往后走,就是文殊殿,这里藏着五台山一绝——“滴水檐”。即便在晴天,屋檐也会渗出细密水珠,在阳光中形成珠帘,地面石板被滴出蜂窝状凹坑,传说文殊菩萨在此显圣,连石头都被慈悲浸润。后院的“大锅院”里,三口明代铜锅直径超2米,最深的一口能煮千人斋饭,每年六月法会,喇嘛们会用它熬制酥油茶,铜锅内壁的油垢层层叠叠,仿佛凝固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这座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的圣地,每一座寺庙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五爷庙的烟火缭绕,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殊像寺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学子们的求学之路;塔院寺的大白塔,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菩萨顶的皇家风范,彰显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黛螺顶的小朝台,让人们在攀登中领悟信仰的力量。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尘世的烦恼,抛开生活的琐碎,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在袅袅香烟中,许下自己的心愿,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五台山,不仅是一次旅行的目的地,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它等待着你去探索,去感受,去收获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古称为武州山大石窟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拥有石佛古寺、莲花大道、蜗牛公寓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隰县小西天位于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又名千佛庵。明代由东明禅师创建,千佛庵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千佛庵分上、下两院,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上院有大雄宝殿、摩云阁、文殊、普贤两配殿;下院有无梁殿、韦陀殿、半云轩、钟鼓楼和两座掖门,一名“疑无路”,一名“别有天”。全庵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巅,借山布景,格局灵活,重楼叠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大雄宝殿内的雕塑,以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5尊主佛为核心,主尊佛分别有胁侍菩萨,在周围塑造十大弟子、六小沙弥、琉璃胜境、六欲之天、十大明王、天宫乐伎等塑像群。</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此大雄宝殿的彩塑并不以这几尊主佛闻名、而是以琳琅满目、规模宏伟的满殿悬塑著称。在这大佛龛上端的空中楼阁上有很多乐伎悬塑群,雕琢精细、小巧优美。如在阿弥陀佛龛、释迦牟尼佛龛、毗卢遮那佛龛的二层平台和南山墙上部就有天宫乐伎阵容。其平台中间为一佛,两侧各有五位天宫乐伎。右起第一尊为弹琵琶乐伎,其头戴宝冠,面相丰圆,着天衣长裙,身饰嘤珞、臂钏,左手托琵琶上部,右手正在拨弦。腰身前倾,体态婀娜。其他乐伎也大都手执乐器,身段妖娆,在天宫中曼舞飞绕。这大小千余尊悬塑金碧辉煌、精美绝伦、各像大小不等,亭台楼阁层叠有致。</p> <p class="ql-block">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创建于571年,该寺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四周筑以城堡式高墙,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山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佛母殿,两厢建罗汉殿、武圣殿、阎王殿、土地殿、钟楼、鼓楼、千佛殿和菩萨殿。禅院居东,仅存正房。宋代时取释迦佛“双林入灭”之义,改名“双林寺”。金元之际,毁于战火,明代依旧址重建,故现存庙宇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进入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尤其是四大天王,高达三米之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篇》引王业燕《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释迦殿: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同两厢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p><p class="ql-block"> 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颇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观者无不称奇。释迦殿两厢各为四间悬山式建筑,因在殿内隔墙,又分为罗汉、武圣、阎罗、土地四个小殿。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武圣殿:武圣殿正中关羽坐像为清初所塑,气势威然,神态逼真。四壁满布悬塑,为关羽生前事迹,内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蔡阳”、“水淹七军”等,人物高约四十厘米,造型生动,设色艳丽,观之饶有兴味。阎罗殿内地藏王菩萨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阎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穆森然。佛经称地藏王为四大菩萨之一,统领地狱,拯救诸苦。此殿即按佛经中“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法构思并塑造的。土地殿所塑土地像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旧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丰登。土地像被塑成一长者形象,慈祥、忠厚。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亲切可爱。</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p> <p class="ql-block"> 千佛殿: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菩萨殿:菩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这众多的形象,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构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殿堂。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为明天顺五年(1461)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娘娘殿: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前檐墙内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娘娘殿和贞义祠内塑像、壁画制作年代较晚,艺术水平—般。</p> <p class="ql-block">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p> <p class="ql-block">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p> <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以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冠绝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堪称世界奇塔第一。</p> <p class="ql-block"> 木塔建成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有968年的历史。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为之”,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造型端庄秀美、气度雍容华贵。塔身平面八角,六檐五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实为九层。内部构造通体内8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梁桂交叠、斗拱相联;刚柔相济,建构科学。浴千年风霜雨雪,抗无数雷击地震,乃至箭镞炮击,屹然而立,光华依然。塔内的壁画和塑像上承中晚唐传统,凝聚有辽一代佛教文化艺术风格。移步登塔,一层一世界,化作佛万千。煌煌牌匾,熠熠楹联,留下了帝王将相的墨宝、文人墨客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 1974年维修木塔,发现大批的辽代密藏,有刻经、写经、杂抄、木刻版套色。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佛教圣物—一七珍八宝,佛牙舍利就在其中。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辽代佛教珍品,题材丰富,年代准确,填补了辽代文化有记载无实物的空白,反映了辽代雕版彩印的兴盛,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极具学术价值。千古一塔,佛韵流布。古人云,“浮图之丽、甲于宇内”;今朝看,智珠凝结、遗泽后世。</p> <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位于古城内和阳街南侧。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一座九龙壁。九龙壁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门前的照壁。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桂就藩于大同。代王府的兴建就开始于此时,为增强王府的威严华贵气氛,特在府门前建造了这座巨大的琉璃照壁——九龙壁。明崇祯末年代王府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免于难,得以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坐南朝北,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壁分成三个部分,底部须弥座,高2.09米,其束腰部分镶有琉璃神兽两层,第一层为象、麒麟、狮、虎、天马、鹿等;第二层力“二龙戏珠”图案,雕工精致,形态生动活泼,与壁身形成一个十分协调的衬托。壁身为龙壁的主要部分,高3.72米,两侧为“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图案,正面由426块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九条大龙飞舞奔腾于波涛和云气之间,中间隔以山石、水草。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62攒,承托五脊瓦顶,正脊为高浮雕的花卉和游龙脊筒,两侧正吻大口吞住正脊,造型生动。屋面由琉璃筒瓦、板瓦和勾头、滴水组成,砌筑方式和正式庑殿顶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前建有长34.8米,宽4.4米,深0.8米的倒影池,由石勾栏围砌,中部有一石拱桥跨越。石勾栏望柱头雕刻有仙人、石榴、寿桃、棋盘、猕猴等图案,形式古拙,栩栩如生。池的东西两端腰部各置石雕龙头,可从口中向池内供水。当池中碧水经微风轻轻吹过,水面荡起层层漪,只见九条巨龙倒影于水中,或奋爪畅游,或翻腾于碧海蓝天之间,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p> <p class="ql-block">神游</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座落在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与主峰天峰岭东西对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依照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凿洞插梁为基,梁柱上下相嵌,廊栏左右相连,是建在半空中的一组木结构建筑。唐代诗仙李白称其为“壮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巨观”。整个建筑占地1525m,总体三部分,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大小殿阁40余间,最大的不足36m”,可为建筑奇绝,小巧玲珑。寺内供奉"释”、”道”、”儒”,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晋商博物院(山西督军府旧址)位于太原市府东街101号,总占地面积约10万m²,建筑面积约3万m²,展厅面积约1.8万m²。据史料记载,此处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为潘美帅府,后为州治、府治;金朝为河东路治;元代为行中书省治;明清为山西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为山西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等;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为太原军管会驻地, 2017年9月原址建设晋商博物院。2019年10月山西督军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28日晋商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晋商博物院是依托山西督军府旧址建立的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基本陈列《天下晋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开篇,从晋商崛起发展的深厚基础、称雄海内的辉煌历史、汇通天下的商业奇迹、万里茶道的艰难玉成、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组成。</p> <p class="ql-block"> 晋商上承华夏数干年文化之余脉,适逢设立九边军事重镇防御体系之所镊,首得明朝开中制之机遇,顺时取势,借地缘及“盐粮两利”之优势,近水楼台,捷足先登,迅速崛起,猕雄海内,开启晋商特续近百年辉煌的先河,以如像巨笔书写晋商史诗殷的神话。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晋商崛起于明初盐政的“开中法”,以“蒙衡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雄健步伐,登上历史舞台,朋合为帮,利以义制,傲视群雄,创造了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商业奇迹,展现幽晋商文化博大精深的璀璨风采。</p> <p class="ql-block"> 梅山 •钟楼。梅山原为“煤山”,张之洞在此堆士造山。山中建有“当仁洞”,二层有亭,有“启明”二字,取自《诗经•小雅》“东有启明”。1918年至1919年,将原假山扩大加高,改建为园林建筑,改“煤山”为改进山,借以激励后人努力奋进。1952年,改“进山”钟楼为西式四层建筑,始建于1918年至1919年,在解放太原时被毁。在原地重建钟楼,仿哥特式尖塔,钟楼顶部有五角星,每到整点报时,响彻全城,是太原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120师、129师,分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开辟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山西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支撑着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并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前卫阵地。山西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山西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波澜壮阔的山西抗战培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谱写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p>